在所有哺乳動物裡,似乎沒有哪種雌性擔心自己奶水不足,除了人類。牛媽媽從不擔心自己餵不飽小牛,她知道只要小牛過來吸吮,自己就能源源不斷地產生乳汁。貓媽媽也知道貓寶寶會過來找到乳頭,她只需要躺下給自己找一個舒服的姿勢就行。袋鼠媽媽是哺乳高手,她從來不掐表,她甚至進化出一個育兒袋,讓寶寶可以時刻和乳房親密接觸,想什麼時候吃,就什麼時候吃。
而人類媽媽對奶量的擔心往往從懷孕就開始了。產後的頭幾個星期更是重災區。調查顯示,有約 40% 的媽媽在產後頭三天就懷疑自己奶水不足,其中大部因此給寶寶添加了奶粉。有的媽媽一開始對自己滿懷信心,也架不住周圍的人你一句,他一句地質疑「孩子是不是沒吃飽」。量變導致質變,不出幾天開始自我懷疑,甚至因此不情願的提早終止母乳餵養。
導致媽媽懷疑自己奶水不足的原因五花八門:
孩子不停的吃手,是不是沒吃飽,我是不是奶少?孩子一會兒又要吃、一會兒又要吃,我是不是奶少?別人吸奶器吸出 100ml,我只能吸出 20ml,我是不是奶少?我生完孩子奶都不漲,我是不是奶少?寶寶吃我的奶,睡幾分鐘就醒,喝完奶粉就睡踏實了,我是不是奶少?……
然而這些都!不!是!判斷奶水是否充足的標準。在這世界上,只要方法得當,幾乎所有的母親都能有足夠的乳汁餵養自己的孩子。如果你也有上述疑問,那麼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各個擊破。
那些年,我們錯誤地判斷「奶少」的理由
01誤判一 軟趴趴=奶少
首先你要知道,乳房的工作核心並不是「倉儲」,而是「生產」。就好像評價一間好的餐廳,並不是看它攢下了多少剩菜,而是生意好+浪費少。
乳房並不需要脹鼓鼓的才能餵飽你的孩子。因為奶水和汗水、淚水的分泌原理是類似的——不需要提前攢好,只要有需求就會當場生成。乳汁生成的原理很簡單:當孩子在媽媽乳房吸吮的時候,就會通過乳房上的神經感受器喚醒乳腺細胞開始工作,乳腺細胞會當場開始分泌乳汁並擠壓出來。簡單點說,乳汁的生產是現吃現產、現點現榨的過程,分分鐘出爐,秒秒鐘新鮮。這就是母乳餵養的「最高境界」——不餵軟趴趴、一餵譁啦啦,也叫「供需平衡」。漲奶反而是供需不平衡的表現。
當然,也有很多媽媽在產後可能會遇到相反的場景,乳汁分泌不聽指揮,不一定伴隨孩子的吸吮而分泌,導致孩子不吃的時候會漲奶,孩子吸吮的時候乳汁的速度又跟不上。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磨合不夠。要知道,乳房和孩子,就好像餐廳和客人一樣,新開張的店總是要彼此適應一段時間才能完美契合。餵的越多,就能提供越多的磨合機會。因此,無論乳房是什麼狀態,媽媽都要「敢於餵奶」,堅持按需餵養,可能過不了幾周時間,供需就會趨於平衡,餵奶這件事就會越來越順。
擔心磨合過程中孩子沒吃飽?這一點在後面會講到。
02誤判二 總是用嘴找找找,小手咂得吧唧響=奶少
首先你要知道,寶寶吸吮並不是只為了「吃」。就好象你拿著手機,並不都是為了打電話。
「吸吮」這個動作承接的功能是很多的,尤其是對小寶寶。除了能讓孩子吃飽以外,吸吮還可以給孩子帶來一系列安撫效應,讓孩子感到 peace & love,這就是安撫奶嘴的工作原理。吸吮也被認為是孩子心理和智力發育的過程之一,能幫助小寶寶釋放壓力,尤其是 2 歲以內。因此,在很多情況下,寶寶都有可能會想找個東西來吸一吸,或者直接吸吮自己的手指,「肚子餓」只是其中的一個原因,家長需要多觀察,開動腦筋想。要是實在找不到原因,抱過來餵奶,讓孩子藉由吸吮乳房得到安撫,也可以。
此外,嬰兒在生長發育過程中總是有那麼幾個「生長加速期」,往往會表現得特別難哄,還特別能吃。遺憾的是,寶寶不會把「生長加速期」這幾個字鑿在腦門上,所以面臨寶寶突如其來的頻繁吃奶和牛脾氣,家長的困惑也可以理解。正如前面說的那樣,無論是心理需求還是肚子需求,都可以通過餵奶「一站式」解決,而乳汁的產生會相響應孩子的號召,多磨合幾次,奶水就管夠了。
所以,放心,奶夠,只管喂。
03誤判三 吸奶器吸出來的少=奶少
首先你要知道,吸奶器和嬰兒是不一樣的。就好像機器軋的面和你媽媽做的手擀麵是不一樣的。
從移出乳汁的原理來講,吸奶器主要是通過抽吸造成奶瓶內負壓,讓乳房中的奶水壓力大於瓶內的壓力,從而移出乳汁。而嬰兒比吸奶器多一種方式,除了也能通過吸吮形成口腔內負壓,嬰兒還會通過機械擠壓乳房下的輸乳管移出乳汁,就好像中學化學課擠壓滴管那樣,把乳汁一泵一泵的移出來。
從吸奶器的使用細節來講,正確使用吸奶器需要配合媽媽的奶陣模式,選擇合適的罩口、合適的力度、合適的模式才能最大化吸奶量。這是需要學習的,而不是買來就可以用的。從吸奶器類型來講,醫用級別比家用級別能吸出更多乳汁,電動吸奶器比手動吸奶器在短時間內能吸出更多母乳,雙邊同時吸比單邊吸奶效率更高。所以在選擇吸奶器時,品牌沒有那麼重要,更重要的是要看看是什麼類型,以及你使用的方法對不對。
因此,吸奶器評估奶量的標準是很嚴苛的。即使你使用醫用級別雙邊電動吸奶器、選擇合適的罩口、配合奶陣動態調整力度……滿足以上所有前提,在某個特定時間內,乳房的排空程度也只有真實產奶量的 70%。
所以,別讓這臺機器束縛了你。
04誤判四 兒保評估寶寶生長「不達標」=奶少
首先你要知道,兒保和兒保是不一樣的。就好像新東方和新東方(烹飪學校)是不一樣的。
都 0202 年了,一個合格、標準的兒保最起碼應該用連續的「生長曲線」來評估孩子的生長發育,而不是單純用體重的絕對值對照著某張表格來評估。對生長曲線的解讀,也不應該讀出「中等、中上、中下」的結論,而是應該看到整條曲線的趨勢,結合寶寶的智力、動作發育給出相應的評判。
如果從一開始就選錯了評判生長發育的標準,或者錯誤地解讀了生長曲線,那麼「不合格」就是個錯誤的結論,也就不用去懷疑「奶少」了。所以,靠譜的兒保很重要。
當然,自己通過學習掌握一些生長曲線的解讀也很好。
只要成竹在胸,就算一不小心被兒保誤讀了生長發育,你還可以盡情餵奶,忘記誤判叻 Ta;你系最迷人的,你知道嗎?
05誤判五 喝母乳睡得短,喝奶粉睡得久=奶少
首先你要知道,因為「吃不飽」而導致「睡不好」,這件事比較容易發生在成年人的深夜,不信你看看自己的外賣訂單。
事實上,絕大部分嬰兒都是睡得短、吃得頻繁。
在睡眠方面,嬰兒以快動眼睡眠(REM)居多,這種睡眠時寶寶的大腦呈現比較活躍的狀態,在某些方面甚至就像醒著一樣,因此非常容易收到外界的幹擾而驚醒。也就是說,正常的嬰兒睡眠,就是個「渣」。希望寶寶睡得久、睡得踏實,這聽起來比較像是家長的需求,而不是寶寶的需求。
從吃的方面來講,我們成年的胃有一個小號的甜瓜那麼大,吃的是固體食物,當然更扛餓,所以一天只用吃三頓。寶寶的小胃就那麼一丟丟大,吃的又是很好消化的母乳,因此少吃多餐才符合需求。而奶粉的餵養方式,大多數會用到奶瓶,奶瓶的流速過快,稍不留神孩子就會吃的過多,一口氣把自己撐到昏睡。表面上看起來是吃飽了睡踏實了,實際上這樣做會增加寶寶的胃腸道負擔,不僅容易造成吐奶,還會增加過度餵養的風險。
所以,接納孩子正常的睡眠和進食特點,按需餵養就好。成年人才喜歡撐一頓然後睡一大覺,小孩子嘛都不要。
左邊跟我一起數尿片
在你右邊畫一道曲線
如果上述所有表現都不能用來說明奶量,那究竟要怎樣才能知道孩子吃飽了沒有呢?有且只有兩個關鍵點:尿量、體重
由於 6 個月內寶寶吃奶為生,並不需要喝水,所以量出為入,我們可以通過尿量來判斷寶寶究竟吃飽了沒有。尿量方面,有一個簡單易記的標準:出生第一天寶寶應有一次小便,出生第二天應有兩次小便,以此類推,直到出生第六天起,只要寶寶每天至少有 6 片打溼的尿布,尿色偏淺,就說明孩子得到了足夠的乳汁。由於大多數家庭都使用尿布溼,我們可以通過觀察上面的顯示線來判斷。只要尿液顯示線有線段由黃變藍(不一定要整條線完全變色哦),就可以視為一片打溼的尿布了。24 小時內有這樣的 6 片尿不溼,也可以視作寶寶吃飽了。提醒一下,通過尿量評估餵養是否充足有一個前提條件——別給寶寶餵水。否則水分也會變成尿液被排出,從而幹擾判斷。
體重方面,一個餵充足的孩子,前三個月平均每周的體重增長約為 100~200g,平均每個月的體重增長大約 400~800g。值得提醒的是,寶寶生長發育不是勻速的,因此,家長沒有必要每天測量,月子裡可以每周測量一次,出了月子每個月測量一次取平均值就可以了。此外,不同的寶寶之間生長發育也會有很大的差異,霍比特人的寶寶和綠巨人的寶寶很可能不會按同樣的速度生長。找到自家寶寶的生長規律才是王道,因此,推薦使用連續的生長曲線評估寶寶的餵養情況,更準確。
通過尿量和體重正確的評估寶寶攝入,希望有更多的家長能夠逃離「奶少」的魔咒。要知道,很多媽媽因為錯誤地判斷了自己的奶量,不情願的過早停止母乳餵養,令人惋惜。反之,得到鼓勵和正確支持的媽媽更能順利實現自己的餵養目標。餵養方式無關母愛,但希望媽媽們在做決定之前都能得到正確的訊息,這樣才能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
註:本文來源 萬怡歐茜醫生,若有侵權請主動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