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解道德經31——老子到底有多不提倡打仗!

2020-12-27 小索之啟明星

前篇,老子說「以道佐人者,不以兵強天下」!

我們就知道,老子不提倡用武力徵服天下。

那今天,我們來詳細了解一下,老子到底有多反對打仗:

在這一篇,老子一開篇,再次強調: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兵者:通行版以及很多流傳的註解,都將此翻譯為兵器。

我個人不太同意,我認為老子這裡的兵者應該是指用兵打仗,兵事,戰爭。而非,單純的指兵器。

所以,在我讀來老子是說:

用兵打仗,是不祥的事情,人們都厭惡它,所以,有「道」的人不提倡戰爭。

那如果最後實在迫不得已,不得不戰呢?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

君子:並非和我們現代理解的意思一樣指品性高尚的人。

君指有爵位的人,子指有官位的人。此處,我轉錄一段喜馬拉雅上《一說春秋》裡,李明老師的講解,個人認為,這個講解最符合老子所說的君子:

君子實際上是由君和子,兩個字合併而成。為天子、諸侯、卿大夫,凡有地者皆稱君,有地者是指有地可以世襲者。有地是有爵位才能有的,所以,君實際上指的是有爵位的人。簡單來說呢,也就是貴族。諸侯之上大夫、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這五等以稱子。上大夫、下大夫是大夫的兩個級別,上士、中士、下士是士的三個級別。大夫有的有地,有的則沒有地。士呢,則沒有地,只有祿田,所以稱他們子呢。實際上是強調他們是服務於君的人,也就是有官的人。所以君子合在一起,也就是春秋時代,平民以上的天子、諸侯、大夫、士四大階層。四大階層背後呢是爵位和官位。小人和君子相對,自然也就是指的是廣大的貧下中農。生活在邊境的鄙人,在田野裡勞作的野人,城裡面混飯吃的布衣庶民,平頭百姓這些人。

所以,如果不得不戰,老子的態度是:恬淡為上!

這段話的意思是:

有爵位、有官職、有身份地位處於國家上層階級的君子們平時起居行事都以左為貴,而用兵者行軍打仗卻是以右邊為貴。

因為,用兵打仗本身就是不祥的事情,不是君子該提倡使用的策略手段。哪怕萬不得已而使用它,也最好淡然處之,即使勝利了也不要自鳴得意。

為什麼要恬淡為上?如果,恰恰有人偏好武力會怎麼樣?

老子說:

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

得志於天下:這裡的意思是自己的理想、抱負得到實現,自己的理論主張得到推行的意思。

春秋時期,諸子百家,每派有自己的學說,都想把自己的學說推行出去。讓諸侯採納,讓天下人遵從,這叫得志於天下。不得志也就是說不得天下人認可。

這個在《孟子》之《滕文公章句下.妾婦之道與大丈夫之道》中是這樣記載的:

孟子曰: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意思是,如果得志,讓人民百姓遵從遵照;如果不得志,就自己走自己的道路。

所以,老子話的意思是:

那些,用武力徵服的手段取得了勝利,還洋洋得意,頗為自豪的人,實際是喜歡殺人的人。

只要是喜歡殺人的人,他的理想主張就不可能在天下得到認可,百姓也不會真心歸順他。

老子不僅說他們不得志,而且,還描述了程度。他是這樣說的:

吉事尚左,兇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蒞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偏將軍是輔佐將軍的軍官,放到現在,相當於上將軍是老總,而偏將軍就是老總助理。這兩者地位相差是很大的。

地位越尊貴的人所處的位置自然也越重要,而用兵貴右,上將軍居右,自然是很合理的。可是,你再結合吉事尚左,兇事尚右來看。

那老子的意思就很明顯了,他是說上將軍殺的人多,雖然,於用兵來說,地位更尊貴,但其實是處在兇位。用兵殺人越多,地位越尊貴,所處位置越兇越下。為何如此反常?

因為,人們不是用正常的禮儀對待打仗的人,而是用喪禮的禮儀對待他們。所以,殺的人越多,越處於兇位,當為他悲哀。

那老子這段話的意思,用白話來說就是:

吉慶的事情以左為貴,兇喪的事情以右為上,軍中地位低的偏將軍居於左邊,地位高的上將軍居於右邊,說起來這其實就是以喪禮的禮儀對待這些打仗的人。

殺的人越多,本身越兇險,應該越感到悲哀,哪怕是取得了勝利,大家也不會為他慶賀,而是用喪禮的禮儀來對待他們。

相信,看到這裡的朋友們,都可以看出老子對待戰爭的態度!

最後,說下,我的翻譯跟通行版的翻譯可能有出入,但是,主旨是一樣的。

我們都能確定一件事:老子不提倡戰爭,不崇尚武力徵服,但也不禁止國家使用武力。

只是,勸諫所有君主,不到萬不得已不要發動戰爭。即使,最後發動了戰爭,取得了勝利,也不要覺得這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

因為,戰爭發動,本身就已經代表了一種失敗,是其他政策手段,其他努力都沒得到成效,才走到這一步。

而一旦走到這一步,本身就已經是一種失敗,戰爭本身就是既損人又損己的。是對大整體資源和能源的破壞和消耗,我們當為戰爭感到悲哀,而不是興奮和激動。

好了,今天解讀就到這裡啦!

喜歡的朋友可以關注我哦!

讓我們一起,更好的認識這個世界,認識自己!

相關焦點

  • 《老子五千言》(道德經)全文及譯解
    尹喜深感老子講的內容無比重要,懇請老子寫下來以傳後世。於是,老子寫下了五千言。尹喜為了不讓老子五千言失傳,親自操刀刻簡,使老子之說得以傳世,稱為《老子》。至於稱老子五千言為《道德經》,是道教發展之後才出現的。先秦的韓非作《解老》、《喻老》。司馬遷《史記》說言道德之事五千言。東漢順帝時張道陵作《老子想爾注》。
  • 電視劇《老子傳奇》合集(共33集)+《道德經妙解》合集(共64集)+曾仕強《道德經的奧秘》合集(21集)+《老子的人生智慧》合集
    》合集《道德經妙解》合集(共64集)曾仕強《道德經的奧秘》合集52個成語,洞見《道德經》的智慧!所著五千言《道德經》思想博大精深、微妙玄通、深不可識、闡道論德,常人甚難悟解。然其內容又至簡至易、樸實易行,其含概,從無至有、從絕對至相對,明晰萬事萬物先天性動後的各種生存發展狀態。內容樸實無華,治國、修身、養生、自然、軍事、哲學、社會……其大無不包,細無不入。
  • 老子道德經到底是講的什麼意思嗎?
    直接就上來就問有誰知道道德經的意思。我敢說天下讀書人都有這樣的,疑問。之前有一個問答。叫,道德經的核心思想。大家之所以這樣問那還不都是想知道道德經到底說了什麼?那道德經,是什麼意思呢?他說了什麼呢?容我慢慢說來。連續關注我的道德經系列問答裡邊兒的問題,將它串聯起來,就一定能讀懂道德經說的什麼。
  • 《道德經》中「挫其銳,解其紛」,對工作、生活指導意義太大了!
    老子《道德經》傳入德國已有四百年之久,據德國電視臺的一項調查結果,德國人心目中「最知名的中國人」是老子。老子的《道德經》在德國像神一樣的存在,你只要進入到德國的每個人的家中,只要走到書架前,你會發現每個德國人家裡基本上就藏有一本《道德經》。
  • 句解老子《道德經》: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到底是什麼意思
    老子《道德經》第71章原文知不知,上;不知知,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客觀世界總在不斷的變化著,日新月異,而我們的認知,也需要不斷的更新,就好像你前幾年學的軟體操作技巧,現在很多已經用不上了或者失效了,因為軟體不停的升級,所以操作方法也在不斷的優化,同時,客觀世界的改變,不斷的顛覆著我們的認知,一個人如果能夠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自己絕非全能,這個世界有許多問題是自己解決不了,有許多事情是自己改變不了,有許多領域是自己無法勝任,那麼就應該量力而行,避免盲目行事
  • 你不知道老子和《道德經》在國外有多火
    而老子和釋迦牟尼、穆罕默德、耶穌一起被公認為世界人文之父。老子的思想影響深遠,在全世界範圍內,被譯成外國文字發行量最大的世界文化名著,除了《聖經》以外就是《道德經》。老子和《道德經》在全世界的影響力超乎你的想像。
  • 淺談《老子道德經》的讀法(上)
    《老子》又稱《道德經》、《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有三個比較重要的版本:傳世本、帛書本、楚簡本。傳世本為歷代學者注釋,居不完全統計有三百多個本,其中影響比較大的是(漢)河上公章句、(魏)王弼注本、(唐)傅奕道德經古本篇。
  • 傳世經典(老子傳奇)電視劇對《道德經》,即《老子》,又稱(老子五千文 )的表達
    據《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載,老子本是周朝管理王室藏書的史官,因目睹周朝逐漸衰微,打算退隱。他離開周朝的京城一路西行,經過函谷關時,遇到了關令尹喜。受關令尹喜的囑託,老子「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這就是《老子》五千文。漢代河上公作《老子河上公章句》時,將《老子》分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名為《道經》,後四十四章名為《德經》,《道德經》因此而得名。
  • 老子教你做人,道德經中10個成語,做到了為人一定不差
    1、《道德經》:功成弗居《道德經》曰:「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生養萬物而不據為己有,作用於萬物而不把持萬物,功成名就而不貪功;只有從不佔據身份地位,才不會失去身份地位。功成弗居是老子《道德經》教給我們如何做一個領導人,當做出成績而不貪功倨傲的為人哲學。
  • 老子《道德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什麼意思?
    老子《道德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到底是什麼意思?「道」到底是什麼?「道」就是規律,是自然界的規律,人生的規律。「名」在這兩句話中有兩個含義,一是名利,二是指人或事物的表象。「道」是內在的、實際存在的東西,而「名」是外在的,是虛的東西,即平常所說的「虛名」。
  • 老子獨創的15大成語,洞見《道德經》智慧精髓!
    點擊"無為文藝"免費訂閱 《道德經》只有短短五千言,卻涵天蓋地、盡說人道,可謂字字珠璣、句句精闢,隨便拿出一句都可以作為至理格言和人們的座右銘。 而更為精華的則是其中那些老子獨創的成語,可謂老子智慧的概要和精髓,從中完全可以洞見《道德經》的真諦。
  • 老子《道德經》:好人和壞人一樣,都是我們的老師
    文章作者:琢磨君老子《道德經》第27章寫道:「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意思就是說:善人可以作為不善人的老師,不善的人應該跟善人去學習;同時,不善人也是「善人之資」,如果世界上沒有壞人做些壞事,我們就不知道什麼叫做壞了,所以壞人就成了好人的反面教育。就如老子《道德經》第二章所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 陪你一起讀《道德經》,「配天之德,用人之力」
    老子在《道德經》中就已經從戰爭中帶兵的將領中分析出了這個道理,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老子的觀點是什麼樣的。老子的《道德經》中原文: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弗與,善用人者,為之下。 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 初解道德經29——為什麼會求而不得?如何破?
    好,你說天下本身有自己的意志和力量,不是我能掌控的,可是,我想要怎麼辦?老子說: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故無失。無為:在前面第二篇章《初解道德經2——聖人之道》裡我已經解釋過,無為不是什麼也不做。是說聖人本來如此,本身就是天人合一的狀態。他們如果作為君主或者領導,對待百姓或者下屬,就像天地對待萬物一樣:「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是以成人之心而成己。
  • 原版《帛書·老子》和《道德經》很多字不一樣,而且都是關鍵字
    我們讀通行本《道德經》的>《德經》第一章中的「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會有一種很明顯的感覺,老子講的與孔子講的是相反的,特別是之後又有「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這句,更加讓我們坐實了「老子與孔子唱對臺戲」的認識。
  • 老子《道德經》全文譯文及翻譯講解
    《老子》,又稱《道德真經》《道德經》《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釋者、傳抄者的集合體)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 初解道德43—老子為何認為「無為」才是正道?無為核心是什麼?
    天下最柔弱的東西,騰越穿行於最堅硬的東西中,沒有到達不了的地方。我因此認識到「無為」的益處。「不言」的教導,「無為」的益下,普天下少有能趕上它的了。這裡最關鍵的就在於前兩句:老子因為看到了: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進而明白了無為的益處。那我們來一點點分析一下,這之間的聯繫和核心到底是什麼?
  • 看看原版《道德經》,才知老子多牛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道德經》是全球被翻譯成外國文字第二多的文化名著,而第一名是《聖經》。《道德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結凝華,也是我們引以為豪的哲學驕傲,其開篇之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恆名」,更是人盡皆知的千古名句。然而你是否知道,這第一句就被後世修改過了,這根本不是老子的原句。
  • 【道篇340】《姬氏道德經》與《老子道德經王弼注》對比學習之八
    除著有《姬氏道德經》外,還傳承《周易經》《仁經》《德經》《陰陽經》等,對太古、遠古、上古、及商周等歷史稔熟,從小修煉,對道家思想、道學傳承有獨特視野,對佛家因明學也有明師傳授。《老子道德經王弼注》本依照《老子河上公章句》章節順序,是影響最為廣泛的《老子道德經》注本,目前的通行本《道德經》即是以王弼版為藍本。
  • 老子西出函谷關,留下了《道德經》,還有這張《太極圖》
    老子是道教的鼻祖,也是我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之一。關於老子的神秘傳說非常多,其中老子倒騎青牛西出函谷關就是一個非常有名的典故。老子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春秋未期世事紛爭,天下大亂,周王室內部也狼煙四起,老子看在眼裡想在心裡,準備棄官而遊歷天下,歸隱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