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篇,老子說「以道佐人者,不以兵強天下」!
我們就知道,老子不提倡用武力徵服天下。
那今天,我們來詳細了解一下,老子到底有多反對打仗:
在這一篇,老子一開篇,再次強調: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兵者:通行版以及很多流傳的註解,都將此翻譯為兵器。
我個人不太同意,我認為老子這裡的兵者應該是指用兵打仗,兵事,戰爭。而非,單純的指兵器。
所以,在我讀來老子是說:
用兵打仗,是不祥的事情,人們都厭惡它,所以,有「道」的人不提倡戰爭。
那如果最後實在迫不得已,不得不戰呢?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
君子:並非和我們現代理解的意思一樣指品性高尚的人。
君指有爵位的人,子指有官位的人。此處,我轉錄一段喜馬拉雅上《一說春秋》裡,李明老師的講解,個人認為,這個講解最符合老子所說的君子:
君子實際上是由君和子,兩個字合併而成。為天子、諸侯、卿大夫,凡有地者皆稱君,有地者是指有地可以世襲者。有地是有爵位才能有的,所以,君實際上指的是有爵位的人。簡單來說呢,也就是貴族。諸侯之上大夫、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這五等以稱子。上大夫、下大夫是大夫的兩個級別,上士、中士、下士是士的三個級別。大夫有的有地,有的則沒有地。士呢,則沒有地,只有祿田,所以稱他們子呢。實際上是強調他們是服務於君的人,也就是有官的人。所以君子合在一起,也就是春秋時代,平民以上的天子、諸侯、大夫、士四大階層。四大階層背後呢是爵位和官位。小人和君子相對,自然也就是指的是廣大的貧下中農。生活在邊境的鄙人,在田野裡勞作的野人,城裡面混飯吃的布衣庶民,平頭百姓這些人。
所以,如果不得不戰,老子的態度是:恬淡為上!
這段話的意思是:
有爵位、有官職、有身份地位處於國家上層階級的君子們平時起居行事都以左為貴,而用兵者行軍打仗卻是以右邊為貴。
因為,用兵打仗本身就是不祥的事情,不是君子該提倡使用的策略手段。哪怕萬不得已而使用它,也最好淡然處之,即使勝利了也不要自鳴得意。
為什麼要恬淡為上?如果,恰恰有人偏好武力會怎麼樣?
老子說:
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
得志於天下:這裡的意思是自己的理想、抱負得到實現,自己的理論主張得到推行的意思。
春秋時期,諸子百家,每派有自己的學說,都想把自己的學說推行出去。讓諸侯採納,讓天下人遵從,這叫得志於天下。不得志也就是說不得天下人認可。
這個在《孟子》之《滕文公章句下.妾婦之道與大丈夫之道》中是這樣記載的:
孟子曰: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意思是,如果得志,讓人民百姓遵從遵照;如果不得志,就自己走自己的道路。
所以,老子話的意思是:
那些,用武力徵服的手段取得了勝利,還洋洋得意,頗為自豪的人,實際是喜歡殺人的人。
只要是喜歡殺人的人,他的理想主張就不可能在天下得到認可,百姓也不會真心歸順他。
老子不僅說他們不得志,而且,還描述了程度。他是這樣說的:
吉事尚左,兇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蒞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偏將軍是輔佐將軍的軍官,放到現在,相當於上將軍是老總,而偏將軍就是老總助理。這兩者地位相差是很大的。
地位越尊貴的人所處的位置自然也越重要,而用兵貴右,上將軍居右,自然是很合理的。可是,你再結合吉事尚左,兇事尚右來看。
那老子的意思就很明顯了,他是說上將軍殺的人多,雖然,於用兵來說,地位更尊貴,但其實是處在兇位。用兵殺人越多,地位越尊貴,所處位置越兇越下。為何如此反常?
因為,人們不是用正常的禮儀對待打仗的人,而是用喪禮的禮儀對待他們。所以,殺的人越多,越處於兇位,當為他悲哀。
那老子這段話的意思,用白話來說就是:
吉慶的事情以左為貴,兇喪的事情以右為上,軍中地位低的偏將軍居於左邊,地位高的上將軍居於右邊,說起來這其實就是以喪禮的禮儀對待這些打仗的人。
殺的人越多,本身越兇險,應該越感到悲哀,哪怕是取得了勝利,大家也不會為他慶賀,而是用喪禮的禮儀來對待他們。
相信,看到這裡的朋友們,都可以看出老子對待戰爭的態度!
最後,說下,我的翻譯跟通行版的翻譯可能有出入,但是,主旨是一樣的。
我們都能確定一件事:老子不提倡戰爭,不崇尚武力徵服,但也不禁止國家使用武力。
只是,勸諫所有君主,不到萬不得已不要發動戰爭。即使,最後發動了戰爭,取得了勝利,也不要覺得這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
因為,戰爭發動,本身就已經代表了一種失敗,是其他政策手段,其他努力都沒得到成效,才走到這一步。
而一旦走到這一步,本身就已經是一種失敗,戰爭本身就是既損人又損己的。是對大整體資源和能源的破壞和消耗,我們當為戰爭感到悲哀,而不是興奮和激動。
好了,今天解讀就到這裡啦!
喜歡的朋友可以關注我哦!
讓我們一起,更好的認識這個世界,認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