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氏451度 | 極權意志下的反烏託邦假想

2021-02-19 MarukoStudio

《華氏451度》曾經在1966年由特呂弗指導改編為電影,在2018年再次由HBO改編為電影,然而HBO的這部電影整體上並不是很成功,但是電影前期很多鏡頭很具有代表性和時代性,本文更多的是探討書中的世界觀架構、哲學思辨以及現實價值,然而,2018版電影的劇情對原著改動較大,且後期劇情敘事較差,因此,配圖多採用2018版電影的特定截圖來輔助表達。

Fahrenheit 451

- 華 氏 4 5 1 度 -

▲《華氏451度》是美國作家雷·布萊伯利所著的反烏託邦小說,於1953年出版。故事敘述了一個壓制自由的近未來世界,禁止人們閱讀以及擁有書籍,書中Firemen一語雙關,在書中所描述的世界中並不是消防員,而是焚書者。文中的主人公,蓋·蒙塔格,就是一名負責焚書的消防員。華氏451度(攝氏233度)是雷·布萊伯利給出的紙張的燃點。實際上不同的紙燃點不同,一般在華氏440度 - 470度之間。

▲《華氏451度》改寫自1951年發表的中篇《消防員》(The Firemen),發表於2月的《星際科幻》雜誌(Galaxy Science Fiction)。由特呂弗(François Truffaut)指導的同名電影於1966年上映。另一部同名電影於2018年坎城影展舉辦首映,是1966年版本的更新版,由麥可.B.喬丹與麥可.珊農主演。除此之外,BBC Radio 4也以這部小說製作了兩部忠於原著的廣播劇。

The Fireman by Ray Bradbury

▲一直以來,人們對這本書的理解各有不同,但主要認為該書聚焦於歷史中焚書在壓制思想上的作用。儘管如此,原作者雷·布萊伯利強調,這部小說無意關注審查制度,而關注電視對人類閱讀習慣的威脅。本書也對人於書的關係,科技和娛樂對人類生活造成的變化、政府和媒體如何聯手增強社會控制等各方面有著深刻的描寫。事實上作者寫作的時代科技發展距離現在的水平差距非常大,但是其中所構想的世界對現今社會具有極強映射,因此這本書對現今社會的映射極具預言意義,這也是HBO再次啟動電影製作的原因。


Poster of Fahrenheit 451


就《華氏451度》的討論常常集中在基於國家的審查制度。很顯然,當布萊伯利寫小說時正是麥卡錫時代,他很擔心美國的審查制度。在1956年的電臺採訪時,布萊伯利說:「我寫書的時候正為這個國家擔心,擔心四年前發生的事情。許多人連自己的影子都害怕;書籍有被焚燒的威脅。當時,很多書都下了架。當然,四年間事情變了很多。有不少回到了非常健康的方向上。但是當時我想寫些故事,以便探究如果我們在這條路上無節制地走下去時國家會怎樣。所有的思想停滯,惡龍吞噬了自己的尾巴,我們消失在獄所,被自己的行為毀滅。」

I wrote this book at a timewhen I was worried about the way things were going in this country four yearsago. Too many people were afraid of their shadows; there was a threat of bookburning. Many of the books were being taken off the shelves at that time. Andof course, things have changed a lot in four years. Things are going back in avery healthy direction. But at the time I wanted to do some sort of story whereI could comment on what would happen to a country if we let ourselves go toofar in this direction, where then all thinking stops, and the dragon swallowshis tail, and we sort of vanish into a limbo and we destroy ourselves by thissort of action.

隨著時間推移,布萊伯利傾向於淡化審查制度。作為取代,他稱《華氏451度》真正要傳達的信息是反智社會被大眾傳媒和少數圖書利益集團所包圍。在五十年代末,布萊伯利回顧到:「在寫短篇小說《華氏451度》時,我想自己正在描述未來四十或五十年會發生的事情。但是僅僅幾個星期前,我在比佛利山遇到一對遛狗的夫婦。我停下來看著他們,全然震驚。女士手持一個小香菸盒大小的無線電,天線抖動著。這個跳躍的銅線末端連接著考究的圓錐體,塞入她的耳朵。這就是她,很明顯,對於男子和狗來說,她正在收聽遠方的聲音、私語和肥皂劇,就這樣夢遊著,由丈夫牽著走來走去,而丈夫也很可能同樣心不在焉。這不是寫小說。」

In writing the short novel Fahrenheit 451, I thought I was describing a world that might evolve in four or five decades. But only a few weeks ago, in Beverly Hills one night, a husband and wife passed me, walking their dog. I stood staring after them, absolutely stunned. The woman held in one hand a small cigarette-package-sized radio, its antenna quivering. From this sprang tiny copper wires which ended in a dainty cone plugged into her right ear. There she was, oblivious to man and dog, listening to far winds and whispers and soap-opera cries, sleep-walking, helped up and down curbs by a husband who might just as well not have been there. This was not fiction.


這個故事類似繆德莉的「貝殼耳朵頂針」(即一種耳機),它成為她與蒙塔格之間壁壘。在2007年採訪中,布萊伯利稱人們誤解了他的作品,《華氏451度》傳達的其實是大眾傳媒如電視機扼殺了文學閱讀。就少數人來說,他在1979年結尾部分寫道:「焚書的方式不止一種。世界上滿是點燃火柴的人們。每個少數人權,也許是浸信會人/一位論者、愛爾蘭人/義大利人/八九十歲老人/禪宗佛教徒/猶太復國主義者/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員/女性自由主義者/共和黨人/瑪特欣協會會員/四方福音人感到有必要、有權利、有義務去潑灑煤油,點燃導火線...在我的小說《華氏451度》中,消防隊長畢堤描述了書籍首先由少部分人開始焚燒,每個人從這本書撕去一頁或一個段落,直到書籍被清空、思想停滯,圖書館完全關閉的那天到來。六個星期前,我發現在這些年間,巴蘭坦出版社的小房間裡有一些編輯出於害怕侵蝕青年,對書籍75個段落一點一點地進行審查。閱讀小說的學生終究會在未來應付審查和焚書事件,他們寫信告訴我這個精巧的諷刺。巴蘭坦的一位新編輯朱迪·林恩·德雷伊在這個夏天將正本書重新復原再版,把所有的「該死的」和「活見鬼的」放回了原位。」

There is more than one way toburn a book. And the world is full of people running about with lit matches. Every minority, be it Baptist / Unitarian, Irish/Italian / Octogenarian / ZenBuddhist, Zionist/Seventh-day Adventist, Women's Lib / Republican, Mattachine / Four Square Gospel feels it hasthe will, the right, the duty to douse the kerosene, light the fuse. [...] Fire-Captain Beatty, in my novel Fahrenheit 451, described how the books were burned first by minorities,each ripping a page or a paragraph from this book, then that, until the daycame when the books were empty and the minds shut and the libraries closedforever. [...] Only six weeks ago, I discovered that, over the years, somecubby-hole editors at Ballantine Books, fearful of contaminating the young,had, bit by bit, censored some seventy-five separate sections from the novel.Students, reading the novel, which, after all, deals with censorship andbook-burning in the future, wrote to tell me of this exquisite irony. Judy-Lynndel Rey, one of the new Ballantine editors, is having the entirebook reset and republished this summer with all the damns and hells back inplace.

▲對於焚書審查制度,布萊伯利指出是兩大因素作用下的產物,畢堤隊長與蒙塔格談論消防員歷史的對話於此一致。根據布萊伯利所言,是人民,而不是政府成為《華氏451度》中的罪犯。不管怎樣,審查制度的作用,無論是基於國家的還是其它的,都是小說最常常談論的主題。處理審查制度以外,小說還有其它主題被提及。兩個主要主題是反對從眾和利用技術和大眾傳媒控制個體。布萊伯利探索了政府可以利用大眾傳媒來影響社會,通過焚書來壓制個體。書中畢堤和費伯都指出美國民眾應當被指責。由於他們被引導去追求」存粹的快樂「情緒,因此可能帶來其他」負面情緒「的書籍必須被壓制畢堤指出大眾生來不平等,而書籍帶來的教育本身加劇了這種不平等,消除閱讀可以消除這種後天的不平等,費伯指出美國民眾的懶惰和沉淪下乾脆停止了閱讀。他注意到焚書自身成為了公眾的娛樂的一部分,這在書中假想成了類似現代網絡直播的概念。這種影射在現代社會中顯得極度尖銳。


《華氏451度》背景設在未知城市(可能是美國中西部),在1960年後某個未知時刻裡。小說分為三個部分:「火爐與火蜥蜴」、「濾網與沙子」和「火光」。

『 Stove and Salamanders 』

「 火 爐 與 火 蜥 蜴 」


蓋·蒙塔格是一名「消防員」,任務是焚毀禁書。一個秋季的夜晚,當他下班回家時遇到了一位新鄰居:妙齡女孩克拉瑞瑟·麥克蕾。麥克蕾蘭思想自由,她天馬行空的性格讓蒙塔格質疑自己的人生以及一成不變的幸福觀。2018劇中定義的火蜥蜴之歌或者說是消防員之歌在前期奠定了大基調並進行了背景介紹,前期一個重要的劇情轉折是藏書老嫗的自焚,這對蒙塔格的內心產生了極大震撼,在這種時代下內心盲目的人們無法理解一個活生生的人為何要與書籍這種「骯髒」的東西一起被埋葬。加之畢堤和蒙塔格在藏書室的私密對話,蒙塔格萌生了偷藏一本書的想法並付諸實施。他將老嫗的事告訴冷漠的妻子,並稱自己想要辭職。而辭職後收入可能不保讓兩人大吵一架,妻子告訴蒙塔格這一切都是老嫗私藏禁書引起的,都是她自己的錯。

Grapes of Wrath

Burning Myself with Books


畢堤本身是看過非常多的書的,但是為了「糾正」蒙塔格對於書籍的危險想法,電影中出現了這樣一段探討:人類想要認知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於是求助於這些講述虛構人物的小說,或更糟,求助於哲學家,有哲學家認為「我們擁有自由意志」,也有人認為「不,我們所有行為都是預先設定的」。各抒己見,但是人們卻越來越迷茫。比之前更覺殘忍和孤獨。如果你不希望別人不快樂,就不要給他們兩面性問題,讓他們煩惱。只給一面性的問題,不給更好。

People want to measure their place in the universe, so they turn to these novels about non-existent people, or worse, philosopher. 'We have free will.' or 'No, all of our actions are predetermined.' Each one says the opposite and a man comes away lost. Feeling more bestial and lonely than before. Now, if you don't want a person unhappy, you don't give them two sides of a question to worry about. Just give them one, better yet, none.

於是,經過幾代人的「思想淨化」,最終可以實現完全的社會思想控制,因為事實上,政府內部和具有閱讀權限的人是可以進行閱讀並掌握書中的知識,於是集權在幾代之後會變成毫無察覺下的理所當然。


畢堤是蒙塔格的隊長,他前來看蒙塔格怎樣。得知蒙塔格的顧慮,畢堤重述書籍已經失去價值,這就是為什麼要消防員來焚書的緣故:在新時代裡,人們使用更先進的媒體、運動,適應更快節奏的生活。書籍要被無情地刪減,以適應人們日益短暫的注意力,抗議的不過是少數人,要保護書籍中過時的東西。政府對此加以利用,消防員為了公眾利益被聘用來焚書。畢堤不經意地提起所有消防員會好奇地私藏一兩本;只要禁書在24小時內被焚,全家就會沒事。在畢堤離開後,蒙塔格告訴妻子在一年間他私藏了許多禁書,放在空調背後。驚慌的妻子將書投入焚化爐;蒙塔格制止了她,並告訴她倆人要坐下來讀書,看看它們的價值到底在哪裡。如果書籍毫無意義,就答應立刻焚書,回歸正軌。


▲2018新劇中消防員的一些設定很有趣,故事建立在Happiness is Truth的大基調之下,一些暗藏的伏筆和點題讓電影前期設定更富趣味性。從火蜥蜴之歌對消防員的職責定位開始,到世界觀的建立和政府的陰謀,以及反抗思想的暗自湧動,都通過短短的幾句臺詞以及自然流暢的口水歌插入交代清晰。

紅色炙熱的山谷裡,幽靈大軍進發。火蜥蜴!火蜥蜴!點燃厚重的書本.。火蜥蜴!火蜥蜴!——消防員之歌

Down the red-hot valley,lo! The phantom armies marching go. Salamander, ho! Salamander, ho! Ignite the tomes. Salamander, ho! Salamander, ho!

以你父親的年齡,他一定記得,曾經消防員的工作是滅火。

-班傑明·富蘭克林,消防局的創始人,給了我們防火的權利。Benjermin Franklin, the founder of our first fire department,gave the right to burn.

-等你們這代人消亡殆盡,你們的言論和思想也將一同消亡。

▲如果我們從不被允許轉頭,那麼除了洞穴裡火光帶來的影子,我們怎可能看到其他的東西?——柏拉圖《理想國》第七篇:洞穴之喻

How can we see anything, but the fire shadows in the cave, if we're never allowed to move our heads?

▲2018新劇中對反烏託邦構架下的城市設定也十分出彩,人們沉浸於圖像化的世界,以至於Stay Vivid的標語也被設計成圖像化的形式,不過,這種仍然具有辨識度的文字,也是世界上唯一長期呈現的文字,就是讓人們對文字本身保持警惕,這種暗喻和諷刺十分出色。

Outside Room and Inside Room in Fahrenheit 451

『 Filter and Sand 』「 濾 網 與 沙 子 」

當蒙塔格和妻子精讀禁書時,前門傳來聞味道的聲音。蒙塔格立刻意識到這是機器獵犬,而繆德莉把它當成普通的寵物狗。當聲音停止後,他們繼續了討論。蒙塔格對繆德莉試圖自殺、老嫗的殉道,以及頭上轟炸機盤旋的聲音感到悲哀,他們對即將到來的戰爭知之甚少。他稱或許書中所記載的信息可以幫助社會逃過滅頂之災。然而,她的朋友安·鮑爾斯的到來打斷了談話,他們決定當晚在家看客廳牆(大型電視襯在客廳牆壁上)。與此同時,蒙塔格認為他們需要理解書籍。他記起一年前他在公園遇到的英語教授費伯,當時書籍還不是違禁品。他致電費伯,但嚇破膽的費伯立刻掛機。蒙塔格沒有放棄,而是帶著從老嫗家中偷出來的《聖經》,坐地鐵來見費伯。蒙塔格強迫膽戰心驚的費伯給他做解析。費伯只得給蒙塔格一個自製的耳機,給他隨時隨地的提醒。

▲在蒙塔格回家後,妻子正在和克拉拉·菲爾普斯看電視。厭倦了無聊的節目,蒙塔格關了機,試圖與閨蜜們做深度交流,但只是發現她們對即將臨近的戰爭、朋友的去世、家庭和政治毫無興趣。無聊之極,蒙塔格拿了本詩,這令閨蜜們感到詫異,並讓費伯感到警覺。他讀了詩篇「多佛海灘」,令菲爾普斯夫人感動落淚。在費伯的請求下,蒙塔格焚燒了書籍。閨蜜離開,妻子則將自己關在廁所,吞食更多的安眠藥。藏書室談話加之之後《聖經》引發的交談讓蒙塔格意識到畢堤腦子裡有很多關於書本上的知識,這在2018電影中對畢堤的多詞特寫鏡頭中進行了交代和提示。這裡的設定讓讀者深刻體會到了這個反烏託邦世界的細思極恐,一群沒有接觸過書籍的人們當第一次接觸到偉大的著作而感動落淚之後,卻慣性的認為這種情緒是與快樂相悖的,因此是絕對不被允許也不需要的。這種設定看似極端但合理,實則恰恰相反,快樂是一種對比情緒,感動又何嘗不是一種正向的情緒鋪墊,為情緒升華到更高層級的快樂鋪陳?

Symbol of Firemen

' Fire '「 火 光 」

畢堤命令蒙塔格摧毀自己的家,告訴蒙塔格是他自己的妻子和朋友打了小報告。蒙塔格試圖與繆德莉談話,但是妻子匆匆上了計程車,消失在街頭。蒙塔格遵命,用噴火器指向了自己的家。不巧,畢堤發現了蒙塔格的耳機,準備逮捕費伯。蒙塔格手持噴火器阻止畢堤,在後者嘲諷下將其燒死,並打暈了同事。在蒙塔格逃跑時,消防站的機器獵犬攻擊他,在他腿上注射鎮定劑。蒙塔格用噴火器打退了機器獵犬,成功逃走。蒙塔格穿過街市,來到費伯家。費伯催促他逃亡鄉下,到流亡的鴻儒那裡。費伯告訴蒙塔格他會乘早班車到聖路易斯,之後會再見。從電視上,他們得知機器獵犬已經出動,直升機正在盤旋追捕蒙塔格。蒙塔格離開費伯家,費勁周折來帶溪水邊。蒙塔格順流而下,來到鄉野,遇到流亡者們,領頭的叫格蘭傑。他們各自背誦一段經典,以便在新社會裡排上用場。


在得知流亡者們的故事後,人們無助地看著轟炸機向城市投放核彈,將城市夷為平地。費伯應該在早上乘車離開,那麼繆德莉和其他人大概都已嗚呼。流亡者們雖然受傷,但是躲過了衝擊波。第二天早晨,格蘭傑告訴蒙塔格和眾人有關鳳凰轉世的故事。他補充道鳳凰與人類必然有相似之處,都會重複錯誤。格蘭傑強調人類有些優點,那就是可以記起自己曾經的錯誤,以免重蹈覆轍。格蘭傑打趣道人們可以建起許多鏡子工廠,以便自省。飯後,人們走向城市,開始重建。

Typical Dystopia's Reality Mapping 

- 典 型 性 反 烏 託 邦 的 現 實 影 射 -

▲雖然雷·布萊伯利的華氏451可能看起來像過時的科幻小說,但這部小說今天仍然具有現實意義。 該小說關注的是極端審查,技術進步和空洞的社會互動交織而可能產生的危險。 小說中的核心問題也是如今社會將要面臨的問題。 正如雷·布萊伯利描繪的世界一樣,一個以燒書為特徵來定義的社會是一個令今天的人類害怕的社會,因為害怕失去我們的歷史,我們的好奇心和我們的人性是超越現實的,但這個世界同時也變得更加可能到來。因此,華氏451是一個對社會道德、個人好奇心和文明生產力退化的預言。

▲雷·布萊伯利預測,如果世界因為某種原因徹底消除書籍,人類會逐漸淪喪道德並且導致世界混亂。消防員蒙塔格在被問及書籍時發表了這樣的評論:「書籍可能會阻止我們重複製造同樣的瘋狂錯誤!」。在轟炸城市時,隱居的背書者領導人格蘭傑將社會比作鳳凰,但與鳳凰不同,我們從錯誤中吸取教訓,即喬治桑塔亞那的引語,「那些記不起來過去的錯誤的人在過去因為重複錯誤被不斷譴責。「同樣,格蘭傑談到社會,」我們有一個該死的東西,鳳凰從來沒有。我們知道我們剛剛做的該死的傻事。「

Dystopia Concept by Petri Damstén

Dystopia Concept by Petri Damstén

▲雷·布萊伯利認為,當災難來襲時,人類能夠忍受,但沒有歷史,沒有真正的書籍,文明就無法取得進步。事實上,華氏451中蒙塔格這個人的思想超越了思想和自由迷失的人群並創造了新的道德。蒙塔格生活在一個譴責言論自由,強化一致性和思想壓制主義的環境中,是一個理想的超人,這個反對者從群體迷失的大環境解脫出來,意識到道德腐敗,並希望改革道德。蒙塔格認同社會,認為社會依賴於機器和自動化設備,為人們提供他們需要的一切,提供一種簡單的生活方式。作為超人,蒙塔格需要消除當代價值觀,他計劃通過重塑消防員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並削弱政府的影響力來實現這一目標,這將促使社會重新開始思考。通過這樣做,蒙塔格將創造新的道德,鼓勵社會再次閱讀。但是,其他人可能會反駁說,書籍並不是學習的唯一來源,因為經驗更有價值。畢堤也認為「我們的文明是如此龐大,以至於我們的少數族群會感到不安和激動,我們不能讓其發生」。通過他的引述,畢堤認為書籍會導致衝突並使人們分裂。然而,在書籍的辯護中,哈羅德·布魯姆同意書籍人物「記憶「書籍是關鍵。布魯姆和他那個時代的其他知識分子一樣,認為閱讀和記憶書籍是社會的未來。像莎士比亞這樣寫下難以磨滅的生活真理的作家值得記憶,因為了解他們的作品,並知道如何正確使用它們,會讓我們保持謙虛並提醒我們在世界上的位置書籍會引起衝突,然而,建設性的衝突使人們思考和交談。書籍不僅有利於交流思想,他們教我們如何生活。像柏拉圖,馬庫斯·奧裡利烏斯和荷馬這樣的作家告訴我們生活,就像費伯所說的那樣,「書籍展示了生活的細節,如果沒有書籍,我們就不會想到一個人應該如何思考柏拉圖所描繪的生活,如何應對像馬庫斯·奧裡利烏斯這樣的生活,或者應該如何應對像叔本華這樣的生活。」作家提出的信息會導致外部和內部的衝突,引發激烈的討論,激發自我改善的原因。我們不僅反思歷史或政治等重大事件,同時我們轉向內心並反思自己,從書本中學習如何生活。在《華氏451度》中人們最終已經建立了自己的小社會,這種社會在書本上茁壯成長,這清楚地表明社會可以建立在書籍的道德之上。為了駕馭生活的曲折,書籍提供了歷史知識,以便我們可以被他人的路徑引導(或不引導)。

▲人類最大的一些特質是他們提出問題,尋求知識和獲得學習的能力。然而,如果我們最偉大的發明,書籍,在設定的社會中被刪除,我們的好奇被掠奪,自由被潛移默化地限制,於是自然而然地架構出一種未來反烏託邦社會形態。 如今,關於憤世嫉俗的知識分子日益增多,而且像女主一樣,思想家被認為是古怪的,因此很多典型社會在普通層面上不鼓勵獨立思考。此外,費伯教授將休閒與沉思和生產力的懶惰區別開來。根據這些區別特徵,反思自己的時間很重要,應該高於所有其他活動,因為它是充實的智力活動。像畢堤這樣的憤世嫉俗者可能會抗議,說:「你問為什麼要做很多事情,如果你堅持下去,你最終會感到非常不開心」,對於像他這樣的人來說,「他是一個知識分子.這是一個應該被咒罵的事情」。

▲畢堤談到了學校的失敗,並指出學校「給學生塞滿了不可燃的數據,讓他們充滿了他們自以為的」事實「和絕對」精彩「的信息」。關於今天教育的評論,畢堤的引言反映了對學習失去信心,在奧威爾式或極權主義的社會中,兒童被引導在年輕時統一思考,根據國家意志塑造他們,消除所有自由意志,一切好奇。我們必須質疑我們正在學習什麼,以及我們為什么正在做我們正在做的事情。一個女人以書的名義殺了自己,這促使蒙塔格質疑他的生活是什麼,導致他進入他的存在危機。正如讓·保羅薩特所說的那樣,蒙塔格的生活是惡意的,這表明蒙塔格並不是真實的自己,因為他正在扼殺自己的潛力,為自己設置界限,阻止他的好奇心增長。華氏451的所有成年人在某種意義上仍然是受撫養的孩子,湮滅好奇的本性,因為他們沒有自己的想法,他們唯一的想法是那些被學校硬連接到他們腦子裡的想法。具有象徵意義的是,蒙塔格代表了柏拉圖「洞穴寓言」的開明囚犯,只要他反對政府的陰影,擺脫政府整合控制的枷鎖,意識到他日常生活自由迷失的可怕,並且回過去警告他的同胞,蒙塔格立刻在社會中被針對甚至受到逮捕威脅。蘇格拉底說因為想問問題而被判處死刑的生活不值得過,生活的大部分是未知的,如果沒有我們探究事物本質的自然傾向,生活將無法順利前行。

▲華氏451描繪的世界比它看起來更接近。事實上,它如此接近,它現在正在成為21世紀的現實。也許我們的「社交」觀念發生了變化,正如女主所說:「這一切都取決於你的社交意味著什麼,不是嗎?社交意味著與你談論這樣的事情.但我認為將一群人聚集在一起然後不讓他們說話並不是社交,不是嗎?「正如亞里斯多德著名的論斷,我們是ζωονπολιτικον,即動物社會,渴望聯繫彼此的社會,希臘人將非希臘語的人稱為βαρβαρος,即野蠻人,因為他們無法理解他們如何交流和交流如何膚淺的東西。如今,感覺好像我們的社會已經回歸到這種野蠻,難以理解的膚淺談話中。

▲在布萊伯利的作品中,人類已經因為科技進步可以無限方便隨心所欲的交流,然而,正如我們正在擴大我們的社交聯繫範圍一樣,我們同時正在縮小我們真正的面對面互動,在這種看似烏託邦的前景下,實際上距離反烏託邦的廢土時代僅一步之遙,也就是極端轉化,這種極端轉化也是我想要在建築學和設計學中探討和學習的部分,可以說是關於有和無概念的探討,也可以說是陰和陽的建築學概念上的轉譯。隨著本世紀最近的所有創新發展,布萊伯利警告我們不要忘記人與人本質的連結,不要忘記我們的人性。

雷·布萊伯利的經典科幻小說不僅僅是為了娛樂,而是像尼爾蓋曼所說的那樣,是一個喚醒社會的警鐘。這部小說引發的震動不是來自故事本身,而是它預示著現代科技社會的一些近在咫尺的危險的潛在可能。

MarukoStudio:

這是一個不定時分享建築、藝術、科學相關的奇思妙想與獨到見解的公眾號。我們的思想遊弋在世界各地,喜歡在平凡的生活中腦洞大開。




相關焦點

  • 《華氏451度》到底在講什麼......
    他還提到了一本叫做《華氏451度》作為論據來支撐其論點。那麼就讓我們來看一下,《華氏451度》作為科幻大師雷·布拉德伯裡的反烏託邦代表作,而華氏度451度,不僅僅是這本書的標題,更是紙張燃燒的溫度。在《華氏451度》中,人與人之間的聯繫改變了一個人的情緒和行為;通過蒙塔格的經歷,他認識到,只有一切都聯繫起來,世界才會變得更好。在《華氏451度》裡面的人物認為幸福應該是唯一存在的情感,所以他們忽略了其他的人,知識,甚至是他們的實際感受來享受「幸福」。
  • 《華氏451度》:到處都是手持火柴的焚書者
    原創 明白知識er 明白知識 收錄於話題#文學2#華氏4512今天我們想向大家介紹一本反烏託邦小說,它是1953年出版的《華氏451》(Fahrenheit 451)。| 作者:雷·布拉德伯裡譯者:於而彥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時間:2012年《華氏451》原名《消防員》,但這個消防員的工作與我們日常的理解相反,他們的工作內容是焚燒書籍,一旦接到報警,他們就會立馬出警,帶上電子獵犬,取下肩上的451號煤油,把這些冰冷的液體灑在每一本書上
  • 反烏託邦小說經典之作,灰燼中的希望:《華氏451》
    今天要給大家分享的故事的《華氏451》,該作品是科幻大師雷布拉德伯裡反烏託邦代表作,在五十多年前首次出版時曾造成巨大的轟動。1966年被法國新浪潮著名導演特呂弗改編為電影。還曾被改編成同名遊戲、獨角戲、漫畫等。
  • 華氏451度的鄉愁
    布萊德柏裡的作品最為人熟知的一部當然是1953年出版的《華氏451度》,一個描述未來世界反智愚民的政權禁書焚書的負面烏託邦故事(華氏451度是書本的紙張著火燃燒時的溫度)。他否認自己是科幻作家,不止一次說過自己的作品是幻想小說(fantacy)而不是科幻小說(science fiction)——除了《華氏451度》那一本是例外(他對二者區別定義是:科幻小說是可能成真的,而幻想小說是不可能的。所以《華氏451度》是科幻,而《火星紀事》和其他的故事是幻想)。《美麗新世界》的作者赫胥黎說得更乾脆:「你自己最清楚不過:你是一個詩人。」那是對布萊德柏裡最高的讚美。
  • 這位導演第一部有顏色的片子,就讓人細思極恐丨4.23《華氏451度》
    這段三人同居的毀三觀關係,告訴了我們愛情的本質丨1.23《祖與佔》打屁股四百下,是不是真的就會變乖?丨2.6《四百擊》今天是世界讀書日,我們來說說特呂弗拍過的一部關於書籍的電影,也是他第一部彩色電影,《華氏451度》。
  • 《華氏451度》》 | 你被改變了啥你還不知道?
    今天,老鼎要為大家介紹一部,由HBO出品,近期將在鼎級劇場播出的電影《華氏451度》。
  • 華氏451 【2018】【劇情/科幻】【美國】
    類型: 劇情 / 科幻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語言: 英語上映日期: 2018-05-12(坎城電影節) / 2018-05-19(美國)片長: 100分鐘又名: 華氏451度科幻大師雷·布拉德伯雷的經典小說《華氏451》(Fahrenheit 451)將被HBO拍成電視電影,這不是該書第一次拍電影了,這次是一個當代美國的改編版。
  • "木乃伊公主"索菲亞·寶特拉加盟《華氏451度》
    "木乃伊公主"索菲亞·寶特拉加盟《華氏451度》 時間:2017.06.07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結冰 分享到:
  • 《華氏451》[美國劇情科幻][2018/HD1080P/英語中字]
    ◎譯名: 華氏451◎片名: Fahrenheit 451◎導演: 拉敏·巴哈尼◎編劇: 拉敏·巴哈尼 / 阿米爾·納得瑞 / 雷·布萊德伯裡◎主演: 麥可·B·喬丹 / 麥可·珊農 / 梅寇·阮 / 迪倫·泰勒 / Saad Siddiqui / 索菲亞·波多拉 / 德魯·尼爾森 / 雷歐·巴奈扎 / 凱爾·杜拉 / 喬安妮·博蘭德 / 林恩·格裡芬
  • 《華氏451》又一次被搬上了大屏幕
    在反烏託邦主題的領域裡,《華氏451》的知名度遠遠小於近乎家喻戶曉的喬治奧威爾的《1984》或是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甚至知名度會小於已經改編成美劇的《使女的故事》。然而實際上這部上世界五十年代出版的小說在當今的視角看來仍算是不俗的精品。
  • 夏日將至,老鼎即將燃至《華氏451度》
    今天老鼎要向大家誠意推薦咱們「鼎級劇場」即將播出的電影《華氏451度》。
  • HBO科幻電影《華氏451度》首曝預告 誰家有書燒誰家
    HBO出品、拉敏·巴哈尼執導,根據著名科幻作家「雷·布萊德伯瑞」1954年出品的同名小說《華氏451度》改編的電影日前正式公布首部預告片,講述了一個敵託邦的現代社會,那時候,書籍是違禁品,而消防員並不是來救火的,而是來焚書的,誰家只要有書,就會被燒,十分駭人。
  • 火燒一下才能閱讀科幻小說大師「雷·布萊伯利」的《華氏451度》
    《華氏451》發生在一個壓制思想自由的世界裡,這裡所有的書被禁,消防員的工作不是滅火,而是焚書。小說主人公已經當了十年消防隊員,但他從來沒有懷疑過自己從事的工作,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一個奇特的女孩,開始對自己的工作產生疑慮,直至對這個世界發起挑戰。
  • 點燃書頁的她們,聽說過《華氏451》嗎?|楊時暘專欄
    美國作家雷·布雷德伯利的名著《華氏451》已在我國多次再版。華氏451度是紙張的燃點。那輿情指向什麼,可想而知,文明世界的人們對於「焚書」這件事有著本能的牴觸和不可遏制的聯想,很多人覺得它的象徵意義遠大於這事件本身,所以,這個發布於圖書館官方專業網站上的宣傳性新聞很快就又被刪除了。
  • 速讀10本世界名著,品悟道理之《華氏451度》,讀後令人深思
    速讀10本世界名著,品悟道理系列課程之第二部-《華氏451度》 Fahrenheit 451,這部名著是作家Ray Bradbury雷·布萊德伯瑞知名度很高的一部作品,值得一讀,讀後令人深思。一、 快速閱讀1.
  • 專治與洗腦:十大反烏託邦電影!
    慢生活 漫電影 當時光變快,我們需要慢下來反烏託邦是烏託邦的反義語,它是一種不得人心、令人恐懼的假想社群或社會,是與理想社會相反的,一種極端惡劣的社會最終形態。反烏託邦常常表徵為反人類、極權政府、生態災難或其他社會性的災難性衰敗。
  • 《華氏451》新預告 麥可·珊農與喬丹反目成仇
    《華氏451》新預告 麥可·珊農與喬丹反目成仇 時間:2018.04.06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結冰 分享到:
  • 兩部經典的反烏託邦電影!
    反烏託邦(中文又稱絕望鄉或惡託邦)是烏託邦(utopia)的反義語,它是一種不得人心、令人恐懼的假想社群或社會,是與理想社會相反的,一種極端惡劣的社會最終形態。密爾指責了政府的愛爾蘭土地政策:「稱它們為烏託邦式的或許太過褒揚,它們更應被稱作反烏託邦式」。
  • 有史以來最好的反烏託邦電影都在這裡,快拿走!
    反烏託邦(Dystopia),又可譯作坎坷邦。與烏託邦相對,指充滿醜惡與不幸之地。反烏託邦社會表面上充滿和平,但內在卻充斥著無法控制的各種弊病。階級矛盾、資源緊缺、犯罪、宗教專制、迫害等,刻畫出一個令人絕望的社會。
  • 反烏託邦三部曲中的《我們》出了精裝版,設計很是花了心思
    倫敦的高端出版商 The Folio Society 最近出了俄國作家扎米亞京反烏託邦小說《我們》的新版本。這家出版社專門出版可供收藏的精裝書籍,在書的標題、封皮、內頁插畫上,都會邀請藝術家為其設計。在反烏託邦小說這一類型下,歐洲 20 世紀文壇有三部為其定調的經典作品,分別是扎米亞京的《我們》、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和奧威爾的《1984》,而《我們》作為這三部曲中誕生最早的一本,是可以被稱為反烏託邦小說始祖的存在,後兩作都有受到《我們》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