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當導演拉敏巴哈尼帶著風頭正勁的邁克B喬丹和邁克珊農亮相坎城紅毯的時候,我們還沒辦法確定這部翻拍自傳說中的反烏託邦名著到底拍的怎樣。最起碼看到都還算熟臉的主創和底子特別紮實的原著,更有特呂弗在1966年曾經拍過的珠玉在前,大家還是對這部影片產生不了多少惡意。而當HBO學著Netflix將這部影片光速上線時,一種熟悉的味道又回來了?難道這部影片最後還是淪為了《科洛佛悖論》那種雷聲大雨點小的電影嗎?
讓我們從頭聊起,先回過頭來看看這部影片的原著。在反烏託邦主題的領域裡,《華氏451》的知名度遠遠小於近乎家喻戶曉的喬治奧威爾的《1984》或是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甚至知名度會小於已經改編成美劇的《使女的故事》。然而實際上這部上世界五十年代出版的小說在當今的視角看來仍算是不俗的精品。雷布拉德伯利本身並不是科幻小說愛好者而更精通於政治小說,但是在上世紀40年代受到美國政局的麥卡錫主義影響,無意中創作的這部更偏向於抒發政治理念的小說成就了其美國科幻小說大師的地位。如此紮實有野心的原著,吸引了已經拍出《400擊》的特呂弗在1966指導了這部小說的改編電影,受困於當時的技術條件,我們能在1966版中看到的更多的是浪漫寫意。當2018年技術已臻成熟和世界政治癒發複雜的現在,翻拍這部小說像是大勢所趨。
故事設定在一個不允許人有自由思想的獨裁世界,統治者焚燒一切圖書,消防員的工作,也並非滅火,而是焚書。華氏451度就是紙的燃點(當然這個數字只是一個典故)。Montag,一個年輕的消防員,和很多反烏託邦小說的主人公一樣,本來麻木愚昧的他經歷了「覺醒」,並因此與曾經的導師——消防隊隊長Beatty反目。
我們能看到邁克B喬丹盡全力扮演的明星學徒滿臉寫滿困惑,也能邁克珊農一如既往對反派角色的熟練把握。然而這部影片中給我最大驚喜的其實是索菲亞寶特拉扮演的女反抗者,所謂「鰻魚」的一員。經歷《新木乃伊》和《原子殺姬》過後的索菲亞證明了自己可不只是「刀鋒女」。這個角色在這部影片中起到串聯起新舊兩種意識的作用,作為對Montag意識「覺醒」的引導,索菲亞在表演中承擔起了她應該做到的那些,並為這個冷酷的故事帶來了一些浪漫的火花。
HBO作為後臺出品這部影片,自然保證了它在視效上不會給電影的觀感拖後腿。影片中的未來世界更像是《黑鏡子》中展現的那樣:無處不在的寫滿信息的液晶屏幕,接近現實但壓抑黑暗的社區環境……然而這樣一個未來世界,每個人都活在陰影當中,我們能看到的文字信息除了簡單的單詞只有emoji。導演在視效上所做的努力可不止於特效,美術上下的功夫也在潛移默化影響我們對故事的感受:作為消防員的Montag家裡充滿著乾淨的金屬線條,一切都是有條不紊被裹在科技之中,在制式化的冷色燈光中充滿了安全和窘迫;而古怪的閱讀者們卻藏在書籍和各種破舊家具中,暖色的檯燈點亮者Montag和觀眾的心。
「幸福就是真理,自由就是選擇,自我就是力量」,這句蠻酷的口號沒有掩藏住電影對反烏託邦主題孱弱的詮釋,這應該是大家不喜歡這部影片的最大原因吧。這部影片的主題決定了「覺醒」一定是影片最核心的情節,Montag不像是書中那樣被內心的煎熬和外界的推力共同成就覺醒,而只是被一次殉道的感動促成了一切的啟蒙。喊口號般的思想轉變顯然不能夠打動觀眾的心,第一幕裡Montag的眼神有多堅定就會顯得第三幕的他有多麼古怪。
這一切一切的不走心不由得令大家懷疑導演是在套用「反烏託邦」主題拍一個商業片而不是真正想去改編這部「反烏託邦」名著,這就是這部影片在坎城沒多大響應的最大原因吧
後臺回復「」451「」,獲取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