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
王 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立秋,秋天第一個節氣。悲秋是古人的常態,杜甫有「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的悲意(《登高》);柳宗元有「海畔尖山似劍鋩,秋來處處割愁腸」的愁思(《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馬致遠有「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的憂傷《天淨沙·秋思》)……但是,立秋之日涼風至,這一縷新涼,也會給人帶來久違的清爽,讓人心都透亮起來,暗暗生出幾許寧靜,幾許歡愉。
這是一首隱者的戀歌,全詩沒有一絲失落與惆悵,表達的完全是享受田園生活、喜愛田園生活的情感。詩中將空山雨後的秋涼、松間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聲音及浣女歸來竹林中的喧笑聲、漁船穿過荷花的動態,完美地融合,似一幅清新秀麗的山水畫,亦像一支優美恬靜的抒情樂曲。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空山」是王維心頭至愛,除了寫「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他還寫「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的隱士至山(《鹿柴》),也寫「峽裡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雲山」的神仙之山(《桃源行》)。這樣看來,詩人筆下的空山自帶禪意,本是世外桃源,再加新雨滌蕩,愈加澄澈。好吧,本來就很有意境了,不妨再來幾個不一樣的元素,於是「晚」「秋」就來錦上添花。白天有白天的熱鬧,傍晚有傍晚的幽靜;春夏有春夏的繽紛,秋天有秋天的簡淨。一座遠離塵世的空山,一場滌蕩萬物的秋雨,天高雲淡,萬物空靈。詩人內心該是如空氣般透明,如空山般寧靜。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蘇軾認為這兩句是「詩中有畫」的典範。兩句十字,四種景物,明月、松林、泉水、山石。月光照著雨水洗過的松林,斜織著明亮與皎潔;山雨、泉水在山石之上流淌,是那麼清淨絕倫。高處的月亮,中間的松林,底下的山石和清泉,很是超凡脫俗。「其志潔,故其稱物芳」,這樣看來,月下青松、石上清泉不光是寫景,更是詩人精神追求的寫照。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洗完衣服的姑娘們的歡聲笑語從竹林深處傳來,田田的蓮葉忽然向兩邊分開,捕魚的小船順流而下,很是輕快。所謂世外桃源,估計也就這樣吧!景色宜人,芳草鮮美,黃髮垂髫,怡然自樂。在我看來,詩人的這種含蓄最為動人,有聲有色,就是不正面寫人!浣紗的姑娘們還在竹林,打魚的漁夫也還在荷塘裡,讀者只是聽到了笑聲,看到了荷葉搖動。沒人,卻滿是人的氣息!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春花落了,春芳歇了,隨他去吧,山中秋色正好,春芳消歇又能怎樣?山居的景色特別值得留下來,「目遇之而成色,耳得之而為聲」,擁有如此大美,還有什麼不滿足呢?王孫,既是詩人,也是喜愛詩人的讀者。
九重宮闕也好,萬丈紅塵也罷,有這樣的景色、這樣的心境,何不放下束縛,跟隨詩人暫尋一絲恬淡,為心靈找一片棲息之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