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真是寶寶的多病時節,病毒一波波在向孩子靠近,也是讓寶寶媽媽提心吊,無奈發出一聲吶喊,養娃不易,且行且珍惜啊。
今天再跟爸爸媽媽們普及一個病毒,它有一個蠻洋氣的名字—EB病毒!這就是傳說中的「親吻病」的罪魁禍首,也在秋冬高發!
孩子症狀看著像感冒,其實卻是感染上了一種「特殊」病毒——EB病毒!
新聞報導
因為被人親了下嘴巴,2歲萌娃當晚發高燒、甚至面癱…
中秋剛過,你家寶寶有沒有被捏臉蛋?有沒有被叔叔阿姨一頓狂吻呢?十一假期就要到來,一大波親吻正在向娃襲來!
「聽起來很美」的親吻病,到底咋回事?
「親吻病」的學名(又稱說了我們也聽不懂的名字)叫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是由EB病毒所致的急性自限性傳染病。
EB病毒(人類皰疹病毒4型),俗稱「親吻病毒」,以唾液傳播為主。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以秋冬為多。
兩個數據了解一下:
95%以上的成人都攜帶著EB病毒!但不一定會發病,病毒會先在身體裡潛伏下來,等到人抵抗力差的時候,再跑出來興風作浪。
最多見於學齡前的兒童(6歲以前)!多為幼兒時期感染;嬰兒期感染,一般沒有症狀,但病毒在體內長期存在,表現為潛伏感染。
小孩子抵抗力較低,被感染後就極容易發病。除了親吻,口對口餵食、共用餐具、飛沫等行為都可以引起傳播。
當機體免疫力低下時,可復發感染,感染時其症狀輕重不一,可以累及全身多個系統,引發多種疾病。
但是劃重點!發病後可獲得較持久免疫力。而且有藥可治,不必過於緊張,但是要防範併發症。
「親吻病」真是迷人的危險啊!有哪些表現?
親吻病的症狀,很容易和流感傻傻分不清。
這種病毒高發於4-6歲的孩子,一旦感染這種病毒,就會出現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這是一種比感冒更粘人的病症,它會侵犯人體的各個臟器組織,引發很多併發症,如扁桃體腫大、腦膜炎、肺炎、胸腔積液、心肌炎、脊髓炎、顱內出血等,甚至會誘發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肝臟功能受損以及泌尿系統感染、肝衰竭等病症。
如果這個病毒急性感染髮作,患者會有發熱、嘔吐、咽喉痛、淋巴結和脾臟腫大等症狀,很容易被誤診為扁桃體炎等呼吸道傳染病。
有時候連醫生都會誤診。那麼該怎樣辨別EB病毒感染呢?
還是分不清?那就交給專業人士,到醫院抽血檢查一下吧!
有這些症狀趕緊就醫!
從發病狀況看,EB病毒感染的早期症狀與感冒相似,很容易被混淆。
①發燒體溫一般在39度左右波動,吃退燒藥也沒用,發熱持續一周左右,並伴有眼瞼浮腫,有些兒童可持續發燒10餘天。
②咽喉痛、扁桃體紅腫、淋巴結腫大、眼瞼腫大喉嚨有化膿性的白斑、眼睛腫。腫大的淋巴結部位主要在雙側頸部,一般在數天、數周逐漸縮小、消退。
③皮疹或嘔吐大約10%的患病兒童皮膚可出現皮疹,部分患兒可能伴有嘔吐。
④肝臟腫大約20%的患病兒童可以出現肝臟腫大,肝區壓痛,比較類似肝炎的症狀。
⑤ 出現面色蒼白、皮疹、嘔吐、四肢無力或者無法緩解的精神萎靡。
血常規中可以找到它的很多蛛絲馬跡,比如白細胞總數升高伴單核或淋巴細胞明顯升高,異性淋巴細胞百分比升高等,為診斷它提供有力證據!考慮EB病毒感染時,還應完成EB病毒的相關檢測,幫助準確評估哦!
治療不難,但要警惕併發症!
「親吻病」是一種自限性疾病。這說明啥?
治療EB病毒有特效藥,只要及時確診,對症治療,能夠殺滅體內大部分的EB病毒,不會給以後留下隱患,所以這個家長不要過於緊張啦。
好好對症治療、做好護理,沒有引起病發病,一般1周之後,娃又恢復了生龍活虎。
發熱
物理退燒。必要時布洛芬、對乙醯氨基酚安排!
注意:脫水症、腎臟功能不全的寶寶,這兩種退熱藥均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哦!
淋巴結大、咽炎
有些情況需較徹底地清除體內剩餘的病毒,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或者靜脈注射抗病毒藥物,比如阿昔洛韋。
預防脫水
及時補充水和電解質,比如口服補液鹽Ⅲ,多喝水、奶、米湯等;
嗓子疼
可以吃些涼的東西緩解,比如涼的酸奶、果汁等;
同時,要讓娃多多臥床休息,家裡勤開窗通風。
因為,雖然「親吻病」並不可怕,但併發症卻極其兇險!千萬不能延誤病情,耽誤治療!
其實,單純皰疹病毒的致病率非常低!不必過於驚慌
就拿新生兒皰疹病毒感染來說,美國這麼大國家每年也只有 1500 例病例。
至於致死率極高的 HSV-1 腦炎,那概率就更低了。
瑞典一項為期 12 年(1990-2001 年)的,關於 HSV-1 腦炎發病率的全國性回顧性研究表明,每年確診病例的發生率為 2.2/1,000,000 人。也就是說,100 萬人個人當中,只有 2 個患 HSV-1 腦炎。
試想一下,全球感染皰疹病毒的人那麼多,要是隨便親一親就會生病,那不得亂套了?況且像歐美國家,親吻簡直跟吃飯一樣平常,也沒見很多孩子得病是不是?
注意這 4 點,親吻孩子也沒問題
面對無比可愛的寶寶,哪個當媽的不是瞧著瞧著就親上去了?不僅是軟軟的臉,還有胖乎乎的小手小腳,甚至 Q 彈的小屁屁,一天 300 次還不管夠的那種。
如果說絕對不能親寶寶,這簡直是殘暴無情反人性好嗎?!事實上,只要注意這幾點,親娃真的沒問題。
1. 不要親寶寶的嘴巴
美國兒科學會鄭重建議,與嬰幼兒應該避免任何一種形式的唾液共享行為。嘴對嘴親吻會直接把病菌傳染給寶寶。
2. 太小的寶寶不要親
新生兒(小於 6 周)由於免疫系統低下,單純皰疹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更高,除了先天感染或在生產過程中被感染,最常見的就是親密接觸(如親吻)所致,因此需要格外注意。
美國的一個新生寶寶,曾經就是因為感染皰疹病毒離開了人世。
3. 已經生病了,就暫時忍一忍不要親娃
除了前面說到的皰疹,還有成人容易得的牙周炎等口腔疾病,如果爸媽身體不適,感冒了腹瀉了,也都暫時忍一忍吧,不要親娃,等病好了再親個夠。
4. 抽菸後不要親娃
很多爸爸或者爺爺都會抽菸,二手菸和三手煙對於寶寶健康也有威脅,如果剛抽完煙也不要親了。戒不了煙,刷牙漱口再和娃親近吧。
10種情況千萬別親寶寶
1、出現水皰
媽媽如果在面部、唇角、眼睛、手足等部位,出現米粒大小的水皰,幾個或十幾個連在一片,並且伴有發熱或局部淋巴結腫大,就應警惕是否感染「單純皰疹病毒」。「單純皰疹病毒」可通過親吻等方式傳播,對成人危害並不十分嚴重,卻可能對嬰兒致命,是小兒時期常見的病毒感染,好發年齡在1~4歲,以出生後第二年為發病高峰。
2、濃妝淡抹
化妝品不少都含有鉛、汞或其他化學物質,如果媽媽不卸妝就親吻寶寶,或讓寶寶親吻媽媽,這些有害物質就會進入寶寶體內,可能引起接觸性皮炎、慢性鉛中毒等病症。美國就曾報導過嬰兒因與母親臉貼臉,誤舔食了母親臉上的粉脂,而發生鉛中毒的病例。
3、傷風感冒
由於寶寶的抵抗力弱,免疫力差,稍不注意就可能被感冒病毒感染,甚而引發支氣管炎、肺炎、中耳炎等症或合併腦炎、心肌炎,因此媽媽應對感冒病毒引起高度重視。即使自己只是出現輕微感冒症狀,比如輕微的頭疼、咽痛,也應避免相互親吻等親暱之舉。
4、口腔疾病
親吻是直接的口唇接觸,如果媽媽本身有口腔疾病,如牙齦炎、牙髓炎、齲齒等,口腔中就會有大量致病病菌存在,通過親吻寶寶,這些病菌就會進入寶寶的口腔,引發寶寶的口腔疾病或其他併發症。
5、出現皮疹
麻疹患者是此病惟一的傳染源,病毒存在於眼結膜、鼻、口、咽和氣管等分泌物中,能通過口腔飛沫傳播。而兒童本身就是麻疹的易感人群,尤以1——5歲小兒發病率最高,母子間的親吻很容易傳染此病。
6、拉肚子
拉肚子雖然是腸道傳染病,但致病的細菌是通過口腔進入腸道的,因此帶菌者的口腔也是傳染源。媽媽親吻寶寶,或者給寶寶餵飯前,用舌頭嘗冷熱等動作,都可能增加寶寶得痢疾的機率。
7、攜帶具傳染性的肝炎病毒
如果媽媽是肝炎病人或肝炎病毒的攜帶者,親吻寶寶是不夠安全的。A肝的傳播主要通過糞口途徑和日常生活中的密切接觸,而B肝則通過注射、輸血或血製品、密切接觸、母嬰等途徑傳染,乳汁、唾液、眼淚都是不安全因素。
8、流行性腮腺炎
這種病主要通過鼻咽部分泌物的飛沫等傳播,傳染性很強。特別是對於抵抗力很弱的新生兒來說,如果大人唾液中存在腮腺炎病毒,都有可能通過唾液傳染給孩子。
9、扁桃體炎
寶寶是扁桃體炎的好發人群。這是因為1歲以下的寶寶扁桃體還沒有發育完全。而扁桃體炎患者的唾液中存在大量葡萄球菌、鏈球菌等化膿性細菌,當親吻寶寶時就會把病菌傳給寶寶致其發病。
10、流行性眼結膜炎
由於寶寶年幼,抵禦疾病的能力差,很容易沾染上親吻者正在患有的流行性眼結膜炎等疾病。患者通過眼屎、眼淚及被這些病菌、病毒汙染的手而傳染給寶寶,也有可能通過親吻的方式傳染。口腔裡有幾百種細菌,其中約5%可能會危害健康,親吻可傳染超過270種細菌。所以與寶寶親密接觸前,最好洗手、洗臉、刷牙,做好清潔。
外人可以親寶寶嗎?
由於無法確認每個人是否患病,出於情理也不方便詢問,建議一個簡單粗暴的方法:
想親寶寶嘴,通通都拒絕!
傾情提供幾招好用又不傷感情的婉拒大法:
◆建議親友親寶寶的臉頰、額頭、頭頂,或者牽手、擁抱代替(不要親娃的手腳,以免娃啃自己的小手小腳時被傳染);
◆對於不好直接拒絕的長輩,可以推脫寶寶最近不太舒服,不能隨便摸寶寶、親寶寶;
◆嬰兒車上做一個【不要觸碰寶寶】的標識;
◆大一點的娃,平時記得教娃不要親別人嘴巴,也不要讓任何人親嘴。別人親她的時候,把臉頰側過去。
都說養娃難,就是因為娃年齡小、免疫系統不完善, 所以衣食住行、與人交往,都需要寶爸媽謹慎小心。
記住,跟寶寶要適度親密哦!最好不要親吻嘴巴,也不要給孩子咀嚼食物,或者先嘗後餵飯,最好也不要給孩子吹涼食物。一定注意防範病毒感染,或許有人不要覺得是杞人憂天,但是降低風險到最低總是沒錯的,意外發生時,帶給孩子的只有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