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綜藝節目已經走入了死胡同?

2020-09-16 天下文藝


如果說電視綜藝節目在今天已經走入了死胡同是有點誇張,但多年前已經出現的電視綜藝節目的危機非但沒有出現轉機,反而有加劇之勢,一些綜藝節目為了收視率,相親、獵奇、奔跑以及「超人」類的節目層出不窮,不可不謂是「創新」,但這些「創新」卻忘記了創新只是手段,創新的目的是為了守正,為了更好地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不是單純地滿足觀眾的好奇心和窺視欲。一些五花八門的綜藝節目熱鬧歸熱鬧,但精神含金量稀缺,有點甚至有傳播負能量的嫌疑。勵志有時候混淆叢林法則,真情傾訴變成了表演秀,而科學知識則成為點綴,人間的悲情故事也被消費。

在這樣的情形之下,我看到了《海報裡的英雄》,忍不住要點一個大大的贊。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的大型文化節目《海報裡的英雄》,給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全片以電影海報這樣小小的切口來展現中國人民抗戰的偉大曆程,融合諸多的藝術元素,也借鑑了綜藝節目的一些新的手段,成功地將歷史、政治、文化、藝術、娛樂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開創了新專題新綜藝的先河。

電視載體從它開始誕生那一天起,就是一個融媒體化藝術的載體,融媒體的特點就是綜合新聞媒體的功能,具有報紙、廣播、電臺的時效性,同時又是通過畫面的形式來傳達新聞廣播的功能,另一方面由於它的影像功能,又融合了電影造型藝術的功能,而舞臺場景的運用,又移植了戲曲的表演功能。電視就成為一個化用多種藝術載體的新載體。而綜藝節目的出現,則是電視全面運用電視多功能藝術的嘗試。在綜藝節目中,我們看到舞臺劇、音樂、舞蹈、電影、美術諸多功能的融合和雜交,同時結合新聞採訪、紀錄片方式的運用,誕生了一些頗有創意的綜藝節目。


時下的一些些綜藝節目的創新忘掉了電視作為傳媒,根本在於傳播正能量,這些綜藝節目娛樂性是加強了,也夠時尚,也對年輕人的胃口,形式上也創新了,但在內容上卻不能傳遞正確的價值觀,現在的一些綜藝節目不是沒有創新,而是放棄了正確的價值觀和正確的電視觀,片面追去收視率,因而影響到自身節目所承載的內涵,由於過於獵奇過於追星,導致了享樂主義的傾向受關注,而對傳統美德的不恭,尤其在彰顯英雄主義方面軟弱無力。守正創新的前提是守正,守正不是墨守成規,而是在正確的價值觀之下進行的創新。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海報裡的英雄》主創團隊以此作為節目主題,並將16字抗戰精神「愛國情懷、民族氣節、英雄氣概、必勝信念」作為節目的分主題,第一期主題另定為「中流砥柱」,以突出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力,歌頌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巨大貢獻的英雄群像。


英雄是一個民族的靈魂,英雄精神則是支撐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我們今天緬懷抗戰英雄,不只是回顧歷史還是要在新時代弘揚傳承英雄的精神。《海報裡的英雄》通過多方面的藝術手段不僅讓展現歷史記憶中的英雄,還鮮活地呈現了新時代的英雄群像。第一集裡,當年的「狼牙山五壯士連」官兵每天點名仍從五壯士點起、全連齊聲喊「到」,國慶大閱兵中的狼牙山五壯士英模部隊方隊的出現,都是英雄的傳承和歷史的延續。而在今天這樣一個和平的年代裡,尤其今年曠日持久的抗疫戰役中,我們比任何時候都需要英雄和英雄精神。


這樣的主題無疑是我們守正要守的「正」,但這樣的「正」如何讓觀眾尤其年輕觀眾接受到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正需要創新的藝術手段。《海報裡的英雄》借用了諸多方面的藝術元素有機地整合到一起,形成了一個新的電視藝術體。

首先,對電影文化「IP」的成功借用、轉化和生成。電影文化「IP」是近年來也是創作的一個值得探討的現象,如何將歷史上的經典轉化為新的影視作品,發揮新的藝術審美功能,已經出現了不少成功之作。《海報裡的英雄》也是將電影史上的10部抗戰經典電影作為創作的基礎,通過都這些電影的回顧以及放映後的故事,再通過一些經典場景的再現,立體地講述了英雄的成長和英雄精神的傳播,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和價值指向。導演秦新民認為,電影某種程度上是一個國家的文化名片。它真實反映了某個歷史時期的社會發展現狀,蘊藏著一個民族的理想和信仰。而海報是電影精髓的瞬間凝固,是電影與觀眾溝通的橋梁。可能人們忘記電影了,電影海報卻能深深留在記憶中。所以選擇海報作為一個紀念活動的回顧,肯定是其他任何一個載體很難相比的。

以海報作為切口,將電影IP中的IP巧妙地運用整部製作的過程中,連接地全篇的英雄主義的敘事。電影海報在電影上映的當年是一種廣告,有的可謂到了家喻戶曉的程度,《海報裡的英雄》成功地將海報這一當年的「文物」作為新型的IP來傳承抗戰經典影片的載體,片子一開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舞臺最外環的海報長廊,中間環是表演區,最裡面為訪談區。海報下方擺放著很多充滿時代印記的物件,如軍號、槍枝、煤油燈、飯盒、皮包等。專家在講述抗戰歷史時,像導遊一樣帶領觀眾漫遊長廊。這一創新模式打破了只有主持人講述的單一模式,給觀眾更加身臨其境的體驗的同時,也符合今天觀眾的受眾心理,老一代的觀眾可以通過海報回憶起當年的情景,新一代的觀眾則會好奇地發現這些陳舊的海報居然承載了那麼多的歷史文化和英雄傳說。


第二.對時空的穿越,獲得現實的時代感,這也是《海報裡的英雄》匠心所在。海報的設立,不是為了懷舊,而是要帶領觀眾穿越歷史的煙雲,進入到歷史的情境中,感受英雄的情懷,感受抗日戰爭的艱苦卓絕,感受中華民族的意志力和精神力。《海報裡的英雄》不是紀錄片,也不是簡單還原歷史,而是投稿海報看到「本質」,歷史是如何延續到今天的。第一集《中流砥柱》中的《狼牙山五壯士》電影是抗戰影片中悲壯的經典。狼牙山五壯士捨生取義的故事激動人心,而宋學義、葛振林兩位戰士倖存者的經歷則不為人知,在短劇《歸來》,充分表現出來,兩位戰在「壯烈」之後倖存下來,以不同的方式(一是種地,一是繼續參加抗美援朝)為「共產主義」做貢獻,英雄的傳奇在今天得以延續。

第三,在「去晚會」的創新中嘗試新的綜藝模式。「晚會」模式曾經在綜藝節目中發揮過歷史性的作用,尤其以「春晚」為代表的綜藝模式影響到幾代的文化記憶和電視記憶。但隨著新媒體的出現以及觀眾的審美疲勞,「晚會」的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新的需求。為了突出「英雄」的光輝形象,導演採取了「去主持人」的新穎結構方式,一般來說,這種專題片都會有一個主持人貫穿始終,來講述這些電影和英雄,但主持人的存在,尤其是明星主持人的搶鏡頭,會削弱「英雄」的整體形象。《海報裡的英雄》通過單個主持人的串聯,淡化了主持人的主角色彩,而把抗日英雄成為真正的主角。


《海報裡的英雄》原本是一個容易做成說教味很足的晚會類節目,而現在的格局和樣式已經超過了普通晚會的容量,主持人串場、交響樂、大合唱,包括舞臺設計等多種舞臺表演水乳交融得有機體。尤其人物對談節目邀請到一些嘉賓,也極有含金量,作為歷史的見證者或延續,節目組將戰爭親歷者、英雄們的後代邀請到節目現場,共同追憶英雄的感人事跡。如第二期節目有辛亥革命親歷者朱履先後代朱亞偉,第五期節目邀請到了左權外孫沙峰,曾參與鐵道遊擊隊戰士的後人——演員王洛勇等人。作為電影史和電影傳播的一種嘗試,編導讓電影人出場,原北京電影學院院長張會軍,著名導演陳凱歌、高希希、馮小寧,電影《七七事變》導演李前寬,電影《開國大典》導演肖桂雲,電影《孫中山》導演丁蔭楠等重量級嘉賓做客節目,共同講述抗戰影片和影片背後的真實歷史。這些」史前」」史後「的故事,都豐富了節目的內容。一些專家的評說如國防大學國家安全學院教授、少將孟祥青帶有歷史感的評說和回顧,也恰到好處。

舞臺形式也創新突破,除了歷史、現實、藝術三塊區分外,甚至借鑑了「裝置」藝術的一些方式,舞臺外側設置了由四十根貼著海報的立柱組成的碑林區。立柱可隨意組合,變換形狀,也為舞臺空間變換提供了更多可能呈現形式。外環的海報長廊,為節目中專家在講述抗戰歷史時,提供了一個新場域。節目視角將像導遊一樣帶領觀眾漫遊在承載著無數時代記憶的「海報博物館」中,相比主持人在臺上敘述的單一模式,更能給觀眾提供一種身臨其境的沉浸式體驗。


守正才能創新,創新才能守正,《海報裡的英雄》在為我們高唱英雄讚歌的同時,也探討了電視藝術「守」和「創」之間的辯證關係,沒有創新的節目沒有生命力,不能守正的節目同樣也沒有生命力。


原標題:「創新是為了守正——《海報裡的英雄》的啟示」

(作者 王幹 揚州大學文學院教授)
稿件來源丨旗幟網

相關焦點

  • 廣州日報:網絡電影「搭便車」只會走入死胡同
    原標題:網絡電影「搭便車」只會走入死胡同   媒體報導,觀眾張小姐日前在網上付費觀看了一部名為《再見美人魚》的網絡電影,然後大呼上當,她點開才知道,這部電影跟周星馳的《美人魚》根本沒關係。而在各視頻網站上,片名「搭便車」的網絡電影並不在少數。
  • 訪談節目為何走入霧霾?出路能在何處?
    兩檔名牌節目相繼停播,似乎說明了以它們為代表的傳統訪談節目幾乎已經走入了死胡同。新的出路在哪裡呢?唱衰訪談節目的,不止是千年不變的模式從這幾年綜藝節目的發展態勢來看,傳統訪談類節目確實已經步入了非常尷尬的境地。
  • 臺灣綜藝走入寒冬
    而在兩年前,臺灣兩檔超過10年播出史的綜藝節目《綜藝大哥大》《你猜你猜你猜猜猜》(原名《我猜我猜我猜猜猜》),由於收視率低迷被迫停播,曾火爆一時的《王牌大賤諜》等綜藝節目也跟觀眾拜拜……雖然臺灣綜藝節目每年新增不少,但還沒被觀眾記住名字就倒掉的也很多。「臺灣綜藝已經邊緣化了,真的是完了!」臺灣知名製作人、藝人趙正平說。此前,臺灣綜藝節目製作人詹仁雄更發文稱「綜藝節目危在旦夕」。
  • 「白玉蘭綻放」《上新了·故宮》摘得最佳電視綜藝節目獎
    作為亞洲電視行業最受關注的獎項之一,本屆「白玉蘭」綜藝單元共有15檔優秀節目入圍。經過激烈角逐,《上新了·故宮》一舉摘得最佳電視綜藝節目獎,成為本屆電視節的綜藝贏家。  《上新了·故宮》由故宮博物院和北京電視臺出品、華傳文化聯合出品、春田影視製作,是首檔實地實景探尋故宮未開放區域的綜藝節目。
  • 電視綜藝節目的電影化研究
    摘 要:電影和電視都是由影像和聲音構成的,在存在方式上是沒有根本的差距的,只不過由於最初針對的對象、目的不同,製作手段和傳播形式不同,使兩者逐漸有了差距。但電視綜藝節目隨著近幾年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節目變得製作精良,電視節目逐漸開始注重借鑑電影的拍攝技巧、剪輯技巧、畫面思維以提高自身藝術水準。
  • 人氣日本綜藝節目《VS嵐》《交給嵐吧》即將走入歷史!
    成軍 20 個年頭,日本偶像團體「Arashi 嵐」已成為家喻戶曉的國民天團,走紅了這麼長一段時間,誰也沒想過五人會在去年宣布於 2020 年暫時休團,消息一出雖然讓粉絲們都感到十分不舍,但也能理解五位團員需要休息並充飽電才能重新出發的想法,而由 Arashi 主持的兩檔人氣綜藝節目
  • 對話:遊戲與電視綜藝節目的共贏發展
    以下為對話的內容: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先生們,女士們大家下午好,歡迎回到GMGC第三屆全球移動大會主會場下午場,今天下午將會有1+3對話環節,三個主題演講,三個巔峰對話,還有頒獎典禮,內容非常的豐富精彩,大家都知道在去年遊戲和電視綜藝節目的融合屢見不鮮,越來越多的遊戲節目,廣告呈現在電視上現在已經成為一種趨勢了,遊戲和綜藝節目如何共贏發展,接下來請出湖南廣播電視臺節目營銷中心鄭華平先生
  • 淺談文化類綜藝電視節目的融合與再生
    摘要:作為近年來新興的電視節目類型,文化類綜藝以其獨特的文化魅力與綜藝效果迅速席捲電視收視市場。本文以央視頻道當下大熱的文化類綜藝系列節目為例,分析在新的媒體環境下,以電視為承載媒介的文化類綜藝節目所具有的新的時代語境,並分析其電視語言機制的融合與再生。
  • 帶貨類綜藝強勢崛起 13檔電視待播節目一覽
    電視指南:帶貨節目在未來一段時間裡將強勢崛起,綜藝+電商的形式越來越受到品牌主的青睞,「種草」「買買買」將越來越頻繁的從直播間走入螢屏與觀眾見面。對此,本文匯總了一批待播的帶貨綜藝。近期以來,網紅主播如李佳琦、薇婭等紛紛加盟綜藝節目,綜藝+電商的形式越來越受到品牌主的青睞。
  • 「綠白合作」已經走進死胡同?柯文哲2020欲角逐大位硬剛民進黨
    據香港中評社報導,無黨籍臺北市長柯文哲日前在電視臺節目專訪時,明確表態「民進黨不交出籌劃葛特曼案的戰犯,談什麼合作?」
  • 韓國電視綜藝《旅行者》節目特色分析
    本科結課論文成文於2019.6.18韓國電視綜藝《旅行者》節目特色分析摘要:我國的旅行綜藝節目大多對韓國綜藝亦步亦趨,原創性不足,在本土化的過程中逐漸顯露頹勢。關鍵詞:旅行者 電視節目 旅行綜藝 旅遊本位 人文價值我國的旅行綜藝節目大多對韓國綜藝亦步亦趨,原創性不足,在本土化的過程中逐漸顯露頹勢。「旅行」雖說仍是國產綜藝節目中常見的元素,但旅行本身絕大多數時間裡都淪為嘉賓互動的背景板。
  • 新時代農業頻道電視綜藝節目的特性
    作為一名在農業頻道主管電視綜藝節目的創作管理者,《鄉村大世界》、《陽光大道》都是我分管的欄目。電視創作管理,實操性很強,在工作層面,對新時代農業頻道電視綜藝節目特性的探索和把握,則深具戰略意義和現實影響。 《鄉村大世界》是一檔有著20年成長史的老牌綜藝欄目,它走過的這20年,正是全國電視綜藝狼煙四起、烽火綿延、群雄逐鹿、大浪滔天的歡蹦亂跳、八仙過海的風雲弄潮時代。
  • 《我們的歌》入圍「白玉蘭」「金鷹」最佳電視綜藝節目
    由慈文傳媒、東方衛視聯合出品的代際潮音競演綜藝《中國夢之聲·我們的歌》同時入圍兩項國家級文藝大獎「最佳電視綜藝節目」。這是慈文傳媒涉足綜藝領域後首次獲得國家級文藝大獎入圍提名,這既是市場探索的有益嘗試,也是國有控股文化企業的社會責任擔當。
  • 韓國綜藝節目大熱對中國電視的啟示
    於是兩年後,韓國文化產業找到離自己最近的商品傾銷地,負債纍纍的韓國電視臺靠著輸出中國的一檔節目起死回生,韓國電視人在備受尊敬的同時賺的盆滿缽滿。而中國文化產業呢?依然停留在複製商品的層面,中國電視臺只恨自己沒有搶到韓國節目版權,對自己的原創依然缺乏耐心。中國電視人雖然有部分在中韓聯合製作的過程中,取得長足進步,但更多人,已經習慣了韓國人的操作,而自己落地一身輕鬆。
  • 電視綜藝節目《聲入人心》有哪些成功的地方
    節目舞臺由公演和真人秀兩部分組成,有三位出品人在100天內對36位成員進行分組打磨、陪伴成長,最終選出6位首席演唱者獲得美聲音樂會全國巡演和發行專輯的機會。 《聲入人心第一季》於2019年獲得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綜藝類最佳電視綜藝的獎項,同時在豆瓣中獲得9.3分的高分,為什麼一個美聲音綜能夠獲得這樣的評價?節目總導演任洋曾直言到,」節目成功的關鍵是真實。」
  • 電視綜藝節目是最後的狂歡:光線傳媒撤銷電視事業部,未來發力電影...
    娛樂資本論第一時間求證相關當事人,採訪發現,電視事業部的確出現了大範圍的人才流動,但「不再製作電視節目」的傳聞並不屬實,光線旗下的部分節目還將繼續與觀眾見面。傍晚6點32分,原光線電視事業部總裁張航通過他的微信公號「丁丁張」發表回應文章《惟有青春永不散場》。
  • 《聲入人心》榮獲第25屆白玉蘭獎綜藝類最佳電視綜藝節目!
    ,《聲入人心》獲得本屆上海電視節最佳綜藝電視節目殊榮。廖老師作為《聲入人心》的導師一路伴隨節目成長,觀眾們也不難理解廖老師為何如此激動。近年來我國綜藝節目行業發展迅猛,在題材方面,慢綜藝、偶像養成、文化類等垂直細分領域成為新的風口;在營銷策略方面,傾向於依靠粉絲經濟變現,向流量明星借勢。良莠不齊的綜藝節目市場呈現出繁榮與亂象交織的特點。
  • 上海電視節|綜藝節目:文化類依舊領跑
    第26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共有15檔綜藝節目入圍,縱觀此次入圍名單,文化類綜藝持續領跑,《故事裡的中國》《見字如面 第四季》《了不起的長城》《上新了·故宮第二季》等節目紛紛入圍,其中,《上新了·故宮》第一季,曾奪下去年白玉蘭獎的「最佳電視綜藝節目獎」,此番憑第二季節目再度角逐「白玉蘭」。
  • 大陸綜藝類電視節目中「老師」的媒介形象分析
    本研究是依照分類的方法,將大陸綜藝類電視節目中「老師們」角色定位。旨在探討「老師」媒介形象的建構是否有助於還原大陸綜藝類電視節目的真實感。研究結果發現,大陸綜藝類電視節目中的「老師」形象是多樣性的,他們能從不同面表達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容易接近受眾內心感受,產生共鳴,再現了大陸綜藝類電視節目的真實的現場感,提高收視率;同時,選擇有衝突性的「老師們」,無疑增加了諸多亮點,主持人不再是掌控全局的「船長」,他們的功能在漸漸弱化,取而代之的是第三方聲音的真實現場,一種新的節目模式正在起航。
  • 《故事裡的中國》摘得第二十六屆上海電視節「最佳電視綜藝節目...
    原標題:《故事裡的中國》摘得第二十六屆上海電視節「最佳電視綜藝節目大獎」央視綜藝節目在創新中實現提質升級自第21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首次設立綜藝節目獎項,上海電視節就一直成為各個綜藝節目角逐的重要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