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調查
2013年,播出10年、改名3次的《全民大新聞》(原名《2100全民亂講》《全民大悶鍋》《全民最大黨》)吹響熄燈號,利菁主持的《麻辣天后宮》停播。而在兩年前,臺灣兩檔超過10年播出史的綜藝節目《綜藝大哥大》《你猜你猜你猜猜猜》(原名《我猜我猜我猜猜猜》),由於收視率低迷被迫停播,曾火爆一時的《王牌大賤諜》等綜藝節目也跟觀眾拜拜……雖然臺灣綜藝節目每年新增不少,但還沒被觀眾記住名字就倒掉的也很多。「臺灣綜藝已經邊緣化了,真的是完了!」臺灣知名製作人、藝人趙正平說。此前,臺灣綜藝節目製作人詹仁雄更發文稱「綜藝節目危在旦夕」。
100個電視臺啃一張餅,綜藝節目「吃不飽」
1962年,臺視開播時的《群星會》是臺灣最早的綜藝節目,屬於純歌唱類型。後來,豪華型綜藝節目出現,以歌舞、訪問為主,也加入了短劇和魔術等。綜合型綜藝成形後,百家爭鳴,風光無限。臺灣綜藝走過了才藝模仿、真情配對、明星八卦、奇人異事、賭博遊戲、搜秘尋寶、整人遊戲等形形色色的階段,很多節目類型曾讓內地電視人望塵莫及。
但最近幾年,臺灣綜藝卻變得「沒意思」了。11月25日,記者打開臺灣的電視,有9個頻道同時播放綜藝,除了一個介紹美食的《食尚玩家》和一個玩遊戲的《綜藝大熱門》外,剩下7個全是清一色的訪談節目。
「以前都是周播節目,一周一檔或兩檔,我們俗稱無線臺。從最早只有一家,到後來有四家,後來出現我們俗稱的周一到周五的帶狀節目,是因為有線臺的出現。」《康熙來了》(下文簡稱《康熙》)製作人B2說,「有線」出現後,臺灣開放了很多電視頻道,小小的臺灣一下子擁有100多家電視臺,每個臺只能分到極少的廣告費和預算,「原本一塊大餅被切100多份,你只能小口小口吃」。由於臺灣是制播分離,電視臺拼命壓縮製作單位的費用,於是綜藝節目從早期載歌載舞的大製作轉向簡單的談話節目。「原來的綜藝節目,每集的製作成本在200萬臺幣(約42萬人民幣),現在通常在30萬臺幣,在帶狀節目中《康熙》算最高的,平均大概45萬臺幣左右。而7、8萬臺幣(約1.4萬)做一集的綜藝節目也有。」B2說,不算電視臺的硬體(攝影棚),製作費要包括主持人和通告藝人的酬勞、化妝、服裝及後期剪輯、甚至盒飯等。「以前我們吃飯無上限,想吃什麼叫過來就好。現在,預算越來越少,工作人員的便當不超過70臺幣(約14元人民幣),是我們的上限。」
臺灣有這個奇怪的現象,綜藝節目主要「賣主持人」。原因是,沒錢的時候能做的事就會少,當你會發現所有綜藝都變得很像的時候,看什麼?只能是主持人,「今天陶子姐主持,那先看看她,如今綜藝靠內容走紅幾乎沒有!」B2直言。
在綜藝打拼14年的B2,剛入行時趕上了「無線」的尾聲,當時剛好做《我猜》和大小S、哈林(庾澄慶)主持的《周末三寶FUN》,那時候綜藝前輩總跟B2抱怨收視不好,比起《我猜》當年10個點(收視人口的10%)的收視神話,當時的節目也就3、4個點。「但如今咧?4年前我接手《康熙》之前,已經下滑到0.2個點。」收視率下滑面臨電視臺扣錢,導致製作費更加緊張,品質降級,如此惡性循環。
一年300集,哪有那麼多話題可以聊
費用嚴重不足,導致花費很少的訪談等類型充斥螢屏,臺灣綜藝節目水準急轉直下、粗製濫造在所難免。「臺灣那麼多電視臺,一年的廣告費就那麼幾個億,你認為電視臺能夠做出來的綜藝的素質、水平有多高?」提起這事,製作人、藝人趙正平就生氣:「還有比訪談更爛的!就是走走吃吃,這個店不錯笑笑,那個不錯吃吃,也成了一個節目。」
費用不足,帶來缺乏創意,同質化趨勢嚴重,成為臺灣綜藝節目發展的主要瓶頸。超過10年的帶狀節目中,只有《康熙》苦撐收視大旗,但訪談選題日漸枯竭成為一個棘手問題。「周杰倫每年來我們這邊受訪,好歹也來了10年,那我還要問什麼呢?每個藝人開口前,我們都知道他要講什麼,他只要講重複的事我就得剪掉。」B2說,每周要想5個主題,光是想創意就花個一兩天,再發藝人,周末還約不到人,每個禮拜都在重複這件事,他現在已經是滿頭白髮。「《康熙》的瓶頸,和所有的節目是一樣的。」
對此,趙正平算了一筆帳,「一年365天,扣掉52個周末,一年要300多個題材,10年3000個題材,我想請問一下,這些上通告的藝人哪來那麼多事兒可講?」更讓趙正平覺得可怕的是,近幾年臺灣綜藝節目「居然把幾十年前的老梗(包袱和技巧)拿出用!小燕姐(張小燕)是綜藝屆老前輩,童星出身,什麼場面沒見過?所以她其實很清楚地知道整個臺灣綜藝的脈動,她知道有病了,只是不會說出來。」趙正平這樣形容臺灣綜藝現有模式:永遠都是8個杯7個蓋,蓋來蓋去蓋不滿。
早期的張小燕《飛燕迎春》紅極一時、風光無限,如今的《SS小燕之夜》卻不得不面臨一個尷尬現狀:「已經約不到明星專訪了,現在做的內容是很多人來受訪,走《康熙》的老路,面臨同樣的瓶頸。」對此深有體會的B2說,「小燕姐適不適合做一大堆人的訪問是個問號,她其實很適合好好地問一個人的故事。」
同樣,《康熙》也面臨請不到人的局面,不只是大咖,甚至連自己捧紅的通告藝人都請不回來。
大批藝人內地「淘金」,綜藝主持人斷層嚴重
臺灣綜藝環境不景氣,很多藝人、主持人紛紛內地淘金。十幾年裡,僅僅是殺進內地的綜藝主持人就超過40人以上:吳宗憲、曹啟泰、歐弟、蔡康永、侯佩岑、黃子佼、胡瓜、曾寶儀、陳漢典、阿雅……這兩年,哈林、陶子(陶晶瑩)也都出來了。藝人方面,從早年的馬景濤,到林心如、吳奇隆、蘇有朋,再到大S、林依晨、阮經天、霍建華、安以軒、吳佩慈……大家甚至紮根內地。甚至連幾乎不上節目的林志穎、張惠妹都妥協給了內地綜藝。
更多的主持、藝人瞄準了內地的發展空間,早期的包小柏、柯以敏迎來事業第二春,歐弟更是脫離吳宗憲的光環拼出事業、還清外債。曾有媒體稱「臺灣藝人北上、身價秒翻6倍」,對此,一年到內地「客串」3次嘉賓的趙正平說,自己的身價連翻5倍,「而被臺灣偶像劇捧紅的藝人更可怕,被內地請過去,一翻就10倍的價錢,我5倍還算客氣了啦,誰還會在臺灣演?」對此,在內地主持過兩檔節目的臺灣新生代綜藝紅人陳漢典,雖然對具體片酬三緘其口,但也會以「內地市場規模不同,拿的報酬肯定會不一樣」來表示默認。
正因如此,上述的一些老牌臺灣綜藝訪談節目面臨請不到藝人的困境。「現在你看到來上《康熙》的大咖,基本上都是恰巧來臺灣做事或在宣傳期的,專門請一個明星過來上節目可能性為零。」B2說,「有人跟我講,有幾期節目很難看,說你們為什麼不請劉真?請不到啊。發通告給安鈞璨,人家在內地拍戲。發趙哥,說內地有活動。再發曲老師(曲家瑞),她說內地有演講……」
臺灣綜藝請不到通告藝人或嘉賓,基本上有兩種情況,一是人紅了就轉型拍戲、主持,或就到內地等更廣闊的空間發展;二是很多通告藝人已經轉行。趙正平指著身邊的助理阿湯說,「小湯以前也是做節目的,他難道曾經沒有夢想和憧憬嗎?身邊很多混不下去的人都離開了,在這行呆了五六年以上的,人脈都累積到這裡了,就轉行做經紀人、助手,幫藝人拉單子抽成,混得好一些的專門做大咖的經紀人。5年以下的,仗著自己還能說、能演、能唱、能跳,跑去做業務,拉拉保險什麼的。很可悲啊!」
除了內地「淘金」的、中途轉行的,臺灣綜藝也還有一些留守派。當年臺灣綜藝叱吒風雲的「三王一後」(吳宗憲、胡瓜、張菲、張小燕),如今只剩小燕姐,此外還有藍心湄等老人。中期的「三後一王」中(陶晶瑩、小S、利菁、蔡康永),除了小S以外,三個人都有內地主持的經歷,而今年7月「小S有望加盟浙江衛視主持《人生第一次》、單集高達百萬報酬」的消息也沸沸揚揚。臺灣綜藝主持人面臨「斷層」危機。
說起「斷層」,從《康熙》曾經跌落低谷的過往可見一斑。B2接手《康熙》時,是收視最低的時候,因為小S第一次生小孩。「康永哥獨自一人當家,每次他身邊都換個主持人,因為根本不知道好不好,他一邊照顧新人,還要照顧場上嘉賓。節目內容幾乎全換掉。」有了前車之鑑,後來小S又懷孕時,B2趕快求大S來,「因為她來基本上品質不會下降太多。同步,我逼著小S增加錄影時間,我說服她說,當你生小孩的時候,你可以在電視上看到自己沒有大肚子的樣子。這也是那時候節目不會掉下來的原因,不然《康熙》就準備『收了』。」講起那段超危險的經歷,B2至今心有餘悸。但危險的背後,是臺灣綜藝主持人的青黃不接。
臺灣綜藝節目風光不再,如同走入寒冬的現狀,讓人不勝唏噓。除了臺灣綜藝本身致命因素——製作費用短缺外,內地以及日韓電視劇、綜藝強勢攻臺,加上觀眾收視習慣改變,造成臺灣娛樂市場收視直落、低迷不振。而內地綜藝的「優勢」在此現狀裡也開始變得越發明顯。
本報特派臺北記者 李霈霈
本版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