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綜藝走入寒冬

2021-02-09 音樂頻道

現象調查

2013年,播出10年、改名3次的《全民大新聞》(原名《2100全民亂講》《全民大悶鍋》《全民最大黨》)吹響熄燈號,利菁主持的《麻辣天后宮》停播。而在兩年前,臺灣兩檔超過10年播出史的綜藝節目《綜藝大哥大》《你猜你猜你猜猜猜》(原名《我猜我猜我猜猜猜》),由於收視率低迷被迫停播,曾火爆一時的《王牌大賤諜》等綜藝節目也跟觀眾拜拜……雖然臺灣綜藝節目每年新增不少,但還沒被觀眾記住名字就倒掉的也很多。「臺灣綜藝已經邊緣化了,真的是完了!」臺灣知名製作人、藝人趙正平說。此前,臺灣綜藝節目製作人詹仁雄更發文稱「綜藝節目危在旦夕」。

100個電視臺啃一張餅,綜藝節目「吃不飽」

1962年,臺視開播時的《群星會》是臺灣最早的綜藝節目,屬於純歌唱類型。後來,豪華型綜藝節目出現,以歌舞、訪問為主,也加入了短劇和魔術等。綜合型綜藝成形後,百家爭鳴,風光無限。臺灣綜藝走過了才藝模仿、真情配對、明星八卦、奇人異事、賭博遊戲、搜秘尋寶、整人遊戲等形形色色的階段,很多節目類型曾讓內地電視人望塵莫及。

但最近幾年,臺灣綜藝卻變得「沒意思」了。11月25日,記者打開臺灣的電視,有9個頻道同時播放綜藝,除了一個介紹美食的《食尚玩家》和一個玩遊戲的《綜藝大熱門》外,剩下7個全是清一色的訪談節目。

「以前都是周播節目,一周一檔或兩檔,我們俗稱無線臺。從最早只有一家,到後來有四家,後來出現我們俗稱的周一到周五的帶狀節目,是因為有線臺的出現。」《康熙來了》(下文簡稱《康熙》)製作人B2說,「有線」出現後,臺灣開放了很多電視頻道,小小的臺灣一下子擁有100多家電視臺,每個臺只能分到極少的廣告費和預算,「原本一塊大餅被切100多份,你只能小口小口吃」。由於臺灣是制播分離,電視臺拼命壓縮製作單位的費用,於是綜藝節目從早期載歌載舞的大製作轉向簡單的談話節目。「原來的綜藝節目,每集的製作成本在200萬臺幣(約42萬人民幣),現在通常在30萬臺幣,在帶狀節目中《康熙》算最高的,平均大概45萬臺幣左右。而7、8萬臺幣(約1.4萬)做一集的綜藝節目也有。」B2說,不算電視臺的硬體(攝影棚),製作費要包括主持人和通告藝人的酬勞、化妝、服裝及後期剪輯、甚至盒飯等。「以前我們吃飯無上限,想吃什麼叫過來就好。現在,預算越來越少,工作人員的便當不超過70臺幣(約14元人民幣),是我們的上限。」

臺灣有這個奇怪的現象,綜藝節目主要「賣主持人」。原因是,沒錢的時候能做的事就會少,當你會發現所有綜藝都變得很像的時候,看什麼?只能是主持人,「今天陶子姐主持,那先看看她,如今綜藝靠內容走紅幾乎沒有!」B2直言。

在綜藝打拼14年的B2,剛入行時趕上了「無線」的尾聲,當時剛好做《我猜》和大小S、哈林(庾澄慶)主持的《周末三寶FUN》,那時候綜藝前輩總跟B2抱怨收視不好,比起《我猜》當年10個點(收視人口的10%)的收視神話,當時的節目也就3、4個點。「但如今咧?4年前我接手《康熙》之前,已經下滑到0.2個點。」收視率下滑面臨電視臺扣錢,導致製作費更加緊張,品質降級,如此惡性循環。

一年300集,哪有那麼多話題可以聊

費用嚴重不足,導致花費很少的訪談等類型充斥螢屏,臺灣綜藝節目水準急轉直下、粗製濫造在所難免。「臺灣那麼多電視臺,一年的廣告費就那麼幾個億,你認為電視臺能夠做出來的綜藝的素質、水平有多高?」提起這事,製作人、藝人趙正平就生氣:「還有比訪談更爛的!就是走走吃吃,這個店不錯笑笑,那個不錯吃吃,也成了一個節目。」

費用不足,帶來缺乏創意,同質化趨勢嚴重,成為臺灣綜藝節目發展的主要瓶頸。超過10年的帶狀節目中,只有《康熙》苦撐收視大旗,但訪談選題日漸枯竭成為一個棘手問題。「周杰倫每年來我們這邊受訪,好歹也來了10年,那我還要問什麼呢?每個藝人開口前,我們都知道他要講什麼,他只要講重複的事我就得剪掉。」B2說,每周要想5個主題,光是想創意就花個一兩天,再發藝人,周末還約不到人,每個禮拜都在重複這件事,他現在已經是滿頭白髮。「《康熙》的瓶頸,和所有的節目是一樣的。」

對此,趙正平算了一筆帳,「一年365天,扣掉52個周末,一年要300多個題材,10年3000個題材,我想請問一下,這些上通告的藝人哪來那麼多事兒可講?」更讓趙正平覺得可怕的是,近幾年臺灣綜藝節目「居然把幾十年前的老梗(包袱和技巧)拿出用!小燕姐(張小燕)是綜藝屆老前輩,童星出身,什麼場面沒見過?所以她其實很清楚地知道整個臺灣綜藝的脈動,她知道有病了,只是不會說出來。」趙正平這樣形容臺灣綜藝現有模式:永遠都是8個杯7個蓋,蓋來蓋去蓋不滿。

早期的張小燕《飛燕迎春》紅極一時、風光無限,如今的《SS小燕之夜》卻不得不面臨一個尷尬現狀:「已經約不到明星專訪了,現在做的內容是很多人來受訪,走《康熙》的老路,面臨同樣的瓶頸。」對此深有體會的B2說,「小燕姐適不適合做一大堆人的訪問是個問號,她其實很適合好好地問一個人的故事。」

同樣,《康熙》也面臨請不到人的局面,不只是大咖,甚至連自己捧紅的通告藝人都請不回來。

大批藝人內地「淘金」,綜藝主持人斷層嚴重

臺灣綜藝環境不景氣,很多藝人、主持人紛紛內地淘金。十幾年裡,僅僅是殺進內地的綜藝主持人就超過40人以上:吳宗憲、曹啟泰、歐弟、蔡康永、侯佩岑、黃子佼、胡瓜、曾寶儀、陳漢典、阿雅……這兩年,哈林、陶子(陶晶瑩)也都出來了。藝人方面,從早年的馬景濤,到林心如、吳奇隆、蘇有朋,再到大S、林依晨、阮經天、霍建華、安以軒、吳佩慈……大家甚至紮根內地。甚至連幾乎不上節目的林志穎、張惠妹都妥協給了內地綜藝。

更多的主持、藝人瞄準了內地的發展空間,早期的包小柏、柯以敏迎來事業第二春,歐弟更是脫離吳宗憲的光環拼出事業、還清外債。曾有媒體稱「臺灣藝人北上、身價秒翻6倍」,對此,一年到內地「客串」3次嘉賓的趙正平說,自己的身價連翻5倍,「而被臺灣偶像劇捧紅的藝人更可怕,被內地請過去,一翻就10倍的價錢,我5倍還算客氣了啦,誰還會在臺灣演?」對此,在內地主持過兩檔節目的臺灣新生代綜藝紅人陳漢典,雖然對具體片酬三緘其口,但也會以「內地市場規模不同,拿的報酬肯定會不一樣」來表示默認。

正因如此,上述的一些老牌臺灣綜藝訪談節目面臨請不到藝人的困境。「現在你看到來上《康熙》的大咖,基本上都是恰巧來臺灣做事或在宣傳期的,專門請一個明星過來上節目可能性為零。」B2說,「有人跟我講,有幾期節目很難看,說你們為什麼不請劉真?請不到啊。發通告給安鈞璨,人家在內地拍戲。發趙哥,說內地有活動。再發曲老師(曲家瑞),她說內地有演講……」

臺灣綜藝請不到通告藝人或嘉賓,基本上有兩種情況,一是人紅了就轉型拍戲、主持,或就到內地等更廣闊的空間發展;二是很多通告藝人已經轉行。趙正平指著身邊的助理阿湯說,「小湯以前也是做節目的,他難道曾經沒有夢想和憧憬嗎?身邊很多混不下去的人都離開了,在這行呆了五六年以上的,人脈都累積到這裡了,就轉行做經紀人、助手,幫藝人拉單子抽成,混得好一些的專門做大咖的經紀人。5年以下的,仗著自己還能說、能演、能唱、能跳,跑去做業務,拉拉保險什麼的。很可悲啊!」

除了內地「淘金」的、中途轉行的,臺灣綜藝也還有一些留守派。當年臺灣綜藝叱吒風雲的「三王一後」(吳宗憲、胡瓜、張菲、張小燕),如今只剩小燕姐,此外還有藍心湄等老人。中期的「三後一王」中(陶晶瑩、小S、利菁、蔡康永),除了小S以外,三個人都有內地主持的經歷,而今年7月「小S有望加盟浙江衛視主持《人生第一次》、單集高達百萬報酬」的消息也沸沸揚揚。臺灣綜藝主持人面臨「斷層」危機。

說起「斷層」,從《康熙》曾經跌落低谷的過往可見一斑。B2接手《康熙》時,是收視最低的時候,因為小S第一次生小孩。「康永哥獨自一人當家,每次他身邊都換個主持人,因為根本不知道好不好,他一邊照顧新人,還要照顧場上嘉賓。節目內容幾乎全換掉。」有了前車之鑑,後來小S又懷孕時,B2趕快求大S來,「因為她來基本上品質不會下降太多。同步,我逼著小S增加錄影時間,我說服她說,當你生小孩的時候,你可以在電視上看到自己沒有大肚子的樣子。這也是那時候節目不會掉下來的原因,不然《康熙》就準備『收了』。」講起那段超危險的經歷,B2至今心有餘悸。但危險的背後,是臺灣綜藝主持人的青黃不接。

臺灣綜藝節目風光不再,如同走入寒冬的現狀,讓人不勝唏噓。除了臺灣綜藝本身致命因素——製作費用短缺外,內地以及日韓電視劇、綜藝強勢攻臺,加上觀眾收視習慣改變,造成臺灣娛樂市場收視直落、低迷不振。而內地綜藝的「優勢」在此現狀裡也開始變得越發明顯。

本報特派臺北記者 李霈霈

本版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相關焦點

  • 《王子的移動城堡第一季》等9檔綜藝登錄優酷,臺灣綜藝捲土重來?
    自2015年《城彩名人堂》、《康熙來了》後,優酷綜藝版面就很少看見來自臺灣的綜藝欄目,在國內大型多變的綜藝競賽下,臺灣綜藝確實相形失色。臺灣的綜藝欄目通常版權來自電視臺,電視臺習慣以販售版權的方式授權給平臺播放,但由於國內的大型綜藝越來越有競爭力,網際網路視頻則漸漸的沒有採購臺灣綜藝欄目,因此國內也漸漸的看不著來自臺灣的電視綜藝欄目了!部分臺灣電視臺試著透過視頻的開放平臺上傳,走CPM點擊分成。
  • 特稿臺灣綜藝寒冬,「康熙三劍客」北上背後:「臺綜」衰退,為何大陸才是最好的出路?
    這檔臺灣收視率最高的節目,播出12年,見證了臺灣綜藝的輝煌,也目睹了臺灣綜藝的盛極而衰。 行業巨變之下,臺灣綜藝人紛紛「北上」:康熙鐵三角都來大陸發展,小S和詹仁雄攜手愛奇藝打造《姐姐好餓》,但轉型最徹底的是另一金牌製作人孫樂欣:16年3月份,孫樂欣宣布加盟上海蘭渡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將擔任蘭渡旗下王牌節目《深夜蜜語》第四季《XY研究院》的總導演。
  • 臺灣旅遊業面臨寒冬,臺當局卻在落井下石
    撰文丨梁延 傣妹臺灣地區在6月29日開始允許符合條件的外籍人士入臺,而已經近半年沒有回臺灣的陸配子女因為沒有臺灣的「身份證」,至今不能返回臺灣生活學習以及與親人團聚。大陸旅客一直在臺灣地區旅遊業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在民進黨當局這些政策影響下,今年的來臺旅行的陸客為零,這對臺灣地區旅遊業是一個很大的「打擊」。旅遊業沒競爭力就退場?臺灣旅遊業面臨寒冬,臺當局卻在落井下石。
  • 電視綜藝節目已經走入了死胡同?
    如果說電視綜藝節目在今天已經走入了死胡同是有點誇張,但多年前已經出現的電視綜藝節目的危機非但沒有出現轉機,反而有加劇之勢,一些綜藝節目為了收視率,相親、獵奇、奔跑以及「超人」類的節目層出不窮,不可不謂是「創新」,但這些「創新」卻忘記了創新只是手段,創新的目的是為了守正,為了更好地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不是單純地滿足觀眾的好奇心和窺視欲。
  • 疫情衝擊演出停演 臺灣劇場人走入市場擺攤
    華夏經緯網4月27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疫情下許多演出停演,劇場人該如何尋找新出路?
  • 人氣日本綜藝節目《VS嵐》《交給嵐吧》即將走入歷史!
    成軍 20 個年頭,日本偶像團體「Arashi 嵐」已成為家喻戶曉的國民天團,走紅了這麼長一段時間,誰也沒想過五人會在去年宣布於 2020 年暫時休團,消息一出雖然讓粉絲們都感到十分不舍,但也能理解五位團員需要休息並充飽電才能重新出發的想法,而由 Arashi 主持的兩檔人氣綜藝節目
  • 華映重整危機,是體質問題還是面板業寒冬警訊?
    已營運 47 年的老字號華映撐不過這個冬天,這項重磅訊息炸開的究竟是大同集團營運的危機大洞,還是正式為面板業進入寒冬開出第一槍?華映財務長黃世昌指出,華映與旗下 100% 持股子公司華映百慕達均發生債務無法清償情事,為避免全體債權人加速催討債務,進行假扣押,使營運資金嚴重不足而被迫停產的狀況。
  • 臺灣綜藝—PK—大陸綜藝
    相信大家都有看過兩地的綜藝節目。然而兩地的綜藝給我感覺的是,臺灣真是一個高產好作品的地方,是藝人製造基地,這點與香港很像。臺灣與福建相鄰,比福建省小些。但今天要說的,是臺灣在2016年開播的一檔綜藝:飢餓遊戲。我是一個非常關注臺灣綜藝的人,和很多人一樣,從康熙來了開始喜歡看臺綜,進而也知道了很多臺灣藝人,追蹤了很多其它節目。幾年前臺綜的質量和熱度下降了非常多,節目創新度也沒辦法跟上,那個時候我追的節目也變得少,外景節目除了憲神和Kid的綜藝玩很大,也沒有再看其他的。然而自從2016年飢餓遊戲上線,一下子就被圈粉了。
  • 9檔臺灣旅遊綜藝即將登錄優酷,《王子的移動城堡第一季》率先亮相
    自2015年《城彩名人堂》、《康熙來了》後,優酷綜藝版面就很少看見來自臺灣的綜藝欄目,在國內大型多變的綜藝競賽下,臺灣綜藝確實相形失色。臺灣的綜藝欄目通常版權來自電視臺,電視臺習慣以販售版權的方式授權給平臺播放,但由於國內的大型綜藝越來越有競爭力,網際網路視頻則漸漸的沒有採購臺灣綜藝欄目,因此國內也漸漸的看不著來自臺灣的電視綜藝欄目了!
  • 臺灣綜藝一網打盡,臺灣綜藝資源匯總!持續更新中!
    自從《康熙來了》停播後,臺灣綜藝在大陸最後的關注度也逐漸消失,但事實上,臺灣綜藝仍然有許多優秀的作品,與諸如《演員的誕生》此等擅長借互撕來炒熱話題的綜藝相比
  • 歐美品牌砍單 臺灣紡織業勢必要苦撐度寒冬
    【大公報訊】據「中央社」報導:受到歐美國家採取封城、封港衝擊,近期多家服飾品牌減單或要求延遲交貨,3月底更驚傳知名運動品牌Lululemon要求供應鏈全數停工,透露紡織正處於需求急凍,若美國疫情無法控制,恐迎來寒冬。
  • 炎亞綸對臺灣綜藝的這通炮轟有理有據有情懷,可惜有點晚
    「已非寒冬可以形容,已經是大冰河時期」,他批拍劇前劇本、演員訓練、勘景、服化道不做好,電視臺總在出產快餐產品,「沒有進步,還一直在退步」。大陸崛起,韓國娛樂獨霸東亞,歐美娛樂長驅直入,臺灣要想守住昔日在流行音樂、綜藝等領域唯我獨尊的霸主地位,已經是痴人說夢。一種是經濟決定論。伴隨著大陸經濟的騰飛,臺灣經濟日益衰退,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於是,解決方案如吳宗憲所說,「開拓內地的市場!如果我們的節目能在內地順利落地,那臺灣的這些問題就解決了。」
  • 印鑑證明將走入歷史
    攝影/柯承惠臺灣地區之所以未採西方籤名制度,沿用日本制度,主要是臺灣地區當時不識字民眾居多,採印鑑證明較方便。臺灣地區識字率達九五%以上,是時候讓印鑑證明走入歷史了。臺灣地區實施一百多年的印鑑證明制度,即將走入歷史。臺灣地區「內政部」在接獲」行政院長」賴清德指示後,正研議印鑑證明替代措施,做為實施緩衝期,進而停發、廢止印鑑證明。
  • 臺灣綜藝,輝煌不再
    屎尿屁混雜著葷腥無忌,再加上臺灣腔和綜藝效果,真是又shock又好笑,像這樣有趣的梗,臺灣電視節目隨便翻一翻就是一大把,吼,你說臺灣節目怎麼醬抓馬了啦!那些年最愛的卸妝環節綜藝節目如此抓馬也就算了,臺灣還盛產抓馬靈異電視節目劇。那些年一起看過的,抓馬情節歷歷在目。看多了臺灣綜藝,總感覺臺灣是個撞鬼之鄉,人均撞鬼率全國遙遙領先。據不完全統計,十個臺灣藝人,九個有過靈異事件。
  •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臺灣新古典名團Cicada《走入有霧的森林》專輯巡演南京站
    樹木山林承載著土地的歷史和臺灣原住民的故事,而Cicada用最溫柔的方式,試圖喚醒人與森林之間的記憶。,並於今年10月30日正式發行新專輯《走入有霧的森林》。(專輯——《走入有霧的森林》封面)下面來聆聽一下新專輯已公開發布的單曲吧!《走入有霧的森林》可以說來自於Cicada的登山日記。
  • 2020線上臺灣創藝生活節開幕 為寒冬注入溫暖
    2020線上臺灣創藝生活節開幕 為寒冬注入溫暖 2020年12月17日 14:25:00來源: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發)  中國臺灣網12月17日訊 兩岸交流年度盛事臺灣創藝生活節自2017年起已舉辦三屆,引起熱烈反響。
  • 大陸綜藝節目闖進臺灣
    得益於網絡傳播的少約束效應,臺灣的綜藝節目「漂洋過海」來到大陸,在大陸培養了一群死忠的「綜藝迷」。記得2002年左右,記者在大學念書時,一些同窗還定時守在電腦顯示器上,等候對岸《康熙來了》、《全民大悶鍋》等節目的更新,享受期待中的爆笑盛宴。那時候,各種下載網站成為大學生下載收看臺灣綜藝的主要渠道,《康熙來了》和《我猜》一直都是下載量最高的節目。
  • 臺灣綜藝節目你們怎麼了?
    其實臺灣中天電視臺,早已引進節目版權,並掀起了島內收視風暴。臺灣已故知名藝人高凌風曾斷言「大陸綜藝至少落後臺灣綜藝二十年」,這句話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是兩地電視人的共識。然而短短幾年時間,兩者之間,已悄然經歷了一場身份轉換。
  • 北上的90後臺灣演員,不再是偶像的模樣
    隨後,她又參演了表演類綜藝《演員請就位》。相比起不溫不火的宋芸樺,身為男演員的王大陸無疑更具熱度。王大陸頻頻出現在內地的綜藝節目中,《拜託吧冰箱》《高能少年團》《嚮往的生活》均能看見他的身影。參演的兩部影視劇,扛得也都是男一號,一部是同名小說改編的《鬼吹燈之牧野詭事》,另一部是和李沁合作的古裝劇《狼殿下》。生於1990年的李鴻其,卻有著不算短的「北上」之路。
  • 吳宗憲:不要侮辱臺灣綜藝!
    騰訊娛樂訊(文/臺灣特約記者Tiger)今年是臺灣電視金鐘獎第50周年,日前公布入圍名單,原本每個入圍獎項都該有五組入圍,但是綜藝節目獎僅3個節目入圍,綜藝節目主持人獎也只有4組入圍。當天在場的評審主任委員藍祖蔚對此以「質量低落、創意不足、娛樂不夠、知識沒有。」四大缺失來解釋為何會發生這個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