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臺灣綜藝寒冬,「康熙三劍客」北上背後:「臺綜」衰退,為何大陸才是最好的出路?

2021-02-09 娛樂獨角獸

前幾天,小S獨挑大梁網綜《姐姐好餓》收官,蔡康永、小S、陳漢典的同框重聚著實引發了一輪「回憶殺」。

 

蔡康永擁抱《奇葩說》,小S牽手《姐姐好餓》,陳漢典進出內地各類綜藝,昔日的「康熙」鐵三角,各自有了各自的忙碌。不知不覺,從2016年年初開始,《康熙來了》停播已將近一年。

 

要知道,當年,《康熙來了》憑著大膽、犀利的風格橫掃兩岸訪談節目,且牢牢佔據臺灣綜藝收視榜首,最高時曾一度達到2.01。這檔臺灣收視率最高的節目,播出12年,見證了臺灣綜藝的輝煌,也目睹了臺灣綜藝的盛極而衰。

 

行業巨變之下,臺灣綜藝人紛紛「北上」:康熙鐵三角都來大陸發展,小S和詹仁雄攜手愛奇藝打造《姐姐好餓》,但轉型最徹底的是另一金牌製作人孫樂欣:16年3月份,孫樂欣宣布加盟上海蘭渡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將擔任蘭渡旗下王牌節目《深夜蜜語》第四季《XY研究院》的總導演。

 

從臺灣綜藝的黃金時代,到現在大陸網絡綜藝的爆發,背後折射了一代綜藝製作人的跌宕起伏。 

臺灣綜藝有著輝煌的過往。因為語言文化的緣故,臺灣綜藝節目也一直是內地電視人模仿的對象。說「臺灣綜藝節目影響了80後一整代人」一點也不誇張。

 

「大陸綜藝至少落後臺灣綜藝二十年」,這句話曾是兩岸電視人的共識。然而近幾年,他們二者的身份正在悄悄發生變化。


近幾年,隨著內地真人秀節目崛起,昔日引領潮流的臺灣綜藝也日益進入頹勢。動輒過億的節目冠名費、天王天后傾力加盟等大手筆,讓擅長在有限預算內玩到極致的臺灣製作方大為咂舌。

 

現在的臺灣綜藝節目,隨著王牌節目《康熙來了》的收場,已經沒有其他可以稱道的節目了,有點類似當年的香港電影,只一味追求降低成本粗製濫造,結果最終只能大敗收場。

 

綜藝節目製作人孫樂欣總結臺灣綜藝節目的創新時說,「原則上來講是退步的。」而曾在《康熙》和《國光幫幫忙》兩檔節目做過製片人的陳冠廷認為「臺灣綜藝把自己的路做得越來越窄。」

近年來,在綜藝電影電視及偶像明星上,我們有了多種選擇,大陸歐美日韓的勢力都很強勁,可唯獨臺灣,貌似處於一種快速衰落的過程中。不禁讓人深思,臺灣娛樂產業為什麼會落到如今這個地步?

 

1.節目萬年不變,缺乏創新

 

翻看近兩年的《康熙來了》、《SS小燕之夜》、《國光幫幫忙》等節目主題列表觀眾不難發現,話題重複已是老節目不可迴避的雷區。有網友調侃:素顏、卸妝、夫妻吵架、翻明星包包成了臺灣綜藝節目四大流行話題。不僅話題雷同,就連上節目的明星也是家家一樣。

 

正如孫樂欣所說,節目同質化的結果不僅無法吸引年輕觀眾,還導致原來的中老年電視觀眾也在不斷流失。觀眾少了,收視率自然下降,廣告招商也就不盡人意。

 

2.製作費用低到可憐

 

《康熙來了》製作人詹仁雄曾在接受鳳凰娛樂採訪時表示,帶狀節目是一個讓臺灣綜藝受傷很大的原因,「我本人就是幫兇,因為我們做出了《康熙來了》《國光》《黑澀會》……收視率都非常好,所以所有電視臺都覺得用很低的費用就可以做出這樣的節目,大家就更不肯投資了。」

 

在臺灣,《康熙來了》50萬新臺幣(相當於 10萬人民幣)的製作費用已經算作高昂,其他訪談類的綜藝節目製作費僅有20-25萬新臺幣的預算,其中包括了包含錄製費用,攝影棚租賃費、布景費、道具費、音效費、梳化費等。

 

在這麼低的製作費用束縛下,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幾乎不可能添樣翻新。也正是這樣,綜藝節目難得一見大明星,都是一些通告藝人搞來搞去,不勝其煩。

 

反觀內地的綜藝節目,不論是買國外優秀綜藝節目的版權,還是請大牌明星,動輒單集上千萬的成本比比皆是。像《我是歌手》、《偶像來了》、《十二道鋒味》等一線節目,單集製作費都超百萬元,是臺灣一線電視節目單集製作費的10倍還多。

 

3.藝人與製作人紛紛北上

 

臺灣綜藝青黃不接的惡劣環境直接反映在藝人身上,表現為節目酬勞逐漸降低。再加上近幾年內地綜藝的繁榮興起,從藝人到製作團隊,都紛紛北上出走尋找生存空間。令臺灣本地的優秀人才呈現重大缺口。

 

據記者統計,在2015年電視螢屏和幾大主流視頻網站的主要真人秀節目中,出現過的臺灣綜藝藝人數量已經達到50人以上,「康熙」鐵三角、吳宗憲、陶晶瑩等都已進入內地市場。

 

而製作人像詹仁雄聯手愛奇藝打造了《姐姐好餓》,孫樂欣則與蘭渡文化合作了《深夜蜜語》。

 


孫樂欣

 

除臺灣綜藝圈衰敗這個原因外,臺灣綜藝人選擇北上的原因很明顯,一是片酬豐厚,二是舞臺更大機會更多。

 

在此之前被稱之為「頂薪」的蔡康永和徐熙娣,在《康熙來了》平均每集的主持費也僅為2.4萬元。趙正平、沈玉琳等能為節目帶來好效果的通告藝人通常是2000到3000元。宣傳期的藝人無論名氣大小均約為280元,即便團體成員為多人也只是這一份錢。而他們在內地的收入最少增加幾十倍。

 

4.僧多粥少:百家電視臺瓜分收視人群

 

先看一組數字:90年代初期,臺灣全島僅有臺視、中視與華視三家電視臺,時至今日,全島共有電視臺百餘家。與之相對應的是,僅2300多萬的人口。電視臺的增多,一是瓜分廣告收益,二是割裂收視人群,僧多粥少,收視不佳。「99%的工作人員都抱怨市場太小,這本身不是製作方可以改變的狀況,電視臺一多,就會出現劣弊驅逐良優的狀態,就是誰的價低誰就可以拿到,因為我要省成本。」孫樂欣說。

 

收益不佳,就只能削減製作成本,節目創新無法實現,馬太效應穿行其中,最終結果就是臺灣綜藝每況愈下,競爭乏力。

 

5.大陸節目攔截反超

 

《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兒》《奔跑吧兄弟》一眾韓國節目的引進,為大陸節目帶來了爆炸式增長,並開啟了綜藝節目的多元化陣營。自此,在模仿學習的基礎上,本土原創節目層出不窮,以《奇葩說》為首的網綜亦全面開花。

 

你一定會想,臺灣綜藝為何不向大陸學習,買入國外優秀版權呢?

 

隨不起,沒有錢,無論是數以億計的版權購買費還是少則亦千萬的自製節目費用法,都是臺綜所難以望其項背的。錢的問題令臺灣本土綜藝逐漸失去光彩。

 

優勝劣汰,曾經作為臺綜主要輸出市場的大陸,被本土優質節目所佔領,而臺灣本土觀眾也轉而追捧韓國綜藝、大陸節目,臺綜境況可想而知。

 

6.視頻網站衝擊

 

談及網際網路對於大眾生活方式的改變,觀看節目由客廳電視轉為視頻網站便是其一。電視似乎成為一種擺設,臺灣觀眾更欣於在愛奇藝、騰訊視頻等網站上收看節目或劇。在孫樂欣看來,視頻網站對收視率的侵蝕在一定程度上也對臺灣綜藝造成了巨大衝擊。

 

另外,大陸經濟的飛躍,以及文化的包容性,也使得大陸綜藝越來越開放,視野很寬泛,看到的是一個世界。而臺灣綜藝卻恰恰相反,可謂一屆不如一屆。

臺灣綜藝的衰落與整個市場環境的演變息息相關,雖然這中間有很多不可抗的因素,但這其中,對電視節目製作規律的無視,以及脫離觀眾的現實內容需求,卻是其衰落的重要原因。

 

不像香港TVB面臨困境時,會主動尋找出路,臺灣電視臺並沒有自省並作出改變。孫樂欣表示,「現在的狀況是,大家都不願意產生新的內容,需要學習在有限的預算中怎麼把快餐做得更具有風味一點。」

 

在他看來,臺灣綜藝人出走其實也是一種自救方式,「你肯定不能坐著等死,自救的方式就是活下去。」

 

「目前沒有人辦法解決困境,只有經歷死亡,人們才能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孫樂欣告訴娛樂獨角獸,置之死地而後生,或許才可能真的好起來。

(本文為娛樂獨角獸原創獨家稿件,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已入駐今日頭條、百度百家、一點資訊、UC瀏覽器、網易自媒體、虎嗅、鈦媒體等渠道,覆蓋娛樂產業核心受眾人群

微信號:yldjskf

應聘簡歷發送郵件:yldjs001@126.com

相關焦點

  • 《小燕有約》繼《康熙來了》停播,「北上」會是臺綜的一次救贖之路?
    從《康熙來了》到《小燕有約》,臺綜「盛況」一去不復返回顧臺灣綜藝那些年,從「三王一後」時代的張菲、胡瓜、吳宗憲和張小燕,到「三後一王」時代的陶晶瑩、小S、利菁和蔡康永,再到如今臺綜市場的後繼無人,臺綜「盛況」似乎早已一去不復返。
  • 《小燕有約》繼《康熙來了》停播,「北上」會是臺綜的一次救贖之路?(內含《閨蜜2》送票結果)
    從《康熙來了》到《小燕有約》,臺綜「盛況」一去不復返回顧臺灣綜藝那些年,從「三王一後」時代的張菲、胡瓜、吳宗憲和張小燕,到「三後一王」時代的陶晶瑩、小S、利菁和蔡康永,再到如今臺綜市場的後繼無人,臺綜「盛況」似乎早已一去不復返。
  • 「康熙」即將到場,臺灣綜藝製作人北上生存圖鑑
    6月29日,「康熙」合體的新綜藝節目《真相吧!花花萬物》即將在優酷上線。依舊是訪談類綜藝,依然是棚內節目,甚至幕後主創仍是《康熙來了》的前製作人陳彥銘(B2)。看似,一切都沒變。時隔兩年半,「康熙」重組,熟悉臺綜的那批受眾期待的是二人間的火花和默契。但這期待是打了問號的,因為說到底,時代和語境變了。
  • 臺綜在大陸的最後謝幕:「康熙」走了
    可不舍和感傷的情緒還是瞬間瀰漫開來,即便是那些現在已經很少看節目的觀眾,也會難以抑制地回憶起過往看「康熙」看得目瞪口呆或花枝亂顫的時光。可一個事實是,隨著大陸綜藝節目的崛起,《康熙來了》在大陸的影響力早已不斷下滑。它的停播,也標誌著臺綜在大陸的徹底謝幕。
  • 大陸綜藝產業日漸火爆,臺灣電視主持人紛紛北上現狀盤點
    可是,隨著臺灣經濟陷入疲軟,大陸經濟騰飛,中產階級崛起所帶來文化產業的日漸繁榮,從綜藝這個方面來看,兩者的差距不斷縮小,大陸綜藝甚至在很多方面已經超過臺灣。《康熙來了》中大尺度的談話風格刷新了不少內地觀眾的三觀,《我猜我猜我猜猜猜》中整蠱藝人的花樣百出讓人看著著實刺激,在這種強大文化軟實力的影響下,內地支持人學港臺腔成了一時風潮,彼時還是湖南臺綜藝一姐的李湘,因為在臺上過度使用「港臺腔」,還曾被廣電總局當做反面教材。《我猜我猜我猜猜猜》第一次被叫停,可視為臺灣綜藝節目走下坡的分水嶺。
  • 臺灣綜藝告別「黃金時代」,製作人轉戰內地開始新一輪掘金
    這檔臺灣收視率最高的節目,播出12年,見證了臺灣綜藝的輝煌,也目睹了臺灣綜藝的盛極而衰。行業巨變之下,臺灣綜藝人紛紛「北上」:康熙鐵三角都來大陸發展,小S和詹仁雄攜手愛奇藝打造《姐姐好餓》,但轉型最徹底的是另一金牌製作人孫樂欣。16年3月份,孫樂欣宣布加盟上海蘭渡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將擔任蘭渡旗下王牌節目《深夜蜜語》第四季《XY研究院》的總導演。
  • 《康熙》團隊北上做脫口秀:剛來大陸不懂「抖M」,來這裡要做很多功課丨專訪
    「大概是因為我比較容易被找到吧(笑),要感謝《康熙》。」這是娛樂資本論與臺灣資深製片人孫樂欣的第一次對話,他曾經執掌過鼎盛時期的《康熙來了》、《小燕之夜》等節目。近期,受到內地一家女性創業公司的邀請,他將北上製作一檔談話類脫口秀節目《深夜蜜語之xy研究院》。
  • 時代巨變、行業環境迥異,臺灣綜藝製作人北上生存圖鑑
    臺綜製作人和團隊紛紛北上,在各大平臺的網綜節目裡浮沉,但普遍面臨著無法與內地青年文化共振、產出大體量爆款節目的困境。依舊是訪談類綜藝,依然是棚內節目,甚至幕後主創仍是《康熙來了》的前製作人陳彥銘(B2)。看似,一切都沒變。時隔兩年半,「康熙」重組,熟悉臺綜的那批受眾期待的是二人間的火花和默契。但這期待是打了問號的,因為說到底,時代和語境變了。
  • 大小S合體,豆瓣9.0,臺灣綜藝人「北上」找對路了嗎?
    而隨著臺灣綜藝的逐漸沒落,近年來大小S、蔡康永、吳宗憲、陶晶瑩等臺灣綜藝人,都紛紛「北上」大陸「淘金」。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臺灣經濟受其影響,進入衰退期。據臺灣媒體報導,臺「行政院主計處」公布2008年第四季經濟成長率負8.36%,創歷史新低。而金融風暴退去後,臺灣經濟也並沒有回暖。經濟形勢的疲軟,直接表現在了文化娛樂領域的沒落,曾經紅極一時的臺灣綜藝,也開始逐漸走向沒落。最先受到影響的就是製作經費的短缺。
  • 蔡康永、小S、陶晶瑩、羅志祥……臺灣綜藝已消失?來大陸成了「網紅」?
    一個個《康熙來了》綜藝咖走馬燈般粉墨登場:不會主持的漢典變名嘴典哥,「饒舌天王」沈玉琳教你念「紅鯉魚綠鯉魚與驢」,還有小甜甜、hold住姐謝依霖、高山峰、趙正平……在康熙停播的這一年多裡,有人就此星途暗淡,有人被資本浪潮裹挾著北上「謀生」。或許你不曾注意,其實許多大陸綜藝也已經悄悄植入了臺灣綜藝的基因,以一種熟悉又陌生的形態生存壯大著。我們愛的臺灣綜藝咖都去哪了?他們勇闖大陸綜藝圈的戰績如何?
  • 大陸封殺臺灣藝人?國臺辦回應:正人先正己
    如今,不管是影視劇、綜藝節目或是網絡平臺,來自臺灣的藝人面孔越來越多——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當紅的馬景濤等臺灣演員,到林心如、吳奇隆、蘇有朋等藝人,再到林依晨、阮經天、陳喬恩、霍建華、安以軒、彭于晏等一代新人,都毫不例外「北上」淘金,甚至紮根大陸。然而,臺灣「時代力量」的林昶佐日前在臺立法機構質詢時卻聲稱,臺灣藝人登陸演出遭到大陸方面的刁難。
  • 大陸綜藝節目正在改變臺灣 臺學生直呼「好想去!」
    2013年,臺灣當局宣布開放大陸綜藝節目赴臺後,大陸綜藝節目就以旋風之勢迅速在島內形成氣候。當年,臺灣中天電視臺購買播出《中國好聲音》,首播以0.88的好成績打敗同時段的《康熙來了》(0.77),收視排在第一位。隨後,八大電視臺、TVBS-G臺也相繼播出大陸綜藝節目,《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兒》等都有著不錯的收視率。特別是選秀節目《我是歌手》總決賽更是席捲臺灣。
  • 臺灣也要看內地的綜藝?那些我們熟悉的臺綜來了內地之後又怎麼樣?
    基本上這種唇槍舌劍就是節目本身的乾貨,跟之前的臺綜差不多。之所以節目組這麼狂,是因為孫樂欣也做過《康熙》的製作人,但他也早就北上,做了檔網綜叫《深夜蜜語》,是莫小棋主持。吳宗憲之前在臺灣發表過一番講話,說「大陸的電視劇、綜藝節目、戲劇,這些都已經在臺灣落地很多年了」,但臺灣的作品卻無法在大陸看到;另外,他認為,廣告費都被網絡平臺給賺走了,再加上許多人在當主播,「我們這些電視人到底要何去何從」
  • 小S的中年危機:臺灣綜藝的十年興衰
    這句話若放在十年前,絕對不是吹牛,那時候的臺灣綜藝人來大陸做節目,絕對屬於「娛樂下鄉」,但現在,臺灣綜藝已經不知道被內地甩了多少條街。 曾經,臺綜獨領風騷,遍地開花。1986年,臺灣綜藝教父王偉忠就製作了經典綜藝《連環泡》。2004年,他製作的《康熙來了》也大受好評。
  • 康熙去了 | 臺灣綜藝興衰史
    曾經臺灣綜藝也曾輝煌過,曾經高凌風說過「臺灣綜藝領先大陸二十年」。就八九十年代來看,說三十年都可以。現在卻有不少人感嘆「臺灣綜藝輸的只剩下康熙來了。」但其實康熙來了早已在臺灣不溫不火。今天小使徒就帶大家回顧下臺灣綜藝節目興衰史。
  • 康熙停播四年,那些北上的臺灣藝人還好嗎?
    圖 / 小甜甜張可昀新浪微博 康熙結束的那年,是小甜甜出現在大陸綜藝最密集的一年。她甚至參加了一檔減肥真人秀《拜拜啦肉肉》,成功減重33公斤,再也不是那個鋼管舞跳著跳著感覺鋼管要歪掉的小甜甜了。康熙裡常以夫妻檔形式組合出鏡的寇乃馨和黃國倫也選擇了北上。
  • 浮浮沉沉二十餘載,臺灣綜藝製作人北上生存圖鑑
    一檔《康熙來了》的影響力有多大?儘管只是一檔臺灣綜藝節目的停播,卻幾乎代表著對臺灣整個綜藝生態的告別。小鮮作為《康熙來了》的老粉,2016年節目結束後,幾乎再也沒看過臺灣綜藝節目。有時間還會再翻出之前的節目重看,來下飯、打發時間,也用來懷舊。和小鮮有同樣心理的內地老粉,應該不少。可能也影響了不少內地網綜製作者的判斷。
  • 劉真去世引網友追憶「康熙來了」 臺灣綜藝巔峰之作
    很多大陸觀眾認識劉真是通過臺灣綜藝節目《康熙來了》,她是該節目的常客。在節目中,她常常與同樣擅長國標舞的小S(徐熙娣)鬥舞,為《康熙來了》貢獻不少收視巔峰,成為眾多觀眾難忘的經典瞬間。劉真去世消息傳出後,不少網友追憶起已經停播的《康熙來了》。
  • 臺灣綜藝走入寒冬
    《康熙來了》(下文簡稱《康熙》)製作人B2說,「有線」出現後,臺灣開放了很多電視頻道,小小的臺灣一下子擁有100多家電視臺,每個臺只能分到極少的廣告費和預算,「原本一塊大餅被切100多份,你只能小口小口吃」。由於臺灣是制播分離,電視臺拼命壓縮製作單位的費用,於是綜藝節目從早期載歌載舞的大製作轉向簡單的談話節目。
  • 《康熙來了》停播 臺灣綜藝是如何沒落的 奇趣冷知識
    其實臺灣中天電視臺,早已引進節目版權,並掀起了島內收視風暴。臺灣已故知名藝人高凌風曾斷言「大陸綜藝至少落後臺灣綜藝二十年」,這句話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是兩地電視人的共識。然而短短幾年時間,兩者之間,已悄然經歷了一場身份轉換。如今,家喻戶曉的《康熙來了》也正式停播,這也為臺灣綜藝的沒落劃上了一個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