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燕有約》繼《康熙來了》停播,「北上」會是臺綜的一次救贖之路?

2021-02-08 一點劇讀

  

「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2月26日,根據臺灣媒體報導,由「綜藝大姐大」張小燕主持的《小燕有約》因收視不如預期被傳停播。隨後,主持人小燕姐發表相關言論,稱「我覺得是老天爺讓我適時休息」。

 

這是繼2015年臺灣綜藝《康熙來了》停播之後,又一檔因「收視不佳」而被停播的大型臺灣綜藝節目。根據相關新聞反饋,臺灣當地人民在得知此消息後,反應頗為平淡、甚至有些「冷漠」。而內地觀眾在經歷了《康熙來了》停播以後,也表示「在意料之中」。

 

不可否認的是,近幾年的臺灣綜藝確實在走下坡路。《我猜我猜我猜猜猜》《綜藝大熱門》《非常董事會》等「一代80後青春記憶」的綜藝節目早就壽終正寢,而《康熙來了》《小燕有約》等「長壽」綜藝也紛紛走向停播。變化之突然,不由令人唏噓:昔日臺綜打下的「娛樂帝國」瞬息面臨崩塌?

 

從《康熙來了》到《小燕有約》,

臺綜「盛況」一去不復返

回顧臺灣綜藝那些年,從「三王一後」時代的張菲、胡瓜、吳宗憲和張小燕,到「三後一王」時代的陶晶瑩、小S、利菁和蔡康永,再到如今臺綜市場的後繼無人,臺綜「盛況」似乎早已一去不復返。

 

縱觀臺灣綜藝的目前現狀,除了《康熙來了》《SS小燕之夜》(《小燕有約》前身)等一批老牌綜藝為內地觀眾熟知以外,似乎再無一檔新新綜藝節目被內地觀眾記起。

 

可如今,在《康熙來了》《小燕有約》陸續被停播之後,臺灣綜藝的日漸沒落似乎已成大勢所趨。過去臺灣人引以為傲的「比內地綜藝發展快20年」的口號,也在彈指一瞬間,灰飛煙滅。

 

「現在的臺灣基本已經無綜藝可看」,一位微博網友發出由衷的心聲。這種情況實際上有點類似當年的香港電影市場,從輝煌走向衰敗也只用了幾年。

 

臺灣綜藝節目製作人孫樂欣曾在總結臺灣綜藝節目的創新時說,「原則上來講是退步的」,而曾在《康熙》和《國光幫幫忙》兩檔節目做過製片人的陳冠廷也認為「臺灣綜藝把自己的路做得越來越窄。」

 

任何事物的轉瞬即逝勢必都會與背後的大環境息息相關。當《康熙來了》《小燕有約》不再是僅有的幾檔慘遭停播的臺綜之後,臺灣娛樂產業的沒落幾乎也成大勢。

 

那麼,究竟是誰殺死了「臺綜」發展?

1.萬年不變,節目內容缺乏創新

回看《康熙來了》、《SS小燕之夜》、《國光幫幫忙》等節目主題列表,觀眾不難發現節目中聊的話題還是「萬年如一日」。素顏、卸妝、翻明星包包、夫妻吵架四大話題幾乎在每檔綜藝中都能看到身影,網友調侃「流水的綜藝節目,鐵打的四大話題」。

 

正如孫樂欣所說,節目同質化的結果不僅無法吸引年輕觀眾,還導致原來的中老年電視觀眾也在不斷流失。觀眾少了,收視率自然下降,廣告招商也就不盡人意。

 

2.資金短缺,與內地製作費用差距在40倍左右


「臺灣做節目真的很難,她的費用如果與內地相比,大概會有40倍差距」,《康熙來了》製作人孫樂欣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他還透露出《康熙來了》總製作成本為50萬新臺幣(相當於10萬人民幣),而這樣的製作費用在臺灣已算昂貴之作。可如果放置在當下內地綜藝市場,10萬人民幣很有可能不到一些頭部綜藝一集的成本。

 

「沒錢」成為制約臺綜發展的最大外部阻力。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當製作經費有限之際,邀請嘉賓、場景布置、道具燈光、舞臺聲控等多方面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3. 「僧多粥少」,百家電視臺瓜分收視人群


眾所周知,寶島臺灣人少地小。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地窄人稀的臺灣早已從90年代的臺視、中視與華視三家電視臺發展至有百餘家電視臺,而全臺卻僅有2300多萬的人口。這也就意味著人口稀少的臺灣人民要在百餘家電視臺中選擇自己喜愛的電視節目。而電視臺的突然暴漲,一來會造成廣告收益被瓜分,二來是割裂收視人群,從而造成收益不佳。

 

收益不佳,就只能削減製作成本,節目創新無法實現,馬太效應穿行其中,最終結果就是臺灣綜藝每況愈下,競爭乏力。

 

4.「不進則退」,大陸綜藝攔截反超

《中國有嘻哈》《奔跑吧兄弟》《極限挑戰》等多檔內地綜藝的順勢崛起,讓過去引起為傲的臺綜在進軍內地市場時明顯受阻。一方面,大肆引入韓綜版權的內地節目在類型上摒除了以往節目的單一、片面化等缺陷;另一方面,視頻網站大肆進軍內容端所帶來的大量資本讓國內綜藝在「外觀」上就較臺綜高几個臺階。

 

而隨著內地綜藝越來越重視節目原創形式之後,內地觀眾在觀看節目時自然而言也就會更偏向於「外觀」好看又是原創的綜藝節目。「優勝劣汰、不進則退」,很顯然,市場競爭法則已然容不下止步不前的臺灣綜藝了。

 

5.與時俱進,視頻網站的大肆衝擊

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潛移默化的改變了一代人的生活方式。手機、電腦、IPad等電子產品正在逐漸取代有限電視。根據相關數據顯示,2017年,國內有線電視用戶相比上一年減少了781.7萬戶,用戶總量進一步下滑至2.45億戶,出現年度首次下滑。目前我國超過85%的有線電視為數位訊號,而有線數位電視繳費用戶數量2017年流失了930萬戶,總量降低至1.53億戶,用戶繳費率跌至73.2%,也就是近三成有線數位電視用戶已經不再繳費。

 

電視逐漸已經成為一種擺設,無論是臺灣人民還是內地觀眾在收看節目時都更傾向於在視頻網站觀看。這也是造成臺綜收視率大不如從前的至關重要原因。

 

此外,大陸經濟的飛躍,以及文化的包容性,也使得大陸綜藝越來越開放,視野更寬泛,看到的是一個世界。而臺灣綜藝卻恰恰相反,可謂一屆不如一屆。

綜上,殺死臺灣綜藝的可謂多重原因。

 

事實上,正如大眾所看到的,在臺灣綜藝快速沒落之際,許多臺灣電視人也如香港TVB一樣開始自尋出路,而「北上」似乎成為了這些人在「臺綜娛樂帝國」倒塌後的首選。

 

在去年一年裡,觀眾可以看到有不少內地綜藝開始引入大量臺灣綜藝製作人,甚至觀眾熟悉的「康熙三劍客」也頻頻出現內地綜藝屏幕中。不少網友還將此調侃為「內地市場果然是人傻錢多」。那麼,先來看看臺灣電視人「北上」的戰績究竟如何?

 

「失業少婦」小S轉戰內地後的首檔節目《姐姐好餓》截止收官時播放量破4.2億;臺灣製作人詹仁雄帶領團隊與愛奇藝合作的《大學生來了》以3.9億播放量收官;而孫樂欣加盟蘭渡文化成功推出的《愛IN思談》也有著2.5億的播放數據。


  

從數據來看,這些帶有「臺灣基因」的網綜成績還算不錯。儘管這些綜藝節目也曾或多或少的面臨著「照搬+輕微本土化」的拷貝問題,但可以看到,在搭上內地資本這艘龐大船帆以後,「臺綜」正在煥發出新的面貌,今年觀眾還將會陸續看到與內地合作的、帶有「臺灣基因」的多部大型網綜。

 

「你肯定不能坐著等死,自救的方式就是活下去」,此前孫樂欣在接受娛樂獨角獸採訪時曾談到,他認為臺灣電視人的大量「北上」會是未來發展的一大趨勢,也是一種自我拯救的方式。

 

置之死地而後生!或許臺灣綜藝在經歷了「黎明之前的黑暗」才會有所好轉吧。

  

 

(本文為辣眼電視原創首發,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小燕有約》繼《康熙來了》停播,「北上」會是臺綜的一次救贖之路?(內含《閨蜜2》送票結果)
    2月26日,根據臺灣媒體報導,由「綜藝大姐大」張小燕主持的《小燕有約》因收視不如預期被傳停播。隨後,主持人小燕姐發表相關言論,稱「我覺得是老天爺讓我適時休息」。 這是繼2015年臺灣綜藝《康熙來了》停播之後,又一檔因「收視不佳」而被停播的大型臺灣綜藝節目。根據相關新聞反饋,臺灣當地人民在得知此消息後,反應頗為平淡、甚至有些「冷漠」。
  • 《小燕有約》停播,曾「領先二十年」的臺灣綜藝如何在幾年內敗落?
    文 | 江來今日(2月26日),臺灣媒體報導,由「綜藝大姐大」張小燕主持的《小燕有約》已經在春節前停播。繼2015年底《康熙來了》停播後,又一臺灣一線主持人領銜的綜藝節目停播。雖然《小燕有約》的創辦時間、大眾影響力無法與《康熙來了》相提並論,但作為臺灣綜藝圈「三王一後」之一的張小燕手上僅存的一檔節目,其落幕,也意味著又一位臺灣王牌主持人結束所有臺灣綜藝主持工作。
  • 名嘴張小燕主持的《小燕有約》停播!背後是臺灣綜藝整體沒落的時代縮影?
    今天,據臺灣媒體報導,資深主持人張小燕的節目《小燕有約》已於春節前停播,這意味著臺灣主持界的常青樹張小燕完全結束了手頭的主持工作,更重要的是,這再次把人們的關注點聚焦在了日漸低迷的臺灣綜藝上。《小燕有約》的停播事出有因,並不讓人意外
  • 8年臺綜《小燕有約》停播 張小燕證實:休息也好
    網易娛樂2月26日報導 據臺灣媒體報導,《小燕有約》節目驚爆收攤,張小燕縱橫臺灣演藝圈65年頓失舞臺!69歲綜藝大姐大張小燕去年辭去飛碟電臺董座、出售豐華唱片經營權、也停掉《SS小燕之夜》《K歌大明星》等節目,甚至還退出主持8年的臺視除夕節目《超級巨星紅白藝能大賞》。最新消息傳出,她手上唯一主持的TVBS的《小燕有約》節目年前已因收視不如預期而悄悄喊停,過年後就不再進棚錄影,縱橫演藝圈65年的她頓失舞臺!
  • 特稿臺灣綜藝寒冬,「康熙三劍客」北上背後:「臺綜」衰退,為何大陸才是最好的出路?
    蔡康永擁抱《奇葩說》,小S牽手《姐姐好餓》,陳漢典進出內地各類綜藝,昔日的「康熙」鐵三角,各自有了各自的忙碌。不知不覺,從2016年年初開始,《康熙來了》停播已將近一年。 要知道,當年,《康熙來了》憑著大膽、犀利的風格橫掃兩岸訪談節目,且牢牢佔據臺灣綜藝收視榜首,最高時曾一度達到2.01。
  • 臺灣藝人導演北上之路:起點與終點,是三千元與三千萬的差別
    康熙來了》到《小燕有約》,臺灣頭部綜藝節目面臨的窘境已經人盡皆知,嗅覺靈敏的臺灣的藝人和導演早已將內地作為發展的重點。文 | 蘿蔔來源 | 金牌輿情官近日,根據臺灣媒體報導,由「綜藝大姐大」張小燕主持的《小燕有約》因收視不佳或將關停。隨後,張小燕發表相關言論,稱「我覺得是老天爺讓我適時休息」。
  • 觀察丨臺灣藝人導演北上之路:起點與終點,是三千元與三千萬的差別
    近日,根據臺灣媒體報導,由「綜藝大姐大」張小燕主持的《小燕有約》因收視不佳或將關停。
  • 「康熙」即將到場,臺灣綜藝製作人北上生存圖鑑
    6月29日,「康熙」合體的新綜藝節目《真相吧!花花萬物》即將在優酷上線。依舊是訪談類綜藝,依然是棚內節目,甚至幕後主創仍是《康熙來了》的前製作人陳彥銘(B2)。看似,一切都沒變。時隔兩年半,「康熙」重組,熟悉臺綜的那批受眾期待的是二人間的火花和默契。但這期待是打了問號的,因為說到底,時代和語境變了。
  • 灣灣們都抱團北上撈金來了
    在內地市場已經越來越將臺灣市場甩遠的情況下,《康熙來了》的完結,也基本上標誌著華人娛樂圈的話語權和主導權完全轉向內地市場,而臺灣綜藝節目製作人和藝人集結北上,也成為了這場衰敗潮中幾乎唯一的出路。不過,臺灣綜藝人的北上路並不好走。至少從截止到目前的情況來看,一度引領華人娛樂圈綜藝熱潮的臺灣綜藝,在大舉北上之後,卻依然以邊緣人的姿態呈現。
  • 停播600天後,《康熙來了》節目宣布回歸?!
    繼2016年1月14日播出《康熙來了》最後一集後,這檔在娛樂圈無可取代的王牌綜藝節目已經整整離開我們600天了。八字還沒一撇呢,已經有網友開始操心節目會不會變味這個問題了~不得不說,現在的網友們才是戲精本精啊!
  • 《康熙來了》停播 臺灣綜藝是如何沒落的 奇趣冷知識
    說「臺灣綜藝節目影響了80後一整代人」,這評價一點也不誇張。《康熙來了》重口犀利 觀眾重塑三觀那些年,《康熙來了》帶著一股「痞氣十足」的臺灣綜藝範兒,橫掃兩岸同類訪談節目。小S憑藉大膽的作風和火辣的身材,將當年吳宗憲身邊那個戴牙套的小配角形象抹得乾乾淨淨。而蔡康永的身上則混合著書卷氣與世俗感,時而貼心感人,時而語帶譏諷。
  • 臺綜在大陸的最後謝幕:「康熙」走了
    ,沒上過節目的也有表態的,比如賈玲說:「我曾經想過等我很紅很紅了就可以參加康熙來了……」還有孔連順:「我還沒來得及……」最近這兩年,《康熙來了》停播的傳聞已經鬧過太多次,所以這次最終確定停播,粉絲們並沒有太過意外。
  • 時代巨變、行業環境迥異,臺灣綜藝製作人北上生存圖鑑
    臺綜製作人和團隊紛紛北上,在各大平臺的網綜節目裡浮沉,但普遍面臨著無法與內地青年文化共振、產出大體量爆款節目的困境。時隔兩年半,「康熙」重組,熟悉臺綜的那批受眾期待的是二人間的火花和默契。但這期待是打了問號的,因為說到底,時代和語境變了。短短兩年半的時間裡,年輕人中火爆異常的脫口秀《火星情報局》系列、《吐槽大會》系列、《奇葩說》系列以及深耕青年文化的超級網綜佔據著網生代們的注意力。
  • 大陸綜藝產業日漸火爆,臺灣電視主持人紛紛北上現狀盤點
    ,《康熙來了》、《全民大悶鍋》、《小燕之夜》、《我猜我猜我猜猜猜》、《大學生了沒》都是陪伴大陸80、90後的經典綜藝,無釐頭搞笑、大尺度話題、去框架聊天對於處在躁動中的年輕人來說具有不可思議的吸引力,以致當《康熙來了》停播近一年半之後,仍然有不少原節目粉絲去給蔡康永的電影《吃吃的愛》捧場。
  • 藝人紛紛北上製作人離職
    就在剛剛,蔡康永在微博上宣布退出《康熙》,小S也緊隨其後表示共進退,網友們一下就全不好了:「難道伴隨了我們整整12年的《康熙來了》(視頻)要停播了嗎?」12年時間是什麼概念?足夠讓你上完兩次小學,少女變孩媽了!這檔開播了12年的節目,它承載了太多榮耀,也折射出臺灣綜藝節目的整體環境——從巔峰到沒落。
  • 《康熙來了》停播第四年,我們都長大了
    突然想起來,前幾天發燒躺在床上很想重看康熙來了的心情。康熙來了第一期是2004年1月5號播出的,但是國內能看到的最早一期是2009年1月1號。印象中最早購買康熙來了版權的內地視頻網站是土豆,現在土豆網都不在了,也不知道00後的人有多少還會明白當時康熙來了有多高的傳播性。
  • 《康熙來了》停播五年,綜藝咖們過得怎麼樣?
    曾經火遍亞洲的《康熙來了》在2015年停播,在最後半年的節目裡,不少因為康熙而被人們認識的綜藝咖們內心最大的焦慮就是:「沒了康熙,他們下一步要幹嘛。」 《康熙來了》中後期的收視保證,沈玉琳可以說是其中之一了。 號稱「從外太空聊到行天宮,從行天宮聊到內子宮」,一本正經胡扯故事的能力讓蔡康永和小S白眼翻到天上,多次獲得年度通告王和最不想轉臺藝人。
  • 大小S合體,豆瓣9.0,臺灣綜藝人「北上」找對路了嗎?
    據臺灣媒體報導,臺「行政院主計處」公布2008年第四季經濟成長率負8.36%,創歷史新低。而金融風暴退去後,臺灣經濟也並沒有回暖。經濟形勢的疲軟,直接表現在了文化娛樂領域的沒落,曾經紅極一時的臺灣綜藝,也開始逐漸走向沒落。最先受到影響的就是製作經費的短缺。在內地綜藝成本向上億元靠近的時候,臺灣最為火爆的《康熙來了》,單集製作費用也只有10萬人民幣。
  • 《康熙》團隊北上做脫口秀:剛來大陸不懂「抖M」,來這裡要做很多功課丨專訪
    「大概是因為我比較容易被找到吧(笑),要感謝《康熙》。」這是娛樂資本論與臺灣資深製片人孫樂欣的第一次對話,他曾經執掌過鼎盛時期的《康熙來了》、《小燕之夜》等節目。近期,受到內地一家女性創業公司的邀請,他將北上製作一檔談話類脫口秀節目《深夜蜜語之xy研究院》。
  • 後康熙時代的臺灣綜藝們
    臺灣綜藝在大陸的終點似乎大家都有共識——2016年年初康熙來了停播。至此以後半年馬英九退位,國民黨黯然離場,兩岸關係極速地冰凍,九二共識被民進黨曲解成了一國兩制 ,我們童年時期背誦的鄉愁,兩岸一家親取代成臺蛙 灣灣去死。而我年紀不大,見證了兩岸同胞說散就散 短兵相接,也是一種滄桑的歷史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