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集團旗下的兩大公司中華映管(簡稱華映)、綠能昨日夜間突然宣布雙雙宣告重整。已營運 47 年的老字號華映撐不過這個冬天,這項重磅訊息炸開的究竟是大同集團營運的危機大洞,還是正式為面板業進入寒冬開出第一槍?
華映財務長黃世昌指出,華映與旗下 100% 持股子公司華映百慕達均發生債務無法清償情事,為避免全體債權人加速催討債務,進行假扣押,使營運資金嚴重不足而被迫停產的狀況。加上考量公司改變營運模式仍有重建更生之可能,因此透過申請重整與相關程序保障勞工權益及所有債權人的利益,尋求發展契機。
根據華映的財報顯示,截至2018 年第三季,華映累計虧損來到 639.18 億新臺幣,流動負債更是超過流動資產高達 139.11 億新臺幣,顯示出財務狀況已相當吃緊。
圖源:華映
華映歷經金融海嘯後,迄今連續虧損九年,去年第二、三季受惠於手機市況需求好轉,加上遇18:9 全屏幕手機面板的規格轉換期,終於終結虧損,但隨著今年第三季智慧型手機需求急凍,華映也挺不過寒冬,觀察華映今年10、11 月中小尺寸面板出貨量都較去年大降五成。目前智能型手機市況已步入年底淡季,若要等需求回溫,最快可能要到農曆年前後,屆時新機備貨需求才會再啟動。
以華映近幾年策略來看,其布局以智慧型手機中小尺寸面板為主,產品組合較為單調,加上本身財務體質不佳,面對智慧型手機需求緊縮,問題隨之浮現。由於華映客戶端方面白牌手機廠商與二線品牌為主,先前在傳出華映財務狀況出現問題後,已有部分上遊材料供應商減少供貨,因此,華映宣布財務重整,對產業衝擊相對較小。此外,臺灣地區兩大面板雙虎友達、群創因產品組合較為多元,強化規格差異化,並積極推出 8K、窄邊框、電競等相關高附加價值產品,後續應不致於爆出相關危機。
針對整體中小尺寸面板市況,集邦科技旗下光電研究 WitsView 分析,智能型手機市場趨於飽和,換機動能放緩,對於明年整體手機景氣目前仍看得比較保守,明年智慧型手機年成長將首度走入負成長,較去年衰退 3.3 個百分點;大品牌或許還是能夠維持規模,但小品牌會有被邊緣化的風險。面板需求則要看面板廠爭取大品牌客戶訂單的狀況,個別廠商狀況不一。
此外,貿易戰之下,各區域市場手機需求動能是否有所衝擊,以及因應加徵關稅可能導致的供應鏈移動與調整也是值得留意的焦點。
封面圖源:拍信網
點擊閱讀原文,立刻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