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陷入經營權爭奪戰的大同公司,風波不斷,集團旗下曾在臺灣地區「兩兆雙星」時代名列「面板五虎」的中華映管,12月13日傍晚突然發布重大訊息,宣布將申請重整。華映聲明指出,子公司中華映管(百慕達)公司發生債務無法清償之情事,往來銀行依據授信合約權宣告違約,所有未到期借款將需立即償還,加劇華映營運資金缺口,為確保本公司營運,華映董事會通過決議,向法院聲請重整。
華映聲明稿指出,本公司與百分之百控股之子公司中華映管(百慕達)股份有限公司均發生債務無法清償之情事,本公司之往來銀行依據授信合約將有權宣告本公司違約,所有未到期借款將需立即償還,將更加遽本公司之營運資金缺口,且將引致全體債權人加速對本公司催討債務,致使本公司營運資金嚴重不足而被迫停產,有暫停營業或有停業之虞。
華映總處長黃世昌表示,華映為華映科技最大股東,持股26.37%,此次是華映科技第二大股東福建省電子信息集團要求華映償還華映科技33億元人民幣貸款,其中已逾期貨款約人民幣20億元,並於2018年12月4日來函催告要求清償,否則將採取法律行動,華映科技此舉已經導致華映100%控股子公司華映百慕達子公司向香港民生銀行5300萬美元貸款,無法順利進行展延,將於12月18日產生貸款違約,加上,華映對臺灣11家供貨商也有約1億元貨款未付,並收到供貨商寄來的存證信函。
而福建省電子信息集團則是由中國國家資產委員會成立的公司。
黃世昌指出,由於華映與上述子公司債務都有短期無法清償情況,往來銀行可依據授信合約宣告華映違約,所有未到期借款必須立即償還,這恐加劇華映營運資金缺口,最壞情況將引發全體債權人加速對華映催討債務,而使華映被迫停產,或暫停營業。
華映強調,該公司認為仍有改變營運模式,重建更生之可能;為確保員工、債權人、股東之權益,本公司董事會依《公司法》相關規定決議向法院聲請本公司重整及緊急處分。
根據華映統計,公司負債總額348億元新臺幣(約77.6億人民幣),為保障員工薪資及公司必要營運費用之支付,董事會通過與葉大殷律師籤訂二紙信託契約,信託總金額各以6億元為上限。
華映目前只有6代線、一條4.5代線是生產主力,其他4.5代線甚至只淪為實驗線的局面,為提高經營效率,華映不但早已轉型,鎖定中小尺寸面板,近年更逐步降低消費型產品比重,提高工控、車載顯示面板等利基產品比重。
由於原本屬於華映轉投資的中小尺寸面板廠凌巨科技售予日商後,不但放棄消費型產品,專注利基型產品,為活化資產,今天下午更宣布出售虧損的面板模塊廠,一方面停止虧損,一方面更可挹注獲利。
華映在2010年4月8日宣布減資新臺幣998億8923萬8690元,消除股份99億8892萬3869股,減資比率約60.6%,當時曾引起市場關注。
此外,公告還稱公司日常生產經營與中華映管關係密切,2017年度公司向中華映管及其相關方採購商品、接受勞務關聯交易佔比36.58%,銷售商品、提供勞務關聯交易佔比55.65%,中華映管重整可能對公司生產經營有重大影響。
今日開盤,華映科技一度跌幅超過9%,目前股價接近2元。實際上,公司為中華映管代工的性質加上近年巨額投入的科立視手機蓋板項目與華佳彩面板項目未按預期達產等原因,一直未被市場看好,股票價格自2015年17.18元的高點跌落至當前價位,跌幅將近90%,市值蒸發掉了550億元左右,今年以來經營甚至出現虧損,現市淨率僅0.45,系兩市非ST類股票市淨率最低的標的。
目前公司第二大股東是福建省電子信息集團出資設立的產業基金,持股13.73%;第三大股東是莆田市國有資產投資有限公司,持股13.73%;二者均系國資,持股份額合計大於控股股東中華映管持有的26.37%,公司後續何去何從,預計會有相應舉措,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