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年滄桑巨變,華映事件是顯示面板行業進入寒冬開出的第一槍?

2021-02-15 亞威資訊

近日,顯示界最引人關注的事莫過於老牌面板廠華映的重組了。華映13日晚間宣布申請重整後,15日傳出華映在臺灣的龍潭廠與楊梅廠都無預警停工,引發上下遊廠商關切,目前此消息已得到證實,今(17)日,華映股價跌停。

老牌面板廠華映成立於1971年,經過CRT映像管時代,也做過電漿電視,在臺股更是創下多項紀錄:首家股本破千億元(新臺幣,下同)的面板廠、史上最大減資金額紀錄、單日破百萬張的臺股成交量紀錄、唯一在大陸掛牌上市的面板廠,但也是唯一打入全額交割的面板廠。如今,華映面臨重整,讓人不禁感嘆:華映怎麼了?

 

華映臺廠全線停工 上千員工年關難過

華映雖然新世代面板生產線投資落後,財務狀況不佳,自2008年以來連續9年虧損,但公司始終沒有放棄投資擴產。2009年華映入股閩東電機,實施重大資產重組,整並大陸的模塊廠,並且更名為華映科技,成為首家在A股成功借殼上市的面板廠;2015年透過華映科技宣布在福建投資6代廠華佳彩,而華佳彩2018年正式投產,卻碰上中小尺寸面板沒有旺季的一年,讓集團營運雪上加霜。

近年來臺灣面板廠大多是縮減資本支出,儘量保留現金在手,華映旗下還有一座4.5代廠停工,卻仍然在大陸建新廠,也讓集團的財務更加惡化。

面對市場關於華映將在農曆年後關廠及資遣員工的消息,華映總經理林盛昌直言,華映臺灣龍潭、楊梅兩廠生產線的確已停擺,但隨後(17日)又稱因貨款協調尚缺共識,導致廠務系統所需重要材料廠商於12月15日上午8點暫停供料。目前員工皆正常出勤,產線設備屬於待機狀態,但無法正常運作,公司正與該材料廠商積極協商解決中。

華映副總經理暨發言人鍾兆其補充,工廠並非全面停工,但在華映宣布向銀行申請重整之後,部分供應商因擔心收不到貨款,隨即停止供貨,使部分生產線受影響而停止生產。

根據《蘋果日報》消息指出,在 15 日有華映生產線的員工上班時卻發現工廠已停止進貨及出貨,也無法聯繫相關主管。該員工指出,廠內用於生產面板的耗材氮氣、二氧化碳等氣體全被切斷,尤其氮氣在工藝中非常重要,令所有產線作業員在廠內一整天無事可做,令人傻眼。然而在停工前公司並沒有任何異狀,許多員工是看新聞才得知停工消息。

有內部人士消息透露,這是因為上遊的聯華氣體不信任華映的償債能力所以毀約,直接切斷氮氣供應。據《ETtoday》報導指出,這是公司主管錯估形勢,在重大消息說明會時沒有安撫上遊供應商,才會讓聯華直接切斷供應,使情勢雪上加霜。目前華映在臺員工總數約 4,450人,其中生產線工人數約 1,830 人,生計恐受到影響,這個年關將不好過。

華映於13日晚間舉行重大訊息記者會,說明向法院申請重整事宜。

鍾兆其還指出,為應對接下來的重整程序,華映於周末暫停出貨,盤點所有資產,包含機器設備、在制品和庫存,盤點作業預計仍需要2、3天,完成後會力求儘快恢復正常。

不過勞動部提醒,就算工廠停工薪資也必須照給,僱主若未給薪,依法可處最高 100 萬元罰款。但從目前情勢來看,裁員恐怕還是免不了的。林盛昌表示,目前所有的供應商、客戶、銀行等都十分關注華映的狀況,還需要等各方達成共識後才有辦法恢復生產。

華映財務長黃世昌表示,到11月為止,銀行負債金額為新臺幣127億元,其中臺灣銀行與京城銀行為主要2大債權銀行。根據華映9月個體財報自結數,負債總額為新臺幣348億元(約77.6億人民幣),而為保障員工薪資及公司必要營運費用之支付,公司董事會通過與葉大殷律師籤訂二紙信託契約,信託總金額各以新臺幣6億元為上限。

另外,華映持股26.37%的華映科技,收到其第二大股東福建省電子信息集團要求華映償還華映科技33億元人民幣貨款通知,其中已逾期貨款約人民幣20億元,並於2018年12月4日來函催告要求清償,否則將採取法律行動。華映科技此舉已經導致華映100%控股子公司華映百慕達子公司向香港民生銀行5300萬美元貸款,無法順利進行展延,將於12月18日產生貸款違約,加上,華映對臺灣11家供貨商也有約1億元貨款未付,並收到供貨商寄來的存證信函。

面板產業近年市況不佳,華映今年前3季營收新臺幣204.26億元,年減22.1%,稅後淨損新臺幣60.37億元,較去年同期由盈轉虧,每股虧損新臺幣0.93元,累計前11月營收新臺幣230.8億元,年減28%。

 

47年滄桑巨變 華映熬不過寒冬

華映成立於1971年5月4日,成立初期由大同公司林挺生擔任董事長,亦是大同公司最重要的轉投資事業。

華映是臺灣早期研發視訊產品關鍵零組件映像管的重要廠商,其高峰時彩管顯示器產量為全球前三大,從而把將臺灣推向「顯示器王國」的世界舞臺。

1997年該公司引進日本三菱TFT-LCD量產技術,建設了臺灣第一條液晶面板線。從此,華映就成了臺灣液晶面板人才的「黃埔軍校」,直到現在,臺灣面板界仍對華映長期以來的產業貢獻十分敬仰。

不過,華映在顯示界,一直處於比較悲情的地位。儘管在彩管顯示器時期,華映曾是全球出貨前三的巨頭,在液晶面板時期也是臺灣面板五虎之一,是臺灣突破科技進步、啟動「兩兆一星」的重要技術基礎力量,但在未上市之前,華映至少有十年以上的時間處於虧損狀態。後來雖然借TFT-LCD面板短期轉虧為盈,成為大同的重要利潤來源,但上市之後,剛好遇上液晶周期轉換,與日本企業一樣錯過了8代線的擴產時機,被三星、LG、友達、奇美的新建8代線產線擠出了主要市場地位。

華映後來再次西進中國內地,與福建國資旗下的企業進行股權互換成立了華映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借殼國企上市A股市場。隨後華映在各種糾結中,不斷的出清與面板相關的中國內地業務,把資源注入到華映科技,甚至到最後為了保住華佳彩,把臺灣的面板線和凌巨模組廠也放棄掉。

目前華映的主要業務為液晶顯示面板,主要的液晶面板生產線包括臺灣龍潭/楊梅的一條G4.5及G6生產線,以及間接持有的中國大陸福建莆田的G6液晶面板生產線。其主要產品包括智慧型手機顯示面板、平板電腦顯示面板、車載工控顯示面板,產品結構以中低端為主。截止到2018年前三季度,其功能機面板的全球市佔率約為10.5%,智慧型手機面板的全球市佔率約為5.4%,平板電腦面板的全球市佔率約為15.8%,車載顯示面板的全球市佔率約為7.4%。

中華映管主要產品出貨統計(百萬片)

以華映近幾年策略來看,布局以智慧手機中小尺寸面板為主,產品組合較為單調,加上本身財務體質不佳,面對智慧手機需求緊縮,問題隨之浮現。由於華映客戶端方面白牌手機廠商與二線品牌為主,先前在傳出華映財務狀況出現問題後,已有部分上遊材料供貨商減少供貨,因此,華映宣布財務重整,對產業衝擊相對較小。此外,臺灣兩大面板雙虎友達、群創因產品組合較為多元,強化規格差異化,並積極推出 8K、窄邊框、電競等相關高附加價值產品,後續應不致於爆出相關危機。

針對整體中小尺寸面板市況,集邦科技旗下光電研究 WitsView 分析,智能型手機市場趨於飽和,換機動能放緩,對於明年整體手機景氣目前仍看得比較保守,明年智慧手機年成長將首度走入負成長,較去年衰退 3.3 個百分點;大品牌或許還是能夠維持規模,但小品牌會有被邊緣化的風險。面板需求則要看面板廠爭取大品牌客戶訂單的狀況,個別廠商狀況不一。

此外,貿易戰之下,各區域市場手機需求動能是否有所衝擊,以及因應加徵關稅可能導致的供應鏈移動與調整也是值得留意的焦點。

大陸面板產業近年來進入新廠投產高峰,除了10.5代、11代新廠陸續投產之外,AMOLED面板6代廠也四處開花,造成市場嚴重產能過剩。面板產業經營壓力大,一些設備老舊、生產效率低落的舊世代生產線勢必被迫轉型,甚至是關廠。南韓兩家面板廠過去幾年已經關閉了旗下5座5代廠,三星2016年底還關閉了一座7代廠。2019年三星計劃把1座8.5代面板廠轉作量子點QD-OLED電視面板,LG Display則是規劃2019、2020年每年把一座8.5代廠轉作OLED電視面板。然而,另一方面,隨著臺韓面板廠主動、被動關廠,面板產業供過於求的壓力有機會獲的一些喘息的空間。

中華映管股份有限公司(Chunghwa Picture Tubes, Ltd.),成立於1971年5月4日,為世界最重要的顯示器製造廠和面板五虎之一。成立初期由大同公司林挺生擔任董事長,亦是大同公司最重要的轉投資事業。該公司是臺灣早期研發視訊產品關鍵零組件映像管的重要廠商,早期在映像管時代,其顯示器產量為全球前三大,並因此將臺灣推向「顯示器王國」的世界舞臺。

因應產品平面化需求,1997年該公司引進日本三菱技術成為臺灣第一個引進大尺寸TFT-LCD量產技術的生產廠,為臺灣顯示器進入平面化拉開序幕。

在該公司在未上市之前,歷經至少十年以上的虧損;在林鎮源擔任董事長的初期,曾一度轉虧為盈,每股獲益曾高達新臺幣七元以上,並為大同公司重要的轉投資獲利來源。但上市之後,雖為臺灣第一個三代線量產的面板廠,由於後續的擴充速度趨緩,無法趕上友達光電、奇美電子等廠商;再者,還得背負映像管廠的折舊損失;因此,導致長期業績不振,虧損連連,股價長久在低檔徘徊。

然而為了擴大該公司在中國大陸市場的布局,該公司已借著入股中國廈華電子的方式進入大陸。此外在2007年9月起華映引進私募基金以改善該公司的資本結構。

2009年華映為了改善財務結構,辦理70億元新臺幣的私募股,最後由仁寶電腦取得,使仁寶成為僅次於大同握有華映19.7%股權的第二大股東,但華映財務並未因此獲得改善,終致雙方對簿公堂。同年以旗下四家液晶模組公司各75%的股權借股福建閩東電機,也實現了首家臺灣企業借股在大陸A股上市,即華映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2010年,該公司決定減資60%以打掉新臺幣近千億元虧損,避免每股淨值低於新臺幣5元,以挽救被打入全額交割股的命運。此事件導致2010年4月9日爆量17萬張跳空跌停。

2013年6月28日,該公司辦理董監事改選,該公司的策略投資夥伴仁寶電腦全數退出該公司董事會;但該公司總經理林盛昌說,該公司與仁寶電腦的合作不會改變。

2017年2月,仁寶電腦決定認賠出清於2009年參與私募的華映股票,由大同公司出資,分三次買回。

臺灣廠:

*中華映管桃園廠(簡稱CPTT,已於2016/11/25宣布出售給凌巨科技)

中華映管龍潭廠(簡稱CPTL,在龍潭光電園區內)

中華映管楊梅廠(簡稱CPTY)

中國大陸地區:

華映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CPTTG,深交所:000536。前身系閩東電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取得中國證監會重大資產重組批覆,同意公司以發行股份購買資產方式,購買中華映管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四家液晶模組公司各75%的股權。中華映管股份有限公司和大同股份有公司成為公司的實際控制人。公司於2011年1月更名為現名)

華映視訊(吳江)有限公司(簡稱CPTW,在吳江經濟開發區內)

華映視訊(福州)有限公司(簡稱FVD,在馬尾科技園區內)

華映光電股份有限公司(中華映管福州廠,簡稱CPTF,在馬尾科技園區內)

福建華冠光電有限公司(簡稱CTOC)

福建華映顯示科技有限公司(簡稱FDT,在馬尾科技園區內)

來源:華夏經緯網、旭日顯示與觸摸、EE Times China、CINNO、工商時報

相關焦點

  • 華映重整危機,是體質問題還是面板業寒冬警訊?
    已營運 47 年的老字號華映撐不過這個冬天,這項重磅訊息炸開的究竟是大同集團營運的危機大洞,還是正式為面板業進入寒冬開出第一槍?華映財務長黃世昌指出,華映與旗下 100% 持股子公司華映百慕達均發生債務無法清償情事,為避免全體債權人加速催討債務,進行假扣押,使營運資金嚴重不足而被迫停產的狀況。
  • 創立47年熬不過這個寒冬…臺灣面板五虎華映負債高達77.6億元申請破產重整!
    華映目前只有6代線、一條4.5代線是生產主力,其他4.5代線甚至只淪為實驗線的局面,為提高經營效率,華映不但早已轉型,鎖定中小尺寸面板,近年更逐步降低消費型產品比重,提高工控、車載顯示面板等利基產品比重。
  • 熬不過寒冬!負債77.6億,面板大廠華映申請破產重整!
    華映目前只有6代線、一條4.5代線是生產主力,其他4.5代線甚至只淪為實驗線的局面,為提高經營效率,華映不但早已轉型,鎖定中小尺寸面板,近年更逐步降低消費型產品比重,提高工控、車載顯示面板等利基產品比重。
  • 負債77.6億元熬不過寒冬…臺灣面板五虎華映申請破產重整!
    華映目前只有6代線、一條4.5代線是生產主力,其他4.5代線甚至只淪為實驗線的局面,為提高經營效率,華映不但早已轉型,鎖定中小尺寸面板,近年更逐步降低消費型產品比重,提高工控、車載顯示面板等利基產品比重。
  • 拖欠1842員工近2億元工資,面板大廠華映正式破產
    2018年,中華映管年度財務報告顯示其淨值為負數。由於在財務面操控的失誤,今年3月,華映宣布裁員2500人,佔全廠4500名勞工的一半以上,是臺灣面板業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裁員行動,在島內引起震動。今年9月,華映的土地、廠房、機器設備各項資產均遭法院查封,無法繼續運營生產,因此申請破產。
  • 2019年全球面板產業的寒冬與中國顯示技術的生存之道
    集微網消息(文/小山)2019年,對整個面板產業來說不外乎是另外一個寒冬。市場持續的供過於求,致使面板出貨大幅下滑 、報價更是「跌跌不休」。因此,在此背景之下,眾多面板廠商紛紛被迫尋求出路——或是減產、關閉產線;或是轉向開發高端顯示面板技術;有的甚至不得不面對破產危機。
  • 華映正式進入破產重整 華映科技業績補償獲賠比例或甚微
    根據2014年9月公司大股東華映百慕達向上市公司作出的業績承諾,2018年,華映科技與中華映管及其相關方發生的日常經營涉及的原材料採購、銷售商品及提供勞務關聯交易金額佔同期同類交易金額的比例未降至30%以下,2018年度模擬合併計算的淨資產收益率低於10%,華映百慕達應以現金向公司補足30.29億元。
  • 「大面板+小模組」戰略顯成效 華映科技業績扭虧多款產品亮相高交會
    作為全球重要的面板顯示部件專業製造商華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ST華映,以下簡稱華映科技)本次作為參展商帶來了公司多款產品,公司董事長林俊在接受中國網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公司在高交會展示的項目,以金屬氧化物的產品為主,涵蓋小尺寸以及中尺寸。
  • 華映科技總經理胡建容:扭虧為盈將是今年最主要的工作方向
    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華佳彩參加2020國際顯示技術及應用創新展/圖片來源:華映科技中證網訊(記者 王舒嫄)近日,華映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ST華映,000536,以下簡稱華映科技)總經理胡建容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華映科技全資子公司福建華佳彩有限公司
  • 【交鋒】臺灣華映公司宣布破產 ;松下宣布退出液晶面板業務;
    LG和三星將在CES 2020共同展出8K電視;3.全球最大矽基OLED生產工廠,合肥視涯建成投產;4.2019 Q3三星與LG在北美電視市場份額創新高,與中國差距拉大;5.日本JDI前高管貪汙公款5.7億日元,已被解僱;6.臺灣華映公司宣布破產 顯示器產量曾排名世界前三;
  • 昔日臺灣「面板五虎」風光不再 華映股權拍賣能否換個好婆家
    3月1日,華映科技發布《關於公司股東所持部分股份將被重新司法拍賣的公告》稱,寧德中院將於2020年3月30日10時在阿里司法拍賣上重新拍賣中華映管(百慕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映百慕達)持有的華映科技約1.3億股股票。
  • 華映百慕達持有華映科技股份流拍,市場各方似乎無意入主華映科技
    也就意味著誰買下這10.74%的股權,則將一躍成為面板廠華映科技的第二大股東,同時其與第一大股東的持股差距僅為3.89%。成為真正意義的第一大股東並不難(二級市場購買等)。但從目前流拍來看,市場各方似乎無意「入主」華映科技。資料顯示,華映科技是全球重要的核心平板顯示零部件專業製造商,是福建電子產業的龍頭企業。
  • 華映科技董事長林俊:面板訂單供不應求,全年有強烈信心扭虧
    公開信息顯示:去年上半年,華佳彩淨虧損7億元,今年同期銷售收入大幅增長。若減去政府補貼和各種非經營性收益,同口徑下,華佳彩面板項目的獲利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5億,運營情況顯著好轉。定位「大面板」+「小模組」的業務模式2019年公司實際控制人中華映管股份有限公司(中華映管)申請破產,這給華映科技的生產經營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核心業務直接停擺。華映科技也因連續多年陷入虧損披星戴帽,變成*ST華映。
  • 大陸廠商崛起,臺灣「面板五虎」華映在臺工廠全線停工
    【文/觀察者網 谷智軒】 21世紀初,臺灣的液晶面板產業發展迅猛,一度形成由友達光電、奇美電子、廣輝電子、中華映管、瀚宇彩晶等組成的所謂「面板五虎」格局。 而如今,一些臺灣面板廠商已經風光不再,曾位列「五虎」的中華映管(下稱:華映)更是面臨至暗時刻。
  • 華映科技債臺高築 TCL承認業務合作否認參與重組
    「近期並未接到通知也並不清楚華映科技重組相關事宜。」TCL集團董秘屠樹毅向記者表示。   業內協會人士認為,華映科技資產大幅縮水,液晶面板資產尚算優質,或有被整機廠商和高世代液晶面板企業收購的可能。同時,不排除大股東中華映管將我國臺灣地區的面板企業注入上市公司的打算,從而將我國臺灣地區面板主力移至內地。
  • 尋求自救的華映科技 現在怎麼樣了?
    3.16億元,增長顯著,公司已基本從中華映管破產事件中恢復,對扭虧具有較強的信心。   原控股股東破產公司尋求自救   華映科技的主營業務是液晶顯示面板、液晶顯示模組及蓋板玻璃的研發、設計、生產和銷售服務。
  • 臺灣液晶面板廠華映申請破產重整
    最近陷入經營權爭奪戰的大同公司,風波不斷,集團旗下曾在臺灣地區「兩兆雙星」時代名列「面板五虎」的中華映管,12月13日傍晚突然發布重大訊息,宣布將申請重整。華映總處長黃世昌表示,華映為華映科技最大股東,持股26.37%,此次是華映科技第二大股東福建省電子信息集團要求華映償還華映科技33億元人民幣貸款,其中已逾期貨款約人民幣20億元,並於2018年12月4日來函催告要求清償,否則將採取法律行動,華映科技此舉已經導致華映100%控股子公司華映百慕達子公司向香港民生銀行5300萬美元貸款,無法順利進行展延,將於12月18日產生貸款違約,加上,華映對臺灣
  • 華映科技:昔日臺灣「面板五虎」中華映管申請宣告破產
    (觀察者網訊)9月19日,華映科技發布公告稱,公司獲悉中華映管於9月18日晚間發布重大消息,中華映管資產不足以抵償負債,且眾多債權人競相申請法院強制執行中華映管的土地、建物、設備等各項資產,中華映管已無法繼續生產、營運。中華映管董事會於9月18日申請法院宣告破產,以使中華映管員工及各債權人能依法律規定公平受償。
  • 誰來接手華映科技?
    據高工新型顯示了解,截至當前,華映百慕達持有華映科技687,289,715股,佔華映科技總股本的24.85%,其中282,600,000股(佔華映科技總股本10.22%)已進入司法拍賣/變賣程序(包括本次流拍的4.69%,及已進入司法變賣程序的5.53%)。
  • *ST華映稱「初步止血」但每年仍面臨8億折舊費
    其2020年三季報顯示,除了經營性回血,華映科技通過出售子公司,前三季度歸屬於上市公司的淨利潤達13.04億元,已經順利扭虧。林俊表示,公司目前基本上已經從中華映管破產的事件中恢復過來了。  此前,華映科技因原實控人、第一大股東中華映管破產直接導致公司核心業務停擺。  財報資料顯示,華映科技在2018年及2019年分別出現了49.66億元和25.87億元的虧損,並已經被列入*ST股(存在退市風險股票)。  深陷虧損的華映科技開始尋求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