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映科技董事長林俊:面板訂單供不應求,全年有強烈信心扭虧

2021-01-13 澎湃新聞
華映科技董事長林俊:面板訂單供不應求,全年有強烈信心扭虧

澎湃新聞記者 周玲

2020-11-05 20:24 來源:澎湃新聞

11月4日,華映科技(*ST華映,000536)董事長林俊接受澎湃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公司面板產線已是滿產滿銷,意向訂單量已達產能的一倍以上,產品供不應求。「我們對公司全年扭虧為盈有強烈的信心。」

華映科技董事長林俊

林俊透露,華映科技旗下的面板生產線福建華佳彩有限公司(以下稱華佳彩)業績明顯好轉。「產線良率在92%以上,售價和銷售形勢都很好。」

公開信息顯示:去年上半年,華佳彩淨虧損7億元,今年同期銷售收入大幅增長。若減去政府補貼和各種非經營性收益,同口徑下,華佳彩面板項目的獲利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5億,運營情況顯著好轉。

定位「大面板」+「小模組」的業務模式

2019年公司實際控制人中華映管股份有限公司(中華映管)申請破產,這給華映科技的生產經營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核心業務直接停擺。華映科技也因連續多年陷入虧損披星戴帽,變成*ST華映。

在福建省電子信息集團的幫助和支持下,華映科技開始重組經營團隊,林俊出任華映科技董事長一職。

林俊稱,公司原來的模式來料加工,從中華映管採購材料來加工成模組,現在業務模式是大面板+小模組,未來的發展重心放在拓展面板業務上,跟京東方、華星光電等模式差不多。「去年剝離了一些無效資產,公司的業務在恢復過程中,面板業務的生產量和銷量都上來了。」

經過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華映科技已基本從中華映管破產事件中恢復過來,業務的恢復、轉型均初見成效。截至2020年上半年,雖然受到疫情影響,但華佳彩面板業務生產量及銷售收入仍同比快速成長,產能稼動率和產品良率均保持在90%以上,面板業完成銷售收入6.58億元,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為0.75億。截至2020年9月底,華佳彩面板業務完成銷售收入11.74億元,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為3.16億元,增長顯著。

IGZO產品已交付給國內外用戶使用

林俊稱,華佳彩從規模上不比京東方、華星光電等巨頭,但在技術上可以走差異化路線,華佳彩擁有自主研發的IGZO金屬氧化物半導體技術。

「IGZO技術主要是日本夏普在做,國內有兩家公司在做,一個是華佳彩,一個是中電熊貓,我們IGZO是自主研發的,沒有用夏普的技術,中電熊貓用的是夏普的專利。」林俊介紹稱IGZO具備高解析度、高幀率、窄邊框,低功耗,高觸控靈敏度等特性,非常適合做中小尺寸屏幕,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都非常合適,華佳彩已成功開發出內嵌式觸控、劉海屏、水滴屏、打孔屏等相關產品,並完成5.5寸-14寸等全系列手機及平板電腦顯示屏全覆蓋。

華佳彩成立於2015年6月,座落於福建省莆田市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註冊資金90億元,總投資360億元(項目規劃分兩期建設)。其中:一期項目全面完成120億元投資,佔地1036畝,已建設投產一條月產能3萬片的第六代金屬氧化物(MOx)顯示技術面板生產線。

「我們相關產品已交付給國內外的客戶使用。國內的客戶包括華為、聯想,海外的客戶由亞馬遜、沃爾瑪等。」林俊稱華佳彩將不斷提升IGZO面板產品技術水平及銷售比重,以提升產品競爭力和產品附加值。「預計今年IGZO產品佔營業額比重將達到10%,在兩到三年內,預計IGZO產品比重將上升至30%-50%。」林俊稱。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華映科技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尋求自救的華映科技 現在怎麼樣了?
    ,以下簡稱華映科技)董事長林俊對中國財富網等媒體表示,截至2020年9月底,華映科技子公司華佳彩面板業務完成銷售收入11.74億元,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為3.16億元,增長顯著,公司已基本從中華映管破產事件中恢復,對扭虧具有較強的信心。
  • 「大面板+小模組」戰略顯成效 華映科技業績扭虧多款產品亮相高交會
    作為全球重要的面板顯示部件專業製造商華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ST華映,以下簡稱華映科技)本次作為參展商帶來了公司多款產品,公司董事長林俊在接受中國網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公司在高交會展示的項目,以金屬氧化物的產品為主,涵蓋小尺寸以及中尺寸。
  • 華映科技斷臂求生、扣非淨利仍為負 董事長坦言首要任務保殼摘帽
    華映科技8月以盤活資產、降低負債為由,向股東福建省電子信息集團及其一致行動人和格實業轉讓了華映光電100%股權,總價24.97億元,截至11月3日,華映科技已收到全資子公司華映光電20.7億元股權轉讓價款,這也是公司前三季度實現盈利的主要原因。
  • *ST華映稱「初步止血」但每年仍面臨8億折舊費
    11月4日,華映科技董事長林俊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截至2020年9月30日,華映科技旗下子公司福建華佳彩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佳彩」)已經完成營業收入11.74億元,經營活動產生現金流淨額為3.16億元,增長比較顯著,目前華映科技的止血應該說是初步成功,也形成了造血功能。
  • 瀕臨退市,虧損卻持續收窄,華映科技能否扭虧為盈?
    根據A股退市規定,如果公司連續虧損3年將面臨退市風險,而華映科技過去兩年,分別出現49.66億元、25.87億元的淨利虧損,並被列入*ST股,也就是說,如果公司2020年無法扭虧,將觸發退市機制。華映科技總經理胡建容認為,原華映科技實控人、第一大股東中華映管股份有限公司破產是公司泥足深陷的主要原因,「40多億銷售收入,說沒就沒,我們都得從零開始。」
  • 半年預虧7.5億瀕臨退市 華映科技尋自救出路
    根據A股市場退市規定,連續虧損三年的公司將面臨退市風險,而華映科技在2018年及2019年分別出現了49.66億元和25.87億元的淨利潤虧損,並已經被列入*ST股(存在退市風險股票),這意味著,如果今年華映科技無法實現扭虧,將觸發退市機制。
  • 華映科技總經理胡建容:扭虧為盈將是今年最主要的工作方向
    (下稱:華佳彩)經營改善,今年1-7月的銷售收入已等於去年全年的銷售收入,華映科技上半年銷售收入實現6.58億元,使得公司已經恢復有序經營,扭虧為盈將是今年華映科技最主要的工作方向。據胡建容介紹,早在2016年,華映科技就通過非公開發行股票投資建設福建華佳彩有限公司第6代金屬氧化物面板項目,項目一期總投資額120億元,主要生產具備國際先進技術的高階智慧型手機顯示屏、平板電腦顯示屏、車載顯示屏等,是福建省「增芯強屏」的重點項目之一。「今年上半年,華佳彩經營現金流已經轉正,這對華佳彩有重要意義,為永續經營打下非常堅實的資金基礎。」胡建容表示。
  • 攜自主研發MOx產品 華映科技子公司華佳彩驚豔亮相
    其中,有家面臨A股退市的企業除了帶來產品,還帶著「逆風翻盤」的信念而來,這就是華映科技集團的子公司福建華佳彩有限公司。本次展會華佳彩展示了6款自主研發的採用公司最新MOx(金屬氧化物半導體)技術的顯示屏。
  • 華映科技:昔日臺灣「面板五虎」中華映管申請宣告破產
    (觀察者網訊)9月19日,華映科技發布公告稱,公司獲悉中華映管於9月18日晚間發布重大消息,中華映管資產不足以抵償負債,且眾多債權人競相申請法院強制執行中華映管的土地、建物、設備等各項資產,中華映管已無法繼續生產、營運。中華映管董事會於9月18日申請法院宣告破產,以使中華映管員工及各債權人能依法律規定公平受償。
  • *ST華映:公司控股子公司獲得政府補助3億元
    每經AI快訊,*ST華映(SZ 000536,最新價:2.1元)11月13日午間發布公告稱,2017年6月26日,華映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與莆田市人民政府及福建省電子信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籤訂《福建莆田高新技術面板項目投資合作合同》。
  • 47年滄桑巨變,華映事件是顯示面板行業進入寒冬開出的第一槍?
    2009年華映入股閩東電機,實施重大資產重組,整並大陸的模塊廠,並且更名為華映科技,成為首家在A股成功借殼上市的面板廠;2015年透過華映科技宣布在福建投資6代廠華佳彩,而華佳彩2018年正式投產,卻碰上中小尺寸面板沒有旺季的一年,讓集團營運雪上加霜。近年來臺灣面板廠大多是縮減資本支出,儘量保留現金在手,華映旗下還有一座4.5代廠停工,卻仍然在大陸建新廠,也讓集團的財務更加惡化。
  • 華映科技重大資產重組 TCL或入局
    即便如此,華映科技仍然難免被重組的命運。群智諮詢研究總監李亞琴說,華映科技的實際控制人臺灣大同集團在金融危機後已明確希望退出面板業的投資。業內一度傳聞,臺灣面板大戶友達或奇美,將收購華映。  TCL曾與華映洽談  另一個重組的版本——TCL將重組華映,近幾個月也在坊間流傳。
  • 昔日臺灣面板大廠華映凋零 拖欠電費大幅裁員
    昔日名噪一時的臺灣顯示面板大廠,中華映管如今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壓力。據悉,工廠目前拖欠巨額電費,工廠將遭斷電,未來或將無法生產。此前華映已經大幅裁員2500人,如今員工爆料近期華映將啟動大量解僱員工計劃,目前逾2100名員工預計只留50人下,等於公司 97% 員工都將遭解僱。
  • 華映正式進入破產重整 華映科技業績補償獲賠比例或甚微
    根據2014年9月公司大股東華映百慕達向上市公司作出的業績承諾,2018年,華映科技與中華映管及其相關方發生的日常經營涉及的原材料採購、銷售商品及提供勞務關聯交易金額佔同期同類交易金額的比例未降至30%以下,2018年度模擬合併計算的淨資產收益率低於10%,華映百慕達應以現金向公司補足30.29億元。
  • 華映百慕達持有華映科技股份流拍,市場各方似乎無意入主華映科技
    資深投融資專家許小恆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拍賣流拍一般是由於起拍價格過高造成的,但這也同時意味著投資者對公司未來的發展存有疑慮,接盤熱情不高。北京商報記者查詢淘寶網司法拍賣網絡平臺顯示,華映科技8300萬股起拍價為1.826億元,保證金為1800萬元,增價幅度50萬元;華映科技7000萬股股份的起拍價為1.54億元,保證金1500萬元,增價幅度50萬元。
  • 華映科技債臺高築 TCL承認業務合作否認參與重組
    「近期並未接到通知也並不清楚華映科技重組相關事宜。」TCL集團董秘屠樹毅向記者表示。   業內協會人士認為,華映科技資產大幅縮水,液晶面板資產尚算優質,或有被整機廠商和高世代液晶面板企業收購的可能。同時,不排除大股東中華映管將我國臺灣地區的面板企業注入上市公司的打算,從而將我國臺灣地區面板主力移至內地。
  • 負債77.6億,面板大廠華映申請破產重整!
    華映總處長黃世昌表示,華映為華映科技最大股東,持股26.37%,此次是華映科技第二大股東福建省電子信息集團要求華映償還華映科技33億元人民幣貸款,其中已逾期貨款約人民幣20億元,並於2018年12月4日來函催告要求清償,否則將採取法律行動,華映科技此舉已經導致華映100%控股子公司華映百慕達子公司向香港民生銀行5300萬美元貸款,無法順利進行展延,將於12月18日產生貸款違約,加上,華映對臺灣
  • 誰來接手華映科技?
    據華映科技公告,賴星宇以約2.94億元的價格競得上述股票,不過按照拍賣規劃(拍賣日前20個交易日的收盤價均價的90%乘以股票總股數為起拍價),此次拍賣成交價格應為3.21億元。因競拍價格有差異,最終導致此次拍賣流拍。隨後,法院又進行再次拍賣。
  • 瀕臨退市的華映科技經營回暖 下半年殊死一搏能否絕地反擊?
    受大股東中華映管破產影響,華映科技2018年、2019年淨利潤分別虧損49.66億元、25.87億元,證券簡稱也變更為*ST華映,處在退市邊緣。此前,華映科技的業務是訂單、銷售兩頭在外的代工模式,主要依靠與中華映管的關聯交易。中華映管的破產,帶給上市公司的衝擊,不僅體現在資金上,更重要的是業務模式的崩塌。
  • 華映科技的未來是一條相當艱難的道路,重振之路困難重重
    公開信息顯示,華映科技2018年實現營業收入45.18億元,模組業務貢獻43.42億元,其中該業務對中華映管銷售額達到24.06億元,對實際控制人的銷售額既超過了模組業務銷售額的50%,也超過了公司全年銷售額的50%,直到暴雷,華映科技也沒擺脫對控股股東的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