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01字|預計閱讀時長5分鐘
閱讀導航
前 言
奪命養老院
太陽底下無新事
悲劇仍然上演
前 言
在澳大利亞Footscray醫院的ICU病房裡,病逝者臨終前,身旁陪伴的是護士,而不是家人。
在多家養老院內,病逝者臨終前,身旁很有可能任何人都沒有。
這不是故事,而是事實。
3月初,第一波感染高峰來襲,新州Newmarch House養老院成為當地最大聚集性感染事件的爆發地。
這家養老院也被稱之為「連環奪命澳洲養老院」,死亡人數高達20人,確診感染近百人。
6月底,第二波感染高峰出現在維州。
截至目前,維州有大約77家養老院出現新冠病毒確診感染病例。
過去24小時內,維州新增新冠死亡病例9例,全部是老人,並且7例為私營養老院老人。
毫無疑問,老人成為了新冠疫情中受直接衝擊最大的群體之一。
此外,與疫情相關間接虐待老人的情況也在頻繁發生。
作為「養老天堂」的澳大利亞,為何養老體系如此薄弱,養老院醜聞頻發呢?
1
奪命養老院
在過去六個月中,不少養老院老人家屬寫信給老年護理部長理察·科爾貝克(Richard Colbeck)。
在信中,他們表達了對生活在養老院家屬死亡的擔憂。
值得一提的是,他們不是擔心老人死於新冠,而是漠視和忽略。
同樣,養老院一些有良知的員工也寫信給Colbeck稱,不少同事根本就沒有經過培訓就直接上崗。他們根本就沒有能力應對養老院新冠感染的突發情況。
另外,即便有培訓,也是做做樣子。
不到十分鐘的培訓視頻等於什麼都沒講,一些養老院的員工到現在連怎麼穿/脫個人防護服都不會。
儘管維州政府已經安排部分養老院老人住進醫院,同時增加了撥款,但是維州當地醫生表示,當地養老護理系統已經處於崩潰的邊緣。
最新的數據顯示,維州目前有大約77家養老院出現了新冠感染病例,約佔全州養老院總數的10%。
據預計,未來幾天或幾周內將至少有80名老人因為新冠而死亡,為今年年初雪梨養老院Newmarch House死亡人數的四倍。
截至目前,1/6的維州活躍病例和養老院有關,即4839例活躍病例中有大約804例患者。
同樣,在新州,西雪梨Newmarch House養老院內爆發了嚴重群聚感染事件,死亡人數高達20人,確診感染近百人。
值得一提的是,紅寶石公主號郵輪爆出聚集性感染之後,新州政府成立了一個特別委員會對此事進行調查。
然而,同樣是在新州,對於Newmarch House養老院內發生的大規模聚集性感染事件。政府卻沒有這麼做,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在線調查。
2
太陽底下無新事
自1997年老年護理法案頒布以來,養老院私營化在澳大利亞成為一種趨勢。
然而,疫情之下,所有漏洞暴露無疑,其中就包括養老院。
現在,澳大利亞聯邦政府每年花在老年護理上的支出接近200億澳元。
然而,由於缺乏財務透明,養老服務提供商究竟是把這筆錢花在老人身上,還是養肥了執行高管,我們也無從知曉。
圍繞養老院的問題有很多,並且屬於「太陽底下無新事」的那種。
早在新冠疫情爆發之前,我們的養老院體系就已經問題多多。可以說,這場疫情只不過再一次讓養老院的系統性問題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業內人士指出,如果在過去幾年,各級政府真的有心傾聽養老院老人、家庭和員工的投訴和抱怨。那麼,眼下維州養老院疫情高發的可怕故事原本可以避免。
無論是現任聯盟黨政府,還是前工黨政府,他們都忽略了無數調查提出的建議和研究證據。
在過去十年,出現了這樣一種模式,即在相當短的一段時間內,養老院老人受虐待、受忽視、或者護理標準不當的問題一度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
每一次,養老院成為媒體的頭版頭條。每一次,聯邦政府都會以開始一項新的調查、或者成立一個工作組來予以回應。
結果最終卻是不了了之。
例如,去年10月,澳大利亞皇家委員會發布了長達700頁、有關老人護理質量和安全的中期調查報告。
這份報告曾引發了社會主流媒體和社交媒體的一片聲討之音。隨後,養老院供應商行業組織、監管機構老年護理質量和安全委員會(Aged Care Quality and Safety Commission)以及政府都信誓旦旦要解決。
結果,一周之後,這些有問題的養老院機構全部都正常營業。
在本次疫情發生之前,最吸引眼球的養老院事件莫過於南澳Oakden養老院。
在那裡,一名老人被人勒住喉嚨從走廊裡一路拖著走,還被粗魯地扔在沙發上。
據報導,這位老人名為Ermanno。在三年的療養期內,他被診斷藥物使用過量,即便在睡著的時候也會被餵藥。
他甚至都不能走路,在沒有人看管的情況下一周摔倒了5次,最終導致他不幸死亡。
令人細思極恐的是,一名養老院病人的家屬聲稱,早在2008年,政府對Oakden養老院的暴行就已經知曉了,但一直沒有採取任何措施。
儘管曝出了種種醜聞,這家養老院還是在九年的時間內連續通過了三項認證。
因此,面對處於媒體風暴中心的維州養老院,聯邦政府的反應不足為奇。
推廣
3
悲劇仍然上演
除了遭遇疫情所帶來的直接影響外,越來越多老人開始遭遇新冠疫情所帶來的間接傷害。
財務虐待就是其中的一種。
近日,新州民事和行政法庭審理(NSW Civil & Administrative Tribunal)就審理了這樣一起案件。
當地一名婦女僅向婆婆象徵性地支付了3澳元,就取得了三塊空置地塊(價值300萬澳元)的所有權。
一般人以為這是老人對孩子的贈與,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訴訟中,代理律師Darryl Browne指出,這起案件是典型的年輕家庭成員虐待老年人的行為。他們可能希望不勞而獲,從老人手中竊取想要的住房、投資、銀行帳戶和其它財產。
他說:「這種情況很常見。目前有很多老年人遭受虐待的案件,並且常常涉及最親的家人。」
受疫情的影響,年輕的家庭成員可能面臨不小的財務壓力。又加上疫情帶來的封鎖,老人受虐待的風險也明顯增加。
相比X一代,嬰兒潮一代在很大程度上受益於充分就業、股權增值、房價上漲和減稅等利好,繼而積累了一定的財富。
相比之下,由於收入減少和失業等原因,年輕一代承受著不小的經濟壓力,繼而催生了不勞而獲的想法。
根據澳大利亞智庫,Grattan Institute提供的數據,在年齡介於65至74歲的戶主中,家庭平均財富淨額為100萬澳元,在過去12年中增長了大約40%。
相比12年前的同齡人,現在的年輕一代收益很少。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3元奪取300萬資產的案例外,「爸媽銀行」(即父母會把錢借給他們的孩子,或為他們的孩子提供擔保進行購房)也是老人遭受財務虐待的高發點。
數據顯示,就房貸業務而言,爸媽銀行已經成為澳大利亞的第九大銀行。
伴隨首府城市房價飛漲,父母和成年子女之間的財務問題就開始變得更加緊密,而不是那麼分明。
儘管一些父母幫助子女成功買房,但是在有些情況下,處理不當反而會讓好意成為問題。
南澳法律專家艾琳·韋伯指出,「至關重要的是,各方必須理解並同意這筆資金實際上是贈與還是貸款。」
她說:「不少年輕人會認為這是父母作為禮物的贈與,但是作為父母,他們很可能希望子女能夠償還這筆錢。」
結語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相信,每當新聞媒體中報導一起養老院老人因為感染新冠而獨自一人死亡之時,不少人會聯想到自己,亦或者是自己年邁的父母。
無疑,這是一場悲劇,一場原本可以避免的悲劇。
至於如何避免?政府、運營商、納稅人都需要給出自己的答案。
參考來源:
https://www.afr.com/property/residential/3-for-3-million-property-highlights-elder-abuse-risk-20200716-p55cmc
https://www.theguardian.com/commentisfree/2020/jul/27/aged-care-has-been-failing-for-years-coronavirus-has-merely-highlighted-systemic-proble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