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中「張方平」這個名字,很多觀眾比較陌生。張妼晗進貴妃,夏竦等進言要給她辦個盛大的冊封儀式,翰林學士張方平堅決反對,認為「舍皇后而尊美人,古無是禮」。
張方平,字安道,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以戶部侍郎坐鎮西蜀,任成都知府。初到成都,張方平就寫信約見蘇洵、蘇軾、蘇轍父子。
張方平比蘇洵大兩歲,年齡相近,觀點也相近,「論古今治亂,及一時人物,皆不謀而同。」這二位一見如故,相見恨晚。
好玩的是,這兩位還都討厭政壇最大的一匹「黑馬」王安石,特有「共鳴」。人嘛,就有這麼個特點,都喜歡同一個人的不一定能成知心好友,但能一塊兒打著鳴兒罵某一個人的,那一定能聊得熱火朝天,引為知己。
閒聊中,張方平聽蘇東坡說正重讀《漢書》,覺得有點浪費時間,忍不住指導他說:「書讀一遍就夠了,讀兩遍多浪費時間呀。」
蘇東坡說:「不行,我還打算看第三遍呢。」
張方平之所以這麼說是有理由的,他小時候家裡窮買不起書,只能借,好在他天性聰穎,特長是速記,讀書幾乎過目成誦,所以書從來不需要讀兩遍。據說他在一個月內就將《史記》、《漢書》和《三國志》通讀一遍,而且「已得其詳」。
接下來,張方平和蘇東坡交流了一下讀《漢書》的心得,他覺得蘇東坡一遍又一遍還真讀出了新意,見解也深刻。蘇東坡也讚嘆張公不凡,讀書確實不需要第二遍。
…
為了進一步測試兄弟倆是不是確有真才實學,張方平根據過去科考的題目,出了六道模擬題讓他們作答。他自己躲在外面,偷偷觀察二人的一舉一動。
考試進行到一半,蘇轍有道題不知出處,於是悄悄指給哥哥看。蘇東坡一句話不說,把筆倒過來,用筆管敲了敲桌子,蘇轍馬上明白了,題目出自「管子」。
我想許多同學看到這段故事,會立刻覺得和蘇東坡拉近了距離,太好了,這哥們兒原來也是同道中人啊!不愧是大文豪,手段比「伸一個手指頭是A,兩個手指頭是B」高明多了。
按照正常寫故事的邏輯,不用我說,考試結果大家也猜得到,張方平看後拍手稱妙,對這哥倆兒以「國士」待之,還成為了忘年交,「早以一日之知,遂託忘年之契」。
不過,他也沒忘了警告一下蘇家兄弟,作弊這種事無論你說得多麼的理由充分,總不是什麼好事,最好別幹這些。
通過面試和筆試,張方平對兄弟倆已經有了初步認識,他告訴蘇洵:「二子皆天才,長者明敏尤可愛。然少者謹重,成就或過之。」
張方平這是從為官從政的角度來說的,他看得挺對,蘇轍確實比哥哥的官做得大,一直做到了宰相。
告誡和鼓勵的話說完,張方平還有更實際的舉動,他先是出錢給「三蘇」各置辦了一身新衣服,進京得穿得體面些。然後給當朝的禮部侍郎、翰林學士歐陽修和樞密使韓琦分別寫了推薦信。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張方平的大公無私,事實上他和歐陽修的關係並不融洽,當年做御史中丞時兩個人結過怨,但還是以國事為重,鄭重地向他舉薦人才,「吾何足以為重」,進退天下士,「其歐陽永叔乎」。
張方平和歐陽修並沒有私仇,只是政見不同,歐陽修收到信後,也沒有因為和張方平關係不好而置之不理,他也為「三蘇」的才氣而欣喜,盛讚「後來文章當在此」,並大力向朝廷舉薦。
張方平和歐陽修的這種氣度一直為世人所稱道,東坡兄弟更是始終對二人恭恭敬敬,一碗水端平,「出入四十餘年,雖物議於二人各不同,而亦未嘗敢有纖毫輕重於其間也」。
【免責聲明】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