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人物譜之歐陽修:他想給包拯寫祭文,包夫人一口拒絕

2020-12-24 出欄

《清平樂》說到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二月的科考,蘇東坡、蘇轍兄弟出場亮相。

考試前這哥倆兒跟老爹蘇洵來了有一段時間了,過去交通不便,進京趕考的學子們都會留足富裕時間。

爺仨兒一到就碰上京城發大水。

開封城中自南而北有蔡河、汴河、五丈河、金水河四條河流橫貫而過,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汴河,隋唐時開封便稱為汴州。

因地勢低洼,開封屢受黃河之害,蘇洵父子到來時正趕上黃河汛期。而且從六月中旬起,大雨一直下了一個多月,結果蔡河決口。

洪水漫過城中,開封府一片汪洋,滿大街都是小艇小船,繁華都市立改水鄉。關於這次水災,三年後蘇東坡有《牛口見月》詩曰「不知京國喧,謂是江湖鄉」。

因為這次水災,仁宗的年號由「至和」改為「嘉祐」,以圖吉祥,這樣至和三年就成了嘉祐元年。這年九月,包拯以龍圖閣直學士任開封府尹,蘇東坡這會兒還是個平民百姓,跟位高權重的首都包市長自然拉不上關係。

包拯任開封府尹也就一年半時間,是民間傳奇故事中他最揚名的階段。包拯鐵面無私,不附權貴,贏得了「包青天」的名聲。

因為名氣太大,歷任開封府尹石碑,包拯的名字被摸出了一個坑。

民間名氣大,不過包拯當年在官場的「朋友圈」,卻很冷清。

北宋是文人的黃金時代,文豪多,有文化的噴子也多。別管在朝為官的,還是在野耕田的,宋人都愛寫筆記,喜歡的就變著法兒的點讚,看不順眼的就狂噴一通。

什麼歐陽修、蘇東坡、王安石,都是宋人筆記中的熱門人選。

蘇東坡的趣事多,是宋代筆記中最受歡迎的喜劇明星;歐陽修贊的噴的都不少;而編排段子黑王安石,是宋代文人的共同愛好,老王被噴慘了。

包拯跟這歐陽修、蘇東坡、王安石都不同,他在宋人筆記中很少有人提。在包黑子的同事「朋友圈」中,除了吳奎等少量幾個有事沒事跟他聊幾句,他基本是個「小透明」。

老包的「朋友圈」,就剩了個圈,沒朋友。

這事想想也可以理解,包拯不苟言笑,沒啥緋聞,又硬又倔,人緣也不咋的,寫他沒人看啊,沒流量。

至於很多年後,「包公斷案」大受歡迎,那是兩回事。這類傳奇故事基本都是瞎編的,包拯的同事們沒機會聽到。

包拯能任開封府尹,還有賴歐陽修的推薦。

包拯改任御史中丞後,接他的班正是歐陽修,「包龍圖打坐在開封府」,歐陽龍圖也打坐在開封府。

宋仁宗嘉祐三年六月,歐陽修以龍圖閣學士權知開封府。他上任後沒像一般人那樣「新官上任三把火」,風風火火上幾個大工程,而是以勤於政事、小心謹慎聞名。

因為和包拯雷厲風行、嚴厲的工作作風很不一樣,有人問他:「老包威嚴治市,頗有古京兆尹之風,您上任後,為什麼不也做幾件轟動的事情呢?」

歐陽修答:「人的性格是不一樣的,在才能上也是各有所長,哪能為了迎合別人而舍己之長,為了聲譽搞形象工程呢?我只是根據我的特點盡我的力量,能辦的就盡力辦好,能力有限做不到的也沒辦法。」

縱觀中國幾千年的官場,能留名的基本都是大刀闊斧的那種,同時官也越來越像官,越來越大手筆。像歐陽修這樣不求政績、默默辦事的官員越來越少,實在不是個好現象。

包拯以嚴明著稱,歐陽修以寬仁為要,兩個人風格完全不同,幹得都不錯,還留下個「包嚴歐寬」的比對啟迪,供後世人言說。

這不挺好的嗎?

很快不好了。

改任御史中丞的包拯小宇宙爆發,連續彈倒了張堯佐、張方平、宋祁等當朝高官,歐陽修對他有點小意見。

「三司使」張方平被包拯彈劾罷官,接任的「三司使」宋祁也被包拯彈劾罷官,幾個月裡彈走倆「三司使」,仁宗愁啊,到哪找能不被包拯彈的啊。他看著包拯突然來了靈感:卿,張方平不行,宋祁也不行……你行你上!乾脆就你幹得了。

包拯懵了:咱都六十了,當官這麼多年,第一次知道還有「你行你上」這玩法兒。說不出來,可咋總覺得哪不對頭?

哪兒不對頭?歐陽修很快幫著說了。

歐陽修開封府尹任滿不久,正好趕上包拯這事,他很不爽:彈走倆「三司使」,你自己上位,這叫啥事啊?

歐陽修上了道《論包拯除三司使上書》:官家您這任命書一下,中外的小夥伴兒都驚呆了——「伏見陛下近除前御史中丞包拯為三司使,命下之日,中外喧然,以謂朝廷貪拯之材,而不為拯惜名節。」

歐陽修舉了個「慄子」, 「拯所謂牽牛蹊田而奪之牛,罰已重矣,又貪其富,不亦甚乎?」包拯說的張方平和宋祁的問題都是事實,可這就像是牽著牛踩了別人家的田,有錯罰就是了,可你包拯把人的牛給牽走了,不至於吧?

歐陽修說這很容易讓人誤會包拯是為了想當三司使才彈三司使,建議還是另給包拯個崗位比較合適,啥活都行,就是不能當三司使,「其不可為者,惟三司使爾」。

這都說得挺有道理的,不過說著說著,歐陽先生說嗨了,開始掄了——「況如拯者,少有孝行,聞於鄉裡,晚有直節,著在朝廷,但其學問不深,思慮不熟,而處之乖當,其人亦可惜也。」

歐陽修說包拯這個人從小就以孝順出名,當了官也以正直剛烈著稱,都挺好。可就是那啥,包拯沒啥學問,頭腦也欠費,做事嚴厲極端太出格。您還是罷了他的三司使吧,一為避嫌,二來他那點本事也幹不了。

歐陽修你說事就說事,扯啥學問智商的?你是歐陽修,不是歐陽鋒啊,咋這麼毒呢?

本人不想幹三司使!本人不想幹三司使!本人不想幹三司使!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老包一肚子氣,跑去的仁宗辭職,請他收回成命,另找人當「三司使」。

傷自尊了!

《清平樂》就是按這個拍的,笑死了。包大人一臉小委屈的跟仁宗訴苦:歐陽學士說我沒學問,我認!咱是不如他們那幾個貨有文採。可他說我貪三司使之位才把張方平、宋祁搞掉,這也太黑了!比傳說中他的黑臉還黑!臣冤啊。

仁宗一臉的同情和理情:朕當然知道啊。可愛卿你不能為了自己的清白,而誤了國家大事吧?要是為了避嫌,故意不幹,那就不夠坦蕩了,心裡沒鬼也有鬼啊。這個三司使吧,你有困難要當,沒困難製造困難也要當!卿,你行的,加油!看好你喲。

仁宗拿倆手指頭給他比了個心,然後笑嘻嘻一臉「幸災樂禍」吃瓜群眾的表情走了。包拯又傻了,想想還是不能幹,這燙手山芋不能接,「家居避命,久之乃出」。

包拯賴在家中不上任,躲了好些天,最後看仁宗態度堅定,實在沒轍了,才硬著頭皮接了「三司使」這活兒。

宋朝的官場有個挺不錯的氛圍,覺得誰好、適合哪個崗位就舉薦,哪怕關係一般或者是自己的對頭,也為國舉賢;過段時間覺得不好了就彈劾,哪怕是朋友。

包拯和歐陽修就是這樣,不過經歷過這樣的事,他們的關係肯定還是受了影響的,躲著那些天,老包顯然在家裡發了牢騷。

包拯的續弦夫人董氏的墓志銘裡有這麼一段,寫得挺耐人尋味——「初,孝肅薨,有素醜公之正者,甘辭致唁,因丐之為志,夫人謝曰:『已諉吳奎矣』。既而謂家人云:『彼之文不足罔公而惑後世,不如卻之之愈也。』」

雖然沒直接點明,誰都知道這「有素醜公之正者」,說的是歐陽修。

包拯過世後,歐陽修主動提出來要給他寫墓志銘。大文豪這麼積極,按說這是個好事,但包夫人董氏卻另有想法,一是記恨他一直醜化老公的光輝形象,二來也怕歐陽修這是黃鼠狼給雞拜年,於是以「已經找了朋友吳奎寫」為由一口拒絕了。

事後,包夫人跟家人講了婉拒的原因:玩文字的都刁著呢,誰知道歐陽修會不會暗中玩啥文字遊戲?他寫的東西沒準會詆毀包拯,欺惑後世。總之咱老包家跟他沒這過命的交情,還是小心點好。

包拯的墓志銘是吳奎寫的,給包夫人寫墓志銘的是張田,包拯的門生。

要說跟包拯是朋友,談不上,包夫人不認,歐陽修熱臉貼了個冷屁股,挺尷尬。不過官員之間如果都能像歐陽修和包拯這樣相處,是件好事情。

相關焦點

  • 《清平樂》人物譜之張方平:蘇東坡的第一位導師,歐陽修的對頭
    他自己躲在外面,偷偷觀察二人的一舉一動。考試進行到一半,蘇轍有道題不知出處,於是悄悄指給哥哥看。蘇東坡一句話不說,把筆倒過來,用筆管敲了敲桌子,蘇轍馬上明白了,題目出自「管子」。我想許多同學看到這段故事,會立刻覺得和蘇東坡拉近了距離,太好了,這哥們兒原來也是同道中人啊!不愧是大文豪,手段比「伸一個手指頭是A,兩個手指頭是B」高明多了。
  • 包拯、狄青、歐陽修、範仲淹……比宋仁宗更火的是他的大臣?
    但不可否認,民間故事中,包拯、狄青、晏殊、歐陽修、範仲淹……仁宗朝的大臣們總是搶走他的風光。有一天早晨,他對近臣說起昨天夜裡失眠腹飢,想吃燒羊肉。近臣問他為什麼不降旨取索,他回答說:「宮禁每有取索,外間便為定製。我怕自此以後每夜都要宰羊,殺生害物。」大臣王德用進獻佳麗送入後宮,諫官王素極論此事,仁宗對他說:「你是王旦之子,我是真宗之子,與他人不同,自是世交。德用確有其事,她們在朕左右,也很親近,且留之如何?」王素說:「我欲所論,正是親近!」
  • 搶了歐陽修狀元之位的王拱辰並非浪得虛名,「蘇小妹三難新郎」竟是...
    在劇中,省元歐陽修志得意滿,在一家成衣鋪中買下最貴的紅色袍子,併名之曰「狀元袍」。可是,次年他參加殿試,卻僅得了第十四名——劇中說,大娘娘劉太后因這個年輕人狎妓冶遊愛寫豔詞而不喜之,於是狀元桂冠落到19歲的王拱壽頭上。趙禎又親賜王狀元改名拱辰。這雖屬虛構,但歐陽修鋒芒過露,晏殊等考官欲故挫其銳氣而助其成才,亦為實情。
  • 清平樂:張本煜出演歐陽修口碑逆襲,完美詮釋野生派演員也有春天
    由正午陽光出品,王凱、江疏影、任敏領銜主演的《清平樂》正在熱播,該劇以宋仁宗的一生為線索,生動細膩地展現了當時國富民強、欣欣向榮的清明盛世。不得不承認宋仁宗時期是一個精英輩出的時代,晏殊、範仲淹、歐陽修、富弼、韓琦、包拯、蘇軾、蘇轍、狄青、司馬光這些名人的匯聚,絕對稱得上風雲際會,群星璀璨!
  • 在《清平樂》歐陽修中播放張本煜
    作為一個非學校的演員,《清平樂》中的張本煜星是非常有名的「歐陽修」,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當歐陽修出現後,觀眾們驚喜不已。同時,更多認可了張本煜的演技,觀眾驚呼:「《清平樂》讓人感觸良多。最讓我感動的是張本煜播放的歐陽修鏡頭。我看了本羽的喜劇角色,但那一刻,我完全忘記了那些角色。
  • 《清平樂》裡為什麼沒有包拯?包大人太出名,怕搶了主角風頭
    看歷史劇能看出來親切感,這恐怕也就只有小時候背了那麼多古文的才能做得到,宋仁宗時期這個有名氣的文人實在是太多了,簡直就是群星閃耀,不過細心的網友可能會發現,這裡面怎麼沒有包拯呀,基本上就是一帶而過的戲份。包拯作為大家同樣熟悉和親切的宋仁宗時期的人物,知名度那可並不比北宋背誦天團差,那麼這部《清平樂》裡為什麼幾乎沒有包拯的戲碼呢?
  • 《清平樂》劇中人物死後結局:官家丹姝合葬,妼含屍骨無存
    北宋題材古裝劇《清平樂》即將進入尾聲,不少演員都提前領了盒飯,只剩下主角官家和曹丹姝依舊每集可見。其實大家更好奇的是,歷史上的《清平樂》劇中人物死後都埋在哪裡,他們的墓地今天還能找到嗎,接下來就由溫哥華的小麥克為您仔細盤點一番。官家和曹丹姝:北宋最奢華帝後陵園公元1063年,北宋嘉祐八年,官家宋仁宗病逝,享年53歲。
  • 包拯長孫包永年夫人墓出土厭勝銀錢
    1973年4月中旬,安徽省博物館在合肥市東郊大興集黃泥坎包拯家族墓地發掘二號墓(M2)時,發現一枚銀質厭(yā,通「壓」)勝錢。厭勝錢出於棺底北端偏東,其旁並有水晶珠9顆。
  • 清平樂:歐陽修遇事必懟,真的是憤青嗎?終於成熟一次卻讓人不解
    他4歲喪父,但母親出身世家,知書達禮,一直沒有改嫁,親自教他讀書。歐陽修母親對他性格的養成影響最大,她從小就教育歐陽修「利雖不得博於物,要其心厚於人」,就是說,雖然受經濟條件限制不能普惠眾人,但千萬不能缺少仁愛之心。在她的培養,歐陽修逐漸成長為一個剛正不阿的人。
  • 真實的包拯
    歷史長河中,能被絕大多數人記住的人,包拯算是一個。已化身「青天」的包拯,人們的口耳相傳,並在戲劇舞臺上活躍。那麼,一個真實的包青天又是怎樣的呢?      現實中的包拯沒有離奇的身世,既不是黑臉怪胎,也沒有什麼兄嫂。那是大宋真宗鹹平二年(999年)的一天,安徽合肥的包府一片喜氣洋洋,因為39歲的包進士終於如願以償,夫人為他生下一子。
  • 張本煜《清平樂》圓滿收官,演技精湛收穫好評
    劇中,除了主角宋仁宗後宮線以及原著主角懷吉與徽柔的感情線備受矚目外,匯聚晏殊、範仲淹、歐陽修、富弼、韓琦、包拯、蘇軾、司馬光這些名臣文豪們的前朝故事也格外引人關注。這些被網友稱為「背誦默寫天團」的歷史角色粉墨登場,在朝堂之上舌槍唇劍,文學之外的政治形象被刻畫得真實生動,令觀眾大呼過癮。其中,由張本煜飾演的一代文豪歐陽修還未出場,就吸引了眾多目光。
  • 張本煜,你演完《誅仙》又來《清平樂》,還演歐陽修?
    《孤城閉》變成《清平樂》,從公主與內侍的感情糾葛上升到了宋仁宗一輩子艱苦守成的種種不得已!一代守成之君,靠著道德標杆一樣的行為模式,用無所作為承接了父親的朝局,40多年時間裡,用克己復禮來與民生息,在其之下,農業發展,手工業和商業也得到長足的發展。雖然作為皇帝,他一輩子兢兢業業,德行無可指摘。但是,作為兒子,丈夫以及父親,宋仁宗趙禎一輩子,卻全部有所虧欠。
  • 《清平樂》人物譜之夏竦:這個討好韓琦的胖子,還是很有才的
    被古字「折磨得我都快魔怔了」這句可不是編劇隨手寫的,有所本。《宋史》說夏竦「多識古文,學奇字,至夜以指畫膚」,他平素愛研究古文奇字,碰上參研不透一時認不出的,往往食不知味寢不安枕,有時候晚上睡覺時還在身上比劃著琢磨。
  • 清平樂中喜歡寫豔詞的歐陽修,他的詞到底有多豔?弄得狀元都丟了
    曾經因為一篇《醉翁亭記》,一直以為這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是一個喜歡遊山玩水,心境淡泊,不問紅塵的悠閒詞人。但是電視劇《清平樂》的播出,讓我對歐陽修以往的認識有了疑問。歐陽修的文採特別好,連仁宗都驚嘆不已,認為他的才華做狀元是當之無愧的。但是歐陽修放蕩不羈的性格加上他豔名遠播,讓太后很不喜歡。仁宗是個孝順的皇帝,不想忤逆太后。
  • 張本煜出演《清平樂》歐陽修,實力證明「野生演技」的無限可能
    作為非科班出身的演員,張本煜此次出演《清平樂》裡國民知名度極高的「歐陽修」一角,飽受關注。歐陽修出場後,觀眾驚喜不已的同時,更多對張本煜的演技表示認可,更有觀眾感嘆:「《清平樂》讓人有感觸的地方很多,最觸動我的是張本煜飾演的歐陽修的一個鏡頭。看過本煜演的喜劇角色,但那一眼,我完全忘記了之前那些角色。
  • 包拯 無愧於「青天」的「清官典範」
    懲治貪腐 彈劾皇親包拯(999-1062),字希仁,諡號「孝肅」,出生於北宋廬州(今安徽合肥)一個基層官吏之家,從小深受中國傳統忠孝仁義文化的浸染。他曾在一篇奏章中自述:「生於草茅,早從宦學,盡信前書之載,竊慕古人之為,知事君行己之方,有竭忠死義之分。」歐陽修曾稱讚包拯「少有孝行,聞於鄉裡;晚有直節,著在朝廷。」
  • 清平樂看到現在還沒棄,全靠「背默天團」的群戲
    外放為官時寫了《漁家傲》《嶽陽樓記》,背默天團的領軍人物。歐陽修,堪稱「掐架狂魔」,時刻保持「哪裡有掐架哪裡就有我」的準則,進諫(罵人)的劄子寫得那叫一個行雲流水,內涵同事王拱辰那叫一個尖酸刻薄。(這個劇情清平樂裡沒演,內容來自《宋仁宗和他的帝國精英》)富弼,應該屬於「路人緣很好」的那種,官二代出身,因為文章寫得好,被晏殊發現,娶了他的女兒晏清素。
  • 釣源古譜,揭開歐陽修父母葬於沙溪之迷
    一直以來,世人認為歐陽修父母葬於永豐所以歐陽修是永豐人。但歐陽氏族譜記載,吉州刺史歐陽琮八世孫安福令歐陽萬,因官家於安福。至其第五代共有孫六人。三人留居安福三人遷廬陵。弘居廬陵釣源,即今吉州區興橋鎮釣源古村。
  • 宋仁宗的影視宇宙,扒一扒《清平樂》裡的彩蛋
    ,實際上他雖然是天聖五年(1027年)的進士,但一直在地方任職,直到慶曆三年(1043年)才入京任殿中丞。而仁宗的生母李氏卻已於1032年去世,時間上包拯不太可能與此案相關。不過皇祐二年(1050年),包拯受任為天章閣待制、知諫院,當時張貴妃(就是《清平樂》「帝妃戀」的女主角)的伯父張堯佐被任命為宣徽南院使、景靈宮使,包拯與張擇行、唐介一起參奏此事,最終張堯佐未得任命。據歐陽修《歸田錄》記載此事時稱,包拯直言勸諫,音吐憤激,口水甚至噴到了仁宗臉上。
  • 電視劇《清平樂》開播,這本書帶你讀懂宋仁宗和他的黃金盛世
    《清平樂》(又名《孤城閉》)劇照 圖片來自網絡《清平樂》(又名《孤城閉》)劇照 圖片來自網絡《清平樂》(又名《孤城閉》)劇照 圖片來自網絡一方面積貧積弱、金甌殘缺,一方面是不可一世的繁華和令人目眩的文化。在宋朝,自宮廷以降,文化藝術空前繁盛,而文人知識分子也在歷史上第一次成為政治舞臺上的主角。最能代表宋朝特色的是仁宗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