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松華(右)與劉樹生唱年輕時的老歌。 本文圖片均來自人民政協報 劉樹生同志曾任中共中央候補委員、雲南省委副書記、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副主任、省政協主席。新中國建立初期,他身為政務院民族事務委員會的一名主任科員,響應黨的號召,遠赴西南邊疆工作,一幹就是65年;他在青春時期播下和萌發的理想種子,為共和國的偉岸巨樹奉獻了自己的一份豐豔的花果。本文所記載的,是他親身經歷的《阿詩瑪》《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兩首歌曲的創作故事。既「演出」又「採風」1949年10月22日,中央民族事務委員會成立後,遵照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的指示,決定組織民族訪問團到少數民族地區,了解各民族的基本情況,宣傳黨的民族政策,傳達中央和毛主席對各族人民的關懷和慰問。中央民族訪問團第二分團的第一個行程,是奔赴路南縣(今石林縣)圭山、彌勒縣西山兩個彝族老區開展工作。1950年8月28日,中共雲南省委書記宋任窮(兼任西南局第一副書記)在動員報告中說:「同志們去的圭山區的環境比較好,據我們現在了解,老百姓缺的就是衣服和鹽巴,如何儘快解決布匹問題是一件大事情。另外就是醫療衛生問題。根據西南軍政委員會的決定,我們目前的口號是:剿匪反霸,減租退押。」8月29日,76人的訪問團乘坐煤炭車抵達路南縣城時,已是當晚11點,但是早在風雨中等候大半天的3000多群眾依然載歌載舞、興高採烈地舉行歡迎大會。人們唱著「解放區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區的人民好喜歡」「金鳳子開紅花,一開開到窮人家。窮人家要翻身,世道才像話。」一位撒尼(彝族支系)青年唱了一首現編的山歌:十條小溝匯成河,十條大河匯成江。十朵白雲飄十山,十個山頭頂太陽。各族兒女住各方,萬眾一心跟著黨。民族團結心連心,幸福道路亮堂堂。8月30日下午4時,訪問團趕到圭山的長湖畔,出席了氣氛熱烈的民族團結盛會。當地許多人冒著風雨,扶老攜幼地從二三十公裡外的山區趕來,他們說:「想親眼看看毛主席派來的人。」圭山、西山是地下黨較早開展武裝鬥爭的革命根據地。1929年12月中共雲南省臨時委員會就派人到彌勒建立支部,在山區彝族群眾中開展農民運動。1948年朱家璧、張子齋組織發動了西山武裝起義,懲治地主惡霸,抗擊徵糧、徵稅、徵兵。1949年秋收時節,國民黨軍隊曾大舉掃蕩西山區,莊稼無人收割、爛在地裡,致一萬多人口中居然有七八千人靠吃山茅野菜、草根樹皮為生。甫一解放,人民政府即刻賑濟了10萬斤救命糧。中央訪問團跋山涉水,在「阿詩瑪」的故鄉訪貧問苦,在尾則鎮為群眾免費醫療,把904名危重病人從死亡線上搶救過來。工作隊成員們廢寢忘食深入基層,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同歌舞。9月8日,訪問團聯絡組的同志奉命回昆明整理有關資料,四輛卡車由四兵團的一個警衛排護送。途經路美邑時遭到土匪的突然伏擊,在20分鐘的激戰中一位戰士受傷。國慶一周年後,訪問團先後赴大理、保山、麗江、迪慶等地工作,歷盡千辛萬苦,為清匪反霸、穩定邊疆、團結各界群眾,披荊斬棘,殫精竭慮。作為材料組負責人,劉樹生執筆寫了《大理專區的民族關係》《保山土司簡況》等調查報告。1951年初,劉樹生還對西雙版納社會經濟和政治制度等問題寫了一份報告,提出在該地區實行贖買政策以及對封建領主制度進行和平改革的建議,曾引起地委、省委的重視,將報告印成小冊子供研究。融「生活」入「藝術」訪問團裡有一支年輕精幹的文藝小分隊,他們大都是中央音樂學院、中央戲劇學院、北京大學、燕京大學、華北大學的學生和來自老解放區的文藝工作者。他們與其他團員一樣參加行軍、慰問、調研等活動,同時還須完成繁忙的演出、宣傳任務。他們用歌舞、小戲、電影等形式宣傳毛澤東思想和黨的政策,還收集了300多個民歌、民謠、民族舞蹈、民間故事傳說和長篇敘事詩等,其中就有後來整理出版並改編成影片的彝族長詩《阿詩瑪》。素來喜愛文藝和寫詩的劉樹生在收集、整理政治、經濟、社會、民族、宗教等情況的材料時,也順帶記錄了一些民間作品。當時才21歲的郭淑珍和19歲的胡松華等歌唱家幾十年後與劉樹生共同回憶這段難忘的經歷時,仍充溢著滿腔的豪情和樂趣。郭淑珍是著名女高音歌唱家,中央音樂學院聲樂歌劇系教授。1950年她正在中央音樂學院讀書時,就被抽調到訪問團去雲南工作:「當時我剛成為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的一名團員,決心在邊疆努力鍛鍊自己。我們先到阿詩瑪的家鄉路南,接著到大理、保山、德宏、臨滄、麗江、迪慶等民族地區,最遠處是叫空心樹的大雪山,在中甸是藏族騎兵陪護我們,帶著我們重走賀龍、任弼時等率領的紅軍二、六軍團的一段長徵路,晚上就在露營地睡覺。我們一路上都在做社會調查。有些山區相當原始,生產很落後,還在搞刀耕火種。瀘沽湖一帶的摩梭人仍屬於母系社會。有的民族甚至用人頭來祭穀子。但是上級要求我們,不管哪個民族,我們都必須平等對待、尊重人家,要堅決執行黨的民族政策,搞好統一戰線。每到一個地區,都要首先召開民族團結大會,懸掛毛主席像和毛主席的題詞『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團結起來』,把糧食、鹽巴、書籍、報刊、文具和布鞋、針線等日用品贈送給大家。然後,舉行盛大的通宵達旦的聯歡晚會;往往是幾萬人圍著篝火,在多種民族樂器的伴奏下唱歌跳舞。我們的節目受到熱烈歡迎。」今年92歲的郭淑珍等向筆者介紹道:文藝組表演的主要節目有大合唱《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團結就是力量》;有郭淑珍獨唱的《你是燈塔》,胡松華、蘇瑛對唱的《夫妻識字》《兄妹開荒》,還有《翻身道情》《婦女自由歌》等歌曲;張苛高擎紅旗的群舞《紅旗進行曲》。郭淑珍和胡松華合演的《張大媽開會》,由他倆分別飾演彝族大媽和大爹;此小歌舞戲由於及時反映了當地老百姓的現實生活,吸收了彝族民歌的旋律和情調,很受群眾歡迎。從「民間」到「殿堂」文藝工作者深入生活,到什麼山唱什麼歌,一方面為基層群眾服務,同時也真正感受到各族人民的思想感情,汲取了生活的養分和民間藝術的精華,從而促進了文藝的繁榮和創新。植根於路南的兩部膾炙人口的作品,就是成功的範本。一部是彩色故事片《阿詩瑪》。自從中央訪問團發掘和推出了彝族民間長詩《阿詩瑪》,雲南省文藝界非常重視。1953年5月,時任省委宣傳部文藝處處長黃鐵、省人民文藝工作團副團長楊知勇與女作家劉綺等共同到圭山生活了兩個半月,收集了20種阿詩瑪的故事、傳說和詩歌,經過半年的綜合整理,形成一部完整的長篇敘事詩。1954年1月30日,該作品在《雲南日報》首先發表後,引起轟動效應,全國許多報刊都有轉載,並先後被譯成英、法、俄、德、日等外文出版。1964年上海電影製片廠把《阿詩瑪》拍攝成為當時還很稀罕的彩色故事片,導演劉瓊,主演是雲南省歌舞團的彝族演員楊麗坤和蒙古族演員包斯爾以,主角阿詩瑪與阿黑的演唱者是杜麗華與胡松華。該片在1982年舉辦的西班牙第三屆桑坦德爾音樂舞蹈電影周獲得最佳(舞蹈)金片獎,楊麗坤同年被評為「全國十大最佳演員」之一。另一個源自路南縣的作品是《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這首著名歌曲的來龍去脈是這樣的:當年中央訪問團完成任務返回北京後,原為華北大學文工團團員的胡松華於1952年調入中央民族歌舞團任獨唱演員,同時把他一年多來隨中央訪問團獲取的雲南故事、雲南聲音、雲南文藝傳帶過去,於是,該團決定組織100多人到雲貴高原體驗生活,創作少數民族題材的新節目。1953年4月,詞作家範禹、作曲家麥丁等一行人,沿著中央訪問團尚未消逝的新鮮足跡,去到路南縣圭山區,與撒尼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5月6日那天,範禹在海宜鄉幫撒尼農民收、打麥子後,聯想到熱情的鄉親們善於用自己的高歌勁舞表達對遠方來客的歡迎,於是觸景生情,激發了創作靈感,當即從腦海中蹦跳出一串詩意的浪花,大約只費時半個鐘頭,便形成了這樣的歌詞意向:路旁的花兒正在開,樹上果子等人摘,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豐潤的谷穗迎風蕩漾,期待人們割下來,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姑娘們趕著白色的羊群,踏著晚霞就要回來,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歌唱豐收的時光,歌唱繁榮的祖國,我們要為幸福盡情地歌唱,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麥丁看後,心有靈犀一點通,決定吸取當地的民歌音調譜曲,包括《阿詩瑪》敘事歌裡的襯詞「塞洛塞」「唉洛唉」等,經過反覆精心的詞曲搭配,最終於1953年7月寫成一首多聲部的合唱歌曲。《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發表和公演後,反響極其熱烈,從首都一直唱到全國,成為家喻戶曉、雅俗共賞的經典名歌。周總理非常讚賞這首歌,指示把它作為迎賓曲,在重要的國際活動與歡迎賓客的場合中演出。1957年7月,在莫斯科舉行的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國際音樂作品比賽中,《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榮獲金質獎章。2008年29屆奧運會閉幕式上,這部象徵世界各族人民大團結、大融合的大合唱,作為壓軸節目,表達了中國人民對各國來賓和運動健兒們的隆重迎送和盛大友情。2019年5月在北京召開的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上,中外歌唱家、舞蹈家共同表演了大型歌舞《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由「客人」變「主人」身為中央訪問團的成員,劉樹生對《阿詩瑪》和《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的理解和感情,自然格外深切。2002年他在《腳步的回聲———70年風雨歷程見聞雜憶》一書中寫道:「我們今天在以崇高的敬意禮讚彝族先民以卓越的智慧創作了《阿詩瑪》時,也誠摯感謝為之付出艱苦勞動的詩人、作家們。今天,阿詩瑪不僅僅屬於石林縣,不僅僅屬於彝族,她已成了雲南的形象,成了中華民族的驕傲,成為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的珍珠。『阿詩瑪』從深藏民間到馳譽五洲的過程,像一首壯麗的歌,民族團結是它的主旋律。無論50年前的20世紀中葉還是跨入新世紀的今天,阿詩瑪一直在呼喚,永遠,永遠!」劉樹生又寫道:「半個世紀過去,近兩萬個日夜流逝,用彝族民歌旋律譜寫填詞的《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一直在腦海中迴蕩。」因為,這支歌不僅僅是彝族人民的真誠心聲,也代表了雲南各族人民的深摯情愫和熱忱呼喚。是的,剛剛解放、翻身、站起來的1000多萬邊地群眾,他們從1935年紅軍長徵過雲南,直到1949年12月全省和平解放,都把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毛主席派來的一切幹部和工作團隊視如親人、敬為珍貴的遠方客人,希望他們都能留下來,一同建設和保衛祖國的西南邊疆。中央民族訪問團留在雲南的成員,亦即由「客人」變為「主人」的一共有4位,劉樹生同志就是其中之一,而且是在此生活、工作時間最長的一位。他以《紮根雲南勤耕耘》為題,賦詩一首,表明心志:疆場徵戰五六載,邊陲奔波三百天。一生交給黨安排,永遠革命無怨言。從此,劉樹生與邊疆各族人民甘苦與共、廝守終生。他這棵在華北大平原培植、長大的小樹,將自己的生命之根深深地扎在彩雲之南的紅土高原上,與此同時,他把自己的一切理想和希望也都種進了祖國南疆的這片大地。(作者系雲南藝術學院原教授,本文原標題為《〈阿詩瑪〉〈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兩首歌曲的創作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