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5日 星期五
因每日限流1200人,12月24日在上海開業的上生·新所蔦屋書店,本周全部約滿。即將邁入2021年之時,上海實體書店陸續開業。大隱書局九棵樹藝術書店、上戲藝術書店、朵雲書院戲劇店「組團入場」實體書店。在書多讀者少的今天,閱讀的又一個春天漸漸走近。
本條信息發布前,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發布2021年展覽安排,點擊閱讀更多:
今日睡前閱讀共9條,預計需要8分鐘。
01
在上海蔦屋書店享受建築之美
12月24日,隨著上生·新所蔦屋書店和朵雲書院戲劇店開業,今年上海實體書店布局已經完成。年底接連開業的四家書店,均選址文化地標建築附近,閱讀+打卡,這似乎成為大多數實體書店的共同路徑。
蔦屋,作為一個神話,被稱為對所有「實體書店將死」言論的最猛烈還擊。落戶上海的蔦屋書店,坐落在有96年歷史的哥倫比亞鄉村俱樂部,約五萬冊圖書置於西班牙風格的建築內,鐵質書架與建築原有的柯林斯柱並置,建構出一個古典主義美學空間。
緊鄰蘭心大戲院的朵雲書院戲劇店由設計師呂永中打造,書店頂端的三個圓拱形「露天舞臺」,營造了一個戲劇式場景:旋轉樓梯、煙囪、火車造型書架、樓梯旁的迷你角落……講座廳拉起移動門,就能變身迷你的戲劇排練室。
集餐飲、娛樂、消費於一體的書店綜合體,成為留得住人的閱讀空間,各家細分領域精準的選書定位,讓目標群體更為精準。除了分享和打卡這種消費模式,希望閱讀的回歸能在實體書店的新賽道中成為主力軍。
02
估價5.4億元波提切利畫作或撤拍
按照原計劃,2021年1月倫敦蘇富比將上拍開年重要拍品——文藝復興大師波提切利畫作《手持圓形聖像的年輕男子》,預期成交價能超越8000萬美元(約人民幣5.4億)。但是,此畫最終能否順利上拍,則因原物主離世,成為未知數。
畫作的原藏家Sheldon Solow是美國億萬富豪,據《彭博社》報導,其身家高達31億美元。除了白手起家的地產王國,其藝術投資也頗為豐富。業界估計,Solow在過去十年已售出超過4億美元的藝術收藏,現有藏品則可在將來創造逾5億美元的成交額。這幅《手持圓形聖像的年輕男子》是其在1982年,以81萬英鎊買下的。
自Solow於11月逝世後,遺孀及兒子至今仍未下定主意,到底要出售畫作,還是成為私人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不過,Solow的藝術收藏因陷於逃稅嫌疑,一直為人詬病。(信息來源:值點網)
03
廣美大學城美術館的聖誕「榴槤大餐」
12月25日,廣東美術學院大學城美術館在聖誕節當日送上了「榴槤大餐」,隨著「榴槤·榴槤|首屆泛東南亞三年展」活動的發布,三年展研究及展覽籌備工作拉開帷幕。
從展覽題目上來說,榴槤作為東南亞的代表水果,它的生產、消費與流通方式廣泛涉及文化、社會、生態等議題。「首屆泛東南亞三年展」的主題與泛東南亞區域特殊的複雜歷史與多樣性文化相關聯,泛東南亞區域廣泛分布的半島與群島,決定了這些地方不可能成為封閉的安穩世界,流動的颱風、海嘯會以不確定的方式降臨,不確定長久的結構於日常中,在此間生存的人不得不」將不確定視為一種確定」來正視生存之道。
三年展的研究項目、展覽和出版將以不斷生成的形式展開,首個項目歷時一年,從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展覽地點包括線上線下的多元空間和廣州美術學院大學城美術館展廳。
04
故宮這個考古展,被迫降維打擊!!
12月16日在故宮博物院永壽宮展出的「絕域蒼茫萬裡行——絲綢之路(烏茲別克斯坦段)考古成果展」,一個嚴肅的考古展,卻因為圖片展的形式,蹭了一波「熱搜」。
因為疫情原因,文物無法運輸,故原定的文物展,變成了圖片展。現場「栩栩如生」的平面立牌,真實還原了器物正立面的原貌(沒.有.其.他.立.面)。這是特殊情況下的無奈,卻帶「火」了一個展覽。展覽還是不錯的,考古工作不易,請多愛惜。
該展由故宮博物院和西北大學聯合主辦,這是國內首次對外展示在中亞烏茲別克斯坦境內開展的絲路遺產考古、保護與研究的階段性工作成果,展出中烏聯合考古隊2015年至2018年在烏茲別克斯坦境內考古發掘的出土文物精品90套/組。(信息來源:文博圈)
05
《箭廠空間五年書》出版
箭廠空間關閉一年後再發新通知,其第三本也是最後一本出版物《箭廠空間五年書》出版!
本書記錄了2015至2019最後五年中發生的21個藝術項目,並與13位曾經與箭廠合作過的藝術家展開10場對談,附錄的常規問答環節由三位空間創辦人介紹了項目的緣由、目標及方法。
據了解,《箭廠空間五年書》發布會將於2020年12月26日16點在五金咖啡舉行。
06
免費:「海外華人的亞太敘述」學術論壇
12月26日,何香凝美術館主辦的「海外華人的亞太敘述」將在何香凝美術館學術報告廳舉辦,其主題發言見下:
活動免費,需提前報名:
07
G Museum新展|「社會細節」展前劇透
在金鷹美術館新展《社會細節》開幕之前,美術館已經率先「劇透」。作為美術館中的新晉力量,金鷹美術館一開館便展覽不斷。新展《社會細節》將於12月26日開展,作為一個以設計師為主體的展覽呈現出的作品在「甲方」缺席的現場,走進展廳的觀眾似乎可以在另一個角度審視這些「圖像」之間的關聯和差異,並放大所有細節。
煙囪《家樂福》 布面丙烯 100×70cm2016
該展由硃砂策劃,展覽具有一種複合性,她展示了參與者的多元身份、視覺語彙的多重社會背景以及形成的多向度的視覺趣味。展覽不是展現和詮釋社會細節,而是把社會細節直接置入美術館的現場,以複雜的視角展陳細節的魅力——一種精微體驗下的美好、直接與激進性。
龐寬《機器人兩室一廳》 裝置 尺寸可變 2016至今
08
E-BIDDING推浮世繪六名家版畫
12月29日,「E-BIDDING 第24期丨流光麗影——浮世繪版畫專場」開啟線上預展,含括21件精美作品,分別出自葛飾北齋、鈴木春信、磯田湖龍齋、喜多川哥麿、溪齋英泉、歌川廣重六位赫赫有名的日本浮世繪畫師之手,起拍價多為1000元起。
浮世繪體現著日本藝術的獨特樣式及審美趣味,從浮世繪中也可以看到日本藝術與中國和西方藝術間的交流。浮世繪的源頭可追溯到中國明代書籍版畫,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和與複雜考究的製作工藝。由於日本對歐洲的茶葉出口,印於茶葉包裝紙上的浮世繪圖像被歐洲藝術家注意到,在當時的歐洲社會引起一股「日本主義」熱潮。
喜多川哥麿 《當世踴子揃·道成寺》
09
美國科幻黃金時代最後見證人離世
12月23日,著名科幻小說作家、編輯、學者和評論家,前美國科幻奇幻協會主席詹姆斯·岡恩去世,享年97歲。作為美國科幻黃金時代最後的見證人,他同時也是對這個日新月異的世界以及這個世界給科幻所帶來的影響最為敏感的人。
詹姆斯·岡恩從1977年開始編著《科幻之路》系列,收錄並評論了大量的科幻經典小說,介紹了科幻的定義,科幻在文學和歷史上的所處位置和發展狀態。不僅如此,他還創作了《傾聽者》《星際橋梁》《這個堡壘世界》等科幻作品,直到90多歲高齡還在堅持創作。
科幻,持續改變我們對於未來的想像。未來事務管理局局長姬少亭在微博裡說:「謝謝他給過我們的所有指引和幫助。寫歷史的人終於也遁入了歷史。」
圖源:來自各合作機構與網絡,侵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