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賽德克族人發動起義對抗日本,全族老幼自盡以保尊嚴

2020-12-20 華夏史譜

文丨小冷知識倉(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甲午戰爭後,清政府籤訂馬關條約將臺灣割讓給日本,日本佔領臺灣後,打算將其建設成一個供給糧食的基地,作為南進太平洋的前哨站,對臺灣實行全方面的殖民統治,尤其是在文化思想方面試圖將中華文化連根拔起,然而清政府的無能卻不代表臺灣人民也是聽之任之。

消息傳回臺灣之時,臺灣人民在認清了清政府的腐朽軟弱之後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就以「臺灣民主國」的名義起誓,「願人人戰死而失臺,決不願拱手而讓臺」,自發組織反抗軍隊,與日軍展開數月的殊死鬥爭。

臺灣民眾反對日本侵略

這些奮起反抗的臺灣民眾,不少是來自臺灣原始居民,也就是少數民族。其中反抗最為慘烈的無疑是賽德克族,相傳他們以中央山脈的白石山為發祥地,是高山族的一支,數百年前部分族人陸續遷徙到花蓮縣河谷兩岸,形成了賽德克族。他們居住在高山之上,保持著最淳樸的生活,以狩獵為主要生存方式,戰火蔓延打破了賽德克族平靜和諧的生活。

日本進入臺灣後,對少數民族進行了高壓政策,肆意奴役和鎮壓賽德克族人,無視他們的傳統習俗。民國三年,日本發動了近百年臺灣史上規模最大的「太魯閣蕃討伐之役」後,強行遷徙賽德克族部落到山下的花蓮秀林、萬榮混居。還派軍駐紮在賽德克族居住的地方,監視他們的動向,壓縮他們的生存空間,給賽德克族造成了巨大的惡劣影響。

賽德克族人發動起義

在這境遇下,賽德克族人決定發動起義,不過當時的賽德克族人整個民族加起來也不過只有2000人,其中還包括了婦孺老幼,再加上他們一直以狩獵為主,手裡的武器也比上日軍先進,如果和日軍正面交鋒無疑是送死,最穩妥的辦法就是巧攻智取。

在賽德克族首領莫那魯道的帶領下,發動了霧社事件,事情的起因是由於日本巡查兵破壞了賽德克族的風俗,導致賽德克族民眾長久積蓄在新的抗日怒火被點燃。在1930年10月27日,霧社小學舉辦運動會,周圍的日本都要來參觀。莫那魯道等300多人兵分兩路,一路偷襲了日軍的警察所,切斷電話線,破壞橋梁;一路突襲霧社的派出所、日本人宿舍和郵局等,搶來了一些槍枝彈藥武裝自己,之後在操場上連殺134名日本人。

得知消息的日本殖民者,立即從各地調來軍隊鎮壓,日軍先是用大炮轟炸,一頓狂轟亂炸之後,霧社的房屋都變成了廢墟,等到賽德克族人死亡大半後,才派出日軍進行最後的圍剿的。然而賽德克族人卻利用熟悉的地形,撤退到山林之中,與日軍開展了遊擊戰,賽德克族人中有不少百發百中的獵手,他們居高臨下,對著日軍射擊,導致日軍損失大半。惱羞成怒的日軍竟然釋放了毒氣,然而即便是這樣也無法讓他們投降。

賽德克族老弱婦孺自盡以表決心

在這形勢之下,日軍只好改變策略,利用賽德克族人的老幼進行威脅,令日軍沒想到的是,這些個老弱婦孺卻表現出了崇高的氣節和過人的膽氣,為了堅定族人奮戰到底的覺醒,紛紛在密林中自縊。日軍久攻不下,採取了最野蠻的方式,利用飛機先後投了800多枚毒氣彈,致使賽德克人死亡慘重。

莫那魯道知道自己已經是困獸之鬥了,然而即便如此,他也沒想過繳械投降,在最後一刻,他們選擇了自盡,保留最後一絲尊嚴和體面。此戰過後,日軍對其部族進行了屠殺,最後全族只剩下500多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臺灣賽德克族血戰日本,僅存230人
    這是電影《賽德克•巴萊》中,中國臺灣土著賽德克族頭領莫那•魯道,對身著日本警察制服的青年族人達奇斯的痛斥,一番話道盡臺灣原始部落對日本殖民者的忿恨。這部上映於2012年的電影,改編自真實的歷史事件——1930年,中國臺灣省霧社地區,高山族分支賽德克族起義反抗日本殖民者,史稱「霧社事件」。在日本人的「建設」下,原始部落逐漸步入文明社會,他們為何要起義呢?
  • 賽德克族血戰日本,僅存230人
    這是電影《賽德克•巴萊》中,中國臺灣土著賽德克族頭領莫那•魯道,對身著日本警察制服的青年族人達奇斯的痛斥,一番話道盡臺灣原始部落對日本殖民者的忿恨。這部上映於2012年的電影,改編自真實的歷史事件——1930年,中國臺灣省霧社地區,高山族分支賽德克族起義反抗日本殖民者,史稱「霧社事件」。在日本人的「建設」下,原始部落逐漸步入文明社會,他們為何要起義呢?
  • 臺灣部落1000人全員戰死,讓日本人知道野蠻的驕傲!
    本片改編於臺灣著名的反日起義「霧社事件「,講述了1930年10月27日發生於臺中州能高郡霧社的原住民賽德克部族對日本人的襲殺事件。賽德克部族利用日本殖民當局在霧社舉辦運動會的機會,發動突然襲擊,造成百餘日本人死傷。
  • 《賽德克·巴萊》臺灣賽德克族有血性的名族!
    《賽德克·巴萊》講述了1930年代日據臺灣地區時期著名的「霧社事件」,當信仰彩虹的賽德克族,遇上信仰太陽的日本大和民族,兩個族群在臺灣山區爆發衝突,兩軍交戰,賽德克族頭目莫那魯道率領族人三百多名勇士對抗日本三千大軍,描寫當地人民反抗日本統治的血淚抗爭故事,涉及時代還原以及激烈的戰爭戲。影片於2012年5月10日正式登陸大陸各大影院。
  • 野蠻的驕傲對抗以「文明」為名的卑躬屈膝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昨日重溫了一遍《賽德克巴萊》,內容根據1930年臺灣「霧社事件」改編。1895年《馬關條約》籤訂,臺灣淪為日本殖民地,實行奴化教育,原住民被迫失去自己的土地、尊嚴和信仰。1896年至1930年間,臺灣原住民死士先後發動150餘次武裝抗日行動,尤以霧社事件最為慘烈。
  • 《賽德克巴萊》 戰鬥吧,成為「真正的人」
    《賽德克巴萊》是臺灣導演魏德聖的第二部長片,於2011年9月起分《太陽旗》《彩虹橋》上下集在臺灣地區上映,不僅創造超過8億新臺幣(約合1.7億人民幣)創紀錄票房,更獲金馬獎最佳劇情片。影片改編自歷史:1930年臺灣原住民賽德克族首領莫那魯道率領族人反抗日本殖民者,參與行動的部落幾遭滅族,史稱「霧社事件」。
  • 阿若康巴薦電影❶ 《賽德克·巴萊》一部臺灣原住民奪回他們的尊嚴的歷史.
    因一場誤會種下日警和賽德克族的緊張關係,自此族人便活在恐遭日警報復的陰霾中,忍辱負重的莫那魯道在深思後,雖知將面臨滅族危機,但他明白「唯有挺身為民族尊嚴反擊,才能成為真正的賽德克人,於是決心帶領族人循著祖靈之訓示,奪回屬於他們的獵場……」
  • 電影推薦 | 1930年臺灣原住民抗日悲壯史
    類型: 劇情 / 歷史 / 戰爭製片國家/地區: 臺灣語言: 日語 / 閩南語 / 賽德克語上映日期: 2011-09-09(臺灣)片長: 144分鐘/132分鐘又名: 真正的人 / Seediq Bale: The Rainbow Warriors該片由《海角七號》導演魏德聖執導2011
  • 賽德克族抗日英雄唯一傳世遺物出土(圖)
    賽德克族抗日英雄唯一傳世遺物出土(圖)     臺博館日前找出賽德克英雄莫那魯道圖/臺博館提供   中新網12月25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塵封逾80載,賽德克族抗日英雄莫那魯道傳世唯一遺物「貝珠踝飾」,近日重新出土。
  • 歷史 臺灣人的抗日故事(五):從電影《賽德克•巴萊》說起
    可以說,霧社事件的爆發,是殖民當局對原住民的殘酷統治所造成的:日本人佔領臺灣後,侵入到原本自成一體的賽德克族領域,沒收族人狩獵槍枝,使部落傳統習慣律法受到嚴重挑戰;日本人認為臺灣歸屬日本後,土地及森林資源亦屬於日本,所以限制了原住民的生活空間及狩獵空間;日本人在臺灣期間還時常玩弄原住民婦女,甚至欺騙原住民婦女至日本從事賣娼工作;日本殖民者在臺灣建立起來的完全是警察政治
  • 電影《賽德克.巴萊》給人的震撼
    日本在接管霧社後對當地進行改造,被日本化的年輕賽德克族人也就出現了,如花崗一郎和花崗二郎一面接受著日本文化的洗禮,一面拋棄不了對賽德克族人的身份認同感,但在兩種文明的衝突中他們選擇了被馴化。儘管他們內訓的矛盾不少,可他們願意相信再過二十年,他們的子孫能徹底改變野蠻的面貌。 但是根本不願意接受日本文明的其他年輕族人嚮往的仍然是山林,是獵場,是他們舊有的生活。
  • 史詩影片《賽德克·巴萊》:人不能失去尊嚴,民族不能沒有靈魂
    《賽德克·巴萊》於2011年在臺灣上映,改編自真實發生的歷史「霧社事件」。主要講述了在甲午中日戰爭失敗後,臺灣賽德克原住民一直在日本統治下,被迫失去自己的文化信仰。忍辱負重的莫那魯道遭受三十年的殖民壓迫後,在1930年為了部落的尊嚴與自由奮勇反抗,率領三百多名勇士對抗日本三千大軍,用生命換來部落民族靈魂和信仰的故事。
  • 日據臺灣時代日本的一次打臉事件,臺灣霧社事件
    甲午海戰失敗後,清政府在1895年同日本籤訂了馬關條約,馬關條約的一個主要內容就是臺灣島及其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並且賠償日本2億兩白銀。臺灣從此進入了日據時代,直到1945年臺灣光復。日本人佔據臺灣後,這裡的山林資源不斷被砍伐,嚴重影響了以打獵為生並視森林為聖地的賽德克人的生活,賽德克人被強迫從事危險的木材搬運工作。馬赫坡社是霧社中一個大社,他們的首領莫那魯道身材高大魁梧,在霧社的族群中有著很高的威望,深得族人的擁戴。1930年10月的某一天,馬赫坡社的魯比.巴萬姑娘出嫁,莫那魯道和兩個兒子都來參加婚宴,席間,日本巡警吉村克己突然闖了進來。
  • 電影 賽德克巴萊,原來臺灣原住民也曾這麼激烈反抗日本侵略者
    毫無疑問,《賽德克·巴萊》是一部非常優秀的作品,分為《賽德克·巴萊(上):太陽旗》和《賽德克·巴萊(下):彩虹橋》兩部分,由臺灣著名導演魏德聖執導,講述了1930年臺灣南投的「霧社事件」。甲午戰敗,清廷割讓臺灣給了日本,雖然臺灣當地民眾抵抗,在先進的槍炮面前,臺灣還是被日本人侵佔了。日本人覬覦臺灣的林產、礦產等資源,大肆砍伐挖採,破壞了當地原住民賴以為生的獵場。加上殖民統治期間,對臺灣人民的盤剝和虐待,在一個名叫「霧社」的鄉村,有部落酋長「莫那·魯道」帶領賽德克族人爆發了起義。結果是,經過「霧社起義」,重創了日本殖民統治者,賽德克戰士們或戰死或自殺,寧死不降,全軍覆沒。
  • 電影 賽德克巴萊,原來臺灣原住民也曾這麼激烈反抗日本侵略者
    毫無疑問,《賽德克·巴萊》是一部非常優秀的作品,分為《賽德克·巴萊(上):太陽旗》和《賽德克·巴萊(下):彩虹橋》兩部分,由臺灣著名導演魏德聖執導,講述了1930年臺灣南投的「霧社事件」。整部電影場面宏大,堪稱史詩巨作,與歐美大片的是,本片並非塑造民族英雄,而是力求真實,向觀眾闡述一個真實的歷史事件。
  • 課本上沒有提及的,臺灣原住民對日本的反抗
    在日本人的眼中,霧社的賽德克族人無非是蕃族蠻人,化外之流。因此對於這些部落族人一方面是拉攏,一方面是輕視。賽德克族領袖莫那魯道曾經被組織前往日本觀光,他因此覺得臺灣的巡警比起日本本土差勁是臺灣日本巡警看不起原住民所致。當時日本政府鼓勵日本人迎娶番族女子為妻子以加深殖民,但是日本人一向賤視女性,這些原住民女子大多被隨意丟棄,很多甚至淪為歌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