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 賽德克巴萊,原來臺灣原住民也曾這麼激烈反抗日本侵略者

2020-04-24 不正經的電影解說

毫無疑問,《賽德克·巴萊》是一部非常優秀的作品,分為《賽德克·巴萊(上):太陽旗》和《賽德克·巴萊(下):彩虹橋》兩部分,由臺灣著名導演魏德聖執導,講述了1930年臺灣南投的「霧社事件」。整部電影場面宏大,堪稱史詩巨作,與歐美大片的是,本片並非塑造民族英雄,而是力求真實,向觀眾闡述一個真實的歷史事件。

電影 賽德克巴萊,原來臺灣原住民也曾這麼激烈反抗日本侵略者

首先跟大家普及下什麼是「霧社事件」。甲午戰敗,清廷割讓臺灣給了日本,雖然臺灣當地民眾抵抗,在先進的槍炮面前,臺灣還是被日本人侵佔了。日本人覬覦臺灣的林產、礦產等資源,大肆砍伐挖採,破壞了當地原住民賴以為生的獵場。加上殖民統治期間,對臺灣人民的盤剝和虐待,在一個名叫「霧社」的鄉村,有部落酋長「莫那·魯道」帶領賽德克族人爆發了起義。結果是,經過「霧社起義」,重創了日本殖民統治者,賽德克戰士們或戰死或自殺,寧死不降,全軍覆沒。電影中日本人稱呼賽德克人為「生番」,其實就是野蠻人的意思,還有一部原住民接受教育,被他們稱為「熟番」,反正都不是好聽的稱謂,「番」就是指野蠻人。

電影 賽德克巴萊,原來臺灣原住民也曾這麼激烈反抗日本侵略者

電影值得說道的地方太多,在藝術這一塊小編並不擅長,還是說說相關的劇情和歷史。

有人講這部電影實際上並不是講的國恥家仇,只是講的兩個種族對抗的故事,小編並不這樣認為。事件起源於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戰敗,在脅迫的情況下簽訂「馬關條約」,這才割讓臺灣。在日本殖民統治的壓迫下,由於莫那長子得罪了日本巡邏兵,日本人威脅屠村,莫那為求得一點生存之地,精心策劃發動了「霧社起義」。電影中也很直白地敘述了當時的過程,在清晨的霧氣掩護下,賽德克人突襲警局郵局,在小學操場屠殺了所有參加運動會的日本人。為什麼會舉辦運動會?這一天是日本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侵佔臺灣中戰死的日子。日本殖民當局就把這一天定為「臺灣神社祭」日。霧社的小學每年這一天都要舉行運動會,周圍的日本人都會來參加。隨後,日本殖民者調集了將近6000人在飛機大炮的協助下,進攻賽德克人。在裝備和人數的巨大落差之下,莫那帶領賽德克人且戰且退,利用地形消耗日軍。為了讓男人們沒有後顧之憂,一些老弱和婦女紛紛在樹林中自縊。日軍最後使用了毒氣彈,德賽克人傷亡慘重,剩下的戰士也自盡了,自此「霧社起義」失敗了。電影並未把領袖莫那描繪成一個英雄,相反,通過殺戮日本平民的鏡頭,告訴我們他也有人性的瑕疵,殺戮手無寸鐵的人是不對的,通過獵殺別人體現自己勇敢的做法也是不對的。

電影 賽德克巴萊,原來臺灣原住民也曾這麼激烈反抗日本侵略者

這部電影除了寫實之外,最大的優點的是:從客觀的角度體現人性!

雖然賽德克人依然過著茹毛飲血的原始生活,並未開化,充斥著殺戮。然而他們也有自己文化和信仰,這些文化和信仰就是對自己的認知,可以引導他們做出相應的改變,但不能抹去他們的文化和信仰,這是文化侵略,這也是奴役統治。

他們被禁止紋面,失去傳統信仰圖騰,無法成為「真正的賽德克人」,不是賽德克人,那他們又是誰?既然是賽德克人,那就要為氏族子孫守護賴以生存的獵場,即使戰死也能經彩虹橋進入祖先的獵場

電影 賽德克巴萊,原來臺灣原住民也曾這麼激烈反抗日本侵略者

「如果文明是要我們卑躬屈膝,我就讓你們看見野蠻的驕傲」——這是身為德賽克人的驕傲

生命可以失去,死後進入的獵場才是他們永遠不能夠失去的地方。

電影 賽德克巴萊,原來臺灣原住民也曾這麼激烈反抗日本侵略者

相關焦點

  • 電影 賽德克巴萊,原來臺灣原住民也曾這麼激烈反抗日本侵略者
    整部電影場面宏大,堪稱史詩巨作,與歐美大片的是,本片並非塑造民族英雄,而是力求真實,向觀眾闡述一個真實的歷史事件。首先跟大家普及下什麼是「霧社事件」。甲午戰敗,清廷割讓臺灣給了日本,雖然臺灣當地民眾抵抗,在先進的槍炮面前,臺灣還是被日本人侵佔了。日本人覬覦臺灣的林產、礦產等資源,大肆砍伐挖採,破壞了當地原住民賴以為生的獵場。
  • 臺灣最好看的原始部落抗日戰爭電影《賽德克巴萊》 推薦,打鬥場面極其血腥
    、遊大慶等主演,是一部臺灣最好看的抗日戰爭電影。該電影極大的還原了臺灣當地原住民與日本軍隊之間的戰爭,充滿了血腥的殺戮,被網友稱為臺灣版《勇敢的心》。 《賽德克·巴萊》影片的背景來自於1895年中國腐朽墮落的清政府和日本籤訂的不平等《馬關條約》將臺灣割讓給侵略者後。
  • 《賽德克巴萊》 戰鬥吧,成為「真正的人」
    《賽德克巴萊》是臺灣導演魏德聖的第二部長片,於2011年9月起分《太陽旗》《彩虹橋》上下集在臺灣地區上映,不僅創造超過8億新臺幣(約合1.7億人民幣)創紀錄票房,更獲金馬獎最佳劇情片。影片改編自歷史:1930年臺灣原住民賽德克族首領莫那魯道率領族人反抗日本殖民者,參與行動的部落幾遭滅族,史稱「霧社事件」。
  • 臺灣人的視角看日本之《賽德克巴萊》
    其實這跟臺灣人口結構的複雜性有一定的關係;臺灣人口中有明末清初遷居的漢人、原著民、蔣介石撤退帶去的外省人、日據時期定居的日本移民。我們常說的綠營獨派就不乏有「皇民子弟」,這些日本後裔對臺獨分子的影響是相當大的。《賽德克巴萊》從側面就反映了日本人對臺灣人的影響,這也是為什麼電影在大陸禁播的原因。
  • 【跟著鏡頭走臺灣】還原真實的賽德克巴萊
    電影《賽德克巴萊》讓身在大陸的人們聽說了臺灣原住民抗日的故事,電影中故事的發生地霧社也開始成為大陸遊客的新景點,京呈特派記者從臺灣帶來的照片給你還原一個真實的賽德克巴萊
  • 蔡英文跟臺灣原住民什麼仇什麼怨?
    那麼,蔡英文跟臺灣原住民什麼仇什麼怨?蔡英文幹嘛要道歉呢,蔡英文口中「400年的不義」是什麼呢?話要從臺灣原住民的前世今生說起。 臺灣原住民在清朝時,山區的被稱為「生番」,平原地區的被稱為「熟番」。甲午戰爭後,臺灣被割讓給日本。日據時代早期,日本人著重在平地鎮壓漢人的反抗,對「蕃地」則採取懷柔政策,將原住民與漢人分隔開來,封鎖原住民聚居地區,設置原住民保留地,限制漢族人民與原住民之間的交往。
  • 《賽德克巴萊》中的臺灣視角
    事實上,在少數民族/外國侵略者的對峙狀態中,當代電影總是試圖創造出一個夾縫中的人物,這個人物通常善良溫情優柔寡斷,充滿「人性的光輝」。然而,「中間人物」真的可以超越其國族認同嗎?瓊斯曾作為探險隊進入西藏考察,與藏民相處和諧,他熱愛這片純淨的土地,熱愛這裡淳樸的民風。
  • 課本上沒有提及的,臺灣原住民對日本的反抗
    而臺灣的原住民沒有土地所有權的觀念,他們採用遊耕,打獵的時候又跟著獵物跑,這樣一來,在臺灣的開礦等運動的促使下,原住民生活的空間日漸狹窄。在日本人的眼中,霧社的賽德克族人無非是蕃族蠻人,化外之流。因此對於這些部落族人一方面是拉攏,一方面是輕視。賽德克族領袖莫那魯道曾經被組織前往日本觀光,他因此覺得臺灣的巡警比起日本本土差勁是臺灣日本巡警看不起原住民所致。
  • 《賽德克巴萊》 戰鬥吧,成為「真正的人」(1)
    電影中,莫那魯道(居中者,林慶臺飾)一直守護著歷代相傳的獵場土地,面對日本人的侵略和殖民統治,最終決定以一種玉石俱焚的慘烈完成使命。《賽德克巴萊》是臺灣導演魏德聖的第二部長片,於2011年9月起分《太陽旗》《彩虹橋》上下集在臺灣地區上映,不僅創造超過8億新臺幣(約合1.7億人民幣)創紀錄票房,更獲金馬獎最佳劇情片。影片改編自歷史:1930年臺灣原住民賽德克族首領莫那魯道率領族人反抗日本殖民者,參與行動的部落幾遭滅族,史稱「霧社事件」。
  • 《賽德克巴萊》為自由而戰!
    影片導演魏德聖站在臺灣當地民族角度對「霧社事件」進行講述,並不是從旁觀者的角度。他的鏡頭很理性,只有前因後果,至於是非對錯,留給觀眾思考。《賽德克巴萊》分為《太陽旗》和《彩虹橋》上下兩部,臺灣版為完整版,長達276分鐘。
  • 影評之《賽德克巴萊》& 淺談領導力
    這部電影是臺灣導演魏德聖花了12年的時間拍的一部根據真實歷史史實 霧社事件 改編的電影。在此璇哥有一個疑問:為什麼很多臺灣的導演拍的電影都很有深厚的內涵?如《斷背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而且都是與人性或宗教相關的大題材?!這個話題不能再多說了,要不然電視臺就不讓播了!!!一、電影簡介眾所周知,臺灣於1895年因《馬關條約》割讓給日本,自此成為日本的殖民地。
  • 【經典影評】《賽德克巴萊》為自由而戰!
    影片導演魏德聖站在臺灣當地民族角度對「霧社事件」進行講述,並不是從旁觀者的角度。他的鏡頭很理性,只有前因後果,至於是非對錯,留給觀眾思考。《賽德克巴萊》分為《太陽旗》和《彩虹橋》上下兩部,臺灣版為完整版,長達276分鐘。
  • 勇士精神難敵文化侵蝕——願我們都是賽德克巴萊
    我想,我終於知道為什麼現在很多臺灣同胞更親近日本而不是祖國大陸,為什麼很多臺灣青年能隨口說出日語,而對大陸很多現象嗤之以鼻。歸根結底,是臺灣的根基被日本侵略時帶來的文化侵蝕了,雖然沒有完全的被掩蓋,但內質已經搖搖欲墜。 賽德克族是臺灣高山族的一個分支,居住在深山,靠打獵為生。
  • 臺灣原住民「立委」:蔡英文消費原住民議題撕裂社會
  • 《賽德克巴萊》在臺灣電影史上的地位如何?
    《賽德克巴萊》,是臺灣電影史上,第一部本土製作大片,也是最後一部本土大片,因此它是臺灣電影史上唯一一部大片。《賽德克巴萊》上下2部合計在臺灣取得約8億票房(新臺幣,下同),人民幣和新臺幣匯率近年來一直穩定在4.5-5之間,也就是說,《賽德克巴萊》票房相當於人民幣1.7億左右。咱們說說這部電影的創作背景。
  • 臺灣部落1000人全員戰死,讓日本人知道野蠻的驕傲!
    比如臺灣的一部抗日歷史題材的電影,就表現出了與現在臺灣當局截然不同的態度,收穫極高評價與諸多大獎,他就是史詩巨製——《賽德克巴萊》。本片改編於臺灣著名的反日起義「霧社事件「,講述了1930年10月27日發生於臺中州能高郡霧社的原住民賽德克部族對日本人的襲殺事件。
  • 《賽德克巴萊》—日本人竟被他們眼中的野蠻人反殺
    瞥了一眼韓寒微博,提到了賽德克巴萊,乍看之下還以為是莎士比亞的話劇改編的呢,後又看到彩虹橋三個字,有點中國味了。 既然被韓寒推薦了,且不說電影本身精不精彩,話題性肯定是十足的,說不定還能引來方瘋子前來撕咬,那時我若是全然不知就不太好了。
  • 臺灣的百年漂泊之賽德克巴萊
    「 去年夏天,看了一部名為《賽德克巴萊》的電影,這部籌備十二年之久,動員兩萬餘人參與拍攝的電影所帶給的震撼是難以表達的
  • 日本佔領臺灣時期臺灣人民是怎樣反抗殖民化的?
    祖國大陸的命運和前途,深深牽動著臺民的心。他們憤怒聲討日本侵略者的狼子野心,愛國抗日言論在臺灣各地傳播:「中國是我們本島的祖國,日中開戰,祖國中國必然進攻臺灣,戰爭結果,臺灣回歸中國,將是臺灣人無上的幸福。」「日本必亡,祖國興隆!」   臺灣人民強烈的愛國情緒,以及島內隨之出現的劇烈騷動,使得日本接任臺灣第十七任總督不到一年的小林躋造深感緊張。
  • 賽德克巴萊:我在彩虹橋的另一端等你?
    賽德克巴萊的製作成本堪稱臺灣史上最高,達七億新臺幣,但是換算成人民幣,其實這算不上是非常大的大製作,與那些動不動就好幾個億的內地商業片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但看完這部片子的第一感覺就是震撼,詫異於這豆腐塊般的寶島竟然可以拍出這樣的片子,實在是驚喜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