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賽德克·巴萊》是一部非常優秀的作品,分為《賽德克·巴萊(上):太陽旗》和《賽德克·巴萊(下):彩虹橋》兩部分,由臺灣著名導演魏德聖執導,講述了1930年臺灣南投的「霧社事件」。整部電影場面宏大,堪稱史詩巨作,與歐美大片的是,本片並非塑造民族英雄,而是力求真實,向觀眾闡述一個真實的歷史事件。
首先跟大家普及下什麼是「霧社事件」。甲午戰敗,清廷割讓臺灣給了日本,雖然臺灣當地民眾抵抗,在先進的槍炮面前,臺灣還是被日本人侵佔了。日本人覬覦臺灣的林產、礦產等資源,大肆砍伐挖採,破壞了當地原住民賴以為生的獵場。加上殖民統治期間,對臺灣人民的盤剝和虐待,在一個名叫「霧社」的鄉村,有部落酋長「莫那·魯道」帶領賽德克族人爆發了起義。結果是,經過「霧社起義」,重創了日本殖民統治者,賽德克戰士們或戰死或自殺,寧死不降,全軍覆沒。電影中日本人稱呼賽德克人為「生番」,其實就是野蠻人的意思,還有一部原住民接受教育,被他們稱為「熟番」,反正都不是好聽的稱謂,「番」就是指野蠻人。
電影值得說道的地方太多,在藝術這一塊小編並不擅長,還是說說相關的劇情和歷史。
有人講這部電影實際上並不是講的國恥家仇,只是講的兩個種族對抗的故事,小編並不這樣認為。事件起源於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戰敗,在脅迫的情況下簽訂「馬關條約」,這才割讓臺灣。在日本殖民統治的壓迫下,由於莫那長子得罪了日本巡邏兵,日本人威脅屠村,莫那為求得一點生存之地,精心策劃發動了「霧社起義」。電影中也很直白地敘述了當時的過程,在清晨的霧氣掩護下,賽德克人突襲警局郵局,在小學操場屠殺了所有參加運動會的日本人。為什麼會舉辦運動會?這一天是日本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侵佔臺灣中戰死的日子。日本殖民當局就把這一天定為「臺灣神社祭」日。霧社的小學每年這一天都要舉行運動會,周圍的日本人都會來參加。隨後,日本殖民者調集了將近6000人在飛機大炮的協助下,進攻賽德克人。在裝備和人數的巨大落差之下,莫那帶領賽德克人且戰且退,利用地形消耗日軍。為了讓男人們沒有後顧之憂,一些老弱和婦女紛紛在樹林中自縊。日軍最後使用了毒氣彈,德賽克人傷亡慘重,剩下的戰士也自盡了,自此「霧社起義」失敗了。電影並未把領袖莫那描繪成一個英雄,相反,通過殺戮日本平民的鏡頭,告訴我們他也有人性的瑕疵,殺戮手無寸鐵的人是不對的,通過獵殺別人體現自己勇敢的做法也是不對的。
這部電影除了寫實之外,最大的優點的是:從客觀的角度體現人性!
雖然賽德克人依然過著茹毛飲血的原始生活,並未開化,充斥著殺戮。然而他們也有自己文化和信仰,這些文化和信仰就是對自己的認知,可以引導他們做出相應的改變,但不能抹去他們的文化和信仰,這是文化侵略,這也是奴役統治。
他們被禁止紋面,失去傳統信仰圖騰,無法成為「真正的賽德克人」,不是賽德克人,那他們又是誰?既然是賽德克人,那就要為氏族子孫守護賴以生存的獵場,即使戰死也能經彩虹橋進入祖先的獵場
「如果文明是要我們卑躬屈膝,我就讓你們看見野蠻的驕傲」——這是身為德賽克人的驕傲。
生命可以失去,死後進入的獵場才是他們永遠不能夠失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