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德克巴萊的製作成本堪稱臺灣史上最高,達七億新臺幣,但是換算成人民幣,其實這算不上是非常大的大製作,與那些動不動就好幾個億的內地商業片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但看完這部片子的第一感覺就是震撼,詫異於這豆腐塊般的寶島竟然可以拍出這樣的片子,實在是驚喜萬分。
從海角七號開始就覺得魏導是一個很有才華的導演,這次的賽德克巴萊也沒有讓影迷們失望。但是也正是因為這個戲名,才讓我在看電影之前萬分好奇,然後去查了很多有關這部電影的背景,才大概了解到這段被遺忘的歷史。其實內地的影迷對這部戲不感冒也不是沒有原因的,首要原因當然是戲名,賽德克巴萊對內地的觀眾來說其實是極其陌生的,只覺得拗口又奇怪。
其實抗日的故事,作為一個內地學生實在是看了不少,課本影視作品都有好多好多,但這段在海峽對岸的悲壯的歷史,幾乎是一無所知,所以還沒有看就收到以往的一種定性的思維的影響,覺得說這又是以往那種千遍一律的抗日愛國電影,這樣更不用說那些沒有了解電影背景習慣的影迷,不了解導致興趣大減。
聽著最後十分鐘的《看見彩虹》,電影院很好地沒有開燈,兩個半小時的觀影在一種沉思中結束,恍然發現在過程中連我媽也看得偷抹眼淚。故事其實不難懂,馬關條約籤訂後,寶島臺灣被迫割讓給日本,日本對島上的資源虎視眈眈,但他們對島上原住民的兇猛早有耳聞,不得不部署以後再出動。
而鏡頭的另一端,講到少年時候的莫那魯道,臉上還沒有圖騰的他,打獵成功,成為族人的英雄,終於成為一名真正的賽德克人,莫那魯道英勇善戰,與族人一直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唱著屬於他們的歌,跳著喜慶的舞蹈。只是平靜的生活隨著日軍的入侵而被打破,賽德克人被迫漸漸失去他們的生活習慣和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