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德克巴萊》是一部當之無愧的史詩級電影,其宏大敘事、詩意景象以及表現出的陽剛氣質、生命血性及英雄情節,絲毫不輸《勇敢的心》、《最後一個莫希幹人》、《與狼共舞》等經典好萊塢電影。那些剛毅的面孔、古老的儀式、茂密的森林,那些來自靈魂深處的民歌,那些似乎有著頑強生命力的巨樹花草,給我們乾涸的視覺注入了鮮活流動的斑斕色彩。
這部電影的名字來自賽德克語,賽德克的意思是「人」,巴萊的意思是「真實」,賽德克巴萊的意思是「真實的人」
《賽德克巴萊》,早在2011年就已經上映,是臺灣電影《海角七號》導演魏德聖所執導的影片,這部電影從最初發想、史料匯整、劇本企劃,到拍攝後制完成,前後長達12年、跨國動員兩萬人拍攝。由於全片長達4.5小時,故拆分為上下兩集,電影在臺灣上映分為《賽德克巴萊(上):太陽旗》和《賽德克巴萊(下):彩虹橋》兩部分,共276分鐘。中國大陸、國際版上映為剪輯版153分鐘,建議大家看上下完整版。
這部電影真實地再現了一個歷史事件,即1930年臺灣南投發生的「霧社事件」。臺灣在1930年被日本帝國主義殖民統治。那時,臺中縣能高縣山區有一個美麗的地方,因為早上霧大,所以被稱為「霧社」。在濃霧瀰漫的深山密林中,生活著一個強悍的當地土著部落——賽德克人。由於無法忍受日本殖民者的壓迫,賽德克族頭目莫那魯道率領族人三百多名勇士對抗日本三千大軍。於10月27日開始以「祖先血祭」的名義與日本作戰。他們襲擊了警察局,殺死了警察,繳獲了武器和彈藥。在整個起義期間,134名日本人被殺,日本人使用了大炮、催淚彈和氣彈,導致大部分起義者死亡,完全喪失了抵抗潛力,起義失敗。
影片全影像展示了暴力野蠻與所謂先進文明的不屈不撓的鬥爭,表達了人性中對靈魂自由的追求和徵服。
影片中有許多經典的對白:
日本人比森林的樹葉還要繁密!比濁水溪的石頭還要多!但我反抗的決心比奇萊山還要堅定!!
如果文明是要我們卑躬屈膝,那我就讓你們看見野蠻的驕傲!
這世界絕非我們想像中的那麼友善、那麼體貼善良,相反的,沒有力量的人如果不試圖從考驗中站起來的話,那麼現實的無情總有一天會像盤旋的禿鷹一樣,等著啃食我們因軟弱而壞死的部分。
塔道:你明明知道這一戰一定會輸,為什麼還要打?
莫那:為了快被遺忘的圖騰!
莫那:你看看這些年輕人,白白淨淨的臉。。。。沒有賽德克該有的圖騰。你忍心看著他們死去的靈魂被祖靈遺棄?還是你覺得他們不夠資格?成為一個雙手染血的賽德克巴萊?
塔道:「圖騰?」
莫那:圖騰!!
塔道:拿生命來換圖騰印記。。。。那拿什麼來換回這些年輕的生命?
莫那:驕傲!
我們一直感嘆沒有自己的民族史詩大片,而現如今魏德聖做到了,在華語電影整體傾向於頹廢、萎靡的創作狀態時,它幾乎是以驕傲的姿態,宣告電影精神不死,捍衛著華語電影在好萊塢、日韓電影面前的尊嚴,宏大的場景,慘烈悲壯的廝殺,讓我們嘆為觀止,它所詮釋的命題,不但屬於曾經的臺灣原住民,也屬於整個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