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了一部讓人熱血沸騰的電影,當然是被朋友推薦來的,片名就叫做《賽德克巴萊》,分為太陽旗和彩虹橋上下兩部,刪減之後的大陸版本只有一部。
影片講述日據臺灣地區時期著名的霧社事件,描寫當地人民反抗日本統治的血淚抗爭故事,於2011年9月9日在中國臺灣上映。
(霧社真實圖片,源自百科)
在險惡的日據時代,賽德克族被迫失去自己的文化信仰,男人須服勞役不得狩獵、女人幫傭不能編織彩衣,驍勇善戰的英雄莫那魯道,見證三十年來的壓迫統治。因一場誤會種下日警和賽德克族的緊張關係,自此族人便活在恐遭日警報復的陰霾中,忍辱負重的莫那魯道在深思後,雖知將面臨滅族危機,但他明白唯有挺身為民族尊嚴反擊,才能成為真正的賽德克人,於是決心帶領族人循著祖靈之訓示,奪回屬於他們的獵場。
▼劇照
「魏挑戰公眾神經,他不斷在影片裡拋出同樣一個話題:為了祖靈崇拜心理格式,付出幾乎滅族的代價是不是符合正義?這是對票房的一個冒險挑戰,沒有什麼觀眾喜歡這來自政治倫理學的挑戰,因為這挑戰讓人不舒服,它沒有固定答案,到處是倫理陷阱和計算困境,就算你和你的同伴爭論到面紅耳赤,仍舊找不到可以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網友
在我看來,沒有任何一個人或者是國家可以去搶佔另外一種文明,更別說是侵略佔有。
賽德克族人的信仰讓他們赴向一場沒有勝算的反抗,在他們每個人的心裡,作砧板上的魚肉,每日生活在恐懼與壓迫中,打不還手,罵不還口,是讓祖靈蒙羞比死了還要難以接受的事情,於是他們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反抗,用長刀和槍枝對抗飛機炸彈,他們嚮往獵場,那是他們的文明,是他們心中「真正的人」。
影片中,受過高等教育的花岡一郎和花崗二郎在自殺的方式上,一郎以武士道精神切腹,二郎則選擇賽德克傳統上吊自盡,這兩個人給我一種說不出的感覺,而且無法做出評價。
幕後
1.由於全片長達4.5小時,故拆分為上下兩集。上集《太陽旗》於2011年9月9日在臺上映,下集《彩虹橋》於9月30日三周後接連同步上映。
2.該片在2003年曾先以一支5分鐘試拍片開始籌備,但終因募款不足而暫告中止;後魏德聖改以執導首部劇情長片《海角七號》在2008年上映並創下全臺最高國片票房紀錄後,重啟《賽德克·巴萊》拍攝計劃。
3.全片從最初發想、史料匯整、劇本企劃,到拍攝後制完成,前後超過12個年頭。
4.賽德克·巴萊,賽德克族語,出自賽德克語(Seediq Bale),意為:「真正的人」。
前期回顧:
「孩兒們,別不信,高中三年很快就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