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賽德克巴萊》讓身在大陸的人們聽說了臺灣原住民抗日的故事,電影中故事的發生地霧社也開始成為大陸遊客的新景點,京呈特派記者從臺灣帶來的照片給你還原一個真實的賽德克巴萊。
電影中,賽德克族人居住在臺灣中部山區濁水溪畔的霧社臺地,共分十餘個部落,以狩獵衛生,保留著出草(獵人頭)、紋面、斷齒等習俗。
電影中的賽德克族馬赫坡社村落
現實中的馬赫坡
日本佔領臺灣後,將霧社作為開發臺灣中部的重要樞紐,初期以軍事鎮撫為主,但在1910年代後期,開始側重對山地蕃區的開發與教育,霧社被視為重點發展區域。
自此,霧社建起媲美日本本土城鎮的公共建設與機能的市街,霧社地區諸社95%原住民能以簡單的日語與日本警察、教師溝通,日本當局還並鼓勵警察與原住民頭目之女聯姻,電影主角馬赫坡社首領莫那魯道的妹妹狄娃絲·魯道就嫁給了日本人,但後來被拋棄。
電影中的霧社街景
霧社事件發生前的霧社
從山上俯瞰現在的霧社
由於日本人對原住民的歧視與苛待,原住民對日本統治深感不滿,終於在1930年10月27日霧社學校舉行的運動會上起事,針對霧社的日本人進行了「出草」。
電影中舉辦運動會的霧社公學校
事件發生前的霧社公學校
現在的霧社公學校
事件發生後,日本當局派出軍隊進入山中搜捕賽德克族人,期間以山炮發射疑似「糜爛性毒氣彈」、用飛機投擲白磷燃燒彈,對躲藏在密林中的原住民進行攻擊。
當局還利用原住民族群間的矛盾,以提供賞金和槍枝彈藥為條件,利用周邊原本就與起義各社存有嫌隙的原住民部落,組成「味方蕃」襲擊隊協助作戰。
電影中日軍進山
霧社事件發生後日軍進山
電影中日軍到達霧社
霧社事件發生後日軍由馬赫坡高地之塹壕向馬赫坡大巖窟進行炮擊
霧社事件中原住民使用過的武器
由於實力懸殊,起義原住民很快就陷入糧食不繼的狀態,反抗活動自11月中旬規模日漸縮小及喪失組織性,當月下旬起義原住民僅剩下數十人仍潛伏以遊擊戰方式苦撐,日方也在月底宣布任務達成並撤走大部分軍隊,進入殘敵掃蕩階段。
參與起義之主要人物多半於事件中死亡:首領莫那魯道見大勢已去,命其妻巴幹瓦利斯在耕作小屋自縊,接連槍殺兩名孫子,連同妻子的屍體一同放火燃燒,然後帶著騎銃,獨自進山,在大斷崖飲彈自殺,四年後才為人所發現。
莫那魯道長子達多莫那帶領最後的五、六名戰士於12月8日在山中自縊。參與霧社事件的六個部落,共1236人,最後有644人死亡,其中267人被殺,290人自殺。
電影中的莫那魯道
莫那魯道畫像
抗戰結束後,當地政府將殖民時期於霧社所設立的日本人殉難紀念碑拆除,改立原住民抗日紀念碑。1973年將莫那魯道遺骸歸葬於紀念碑後方。
原住民抗日紀念碑
莫那魯道之墓
霧社事件後投降的賽德克人共514人,被集中安置於鄰近原部落的五處「保護蠻收容所」內。1931年4月25日深夜,頭領在霧社事件中被殺的原住民部落道澤群襲擊了四處收容所,賽德克族人被殺死及自殺者共216人,史稱第二次霧社事件。
第二次霧社事件中被殺的賽德克族人
電影中通往霧社的吊橋
現在通往霧社的公路橋
第二次霧社事件後抗日六社遺族僅剩298名。1931年5月6日,日本官方強制六社全部遷移到北港溪流域與眉原溪交會處之川中島,以集中監視,並將六社合成一社改名為「川中島社」(今日的清流部落)不得回原籍,從此霧社地區賽德克族永離祖居。
現在的清流部落大門
賽德克族人後裔
霧社事件震驚日本當局與國際社會,這是臺灣在日治期間最後一次激烈武裝抗日行動。後世有不少作品紀念此事件,著名的有邱若龍的漫畫《霧社事件》、鄧相揚的小說《風中緋櫻》及魏德聖的電影《賽德克巴萊》。
電影《賽德克巴萊》基本忠於史實,其中兩名接受日本教育的賽德克族警察花岡一郎和花岡二郎在歷史上確有其人。
電影中出現的少年巴萬那威在歷史上也確有其人,但他並沒有死於戰場,而是投降後生活到1936年被害。
霧社事件的發生地現在是臺灣南投縣仁愛鄉,在電影《賽德克巴萊》大熱後成為大陸遊客赴臺旅遊的重要景點。
圖/京呈饒強、電影《賽德克巴萊》劇照
ps.歡迎大家在京呈後臺做出自己的評論,小編將會選出精彩評論為大家呈現哦~
(版權聲明:歡迎分享到朋友圈,但如果公眾號或其他媒體轉載,請與京呈後臺聯繫,首發24小時內不接受轉載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