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鏡頭走臺灣】還原真實的賽德克巴萊

2021-02-13 京呈

  電影《賽德克巴萊》讓身在大陸的人們聽說了臺灣原住民抗日的故事,電影中故事的發生地霧社也開始成為大陸遊客的新景點,京呈特派記者從臺灣帶來的照片給你還原一個真實的賽德克巴萊。

  電影中,賽德克族人居住在臺灣中部山區濁水溪畔的霧社臺地,共分十餘個部落,以狩獵衛生,保留著出草(獵人頭)、紋面、斷齒等習俗。

電影中的賽德克族馬赫坡社村落


現實中的馬赫坡

  日本佔領臺灣後,將霧社作為開發臺灣中部的重要樞紐,初期以軍事鎮撫為主,但在1910年代後期,開始側重對山地蕃區的開發與教育,霧社被視為重點發展區域。

  自此,霧社建起媲美日本本土城鎮的公共建設與機能的市街,霧社地區諸社95%原住民能以簡單的日語與日本警察、教師溝通,日本當局還並鼓勵警察與原住民頭目之女聯姻,電影主角馬赫坡社首領莫那魯道的妹妹狄娃絲·魯道就嫁給了日本人,但後來被拋棄。


電影中的霧社街景


霧社事件發生前的霧社


從山上俯瞰現在的霧社

  由於日本人對原住民的歧視與苛待,原住民對日本統治深感不滿,終於在1930年10月27日霧社學校舉行的運動會上起事,針對霧社的日本人進行了「出草」。


電影中舉辦運動會的霧社公學校


事件發生前的霧社公學校


現在的霧社公學校

  事件發生後,日本當局派出軍隊進入山中搜捕賽德克族人,期間以山炮發射疑似「糜爛性毒氣彈」、用飛機投擲白磷燃燒彈,對躲藏在密林中的原住民進行攻擊。

  當局還利用原住民族群間的矛盾,以提供賞金和槍枝彈藥為條件,利用周邊原本就與起義各社存有嫌隙的原住民部落,組成「味方蕃」襲擊隊協助作戰。


電影中日軍進山

霧社事件發生後日軍進山

電影中日軍到達霧社

霧社事件發生後日軍由馬赫坡高地之塹壕向馬赫坡大巖窟進行炮擊


霧社事件中原住民使用過的武器

  由於實力懸殊,起義原住民很快就陷入糧食不繼的狀態,反抗活動自11月中旬規模日漸縮小及喪失組織性,當月下旬起義原住民僅剩下數十人仍潛伏以遊擊戰方式苦撐,日方也在月底宣布任務達成並撤走大部分軍隊,進入殘敵掃蕩階段。

  參與起義之主要人物多半於事件中死亡:首領莫那魯道見大勢已去,命其妻巴幹瓦利斯在耕作小屋自縊,接連槍殺兩名孫子,連同妻子的屍體一同放火燃燒,然後帶著騎銃,獨自進山,在大斷崖飲彈自殺,四年後才為人所發現。

  莫那魯道長子達多莫那帶領最後的五、六名戰士於12月8日在山中自縊。參與霧社事件的六個部落,共1236人,最後有644人死亡,其中267人被殺,290人自殺。


電影中的莫那魯道

莫那魯道畫像

  抗戰結束後,當地政府將殖民時期於霧社所設立的日本人殉難紀念碑拆除,改立原住民抗日紀念碑。1973年將莫那魯道遺骸歸葬於紀念碑後方。


原住民抗日紀念碑

莫那魯道之墓


  霧社事件後投降的賽德克人共514人,被集中安置於鄰近原部落的五處「保護蠻收容所」內。1931年4月25日深夜,頭領在霧社事件中被殺的原住民部落道澤群襲擊了四處收容所,賽德克族人被殺死及自殺者共216人,史稱第二次霧社事件。

第二次霧社事件中被殺的賽德克族人

電影中通往霧社的吊橋

現在通往霧社的公路橋

  第二次霧社事件後抗日六社遺族僅剩298名。1931年5月6日,日本官方強制六社全部遷移到北港溪流域與眉原溪交會處之川中島,以集中監視,並將六社合成一社改名為「川中島社」(今日的清流部落)不得回原籍,從此霧社地區賽德克族永離祖居。

現在的清流部落大門

賽德克族人後裔

  霧社事件震驚日本當局與國際社會,這是臺灣在日治期間最後一次激烈武裝抗日行動。後世有不少作品紀念此事件,著名的有邱若龍的漫畫《霧社事件》、鄧相揚的小說《風中緋櫻》及魏德聖的電影《賽德克巴萊》。

電影《賽德克巴萊》基本忠於史實,其中兩名接受日本教育的賽德克族警察花岡一郎和花岡二郎在歷史上確有其人。

電影中出現的少年巴萬那威在歷史上也確有其人,但他並沒有死於戰場,而是投降後生活到1936年被害。

霧社事件的發生地現在是臺灣南投縣仁愛鄉,在電影《賽德克巴萊》大熱後成為大陸遊客赴臺旅遊的重要景點。

圖/京呈饒強、電影《賽德克巴萊》劇照

ps.歡迎大家在京呈後臺做出自己的評論,小編將會選出精彩評論為大家呈現哦~

(版權聲明:歡迎分享到朋友圈,但如果公眾號或其他媒體轉載,請與京呈後臺聯繫,首發24小時內不接受轉載申請)

相關焦點

  • 「為了部落」這部讓你了解真實的臺灣歷史《賽德克巴萊》
    今天來推薦這部臺灣高分電影,記得當時看完《賽德克巴萊》熱血沸騰,一直以來對臺灣的歷史了解不多,直到看了魏德聖導演得《賽德克·巴萊》,我才真正算是了解了臺灣歷史。回過來說賽德克巴萊為什麼好。它在一片高科技的電光火和都市男女的卿卿我我之間,在大富翁遊戲和商業價值之間,非常小聲但非常堅定地提供了一種被很多人遺忘甚至被很多人不了解的視角,去觀察和了解人的含義。
  • 《賽德克巴萊》將分上下集 臺灣有史以來投資最多
    本報訊 (記者楊林)自2008年《海角七號》創下5.3億元新臺幣票房紀錄後,導演魏德聖潛心工作三年,製作臺灣有史以來投資最大的影片《賽德克巴萊》。昨日記者從該片監製黃志明處獲悉,影片將於今年9月分上下兩集在臺灣上映。至於大陸上映時間黃志明稱:「要看電影局審查的情況,只能說希望這部影片早點和大陸觀眾見面。」
  • 《賽德克巴萊》在臺灣電影史上的地位如何?
    《賽德克巴萊》,是臺灣電影史上,第一部本土製作大片,也是最後一部本土大片,因此它是臺灣電影史上唯一一部大片。《賽德克巴萊》上下2部合計在臺灣取得約8億票房(新臺幣,下同),人民幣和新臺幣匯率近年來一直穩定在4.5-5之間,也就是說,《賽德克巴萊》票房相當於人民幣1.7億左右。咱們說說這部電影的創作背景。
  • 臺灣最好看的原始部落抗日戰爭電影《賽德克巴萊》 推薦,打鬥場面極其血腥
    、遊大慶等主演,是一部臺灣最好看的抗日戰爭電影。該電影極大的還原了臺灣當地原住民與日本軍隊之間的戰爭,充滿了血腥的殺戮,被網友稱為臺灣版《勇敢的心》。 二、賽德克巴萊是什麼意思? 賽德克巴萊,出自臺灣賽德克語,意為「真正的人,驕傲的人」。
  • 臺灣的百年漂泊之賽德克巴萊
    「 去年夏天,看了一部名為《賽德克巴萊》的電影,這部籌備十二年之久,動員兩萬餘人參與拍攝的電影所帶給的震撼是難以表達的
  • 《賽德克巴萊》為自由而戰!
    影片導演魏德聖站在臺灣當地民族角度對「霧社事件」進行講述,並不是從旁觀者的角度。他的鏡頭很理性,只有前因後果,至於是非對錯,留給觀眾思考。《賽德克巴萊》分為《太陽旗》和《彩虹橋》上下兩部,臺灣版為完整版,長達276分鐘。
  • 臺灣人的視角看日本之《賽德克巴萊》
    其實這跟臺灣人口結構的複雜性有一定的關係;臺灣人口中有明末清初遷居的漢人、原著民、蔣介石撤退帶去的外省人、日據時期定居的日本移民。我們常說的綠營獨派就不乏有「皇民子弟」,這些日本後裔對臺獨分子的影響是相當大的。《賽德克巴萊》從側面就反映了日本人對臺灣人的影響,這也是為什麼電影在大陸禁播的原因。
  • 跟著偶像劇遊臺灣,處處是驚喜!
    有人說,喜歡臺灣電影的影迷們即使是第一次來臺灣,也不會有陌生感。臺灣電影中展現的臺灣之美,一直是臺灣風景最好的名片。
  • 推薦電影《賽德克巴萊》
    ——題記   《賽德克巴萊》,較之其他大片,叩擊我眼帘的那一幀幀畫面,褪掉了奢靡的包裝、洗盡浮華,如清醇的輕羽梳理著我心房的雜草。  同樣的抗日,同樣的民族守護,它沒有《金陵十三釵》中日軍擢髮莫數的罪行,連激起人們不由自主的泣數行下也寥寥無幾,更沒有《舉起手來》中塑造的一個個呆童拙夫、愚昧無知的日本人,無法讓我們語笑喧闐。
  • 推薦一部民族史詩級大片《賽德克巴萊》
    《賽德克巴萊》是一部當之無愧的史詩級電影,其宏大敘事、詩意景象以及表現出的陽剛氣質、生命血性及英雄情節,絲毫不輸《勇敢的心》、《最後一個莫希幹人》、《與狼共舞》等經典好萊塢電影。這部電影的名字來自賽德克語,賽德克的意思是「人」,巴萊的意思是「真實」,賽德克巴萊的意思是「真實的人」《賽德克巴萊》,早在2011年就已經上映,是臺灣電影《海角七號》導演魏德聖所執導的影片,這部電影從最初發想、史料匯整、劇本企劃,到拍攝後制完成,前後長達12年、跨國動員兩萬人拍攝。
  • 後殖民主義視域下的《賽德克巴萊》
    當劉嘉玲、陳國富和侯孝賢在臺上念出「賽德克巴萊」幾個字的時候,守候在新聞中心裡的臺灣記者們頓時爆發出一陣熱烈的歡呼。那你一定要看下在臺灣上映的版本,跟之前在威尼斯電影節上放映的完全不一樣。毀譽參半是否真是因為刪剪過多的緣故?帶著這樣的疑問,在離開臺北前的最後一晚,我特意跑去101旁邊的影城買了2張《賽德克巴萊》的票,從21點40分一直看到凌晨3點多。這絕對是一次不同凡響的觀影體驗,算不上美妙,但極度震撼。從電影院走出來,遊蕩在臺北之夜空蕩蕩的大街上,我腦海裡被三個字填充的滿滿:不簡單。魏德聖太不簡單了!
  • 【經典影評】《賽德克巴萊》為自由而戰!
    影片導演魏德聖站在臺灣當地民族角度對「霧社事件」進行講述,並不是從旁觀者的角度。他的鏡頭很理性,只有前因後果,至於是非對錯,留給觀眾思考。《賽德克巴萊》分為《太陽旗》和《彩虹橋》上下兩部,臺灣版為完整版,長達276分鐘。
  • 真正的人——《賽德克巴萊》
    如果說華語電影《霸王別姬》《活著》兩部高峰後,最好的電影,我個人認為要頒獎給《賽德克巴萊》,另外還有一部是《讓子彈飛》,而且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兩部電影
  • 賽德克巴萊:我在彩虹橋的另一端等你?
    賽德克巴萊的製作成本堪稱臺灣史上最高,達七億新臺幣,但是換算成人民幣,其實這算不上是非常大的大製作,與那些動不動就好幾個億的內地商業片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但看完這部片子的第一感覺就是震撼,詫異於這豆腐塊般的寶島竟然可以拍出這樣的片子,實在是驚喜萬分。
  • 想去走走《賽德克巴萊》之路
    電影並沒有一味美化主角莫那·魯道,沒有掩蓋賽德克原住民濫殺的一面,而是將史實最大限度的還原,是非功過由觀影的我們自己去思考、評判。      影中的小孩(巴萬)讓我銘記於心,他看到戰友一個個被打倒,化悲痛為力量,扛起機關槍,不要命地衝鋒掃射。
  • 【跟著電影遊臺灣】臺灣8日
  • 《賽德克巴萊》 戰鬥吧,成為「真正的人」(1)
    《賽德克巴萊》是臺灣導演魏德聖的第二部長片,於2011年9月起分《太陽旗》《彩虹橋》上下集在臺灣地區上映,不僅創造超過8億新臺幣(約合1.7億人民幣)創紀錄票房,更獲金馬獎最佳劇情片。影片改編自歷史:1930年臺灣原住民賽德克族首領莫那魯道率領族人反抗日本殖民者,參與行動的部落幾遭滅族,史稱「霧社事件」。
  • 野蠻的驕傲——賽德克巴萊番刀
    「如果你的文明是讓我們卑躬屈膝,那我就帶你們看見野蠻的驕傲」
  • 有人在豆瓣上惡評《賽德克巴萊》,僅僅是不喜歡嗎?
    2012年上映的《賽德克巴萊》,其轟動效果著實不一般。也讓我們看到了在華語界還有導演在認真的拍攝這樣的電影,很好。至少在華語界,還不是所有的導演都在拍攝抗日神劇至少還有人在認真的還原史實!我希望看這篇影評的人們再仔細的熟悉一下那一段歷史,或者是看過電影之後再來聽一下。
  • 影 | 好電影的標準 《賽德克巴萊》
    這是一篇老影評,2012年寫的,記得當時看完《賽德克巴萊》熱血沸騰,又覺得其他人寫的撓不到癢處,就自己搞了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