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情人節的時候又看了一遍《情書》。愛情片並不是自己喜歡的類型,而《情書》卻是少有的能夠讓我再次觀看的電影。大概十年前第一次看時就被深深打動,後來又讀了小說。如今重溫,時隔多年,再次看到那些熟悉的情節和鏡頭,感動卻絲毫未減。
《情書》是巖井俊二的封神之作,憑藉此片被全世界的小資頂禮膜拜,導演同時也是小說的原著作者。雖然小說寫得也不錯,但還到不了經典這個層次,然而拍成電影後卻能夠登堂入室,奉上神壇,導演在把文字轉換成影像語言時實現了質的飛躍。原著作者拍自己的作品,還能實現大幅的升華,實數難得!啥?貌似還有中國的郭敬明?好吧。
影片的一開頭就是一副很唯美的雪地畫面,典型的日式風格,乾淨而清澈。然而接下來的情節可能會讓人感到有一點沉悶。博子的未婚夫藤井樹兩年前在登山時遇難,博子一直不能釋懷,在未婚夫的忌日來到他生前的房間緬懷已逝的戀人。在翻看其中學的同學錄時發現了他以前的舊居住址,據說那裡修公路早已經拆遷了。為了排遣實在難以抑制的悲傷,博子循著地址寄出了一封以為是發往天國的信,沒想到由此意外地發現未婚夫上中學時班上有一位女生和他同名同姓,也叫藤井樹。這位女藤井樹和博子通過書信一來二往便交流了起來。隨著女藤井樹對中學時代回憶的展開,影片才漸入佳境,畫面也從冷色調變得鮮豔起來。櫻花飛舞的校園,穿著校服騎著單車的少年,青春的氣息撲面而來,悠揚的弦樂婉轉動聽,明媚中帶著淡淡的憂傷。
關於中學時代的回憶無疑是全片最精華的部分,導演的表達含蓄而雋永,兩位主人公其實根本就沒有多少交流,尤其男主性格冷峻寡言,整部片子下來都沒有幾句臺詞,觀眾只能從一些若隱若現的細節中揣測主人公內心的真實想法,直到全片的最後一幕,當女藤井樹多年後看到那張《追憶似水年華》的借書卡時,前面一切的欲言又止,一切的怪誕行為,一切的矢口否認,一下子變得豁然開朗,觀眾的所有期待得到了驗證,但同時又有時過境遷的遺憾與惋惜,也許只有看到這一幕才能真正理解「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的含義,不得不佩服導演的精巧匠心,在IMDB上不少粗獷的西方觀眾也都說看到最後一幕感動得潸然淚下。
雖然影片感人至深,但導演的敘述安靜而平和,沒有濃墨重彩的渲染,沒有撕心裂肺的衝突,感動就蘊藏在一個個白描的日常小場景之中。主人公的心思埋藏在內心最深處,要讓觀眾從蛛絲馬跡中觀察出來。這無疑給青春純愛電影的創作以良好的示範,現在很多講校園時代愛情故事的作品為什麼會垮掉就是因為寫得太過激烈,太過成人化,你讓中學生捧一大束玫瑰高調表白,天天變著法的各種約會,吵架開撕,Kiss,**,墮胎,只會讓觀眾覺得又俗又尬。畢竟在傳統的價值觀當中,尤其在東方,大張旗鼓地早戀並不太能被接受,觀眾會感同身受那種澎湃於內心卻壓抑於表面,欲言又止的少年情懷,但接受不了看到滿臉稚氣的小娃娃們提前進入成人的情愛世界,所得到的觀影感受也就只能是如坐針氈,如芒在背,如鯁在喉了。
本片的另一大特點是基本上不存在什麼反面角色,每個人都純真善良,卻又都陷入求不得或放不下的現實困境當中,殘酷與疼痛歷歷可見。鈴美喜歡秋葉,秋葉喜歡博子,博子卻忘不了死去的男樹,男樹卻一直深愛著女樹,就連那些一閃而過的角色也都一樣,郵遞員,隔壁班的大井以及自行車停車場嚎啕大哭的女生都在一廂情願的痛苦中無可奈何。也許導演是想告訴我們這才是愛情的常態,娑婆世界,娑婆即遺憾。
另外,影片的主題雖然是愛情,但主題之外也延伸到了更加寬廣的命題:關於記憶與時間,兩位女主一個要走出過往,獲得新生,一個在追憶往昔,重獲感動,我們對待過往的兩種方式在兩人身上對立統一起來,很值得品味。關於生命與死亡,博子要面對未婚夫的遇難,女樹要面對父親的離世,自己也差點死於肺炎。逝者已逝,活著的人該如何繼續?也許世間並沒有什麼特效的療法,只能由時間來慢慢消化。立足於愛情卻又超越愛情,可能這也是這部片子能成為殿堂級作品的原因吧。
最後想說一下影片的三位主演,顏值都是沒得說,少年時代的男樹劍眉星目,冷峻憂鬱,秒殺當下分不清性別的小鮮肉。女樹則嬌憨可人,淺笑嫣然,落落大方。長大後的女樹和博子為同一演員所飾,兩人長得很像,一樣溫柔嫻靜,清新淡雅,就衝主演們的顏值氣質也絕對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