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子仰起臉望著天空,感受雪花靜靜飄在臉上,遠在天國的他,想必世界也是這樣的純淨透明吧。
這部《情書》是1995年巖井俊二導演的日本純愛電影,講述了兩段絕美的戀情。它精巧別致的構思與浪漫唯美的畫面,體現了巖井俊二初期電影的特徵,同時也將日本電影一貫追求的含蓄之美展現得淋漓盡致。我認為《情書》最大的特點就是「浪漫」,這份浪漫在整部電影裡無處不在。
《情書》可謂是情節曲折幽遠,形散神不散。故事由三條線索組成,一是男女藤井樹間的青春故事,二是女藤井樹與男藤井樹的未婚妻渡邊博子間的通信,三是渡邊博子的釋懷之路。
在一個飄雪的日子裡,女藤井樹收到一封陌生人的來信,寄信人叫渡邊博子。男藤井樹此時已在雪崩中遇難而去世,這本是一封寄往天國的信,然而卻有人收到了,這對兩方來說都是不可思議的,也勾起了觀眾的好奇心。最終,女藤井發現夾在《追憶似水年華》裡的借書卡上的畫像是少女時代的自己,從而明白了男藤井對自己青澀的喜歡,電影就此以這樣浪漫的方式結尾。且整部電影裡角色的設定也十分戲劇化:男女主同名,而女主與男主的未婚妻長相神似。
它情節的浪漫之處不僅在於戲劇化的設定,更在於敘事穿插精巧別致。在故事的前半部分,它沒有直接點出信的背景,也沒有平鋪直敘兩個藤井樹間的故事,收信者與寄信者都處於不清楚對方身份的狀態。而就是這樣兩個陌生人之間不斷的信件往來,帶領觀眾慢慢挖掘出一段不為人知的暗戀史,也讓未婚妻在其中學會了釋懷。
《情書》裡的人仿佛都有一顆浪漫與含蓄的心。就像川端康成的《雪國》,就像夏目漱石的「今晚的月色很美」,含蓄委婉到了極點。雖有悲情,更多的是一種幽邃通透的感覺。
個人認為整部電影最浪漫的部分不是男藤井樹對女藤井樹的暗戀,而是秋葉對渡邊博子的一往情深。在男藤井樹死後,作為未婚妻的渡邊博子一直對他念念不忘,甚至還痴痴地寫了一封信寄給天國的他。明知不會有回應,卻還是笑著說:「就是因為收不到所以才寄的,因為我是寄到天國去的。」為了幫助沉浸在過往與悲傷中無法自拔的博子,秋葉可以接受她對男藤井的思念,可以忍受她種種無謂痴情的行為,甚至可以親自帶她去男藤井遇難的山,帶她找尋那個叫藤井樹的女生,只為讓她學會放下,懂得釋懷。
怎樣形容博子對男藤井的感情?就是一個字「痴」。在男藤井活著的時候,為了不讓他尷尬,女方親自說「我們結婚吧。」他說「好。」在男藤井死後,寫信問候他,在發現男藤井對她一見鍾情是因為她長得像女藤井時,她突然哭泣,並產生了一種深深的醋意。當秋葉指著那座山說:「去吧,藤井樹就在那裡」時,她淚湧著跑去,對著屹立的大山和雪白的天地,大聲呼喊著「你好嗎?我很好!」這時的她終於釋懷,將這份感情祭奠在雪山中,與他長眠。
從兩人的信引出的男藤井樹的暗戀史中,我們不難發現,這個長眠在雪山中的人,有著比雪花還浪漫的情懷。隱隱約約,朦朦朧朧,情絲暗暗生。為了找到與女藤井講話的機會,偷偷換了自己和她的英語試卷,為了和她多待一會,故意在大半夜讓女主為他搖燈,辨別英語試卷。
為了不引起她懷疑,每天借無數本書,在書上寫了無數個「藤井樹」,假裝寫的是自己的名字。轉學後,遇到一個長相與女藤井非常相似的女孩子,一見鍾情並結婚,將自己對女藤井那份無言的愛轉移到另一個人身上。如此含蓄而又熱烈,可謂是終極暗戀。
不管多年後,人們是否記得《情書》裡的故事,但是我們不會忘記那最浪漫唯美的畫面。
電影開場,一片白茫茫的世界,純潔無暇的天地與遠處渺渺的村莊,構成了整個畫面。只有無盡的白,無它。
隨著低沉憂鬱的音樂緩緩響起,仿佛人就置身於那銀裝素裹中,飛舞的雪花輕輕落在臉頰。此後,再沒有哪個場景,令我只要天氣一冷,就會想起它。
《情書》最為人所喜愛的便是男藤井讀書的場景。青澀的少年靠在窗邊,靜靜地捧著一本書,陽光微微地照耀進來,照耀在他臉上,照耀在眉宇間,眼神裡,跳動在他身旁的每一寸空氣中。和緩愉悅的音符在躍動,躍動中風吹起素色的窗簾,少年的頭髮飄動,眼神堅定認真如初。這般浪漫美好的光景,泛起了我心中陣陣漣漪。在那一刻,心是極其柔軟的。
除了這些有點過於完美的浪漫,還一些細節雖平常卻很打動人。在故事的結尾,女藤井打開《追憶似水年華》,抽出那張借書卡,正面寫著「藤井樹」,當她把它反過來時,她不知所措了。
那是她少女時代的畫像。
她頓時慌亂了。
輕快的音樂響起,她不好意思地笑笑,趕忙去找口袋把卡片藏起來。
她摸遍了全身,卻沒有找到一個。
在女藤井害羞的微笑中,這部浪漫的電影落下了帷幕。然而它在人們心底平添的絲絲浪漫,永遠無法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