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源於八卦???——畫八卦造書契

2021-02-23 無為教育


漢字源於八卦???——畫八卦造書契

   

  對於漢字的起源,我較贊成漢字源始於結繩記事、八卦構字。在我國某少數民族地區還保留著用結繩記事的習慣,雖結繩不能傳承,但八卦還是保留至今。如謂坎()離()二卦為水(),火()二字之本。遠古人們為記事的需要發明了結繩記事,大事用大結、小事用小結,並且所獲獵物用不同的方位表示。結繩記事一是數量清楚,二是方位明確,但缺陷也是顯而易見的,一是時間久了,大結、小結不清楚代表何物。這是原始社會人們的簡單記事,更談不上心理活動和思想的表述了。除此以外還有積石記事,刻劃記事,巖畫(圖畫)記事等,研究原始人的諸項非文字記事的方法和記事手段,對於弄清文字的起源的真正情形,有著極大的意義。

  伏羲在結繩記事的基礎上,「畫八卦造書契」。《史記》中還說「太昊伏羲氏德合上下。天應以鳥獸文(紋)章,地應以龍馬負圖。始畫八卦,卦有三爻,因而重之,為六十有四,以通神明之德,作書契以代結繩之政。書制有六,一曰象形;二曰假借;三曰指事;四曰會意;五曰轉注;六曰諧聲。使天下義理,必歸文字,天下文字,必歸六書。」

  所謂伏羲造字之說,是指東夷人進入龍山文化時期在七千年以前開始出現文字的創造。伏羲造書契的傳說,能說明在古代的伏羲群落中,開始了紋文記事和所謂的「圖畫文字」和「圖示文字」,即表意符號的記事。依據古代學者所撰文獻和世代流傳的傳說,許多有關遠古時代的基本梗概在對史前遺址的發掘考古中得到了不斷的揭示和印證。就在伏羲氏部落生活的地區——中原東部和黃淮流域,遺址中的陶器上有了許多刻劃記事的符號,半坡遺址陶刻符號;姜寨遺址陶刻符號;臨潼遺址陶刻符號等。

  漢字起源於原始圖畫,唐蘭在《古文字學導論》中,曾提出「文字的起源是圖畫」的主張。現已被多數學者所接受。圖畫作為藝術,它的手段是形象。而圖畫作為文字,它的手段是圖示。甲骨文中獨立的圖形,也就是獨體字,是通過圖示的手段產生的字乃至詞的標誌。獨立的圖形又可作為結構成分組合成複合圖形,也就是合體字。而合體字的圖示作用是通過結構成分的圖示作用達到的。以「逐」字為例:在甲骨文中,它的形體是「足」的前方有一頭「豕」。把字形與字義聯繫起來就是:追趕野豬。追逐之意雖然需要依靠構圖,但表意的基礎是由「足」引伸出的追、跑之意可見「足」、「豕」的圖示作用是其關鍵。

  卦象文字。伏羲時代所產生的八卦,可稱之為八卦易;神農時代和黃帝時代出現的八卦,可稱之為連山易和歸藏易;歷經廈、商、周三代之易,至文王演易之後形成完整而有序的六十四卦並爻辭,然後才構成包括易經和易傳在內的《周易》。伏羲時代的時間段,大約為7000-8000 年前,在考古學上謂之裴裡崗文化,可以舞陽賈湖文化為其標誌。《三國志.魏志.高貴鄉公傳》載《易》博士淳于俊雲 「包羲因燧皇之圖而制八卦,神農演之為六十四,黃帝、堯、舜通其變,三代隨時質文,各繇其事,故《易》者變易也」。從八卦的創製到周易的形成,貫穿始終的是一個「變」字,《易》者乃「變易」也。據此,伏羲創八卦、神農演六十四卦有文字依據。

  不僅如此,從文物考古資料中,同樣可以找到佐證。與神農時代相對應的考古學文化,是中原地區的仰韶文化和海岱地區的大汶口文化。仰韶文化可以西安半坡遺址和臨潼姜寨遺址為例;大汶口文化則以大汶口遺址為其代表,來看看此時易學發展的狀況,五十年代發掘的西安半坡遺址,據碳14測定其年代為6720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從原始文字看,在西安半坡遺址中共發現各種不同的簡單符號113個標本。這些符號都是刻在飾有寬帶紋或大的垂三角形紋飾的直口缽的外口沿部分。符號筆畫簡單,形狀規則,共三十多種,豎、橫、斜、叉均有。

  對於西安半坡遺址中發現的刻畫符號,郭沫若曾說:「刻劃的意義至今雖尚未闡明,但無疑是具有文字性質的符號,……可以肯定地說就是中國文字的起源,或者說中國原始文字的孑遺」。於省吾對此亦云:「西安半坡所發現的仰韶文化的陶器的口緣外,往往刻劃著簡單的文字。例如五作,七作+,十作,不難設想,當時的簡單文字不會也不可能只限於陶器上,陶器以外,自然要有更多的文字,這種陶器上簡單的文字,考古工作者認為是符號,我認為是文字起源階段產生的一些簡單文字。」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考古的新發現,愈來愈證明郭、於二位觀點之正確性,亦愈來愈多的人對此所持的肯定態度。

  不僅如此,而且還有的學者把這些簡單的文字與八卦文字有機地聯繫在一起了。與西安半坡遺址相類,同屬於仰韶文化遺存的是臨潼姜寨遺址。在八卦易學的發展上,有兩點值得注意,一個是它的刻符八卦文字,另一個是它的八卦方位圖。發現的刻劃符號文字共42種,分別刻在102件完整的陶器或陶片上。筆劃簡單的符號較多,也有十劃以上的符號。一豎道數量最多,其中8件是在完整和已復原的陶缽上發現,其中一件是刻劃在缽的黑色寬帶上,其它都在殘陶片上。兩長豎道右斜者2件,「」形者3件,「7」形者3件,斜「十」字形者4件等。臨潼姜寨遺址中的刻符文字,不僅在數量上與半坡刻符相類,而且在刻劃的位置上及其它方面,都有相同之處。有的學者將其分為數字刻符和單字刻符兩類,「數字刻符可能表示陶順標號或種類」;「單字刻符可能是器物所有者或器物製造者的符號」。並認為它是中國文字的原始形態或原始階段,是中國文字的起源。

  也有學者認為,「刻符已各具文字,它是古漢字的起源,已有基本固定的形、音、義,和商周甲骨文、金文屬一個系統,即象形文字系統」,認為「它已包括數字文字和表意的象形文字」。還有的學者結合近年來的考古新發現,把西安半坡遺址和臨潼姜寨遺址等的仰韶文化遺存,上與斐裡崗文化,下與龍山文化,馬家窯文化、乃至二里頭夏文化等聯繫起來,進行綜合比較、分析、研究,並升華到卦象文字的高度來考察,取得了歷史性突破。

 

  如在西安半坡P4123、姜寨T220H275,十三號陶缽上都刻有「X」字。它與商周甲骨文、金文「五」字的構形相同,當是古文「五」字。陶缽本名為盂,屬缶類器皿。顏師古註:「盂,食器也,若而大,今之所謂盂也」。盂,通作杆,孔穎達《疏》:「杆,俗之盆也」。這說明陶缽當屬缶器皿。因八卦中的「坤」卦可以象徵缶,故也可作為陶缽的象徵。「五」通作伍。《周禮?小司徒》:「五人為伍」。賈公彥《疏》:「伍者,聚也」。虞翻註:「坤為聚」。故這裡的「五」字當是「坤」卦之象。

  再看看臨潼姜寨第2期文化遺存中發現的另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姜寨》一書圖一八六中有兩個圖案(ZHT12:18、ZHT8M128:1)系用黑彩施於細頸壺口面,其圖案似與方位有關,圖案均是外圓,中心一小圓,即細頸壺的口圓,大圓與小圓之間,是指示方位的彩繪。一件圖案是指示四方,另一個圖案是指示四面八方。圖一八四(ZHT42:6),粗看起來以為四組黑彩樹葉紋,仔細一看在繁雜的圖案中隱約可見其方位,有關專家認為,上述圖案系「易卦」方位圖。

  在江蘇省海安縣青郭遺址中發現的「易卦」刻文,即可體察到八卦從單卦到重卦的發展脈絡。據有關專家考證,在遺址中「出土骨角木四和鹿角枝上有易卦刻文八個,例如三五三、三六四、艮下,乾上屬遁卦;六二三、四三一、兌下,震上屬歸妹」。從該遺址中發現的八卦,已不再是單卦了,而且業已證明它確是重卦了。綜上觀之,從八卦易到連山易,也就是說,從伏羲創八卦到神龍演六十四卦,既有史書上文字之記載又有文物之考證,不難看出這一論點似可成立。

  文字的發明,從裴裡崗文化到仰韶文化前期的文物發掘中,出現的八卦文字和原始文字,業已打破了傳統認為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說法。大汶口文化的遺存中出現的原始文字,令人刮目相看。在山東莒縣陵陽河遺址的陶缸上發現文字4 個,在諸城縣前寨遺址的陶片上發現文字1個,又在寧陽縣堡頭村的墓葬裡發現文字1個,這六個原始文字的發掘和發現,取得了幾位著名專家的共識。李學勤先生歸納為四個特點:「1、同後世的甲骨文、金文形狀結構接近,一看就產生很象文字的感受。2、只見於特定器種,而且在器外壁的一定位置上,與金文在器物上的位置類似。3、象形而有相當程度的抽象化,不是直接如實的描畫。4、與裝飾的花紋不同,不能分解為若干圖案單元。」[3]在南北相距千餘裡的範圍內,都發現這種符號,這決不是偶然的巧合。並由此推測,這是中國漢字源頭,是最早的象形文字。所有這些,為爾後的夏易、商易乃至《周易》,奠定了原始基礎和提供了原始條件。凡此種種,如果沒有考古學上的豐富的文物資料,是很難確知,八卦的起源問題及其它有關問題的。

  卦象的科學性《周易》這部經典,是先有象才有辭。天、地、水、火、雷、風、山、澤是八卦所代表的八種基本物象,舍象則無《易》,據此可以認定,唯象思維是我們民族自古以來的社會實踐中形成的把握世界的一種形式,它是一種人生態度和哲學手段。

  反映在文字上,甲骨文階段絕大多數漢字個體是象形或圖形文字,漢字與它所指稱的詞之間的關係是「象」誘導的。比如,一個有長而大的尾巴,脖子上有鬃毛的四足走獸的側面圖形代表是古學界2001年繼夏商周斷代工程後啟動的又一多學科結合、聯合攻關的國家級重大考古項目。此項工程涉及20 多個自然和人文學科,旨在回答中國古代文明起源的諸多問題,如:比甲骨文更古老的文字是什麼等等。初步擬訂的課題包括:黃帝、炎帝和堯舜禹時期的文化與社會、漢字的起源等。中國的文字究竟源始於何時呢?除了結繩說和八卦說之外,還有人認為中國最早的文字是當今位於浙江紹興禹王廟內的一塊《岣嶁碑》刻文。

  一般說來,文字的發展有一個從多頭到單頭,從簡單到複雜再到簡單,從表形至表音的過程。因此,有不少人提出中國文字是由勞動人民集體創造,經「巫」和「史」整理並發展而成的。也有人認為「中華文化外來」說,這是只看現象而不看本質。

  目前,中國史學界較普遍的一種說法是中國文字源始於殷商。根據一些人的看法,殷商時代的甲骨文已很成熟。而任何事物總有一個從發生到發展漸趨成熟的過程。因此,中國文字的發生年代還可前推。至於推多少年?有的主張至少上推一千年;有的主張推至夏末;中國考古學的興起對疑古思潮是一「有力衝擊」,指出考古學已經宣告「商代歷史基本可信」,「夏王朝的存在已不容置疑」,「五帝時代由傳說成為信史有了可能」。提出最不同凡響之見的當推郭沫若。他在《古代文字之辯證的發展》一文中指出:「漢字究意源始於何時呢?我認為,半坡彩陶上刻劃的符號具有文字的性質」。如此說,漢字已將近六千年了。圖象文字,當是我國古代文字形成的一個重要的發展階段。由此可知,我國文字的起源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摘抄(自乾泉及網上意見匯集等)

  易八卦與文字考

  關於卦的形成與文字的關係,在歷史上一直是學術界爭論未定的問題,現代考古學界的成果雖層出不窮,但尚未能得到確鑿有力的證據來揭示這一疑團的本貌。但是我們並不能斷言,卦的形成與文字沒有直接的聯繫,為此我想從可知的角度,就卦的形成與文字的關係做一比較,來探究一下兩者間的關係。

  一、八卦與文字同源說

  關於文字的形成,歷史上似乎爭議不大,因為有考古的甲骨文、金文、篆文、隸書等實物為證。而關於卦的起源則爭議頗大,雖然現代考古界也有發現數字卦之說,但正如當代易學家劉正所言:「關於八卦六爻與三爻的起源問題實在是個史料太多又太少的問題,常常是互相矛盾的史料同時出現,這使得它的起源在我們眼裡顯得更加撲朔迷離。」Ⅲ因此說服性不強。但也有人據此肯定地提出:「八卦與漢字是兩種性質完全不同的符號系統。」

  其實,關於八卦的形成在歷史上最權威的說法莫過於孔子在《繫辭傳》中的一段論述,孔子講:「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正是有了這段論述,後人才得以知道:八卦原是起源於觀象,我們現在看到的抽象的八卦符號最初應該是象形符號。

  關於這一論述,漢朝的許慎在《說文解字》序的開篇中又作了進一步的補充論述。他在承繼孔子之說時,特意指出伏羲時期的古人觀象始作的是「易八卦」,而且古人觀象始作易八卦的目的是「以垂憲象」,即摹仿客觀事物的形象,這就進一步明確了古人始作八卦是象形符號的可能性。雖然也有人提出在殷墟考古中發現了數字卦的卜甲,但尚不能依此推論始作八卦就是非象形符號。

  由此,我們自然會產生三個問題:一是古人最初所作的「易八卦」與後來《易經》中的「三爻八卦」是不是形象相同的符號?二是如果古今八卦的符號是一致的,那麼為什麼至今為止考古學一直得不到與八卦符號相一致的卦爻符號的佐證?三是始作的「易八卦」如果是象形符號,那麼與後來的爻八卦符號有什麼區別和聯繫?

  如果我們試著把八卦符號與象形文字結合起來比較觀察,也許會對這些問題的認識有所幫助。

  關於漢字的形成過程,許慎在《說文解字》序中論述得格外清晰。他先指出,伏羲時期的觀象始作易八卦的目的只是「以垂憲象」,然後講到神農氏時期的「結繩為治而統其事」,再說到倉頡「初造書契」,是為了「宣教明化於王者朝廷」即統治管理國家,從而揭示了漢字由八卦象形一結繩計數一契刻文字的三個歷史發展過程。

  從中國古人類發展史的角度來說,許慎所言的三個歷史過程是可信的;從考古的角度來講,象形文字和契刻文字在甲骨文和金鼎文中都有大量的實物佐證,這是不可質疑的。雖然象形的八卦符號至今尚得不到實物佐證,但八卦與文字同源於觀物取象,是否可以尋到充分史料來論證呢?

  首先,依據許慎在《說文解字》序中所講「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我們可知:古人所造文字,是先有獨體的象形「文」,而後才有合體的「字」;而且「文」是「依類象形」而造,這裡可依之類,應該是指「易八卦」。所以文字的出現,是經過由卦到文、由文到字的形成過程;而且在象形卦、象形文、合成字之間應該是曾有過相當歷史時間間隔的。

  再者,我們知道《易經》中的卦是有八卦和六十四卦之分的,三爻的八卦是顯示物類形象的而並非單獨用於卜筮,而六十四卦才真正具有了卜筮的作用;是先有八卦而後才有六十四卦,六十四卦是由三爻八卦推演而來。

  根據《繫辭傳》中所講,「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我們可以推知,八卦在演變為六十四卦之前只是稱其形象,到了由八卦相重演變成了六十四卦的時候才有了陰陽卦爻的稱呼。也就是說,八卦在推演為六十四卦之時才有了後來的爻,也才有了後來的三爻八卦。由此推論,歷史上在三爻八卦之前應該曾有過始作的「易八卦」與爻八卦的區別,而由「易八卦」到「爻八卦」的形成過程,也一定是有相當時期的歷史間隔的。

  由此我們已基本可以理出一個頭緒:就是在文字和卜筮用的八卦、六十四卦出現之前,中國歷史上已經出現了只有簡單畫痕的、象形的八卦符號,即「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

  而後隨著人類的發展需求,象形的易八卦開始朝兩個方向發展:

  一是由初始的簡易象形八卦符號開始演變為抽象的三爻八卦符號,也就是說易八卦與三爻八卦是有形象與抽象之別的;之後,又由三爻八卦兩兩相重發展成卜筮用的六爻的六十四卦。

  另一發展方向,則是依象形八卦的取象方法而擴展出的大量的表示物象的「文」,之後又由「文」衍生出了各類組合型的「字」,這就是發展到至今我們仍在使用著的漢文字。

  由此我們也就自然順理成章的得出一個結論:六十四卦和文字都是起源於象形的易八卦,三爻八卦與象形文同源。

  二、六十四卦與文字考

  我們知道,六十四卦是由三爻八卦構成的。將兩個三爻八卦重疊起來就組成了一個新的六爻卦,八卦兩兩相重共可組合成六十四個六爻卦,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六十四卦。

  古人設八卦本是表靜態物象之義、「類萬物之情」的,比如「乾」卦象徵天,「坤」卦象徵地。但古人認識到客觀世界的萬事萬物是在時時刻刻發生著變化,只靠這八個直觀的卦象,是無法將自然界中萬物錯綜複雜的變化表達清楚。於是古人發明了用會意的方法將八卦推演成六十四卦,這樣就將原來只能表象的三爻八卦,過渡到了能夠表達動態義理的六個爻的應用卦。也就是說,三爻卦原本是表物象義的獨體卦,而六十四卦則是六爻組合卦;同時六爻卦的表意,是由上下組合的兩個三爻卦的形象義會意而成,故我們也可以稱其為「會意卦」。

  而由文到字的進化過程,也正是由獨體的象形文先演變為合體的會意字,這正如由八卦到六十四卦的演變。但會意字的出現只是擴大了表義字的數量,並不能將動態世界的道理全部表達清楚,這也正是漢字的造字法不斷增加,而漢字量需不斷擴大的原因所在;而會意卦的出現,只是以六十四個卦的卦、爻、辭來涵蓋了天下萬事萬物的變化道理,所以易卦是用來明理的。

  由八卦到六十四卦、由象形字到會意字的構成與表意的形式,我們可以真真切切地體會到卦與漢字的密切關係,並可以此作為卦與文字同源的佐證。

  三、卦與文字辨

  其實,關於卦與文字的關係,我們也可以由與卦字有關的一些文獻資料中來辨析考證。

  我們首先來探討「卦」字。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說:「筮也,從卜,圭聲。」而宋徐鉉注說:「圭字,聲不相近,當從掛省聲」。關於「圭」字,許慎解釋說:「瑞玉也,上圓下方。」清段玉裁為其注說:「上圓下方法天地也」,「圭自然之形,陰陽之始也」,「十圭為一合,量於此起焉」。《康熙字典》中還解釋為:「土圭,測日影之圭。」

  文字的形成,是先有語言,後有文字;先有文,而後有字。所以初始的文字,應該經歷了由聲到文、由文到字的過程,而「卦」字的形成也一定是遵循這一規律的。由此我們對「卦」字的追溯可歸納出兩點認識:

  一是從「卦」字的發音來看,卦、掛、圭三字的發音曾是相同的,卦與掛字的發音應是源於「圭」的。二是從文字的形體演變來看,較早的形聲字的聲旁是既表聲又表義的,而卦與掛字的聲旁都是「圭」,可推知卦與掛字的字形也是源於「圭」字,且同於「圭」字;而形旁「卜」和「手」是後添補的。由此推之,「圭」就是卦與掛的古字。

  我們再追溯「圭」字。從字義來看,一是「圭」字有「自然之形」,「瑞玉」正因「上圓下方法天地」之形,而得名;故「圭」字與古人最初觀察自然物象的觀象有關,這符合《繫辭》中「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的說法。二是測日影之圭,是古人用來觀日月影像的,故「圭」字與古人觀察天文日月變化有關,這符合後來卜筮的發展。三是用以表示「自然之形」的陰陽關係,故「圭」字為「陰陽之始」,這與後來形成卦的陰陽符號有關。比較三者,「圭」字的起始義應是觀象所得的自然物像。(博主:圭,也是「窺」的本字;圭,也與烏龜之龜有關)

  從「圭」字的字形分析,圭是合體字由兩土重疊而成,這與後來六爻卦的組合形式相同;由此得知,「圭」字的形成與六爻卦的出現有關,並非是伏羲「始作易八卦」的卦字。圭字由兩土重疊而成,所以圭字的形、音、義,應該與象形文「土」有關,最早的卦字,應該是與「土」字相近的象形符號。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始作八卦」的卦字,不同於現在的卦字,其早期應是象形文,是指觀日月變化時所得的自然物體物像之意;而八卦,也正是觀日月變化時所得的八個自然物像。用南懷瑾的話說:「卦就是掛起來的現象,八卦就是告訴我們宇宙之間有八個東西,這八個東西的現象掛出來,就是八卦。」這一通俗的解釋是有道理的。所以,從原始卦字的形、音、義角度我們可以推知,三爻八卦應是由象形八卦演變而來的。

  其實,從抽象的八卦符號和八卦的卦名中,我們依然能看到許多象形文的痕跡,對此也早有學者論證過,只是我們不肯站在客觀角度認識罷了。

  關於甲骨數字卦的發現和有的學者論述的八卦與結繩的關係,這與歷史上是否存在過象形卦並不矛盾,因為數字與結繩應是歷史上「神農氏結繩為治」時期的事。

  關於在甲骨文考古中一直未能發現陰陽八卦符號的疑惑,個人認為,甲骨文中記載的都是卜辭並非筮辭;而我們現在看到的八卦符號應是後起的筮法的符號,並非是卜法時所用的符號。由此也可以佐證,八卦符號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的形式應該是不相同的,現在的陰陽八卦符號應是歷經多次歷史演變的結果,而「始作的八卦」,應是最早期的象形符號。
 

 

  風水八卦揭秘:漢字最神的就是這八個字

  雖然中國漢字有千千萬,但最神的只有8個,民間至今是這樣認為的。這8個字可以代表古人最敬畏的天、地、山、澤、雷、風、水、火等8種自然景觀,還能代表方位、陰陽、時節、男女、長幼什麼;如果安排到人體上,則分別是首、口、目、足、股、耳、手、腹。可以說這8個字無所不包,無所不能代表,風水好壞、人生吉兇、家庭福禍、仕途升降都與它們有關,實在是邪門!這8個字,就是風水羅盤上八卦層中的8個字——幹、兌、離、震、巽、坎、艮、坤。八封中為什麼要用這8個字作名?

  八卦有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之別,前者傳是中華人祖伏羲氏所創,故稱「伏羲八卦」;後者傳是西周奠基人周文王演出,故稱「文王八卦」。先天與後天所用名字都是一樣的,卦符也沒有差別,只是這8個字擺放的位置有很大不同。

  依先天八卦中順序(在羅盤上逆時針),先說「幹」。這個字,大家都比較喜歡,古往今來用此字入名的特別多,如家喻戶曉的清朝第六位皇帝愛新覺羅·弘曆,他用的年號叫「幹隆」,因為這年號,大家都習慣叫他為「幹隆皇帝」。比「幹隆」更讓人感興趣的是「幹陵」,它是中國歷史上惟一女皇武則天與她丈夫、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為什麼將陵名起為「幹」?說法很多,但與「幹」的方位屬性有很大的關係,在羅盤「地盤正針二十四龍」中,此字位於西北方,而此陵宮位置正好處於長安城的西北方,故為「幹」。更重要的是,「幹」這是個代表「天」,用的帝王陵上簡直太合適了。

  「幹」這個字呢,還有性別色彩,它是男性,屬陽的。古人還認為與君子一樣,還有四德:元、亨、利、貞,即所謂「幹德」。對於一國而言,它是「元首」;對於家庭來說,它是「父親」。這麼好的字自然會受到中國古人的崇尚,在先天八卦中,將它排在最上面,稱為「幹一」。

  再說「兌」。這個字所包含內容的現實意義很大。現在,「兌」一般都當動詞用,「換」的意思,金融界人士對此字應該是最熟悉了,因為兌換業務是他們日常性的工作,如兌換美元,兌換人民幣什麼的。在古漢字中,它的屬性也以動詞為主,但意思上差別很大。《說文》稱「兌,說也」;《易·序卦》中稱「兌者,說也」,兩者大同小異,即「兌」都是說話的意思。

  從甲骨文來看,這個字是一個人張著嘴巴手舞足蹈的樣子,喜悅之情溢於言表。「兌」通「悅」,而天下樂才是真正的「悅」,如何做到「天下樂」,那就是要讓人民說話,這是最基本的人權,也是原始民主的最基本要求。所以,在那邊麼多漢字中,古人選擇此字為封名,並且將之排在第二位,僅次於天(「兌二」),說明古人雖然視「幹」這個天子為老大,是父親,但也不能堵天下子民老百姓的嘴巴,應該廣開言路,允許他們上訪、發牢騷,表達不同政見,可見古人對集體訴求是十分重視的,崇尚言論自由,而且暗示自由快樂是人民自己爭取來的。

  「離」比較怕人。這個字,對現代人來說不會陌生,夫妻過不下去的最好辦法就是——離。離婚潮已成目前衝擊傳統家庭的洪水勐獸,據《說文解字》,這個「離」在古時還真是一種勐獸,一種山裡的勐獸。這獸相當厲害,它象沒有角的龍(螭),古人很怕此物,視之為山神。羅盤啟用這個字,或許與這「神」的傳說有關係。八卦的意思中,這個字其實並不怕人,算個好字,「離」通「麗」,麗日豔陽天是最美好的,所以,「離」代表當空烈日,賦予它「火」的化身。而在後天八卦中,「離」更受推崇,將此字推到最正的位置——太陽高照的正南方,取代先天八卦中最上面「幹」的位置,這個位置給「離」符合自然規律,同時我看也喻示了古人對美好生活、美好未來的憧憬,自由幸福比「幹」這個天還重要。

  「震」更厲害了。在《說文解字》上,「震」的意思是「疾雷」,古人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天打雷,認為那是天神發怒了,要懲罰人類。這個字不要說古人害怕了,其實就是現代人也敬畏三分的。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把全中國的人都震呆了;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福島大地震,則把全地球的人都震呆了。可見「震」字太厲害了,足夠把所有人都震住,古人因此也此「震」字小心翼翼,生怕它生氣。

  古人面然災害不相信「人定勝天」,通常會變通,施以軟招,對神靈進行賄賂,即老百姓通常所說的「破財消災」,尊這些害人精為神,再奉上好吃好喝的,甚至給男性神選送美女,如給河伯娶婦就是這種意思。所以,在後天八卦中,古人用「震」字來代表可怕的「雷」,並擺在當時最受尊崇的位置——正東方。東方,是太陽升起的地方,是萬物生長的地方,是天帝所在的位置,「帝出乎震」就是這原因。現在考古中發現的秦漢及以前的早期大中型墓葬,朝向幾乎是千篇一律——向東,從側面反映了古人在民俗學上對「震」的理解。

  「巽」,可能大家都覺得冷僻。這個字念xùn,為了弄清此字的本源,我把家裡的《說文解字》、《漢字起源》、《漢語大字典》、《古文字譜》、《簡明古當語字典》、《殷墟甲骨文實用字典》等十來本專業書一股腦兒翻出來,但十分令我失望,這些厚厚的大書,卻也未能說清楚「巽」的本質,可見此字的神。這個字相當古老,在已出土銘文最多青銅器——毛公鼎、最完整青銅編鐘——曾侯乙編鐘上,都發現了此字。在古人眼裡「巽」同樣很神,其神神在上面的兩個「巳」。一說「巳」是蛇形(博主:伏羲女媧交尾之形也,故代表風),而據清代學者朱駿聲《通訓定聲》,「未生在腹為巳」,「巳」即胎兒。所以許慎的《說文》釋「巽」為「具也」,即成形了。

  但在八卦中,古人用此「巽」字代表「風」,則因此字還有「消散」的意思,是一種「風神」。後天八卦中,「巽」排在東南宮位,為什麼要排在這方位,這與中國東面南面均環海,多東南風有關,每年夏秋季節災害性的颱風,都是從東南沿海登陸的。巽風厲害,在古代文學作品中也有反映,如吳承恩《西遊記》第十六回中,孫悟空看見有人放火,「他轉捻訣念咒,望巽地上吸一口氣吹將去,一陣風起,把那火轉颳得烘烘亂著。」

  「坎」,這個字大家不陌生。這個字古今意思差不多,《說文》稱「坎,陷也」,即路面低陷的地方。人的一生哪個沒有遇到過溝溝坎坎的「坎」,就是這個意思。在甲骨文中,此字就是一個「U」,代表人為挖出的陷阱和地洞。古人祭祀活動中,都會挖坎(坑),將犧牲埋掉。八卦中選此字可能與此行為有一定關係。地面上有低陷的坎,往往會積水,故在八卦中,它還代表「水」,在後天八卦中,它的位置與先天八卦中的「坤」位是一樣,在正北方,與正南方的「離」宮相對。為什麼用「坎」代表北方,不太清楚,也許與北方人善於挖坎、打地道戰有關吧。《新唐書·沙陀傳》中有「汴人夜坎諸野」一句,意思是今河南開封人乘黑夜在田野裡悄悄地挖下了很多陷阱,導致後唐太祖李克用之子人馬都落陷坎中。但這是一個勞卦,是萬物歸藏的地方,包括人在內,死後都要進「坎」,屍體都會被埋掉。

  「艮」,這個字大家也不常用。這個字挺操蛋的,從遠古的字形上看,有點象兩個成年人怒目而視,古義確是互不聽從,互不服氣。所以許慎的《說文》中解釋,「艮,很也。」我看就是一個比一個「狠」。因為這股「狠勁」,後來引申出了堅硬、生硬的意思,北方地區說某個人艮,就是說他性子太生硬、太耿直。這個字用在八卦上代表什麼最恰當?當然是山了。先天八卦中排在西北的位置,後天八卦中排在東北的位置,這兩個方位都是中國地理中出大龍(山多)的地方。

  「坤」,這個字大家也熟悉,所謂「幹坤」是也。「坤」的古義是「地」的意思。在八卦中,每個字都是講究陰陽的,上面說過的字中,幹震坎艮,是「四陽」,兌、離、巽加上這個「坤」,是「四陰」,陰陽相對才佳,「異性相吸」嘛,如果玩「同性戀」便不好了,有失文字倫理。前面說過,「幹」是代表天的,與幹相對的字就只能是地,所以選了「坤」與「幹」相配,由此「天地定位」。因為這個字是陰性的,還代表女性。因為這原因,古時此字也是女人的代稱,如過去稱女戲子為「坤伶」。在八卦中,「坤」,在國家代表皇后,在家庭代表母親。所以,在先天八卦中處於北方宮位,而在後天八卦中則被安排在西南,為什麼原因會安排到這位置,可能與此字在五行中屬「土」有關。

  上述是我個人之見,膚淺之見。雖然我說得隨便,但意思卻不八卦的。這8個字,其實代表的是中華傳統文化,風水羅盤上對這個8個字關係是這樣定義的:「天地定位(幹坤),山澤通氣(艮兌),雷風相薄(震巽),水火不相射(離坎)」。大家還是應該知道一點為好。

  漢字「東南西北」與《易經》八卦卦象之溯源

  在太陽系原始期,地球與月亮本是一個整體(以下稱地月原場),在某一時段太陽能爆發並孽生能勢注入九行星原場之地月原場,太陽能從地月原場一向撞擊並分裂地月原場之實質土,這種分裂態勢可描寫為 「二| |二」——— 二| |二發—即北,這個方向就被人類指定為北向。 地月原場在維持其勢態存在的情況下,必須保持地球既在的自轉方向,所以太陽能注入地月原場內其方向必然為東北往西南,最終被地月原場的吸引和被前向之土承接阻擋的情況下,北方之土與前向「 」(反方向土)包容太陽能的勢態則為「幸」(生命視包容為幸),在北向之土覆壓的情況下形成了「南」,所以太陽能著於方向就被人類指定為南向。 由於地月原場的自轉和太陽能注入的能量慣性,太陽能在由西向東轉動的地月原場內緊蓄了由東向西旋轉的能勢,最終反彈並推動已被太陽能剝離了殼體的地月原場核往北脫離原場,在地月原場核——月球原體即將脫離地月原場屆面時,太陽能緊蓄的由東向西的旋轉能成功地轉嫁給了月球原體,但是由於地月原場殼體的引力和磨擦力,使這種旋動能一部分齒輪傳動式地轉嫁給了地月原場殼體——新生命地球殼,使其由西向東轉動,這就使由東向西轉動的月球(古體「月」)順利脫離了地球表面——(一),這種態勢就被描寫為「西」,而月球傳遞給包容太陽能⊙(日)的地球的能量形成的軸轉態勢則描寫為東——即東,所以漢字東中間不是「曰」而是「日」。以上論述印證了《易經》八卦卦象之形成。 太陽能從北撞擊地月原場形成了《易經》北坎之卦象 ,《易經》釋坎為水,因此向的納入太陽能性質,又將其象徵為宮、桎梏,太陽孽勢能使地球生命性質激烈,所以也為多眚。卦象義為北極表面是水,中間是海底,地內空虛。由於地月原場由東向西的自轉,太陽能在性能和離心力的作用下就在地殼內自東北向西南繼續注入,形成《易經》之東北之艮卦 ,《易經》釋艮為山、止,即太陽能在離心作用下被東北地殼阻止並往地殼內注入,所以《易經》釋坎卦象徵門和守門人。卦象表述東北向內地質空虛,這種性質造就了地球自俄羅斯至亞洲一帶地下流質能源豐富的實質。

  太陽能在地月原場旋轉勢內被南向之土阻擋承接造就了地月原場核與殼的分離,所以《易經》以南為離卦 ,即太陽能在核殼之間使地月原場核殼分離,所以《易經》釋離為火為日。由於太陽能注入的慣性和地月原場的由西向東自轉,使太陽能在被地月原場吸引和南向之土阻檔的情況下緊蓄了由東向西的旋轉能勢,象機械鐘錶上緊發條使地月原場停止轉動。並反彈推動已被剝離的地月原場核向北脫出,在地月原場核——月原體即將離開原場屆面前,內在太陽能緊蓄的由東向西的旋轉能成功地轉嫁給了月球,月球受到這種旋轉能勢和向北的推拋力而旋轉,帶動了地月原場表面的空氣由東南向西北流動,所以《易經》以東南為巽卦 ,《易經》釋巽為風為木(風的性質一般由草木體現)即由此而來,既在的東南亞之風暴依然秉承這一性質,由西南而來,與地表及海水磨擦形成東南風,其卦象義為地下虛質之太陽能推動地月原場表面的地月原場核而產生風。

  太陽能在原場內推擠月球,但地月原場外殼對月球的吸引與磨擦滯留使月球以一部分動能齒輪傳動效應地帶動地月原場殼體由西北向東南反向震動,即由此產生的新生命地球受到了由西北向東南的維持生命存在勢態的第一外向來力。《易經》稱之至陽之乾力,所以《易經》西北為乾卦 ,即天地形成之第一力,《易經》以外為陽,所以釋乾為天,由於這種是掌握著地球的運轉不斷的圜勢,所以釋乾為圜為君。此時月球傳遞給新生命地球的由西北向東南的南向分解矢量消耗了內在之太陽能反向推拋月球的北向矢量能,而使月球順利地與地球分離往西離開地面向上虛升去,這就是《易經》之西為兌卦 的根源,《易經》解兌為「悅」即為生命之喜悅在於相互交流兌換。當兌卦中升到上位,形成離卦 ,就產生了《易經》釋離為「麗」的根源,即月因離而形成地月相互附麗,而彰顯地月生命之性質。《易經》釋兌為澤為鹽鹼地應該是指月球即將離開地面時形成了沼澤地和鹽鹼地。

  地月原場內在之太陽能推動月球以及月球將一部分能轉嫁於新生命地球產生的震動,這種合震所產生的平衡力自西向東,《易經》因此以東為震卦 ,卦象示意為太陽能在下使月球與地球殼產生不對另事物發生作用的虛性力,也為震動使地球東南域地質產生內實性。所以《易經》釋震之性質為帶領、嚮往和光大生命事物如長子、雷、龍、足、馬首等。

  最後地球內在的太陽能拋出月球之後就停留在地球的西南內,太陽能與地殼之實質表現為虛性,在《易經》以實為陽以陰為虛以外為陽以內為陰組合卦象的情況下,西南卦象自然就為至陰之坤卦 ,地球所有物質的附屬性質,比如重量、運動性質等都由西南內在之太陽能與東北陰虛的能激發磁場表現,地球氣象及地質之動態由地球內在的這種能勢,激勵氣象地質因素上應於產生乾勢的月球磁場而發生和改變。所以《易經》釋坤為地為母。因其能,所以《易經》比其象徵釜鍋,因其方向的包容性象徵母、地以及吝嗇等。太陽能在地球內好比機械鐘錶的發條或電子鐘的電源。

  《易經》之「易」其漢字原體,即太陽能與月相易。用另一人類語言符號也可作如是解釋。中國古老傳說為「伏羲創八卦」,伏羲即太陽能,太陽能在地月原場中緊蓄的旋轉勢所形成渦流即為伏羲之蛇口,而地質之陽性則為其人身,月球在太陽能剝離其之後,原場之流動能被月球吸引旋轉形成月球為人首流動能為陰柔勢蛇身的女蝸,在太陽能與地月原場核月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人類基因生命就很可能由此而誕生,所以東方傳說女媧與伏羲造人。

  《易經》八卦其實為人類認知的宇宙空間的形成經過之論述,這一論述的破譯,應能為人類擔憂之能源利用提供指向,並為人類認知地球性質提供方便。《易經》所示,證明地球人只是無限宇宙中的渺小部落,可以這樣說,人類只能充分地認知本身才能有認知宇宙其它事物的堅實基礎。

  《易經》可以作為人類認知本身存在空間的一切疑惑之基礎,所以,人類應相信一句話,那就是「認識自己」。人本身就是人無所謂的猿猴進化而來。漢字原體是宇宙規則之符號表述無所謂由地球人類所創。

  從《易經》八卦形成可以得知太陽的自轉方向與太陽系九大行星自轉方向相反,與各行星之衛星自轉方向一致,以易經所述,則太陽處於太陽系的西南位。地球也不可能發生換極災難,因為太陽系之「四」向之「正」由天罡掌握,地球災難只是地內南向之太陽孽勢能往北湧動,最終被罡星神勢所鎮壓而發生災難。太陽孽勢撞擊地球形成繞日且經過地月場繞日軌道的彗星,這些彗星在過往的地球態勢中被地月場納入維持了地球生命存在環境的延續,人類行為如何保持這一環境並使其儘可能持續?過往文化的豐富內蘊是否有所明示?「河圖」與「洛書」是否《易經》之續論?

 

 
文字之興與八卦

  文字之功用有二,通今及傳後也。草昧之世,交通不廣,應求之際,專恃口語,固無需乎文字。其後部落漸多,範圍漸廣,傳說易岐,且難及遠,則必思有一法,以通遐邇之情,為後先之證,而文字之需要,乃隨世運而生。吾國之有文字,實分三階段:一曰結繩,二曰圖畫,三曰書契。是三者,皆有文字之用,而書契最便,故書契獨擅文字之名。

  《說文序》:「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另異也,初造書契。……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是書契獨擅文字之名也。惟三者為同時並興,抑後先相禪,則古史懵昧,未能確定也。依《說文序》,則圖畫始於庖羲,結繩始於神農。

  《說文序》:「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①。及神農氏結繩為治,而統其事……」而段茂堂則謂結繩在畫八卦之先。

  《說文序注》謂:「自庖犧以前,及庖犧,及神農,皆結繩為治,而統其事也。《繫辭》曰:《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虞翻曰:興《易》者,謂庖犧也。庖犧為中古,則庖犧以前為上古,黃帝、堯、舜為後世聖人。按依虞說,則《傳》雲上古結繩而治者,神農以前皆是。」「庖犧作八卦,雖即文字之肇耑,但八卦尚非文字,自上古至庖犧、神農專恃結繩。」夫上「上古」二字,定結繩為庖犧以前事,未足據為確證。惟《易•繫辭》言結繩者凡二:

  《易•繫辭》:「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作結繩而為網罟。」「上古結繩而治。」既以作結繩而為網罟專屬於庖犧,則結繩而治不屬於庖犧可知。庖犧以下,神農、黃帝、堯、舜所作,一一可以指實,則所謂上古者,必非神農、黃帝之時代又可知。以此推之,結繩之法,蓋先圖畫而興也。

  結繩之法,不可詳考。鄭玄所言,殆出於臆測。《周易正義》引鄭康成注云:「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近人所謂一、二、三等字之古文,及■、│、丶、■諸字,皆結繩時代之字,尤為附會。

  《文學教科書》(劉師培):「結繩之字,不可復考,然觀一、二、三諸字,古文則作『弌』、『弍』、『弎』,蓋田獵時代,以獲禽記數,故古之文一、二、三字,鹹附列『戈』字於其旁,所以表田獵所得之物數也。是結繩時代之字。(蓋結繩時代並無『弋』字之形,惟於所獲得禽獸之旁,以結繩記數。■結繩之文,始於『一』字,衡為一,從為│,縮其形則為、,斜其體則為丿(考密切),反其體則為■(分勿切),折其體則為┓(及),反┓為┏(呼旱切),轉┏為└(隱),反└為┚(居月切)┓,(及)、└(隱)之合體為□,轉環之則為○。是結繩文字,不外方圓平直,此結繩時代本體之字也。」

  實則結繩時代,初不限於太古,即近世之苗民,猶有結繩之俗。《苗疆風俗考》(嚴如煜):「苗民不知文字,父子遞傳,以鼠、牛、虎、馬記年月,暗與曆書合。有所控告,必倩土人代書。性善記,懼有忘,則結於繩。為契券,刻木以為信。太古之意猶存。」

  欲知太古結繩之法,當求之今日未開化之人種,以所結之繩實證其分別表示之法,不可徒以後世篆隸字畫求之。古今人類思想,大致相等,惟進化之遲速不同耳。美洲之秘魯、亞洲之流球,皆有結繩之俗,吾國古代之結繩,當亦與之相近。觀東西學者所述,自可得其梗概。

  《涉史餘錄》(若林勝邦):「法國人白爾低猷氏之《人類學》嘗記秘魯之克伊普法曰:秘魯國土人,不知文字,惟以克伊普為記號。克伊普者,即以條索織組而成,於其各節各標,表示備忘之意之法也。凡人民之統計,土地之界域,各種族及兵卒之標號,以及刑法、宗教之儀仗,無不用克伊普,且各異其種類,故有專攻克伊普之學者焉。克伊普之法雖不一,大抵以色彩示意,赤色為軍事及兵卒,黃色為黃金,白色為銀及和睦,綠色為穀物。其紀數以繩索之結節為符號,如單結、雙結、三結等,即所以示其單數、複數及十、百、千、萬等之數也。及其記載家畜之法,以一大繩為軸,附以小繩若干。其第一繩為牡牛,第二繩為牝牛,三為犢,四為羊,其頭數年齡,悉以結節表之。」又曰:「琉球所行之結繩,分指示及會意兩類。凡物品交換,租稅賦納,用以記數者,為指示類;使役人夫,防護田園,用以示意者,則為會意類。其材料多用藤蔓、草莖或木葉等,今其民尚有用此法者。」

  結繩者必託於繩以示意,無繩或未及攜繩,則所記識者無從表示也。進而為圖畫,則隨在皆可表示其符號。或畫於地,或畫於石,或以指蘸水,或以堊示色。既無攜持之累,且免積壓之患,其為便利,過於結繩遠矣。《世本•作篇》謂黃帝時史皇作圖,以圖畫與書契同時並興。

  《歷代名畫記》(張彥遠):「史皇,黃帝之臣也。始善圖畫,創製垂法,體象天地,功侔遠化。」雲見《世本》。

  然圖畫實始於伏羲。《易•通卦驗》:「伏羲方牙、蒼精,作《易》,無書,以畫事。」《尸子》:「伏羲始畫八卦。」世謂史皇作圖者,圖畫之法,至史皇而始精耳。《易》稱庖羲作八卦,以仰觀俯察諸法得之,又稱其出於「河圖」、「洛書」。《繫辭》:「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春秋緯》:「河出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河龍圖發,洛龜書感,河圖有九篇,洛書有六篇。」《禮含文嘉》:「伏羲德合上下,天應以鳥獸文章,地應以河圖、洛書。」

 

  後世說者,又謂包羲因燧皇之圖而制八卦。《魏志•高貴鄉公傳》:「《易》博士淳于俊曰:『包羲因燧皇之圖而制八卦。』帝曰:『若使包羲因燧皇而作《易》,孔子何以不雲?燧人氏沒,包羲氏作乎?』俊不能答。」

  是一奇一偶之卦象,初非偶然創穫,實積種種思考經驗,而後發明此種符號。以《易•說卦》考之,八卦所以代表各種名物,如乾為天,為圓,為君,為父,為玉,為金,為寒,為冰,為大赤,為馬,為老馬,為瘠馬,為駁馬,為木果;坤為地,為母,為布,為釜,為吝嗇,為均,為子母牛,為大輿,為文,為象,為柄,其於地也為黑之類。

  非專象一事一物,故能以簡馭繁,不必一一求其形似。其後事物日多,眾庶難於辯別,因之一一圖像,務求相肖,而象形之字作矣。八卦之性質,介乎圖畫文字之間,故世多謂卦象即古之文字。

  《易緯乾鑿度》:「■古天字,■古地字,■古風字,■古山字,■古水字,■古火字,■古雷字,■古澤字。」

  《文學教科書》(劉師培):「八卦為文字之鼻祖,乾坤坎離之卦形,即天地水火之字形。試舉其例如下:

  乾為天,今天字草書作■,象乾卦之形。

  坤為地,古坤字或作■,象坤卦之倒形。

  坎為水,篆文水字作■,象坎卦字倒形。

  離為火,古文火字作■,象離卦之象。」

  《窕言》(趙曾望):「伏羲畫八卦,為萬世文字之祖,人皆知其然,未必皆知其所以然也。夫八卦之畫,有何文字哉?蓋因而屈曲之,因而轉移之,因而合併交互之,而文字肇興焉?。如乾三連,■也,屈曲之則為■,合併之則為■矣;坤六斷,■也,屈曲轉移之,則為■,合併交互之則為■。」

  夫以八卦為八字,則其象甚少,其用甚隘。僅以八字示人,人必不能解也。謂後世之篆隸因襲卦象、顛倒屈曲之則可,謂古之卦象只作後世篆隸一字之用,則大誤矣。世人附會中國人種西來之說,謂八卦即巴比倫之楔形字。愚謂卦象獨具橫畫,不作縱畫,實為與楔形字之極大區別。楔形字或縱或橫,且多寡不一,故亦無哲理之觀念。八卦之數止於三畫,又以一畫之斷續分別陰陽,而顛倒上下即寓陰陽消息之義,故八卦可以開中國之哲學,以■為太極,以■為兩儀,以■為天地人,舉宇宙萬有悉可歸納其中,雖伏羲畫卦時未必即有此意,然文王、周公能因之以推闡,實亦由卦畫之簡而能賅所致。使世人觀玩巴比倫楔形文字,雖極力附會,必不能成一有系統之哲學也。

  書契之作,亦非始於倉頡,倉頡蓋始整齊畫一之耳。《造字緣起說》(章炳麟):「《荀子•解蔽篇》曰:『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依此是倉頡以前已有造書者。亦猶后稷以前,神農已務稼穡,後夔以前,伶倫已作律呂也。人具四肢,官骸常動,持莛畫地,便已縱橫成象,用為符號,百姓與能,自不待倉頡也。今之俚人,亦有符號,家為典型,部為徽識,倉頡以前,亦如是矣。一、二、三諸文,橫之縱文,本無定也。馬、牛、魚、鳥諸形,勢則臥起飛伏,皆可則象也;體則麟、羽、毛、鬣,皆可增減也。字各異形,則不足以合契。倉頡者,蓋始整齊畫一,下筆不容增損。由是率爾箸形之符號,始為約定俗成之書契。彼七十二王皆有刻石,十二家中,無懷已在伏戲前矣。所刻者,則猶俚人之符號也。」

  以近世苗民之俗證之,中國數千年來,已成同文之治,而苗民之俗,猶沿契刻之文。《峒谿纖志》(陸次雲):「木契者,刻木為符,以志事也。苗人雖有文字,不能皆習,故每有事,刻木記之,以為約信之驗。」《傜僮傳》(諸匡鼎),「刻木為齒,與人交易,謂之打木格。」《苗俗紀聞》(方享鹹):「俗無文契,凡稱貸交易,刻木為信,未嘗有渝者。木即常木,或一刻,或數刻,以多寡遠近不同。分為二,各執一,如約時合之,若符節也。」

  足見倉頡之時,各部落皆有契刻之法。黃帝部落欲統一四方之部落,則以其所定之符號,與各部落相要約,而書契之式,遂由而畫一。世遂以為文字始於黃帝時之倉頡矣。《易》稱「百官以治,萬民以察」,知文字之用,始於官書。吾國幅員遼闊,種族複雜,而能摶結為一大國家者,即持文字為工具也。

  倉頡時之文字,不可詳考。依許慎之說,則其時文字,止有指事、象形二種。《說文序》:「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段玉裁註:「依類象形,謂指事、象形二者也。指事亦所以象形也。」「形聲相益,謂形聲、會意二者也。有形則必有聲,聲與形相附為形聲,形與形相附為會意。其後,為倉頡以後也。倉頗有指事、象形二者而已。」

  然以韓非子說「公」、「厶」考之,則倉頡作書,已有會意之法。《韓非子•五蠹篇》:「倉頡之作書也,自環者謂之厶,背私者謂之公」。段玉裁曰:「自環為厶,六書之指事也;八厶為公,六書之會意也。」

  有會意,亦必有形聲相合之字;雖形聲之字多後出者,未必當時絕無此類。(如「江」、「河」為形聲字,伏羲、黃帝時已有江水、河水,未必當時只書為水也。)故六書之法,倉頡時必已具有四種。惟轉注、假借為後起之事。世或以倉頡作書之時已有六書者,亦未明文字發生之次第也。

  象形文字為初民同具之思想。然吾國文字,獨演象形之法,綿延至數千年,而埃及象形之字不傳於後,此實研究人類思想之一問題也。夫人類未有文字,先有語言,演文字者必以語言為根柢。然太古之時,地小而人少者,聲音易於齊同;地廣而人眾者,語言難於畫一。以一地一族表示語言之符號,行之千百裡外,必致輾轉淆訛,不若形象之易於辨識,雖極東西南朔之異音,仍可按形而知義。吾國文字演形而不演聲音,殆此故歟!

  洪水以前之語言,流傳於世者絕稀。愚意《爾雅》歲陽、歲陰等名,實吾國最古之語言。

  《爾雅•釋天》:「太歲在甲曰閼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強圉,在戊曰箸雍,在己曰屠維,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黓,在癸曰昭陽。(歲陽)太歲在寅曰攝提格,在卯曰單閼,在辰曰執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在未曰協洽,在申曰涒灘,在酉曰作噩,在戌曰閹茂,在亥曰大淵獻,在子曰困敦,在醜曰赤奮若。(歲陰)」

  此等名詞,詩書古史鮮有用之者。注《爾雅》者亦無解說。(郭璞《爾雅注》云:其事義皆所未詳通,故闕而不論。)惟《史記•曆書》以之紀年,疑「閼逢」、「困敦」等語,當未有甲子等字之時,已立此名。既立甲子之後,書寫者以甲子為便,讀時仍用「閼縫」、「困敦」之音。其後語言日漸變遷,凡四合五合之音,一律變為二合音,惟史官自黃帝以來,世守其書,傳其音讀,故至秦、漢時,以今隸譯寫古音,而其義則蔑有知者。

  《史記•曆書》:「少皞氏之衰也,九黎亂德,民神雜擾,不可放物,禍菑薦至,莫盡其氣。顓頊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屬民,使復舊常,無相侵瀆。其後三苗服九黎之德,故二官鹹廢所職,而閏餘乖次,孟陬殄滅,攝提無紀,歷數失序。」

  蓋三苗、九黎之亂,其古代語言變遷之關鍵乎?《楚辭》:「攝提貞於孟陬兮」,用《爾雅》之文。屈原生於南方,或由三苗在南方傳述古語,楚人猶用以紀年歟?

  注釋:①按垂憲象者,即圖畫也。

今晚八點半(周日) 無為教育YY33372689頻道,中國全息姓名學研究會愚香副會長給大家分享《全息姓名學——漢字的奧秘》

 

相關焦點

  • 細說漢字:八卦是最早的漢字?日語和漢字?聲調、舞蹈和節奏?
    所以,我們看漢字,很多漢字的本意和現在是不同的,只不過具有相同的意,就演變成了現在的意思。說到漢字,其實最早的漢字是八卦。而且,八卦對我們漢字的字形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到底有什麼影響呢?我們知道,八卦是橫平的,一個橫代表一個類,上橫代表天,中橫代表人,下橫代表地。那豎直呢?
  • 杜鋼建再證:英國1600年前漢字證明英人英語源於中國
    英國1600年前漢字再證英人英語源於中國杜鋼建2019年9月1日,英格蘭《每日郵報》報導在伯克郡的村莊裡考古發現羅馬時期的馬賽克壁畫。距今1600年前的馬賽克壁畫非常精緻。與壁畫一起出土的有屬於大湘西古文字的石刻文字。小物品遺物羅恩魯恩上也有一個中國文字。
  • 世界上難寫的漢字,172畫,不是biáng
    漢字 172畫 說到難寫的漢字,我們比較熟悉的是biáng biáng面的「biáng「。biáng biáng面是一種陝西關中地區的漢族傳統麵食。 不過,這個字只有56畫,離世界上最難寫的漢字,還有不小的差距。
  • 中國漢字筆畫最多的十個漢字,第一個是160畫!
    一、只能畫不能寫的多筆劃字1
  • 漢字的故事:漢字結構與演變草述(上)
    漢字也是一樣,有其構成的規律,也隨著歷史的迭代,不斷演化成新的形式。在系統了解漢字之前,我們先一起了解漢字的結構與演變,了解那些關於漢字趣事。漢字結構「六書」是前人分析漢字結構所歸納出來的六種條例。綜合百家,現在名稱取自許慎《說文解字》,次序源於班固《漢書》,根據漢字起源於圖畫,象形、指事、會意與圖畫關係密切,所以圖畫在前;在象形(表意)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形聲(標音)在後;假借只在讀音上有聯繫,與字義無關,所以在最後。自然形成了大家公認的六書名稱次序: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其中前四為造字之法,後二為用字之法。
  • 筆畫最多的漢字,到底是哪一個?
    就連許多的漢語教材,也都將這個字認定為」筆畫最多的漢字「。這個字的讀音也非常的」鏗鏘有力「,讀作biáng。其源於陝西關中的一種小吃「biáng biáng面」,是一種口語化的象聲詞。因為在做這種面時會發出biáng biáng的聲音,因此而得名。
  • 生僻字——我們中國的漢字 落筆成畫留下五千年的歷史
    生僻字作詞:陳柯宇作曲:陳柯宇演唱:陳柯宇我們中國的漢字落筆成畫留下五千年的歷史讓世界都認識我們中國的漢字一撇一捺都是故事跪舉火把虔誠像道光怙(hù)惡(è)不(bù)悛(quān)其(qí)靁(lèi)虺(huī)虺(huī)醃(yān)臢(zā)孑(jié)孓(jué)陟(zhì)罰(fá)臧(zāng)否(pǐ)針(zhēn)砭(biān)時(***)弊(bì)鱗(lín)次(cì)櫛(zhì)比(bǐ)一(yì)張(zhāng)一(yī)翕(xī)我們中國的漢字
  • 【忠實記錄課程】有趣的漢字
    五六歲的孩子處於對符號、文字的敏感期,一字一畫的甲骨文喚起孩子們對生活中美的感受,與孩子們通過直觀形象思維來理解事物的特點非常吻合,中華文化和傳統美德悄然生根,同時發展幼兒的漢字思維。孩子們積極表達了自己對甲骨文的認知,並畫出人、山、水、日、目、入、孝等的甲骨文,這對孩子們未來認識更多事物非常有幫助。
  • 寶寶起名 9畫漢字中適合寶寶取名的
    嬰兒起名 9畫漢字中給寶寶取名的有哪些9畫漢字中給寶寶取名的宣:本義為發表,公開;疏通,洩漏;發揚,廣泛傳播;通,暢達。寓意知識淵博,智勇雙全。思:意為懷念、考慮、想念。嬰兒起名 9畫漢字中給寶寶取名的有哪些庭:審判案件的地方或機構。也指院子、廳堂。威:意為使人敬佩的氣魄,威力,威風。
  • 漢字的故事|漢字結構與演變草述(下)
    在上一個故事中,我們了解了漢字結構的六種條例(六書),分別是: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大家是否還有印象呢?沒有印象的小可愛,可以再回顧一下哦。這一期的故事,我們將繼續漢字之旅,了解漢字形體演變的三千多年歷史,了解它們成體系後,從一個個像畫一樣的甲骨文,演變到現在各類書寫的七個階段。現在一起來聽它們的故事吧。
  • 廢除漢字運動真的存在?要用拼音替代漢字,簡體字由此而來
    在世界字體文化中,漢字是一門獨一無二的藝術,沒有哪一種文字能夠像漢字一樣,集字形、 字音、 字義於一體,形成獨特的藝術形式,並且還衍生出了絕無僅有的書法藝術,試想一下,如果漢字被廢除了,書法藝術還會存在多久?幾十幾百年後,還會有多少人懂書法?
  • 論「象」:漢字圖象與漢字美學
    「起一成文」,是從「一」在漢字形成中的根本作用而論的。「一」開始了「文」。這個「一」,並非是幾何線段或線條,而是有著形體的3。其書寫實涵無限變化的可能,漢字所有筆畫,如點、橫、豎、撇、捺、折、彎、鉤等皆可由此「一」變化而來。而「起一成文圖」,則強調最終所成為「圖」,尤其值得我們重視,「河圖洛書」之「圖」,也是將抽象的八卦視為整體的「圖」。
  • 惠州學生甲骨文裡慧畫 傳承漢字文化弘揚中華文明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老文字,是中國已知最早的成體系的文字形式,上承原始刻繪符號,下啟青銅銘文,是漢字發展的關鍵形態,被稱為最早的漢字。現代漢字即由甲骨文演變而來。當甲骨文和美術結合在一起會產生什麼有趣的畫面,讓我們一起去廣東省惠州市文星小學看一看。
  • 漢字解析:「爻」怎麼讀,此字我國古代有何涵義?
    內涵豐富,用意深遠漢字是我國獨有的語言文字,從古至今,漢字作為我們常用的文字。其實漢字究竟有多少,恐怕國人沒人說得清。據資料記載,漢字大約有10多萬,但有出處漢字有91251個,日常使用的是幾千個。所以,沒人敢說認識所有漢字。即使專家也不會讀的漢字,更不要說其用意了。
  • 足足有172畫,中國最複雜漢字,每次動筆都是大工程
    文丨華夏史譜(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每一個國家都有屬於自己的文字,漢字則是我國特有的一種文字書寫形式。漢字的產生有一個古老的傳說。這一傳說涉及到一位名叫倉頡的人。倉頡是中國漢字的創造者,在這一傳說中主要講的是一件事情「倉頡造字」。倉頡創造字體之後,漢字就在我國開始演化和傳播,並由此衍生出許多較難的文字。
  • 「biangbiang面」走紅日本,網友紛紛挑戰書寫57畫高難度漢字!
    原來中國人會用這麼難寫的漢字啊,覺得好厲害,問了一下中國的友人,被告知「這個字只在biangbiang面上看見過,我不會寫哦。」到目前為止,這條日本小哥的推特收穫了2.5w轉發和7.9w點讚,大家對這個超乎想像的、有著五十七畫的高難度漢字熱烈地討論起來。
  • 漢字筆畫數隨談——筆畫最少和最多的漢字
    張公: 筆畫最少的漢字只有一個,這就是一二三的「一」字。陳公: 一畫的漢字共有兩個,除了張公所說的「一」字外,還有一個甲乙丙的「乙」字。萬公: 談漢字筆畫,慎用「只有」和「共有」,因為一畫的字,不是「只有一個」或「共有兩個」。那麼,該怎麼說呢?我在這裡要說的是「還有一個」。覃公: 「還有『一個』」是哪「一個」呢?
  • 18個時尚有寓意的7畫漢字給小孩子取好名字!
    18個時尚有寓意的7畫漢字給小孩子取好寶寶起名字7畫1—>>初:本義:剛開始、開端;開始的一段時間;原來的。用作人名:代表旗開得勝、一蹴而就、不忘初心。18個時尚有寓意的7畫漢字給小孩子取好7—>>言:指講、說;言論、見解、意見、說明。 用作人名意指能說會道、能言善辯之義。
  • 漢字動畫《十二生肖》、《三十六個字》能讓小孩喜歡漢字的動畫片
    漢字是中華文化之瑰寶,是開啟中華文化巍巍大廈的金鑰匙。中華文化之根在漢字,漢字是中華民族的靈魂,是中華民族的永不磨滅的金光燦燦的身份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