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文化裡,可謂是包羅萬象,有許多的禮節,其中飲酒的禮節,每個地方有每個地方的方式,但是古代有一種理解,叫做鄉飲酒禮,你知道嗎?
這個鄉飲酒禮並不是隨隨便便一個人都能參加的,他是縣裡的知縣具體主持操辦的。這個禮節的舉辦時間和地點都是固定的,一般的在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日和十月初一日,在縣裡的儒學進行。縣裡的儒學是對全縣的生源進行培訓的地方,主要的包括四書五經,還有書法等等的學習。所以在這個地方舉辦飲酒的禮儀是非常合適的。
在開始的時候,主賓是知縣,坐在東南的方面,還有一個叫做大賓,他是退休的官員擔任,坐在西北。僎賓選擇縣裡的年高有德的人擔任,坐在大廳的東北角,介賓依次往下排,坐在西南的位置,三賓的位置坐在大賓,介賓,三賓的位置後面。還有一個人叫做司正,是縣裡的教師來擔任。到了正月十五日或十月初一日的一大早,具體負責的人宰殺牲口做成祭品,參加的人依次到儒學裡來,
然後門口一個人高聲喊賓客到了。知縣和下屬的人出門迎接,然後知縣站在東面,來的賓客站在西面,三讓三揖。然後再升堂。升堂後互相拜兩拜,賓客坐下以後,門外的人又喊僎賓到了,知縣又和下屬進行和前面一樣的程序。按照這樣的程序,一直到了賓主迎接完了以後,都到了大廳,負責端酒的人說幾句客氣話。
這幾句客氣話也不是隨便說的,內容必須是朝廷規定的。內容就是要求大家盡忠盡孝服從朝廷管理搞好鄰裡關係等等,這些內容說完了以後負責敬酒的先喝酒。然後再舉行一套禮儀,舉行過禮儀以後大家都開始唱《詩經》中的一首詩叫做《鹿鳴》。大家唱過以後再唱《詩經》中的詩歌《南山有萊》《菁菁者莪》,唱過了以後,大家再一起喝酒。喝過酒就開始吃飯,吃過了三次飯以後就把飯菜撤掉,撤掉以後再次互相行禮。過後再按照順序由知縣送賓客回家,出了大門以後再三拜三揖。然後才能結束。
能夠成為鄉飲酒禮上的賓客,是非常有臉面的事,因為能夠參加這樣的禮儀,必須須是德高望重的老人,或者是退休在家的官員,一般沒有聲望和一定家庭背景的人是不能夠參加的,因此這也是一個榮耀,因為當時的交通不發達,參加的人往往要起早去赴宴。所以也是一個非常隆重的事情。
這樣看來,古代的飲酒禮雖然複雜,但是這一套程序下來,給人以莊重的感覺。通過這樣的一套程序,當地的官員能夠和地方的老百姓打成一片,也增進了和當地人們的交流,了解了更多的民情,交流了思想。現在這樣的禮儀已經不多見了,如果在一些民俗的表演過程當中,或許還有一些痕跡,但都已經不是完完整整的飲酒禮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