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業 | 教育 | 精英 | 交流 |
這是一個商業精英的搖籃
相信你會深深地愛上這裡
所謂「雞助」就是雞的助骨,骨頭多而肉少,吃起來十分費力。該詞自《三國演義》諸葛亮智取漢中曹軍兵退斜谷中,曹操進不能勝利,退又人笑話,多待無益,不如儘早歸去。因此「雞肋詞便被用來形容那種沒有多大意義,放棄又有點可惜的事情。
美國1989年大規模興起的「廢除1美分硬幣」運動就是這樣一件事情,隨著1美分硬幣生產成本的加大,運動發起人表示「如今再花1.2美分去製造1美分硬幣,顯然是荒謬之舉」,一時間,1美分硬幣成了「留之無用,扔之可惜」的低面值錢幣。
不難看出,曹操放棄進攻也好,美國的「廢除1美分硬幣」運動也好,都是在計算成本與收益的問題。成本也就是生產某種商品或者達到某種目的所要耗費的人力、物力、財力,在考慮成本投入的時候肯定要考慮收益大小。「收益」在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中被定義為「那部分不侵蝕資本的可予消費數額」,也就是財富的增加。
在市場經濟發展迅速、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一個合格的經濟人無論做什麼投資都要首先考慮成本與收益,才能判斷出這個投資是否有必要進行。比如要開一家飯店,除了要考慮房租、水電、工人工資、材料工具費外,還要考慮自身的工資及墊付的資金利息等。只有將所有的投資成本都預算在內,才能判斷出飯店是否值得開,賺多少錢才能有收益。
轉自:每天讀一點經濟學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