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一位投資者朋友告訴我,香港恒生銀行銷售人員向他推銷一款基金,讓我幫他看一下。
這款基金的名字叫做惠理大中華高收益債券基金。該基金在恒生銀行基金超級市場網站上有相關信息,其網址在本文最末數據來源下面。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一下惠理這家公司的信息。惠理的英文名字叫做Value Partners,是在香港證券交易所上市的一家基金公司,其公司代碼為806 HK。
根據惠理最新公布的年報數據顯示,截止2016年年底,該公司管理的資產額為132億美元,比上年度(2015年)下降15%。公司在2016年年度的利潤為1.37億港幣,比上年度(2015年)下降49.7%。公司盈利大幅下降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公司收取的業績分成(Performance fee)有大幅度下降。業績分成下降,最可能的原因是該公司管理的某支基金表現不好,因此沒有收到業績分成。至於是哪個基金,並非本文的重點,因此我在這裡不再展開。
為什麼這些信息很重要?因為我們在分析某個基金公司時,不能只看他們管理的一支基金。很多大型的基金公司,管理的基金數量少則幾十個, 多達上百個。從基金經理角度來看,他們當然會選擇那些表現好的基金去向投資者推銷。在這種情況下,進入我們投資者眼帘的,都是那些被挑選過的「選美冠軍」,而那些表現差的基金就被大家忽略了。這就容易產生投資者被誤導的可能性。
問題在於,很多基金公司既發公募又發私募,而私募產品由於沒有信息披露要求,公眾很難拿到這些基金的信息。在這種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我們就更加需要小心謹慎,從蛛絲馬跡中去推斷某家基金公司的真實投資和經營狀況。
接下來我們看一下這款基金,大中華高收益債券基金的具體信息。根據恒生銀行基金超市網站上顯示的信息,截止2017年3月24日,該基金的資產規模為26億美元左右。
在剛剛過去的2016年,該基金表現非常搶眼,其淨值上升了16%左右。這可能也是這個基金引起了這位投資者朋友注意的原因之一。如果我們縱觀過去4年,該基金在2012年(+12%)和2016年(+16%)表現比較出色,但是在2013-2015年表現平平,其回報分別為1.2%,1.1%和6.1%。
在研究一個基金時,投資者們最需要關心的重要問題之一,就是該基金的投資標的是什麼。根據該基金的介紹材料顯示,惠理大中華高收益債券基金主要投資位於大中華地區內的固定和浮動利率債券,以及其他債務證券(包括可換股債券)。也就是說,這是一個主要投資中國(包括香港地區)的垃圾債券基金。
從上圖的基金信貸素質分布我們可以看到,該基金購買的絕大部分債券都在BB和B以下,符合垃圾債券基金的特點。
從該基金購買的債券的公司行業分布來看,房地產行業佔到了一半左右。也就是說,該基金購買的主要是中國的房地產企業發行的美元垃圾債。那麼顯然的,該基金的表現很大程度上會受到這些房地產企業股價的影響。
長期讀本專欄的朋友們都知道,我反覆強調的最重要的投資原則之一就是「控制成本」。下面讓我們來研究一下這支垃圾債券的費率情況。
從上面的信息欄我們可以看到,該基金有高達5%的申購費(如果申購額大的話,可能會有折扣),1%的轉換手續費,以及每年1.5%的管理費。如果加上該基金的託管費,那麼每年的總費率(除申購費外)為1.67%。上面顯示的歷史業績,不包括認購費,因此並不是投資者能夠拿到手的淨回報。
從資產配置角度來看,本專欄不建議投資者去購買垃圾債券。主要原因在於,垃圾債券承擔了和公司股票相似的風險,其回報卻不如股票。關於這個問題,本專欄的歷史文章《公司債券是否值得投資?》中有更為詳細的分析。
當然,也有一些投資者說,我就是喜歡垃圾債券。如果真的想要買亞洲公司發行的美元垃圾債,投資者也可以關心一下ETF市場。大致來說,ETF沒有申購費,每年的管理費更低,其投資組合也更加多元分散,因此和主動型債券基金相比有不少優勢。
舉例來說,貝萊德安碩就發行了一個亞洲美元垃圾債券ETF(新加坡上市),叫做iShares Barclays USD Asia High Yield Bond Index ETF,基金代碼為O9P。
該ETF的資產規模為6300萬美元左右,主要投資亞洲地區的美元垃圾債。其總費率為每年0.5%,比上面提到的大中華高收益債券基金便宜70%。
從投資國別覆蓋範圍來看,該ETF購買的絕大部分公司,也位於中國(包括香港),和大中華高收益債券基金非常類似。
該ETF和大中華高收益債券基金的一大區別在於投資的行業範圍。上文提到過,大中華高收益債券中有差不多一半資金投資於房地產企業,而該ETF中最大的行業比重是工業(Industrial)。
上表列出的是過去5年亞洲美元垃圾債券ETF(O9P)和大中華高收益債券基金的歷史業績對比。我們可以看到,兩個基金的業績互有勝負:在某些年份ETF的表現比較好,而在另外一些年份(比如2016年)則是大中華基金的業績表現比較好。如果綜合看2012-2016年兩個基金的業績對比,ETF的業績要更好一些。當然這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ETF在2012年的表現特別好。
在對基金進行甄選和分析時,本專欄反覆強調幾個重要原則。首先是「控制成本」。從短期來看,基金的業績受到基金費用的影響不一定大。但是如果把投資維度拉長到5年,甚至10年,那麼基金的收費對於投資者的業績會造成決定性的影響。
以上文舉的ETF和基金為例,基金的費率每年比ETF高出1.1%左右。我們假設投資亞洲美元垃圾債券可以獲得每年7%的回報,來分析一下成本對於投資者回報的影響。注意,這個7%的年回報估計是比較高的,但我們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暫且假定年回報為7%。
上圖中的藍線,假定每年回報7%,在十年以後,100塊錢會變成200塊左右。也就是說,10年後,投資回報為100%。
上圖中的黃線,由於在費用上省了1.1%,因此每年的回報為8.1%左右。在10年後,100塊的投資會變成218塊。購買ETF的投資者,在十年後比基金投資者的回報高出了10%。
現在我們把基金的申購費(5%)算上,那麼在主動型基金中投100塊的話,一上來就要被扣掉5塊錢,這樣在10年之後,投資者大約可以拿到186塊錢。購買ETF的投資者,在十年後比基金投資者的回報高出17%。
很多投資者在選購基金時,往往受到該基金在過去1-2年的業績回報的影響。上文中提到的大中華高收益債券基金可能也屬於這種情況:由於該基金在2016年表現搶眼,因此受到了很多投資者的關注。但是有很多證據表明,投資者順著基金過去幾年的業績去挑基金,到後來失望的概率會很高。
比如上圖來自晨星的數據顯示,在2005年年底表現最好的20個公募基金,在接下來的十年(2006-2015)中,只有7支的回報好於平均數。順著基金過去幾年的業績去買,並不是一個靠譜的選基策略。
特別是那些獲過獎的明星基金經理,在獲獎以後,其表現往往差強人意,讓投資者失望。
上圖顯示的是2000-2013年每一年晨星評出的年度最佳基金(上圖空心圓圈)。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基金在獲獎後兩年內,其業績迅速回歸平均,不復「當年之勇」,有些年份的明星基金甚至掉入表現最差的基金行列(比如2009年)。因此投資者如果順著表現最佳的那些基金去購買的話,他/她最後失望的可能性會很高。
控制成本,不要被短期的業績影響,建立一套適合自己的投資系統,長期堅持,這才是投資者獲得長期穩定投資回報的正道。
伍治堅新書《小烏龜投資智慧:如何在投資中以弱勝強》終於上架啦。在京東,淘寶,亞馬遜中國或者噹噹搜索書名或者作者名,都可以購買到該書。
數據來源:
www.blackrock.com/sg/en/products/251722/ishares-barclays-usd-asia-high-yield-bond-index-etf
bank.hangseng.com/1/2/fundsupermart/schi/fund/fundinfo%3FfundCode%3DU44482
www.wsj.com/graphics/passive-investing-five-cha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