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那年,愛上香港的白流蘇

2021-02-13 一杯雞湯

張的孤獨

點上一爐沉香屑,聽我給你說說吧,一個全新的白流蘇。

黏稠的水氣像小鬼般難纏,久久氤氳,不散去。人在江南,連思緒也跟著雨水溼潤,像一團棉絮,纏繞在一起便難分開。一根根抽出,痛得心裡倒抽一口涼氣。

在湖面上泛舟,不再寫意,想張愛玲的沉重,害怕筆下的文字太輕率,丟了靈魂。那條巷裡,盡頭是洋樓,屋裡處處飄著鴉片煙霧,嗆得人想流淚。流著,流著,便覺得人生沒了看頭,去了也罷。但舊日響起的耳光還執著呢,不肯放下她遠去。於是,笑笑,在煙霧中尋找上樓的道,提防著煙槍在下一瞬間砸上才恢復的額頭。

門,還是那扇門,吱吱呀呀,響著滿清最後一份張揚。那些遺老遺少還自顧自歡樂。炕上倚著姨太太,肉色的絲襪扯著耷拉在腳踝,桃紅色的旗袍分叉到大腿處,髮髻上別著蔥綠的花飾。真真腐朽的人啊,手裡竟還挑著燈芯,將洋燈這樣的利器攔在門外,害怕臉上一點瑕疵被瞧了去。

她在上海,亦在香港。這兩個截然不同的地方,一個雨氣暈開惆悵,夜歌響滿海灘;一個淪陷卻古典,有豎立的電線桿和絕望又生氣的電車。兩座城市,成全了她的出逃和夢想。她高傲地仰首,除了藍天白雲,其餘皆在眼下。她常叫道:「出名要趁早。快、快、遲了來不及了。」於是,有了這份渴求和天賦之才,她橫掃上海灘。那段穿姨太太的舊衣服的回憶,成為心底的疤,總結不成痂。於是,一碰便生疼。她一筆一划寫下如今,將它們換了錢,成為乖張又古典的新衣,在身上,橫亙時尚與古韻中的長河。

因了這些,她曲直闌珊的故事,以一座城換一段愛的美夢,吸引了於青這般女子,進入後便不能出來,身不由己。《傾城之戀》,就這麼以《香港的白流蘇》重見天日了。張愛玲的筆調是傷悲的,但仍抹不去其中的曖昧,淡淡的憤恨中還是有些許希望的。要不,怎麼柳原這麼個浪子就回頭了?戰火是該燃到流蘇心裡去的。她說,故事裡傾城傾國的人大抵如此。是啊,你在讀,便也驚覺在經歷。雖然大抵如此,卻免不了一番感嘆。

今日封面上暗紫縱橫,幾根線條勾勒出衝擊人視覺的又一個白流蘇,卻總讓人遺憾。那個女子太勾人,失了上海女人的溫婉。那讓人想起炎櫻,張愛玲的終身摯友。她有那種一筆便可勾勒出張愛玲想說卻又不能說的言語的能力,這大抵是我從書架上抽走它的原因吧。

倘若於青循著自己的路子往下走,自有一番景色,偏偏她太痴了,撞上了張愛玲這座山,便從此回不了頭。她極力營造張愛玲筆下的感覺,要溫情、婉轉,而且明暗朦朧,月光疏疏朗朗。這般延續,在書中的一點真實和樸實的底子,繡上大朵蒼涼而華美的花。但她大抵是太過真實了,逃不過現實的瑣碎,摘得幾句柳原再不和流蘇鬧著玩,不與她說俏皮話了,便恣意展開,反而丟了《傾城之戀》留於我們心中的念想。

本是一個平凡人的故事,卻成了「傳奇的四奶奶」。我是不曾想流蘇可以活過古稀的,那樣歲月斑駁的人兒,總覺得少了份舊日的俏皮,使那二十八歲的委屈,也天高雲淡了。流蘇本不是傾城傾國的美人,只是在月光下美得不近情理罷了。她再有的便是那所存無幾終將逝的年輕了。生活中哪有那麼多的月光傾灑下來呢?除了張愛玲那個冰冷的祖屋裡時不時繚繞的鴉片煙霧能這樣使人朦朧。但那卻不是可以讓人歡欣稱美的,至少心有鄙夷。

常年寄居國外,範柳原作為一個「名不正言不順」的繼承人,家庭的緣故造就了他的放蕩。戰火紛飛的歲月,這個除了錢財外都不足以讓人稱道的男子,救了白府裡的佚者。說 「佚」,是因她在眾人心中無了名姓,連親生母親也不曾想過包容她,幫助她。度過一日便像千年的流蘇,像遇見救命稻草般死死拽住了柳原。大家閨秀的尊嚴在家庭重壓下崩潰,她再次赴港,有壯士西徵的味道,只不過那時的戰火燃在了東部的小島罷。

他是有手段的,應該也是愛她的。雖有浪子的行徑,卻一直在心中想法子原諒他。我不願意承認柳原會遠走,缺席流蘇的半個世紀。我不願讓流蘇恨他,因此又愛了他半個世紀。所以,在讀於青續作時,有一種痛苦的感覺,想放下,又不舍,還幻想從中尋到一絲張愛玲的影像。

其實,相似的味道是有的。

張愛玲忘不了舊衣服的疤,便成了clothes-crazy,於是,續作中流蘇的衣服也謹慎起來,有點惶恐不及的味道。那個流蘇不願接洽的白府,也帶些張愛玲對家中不滿的憤恨,有了流蘇在那段被排擠謾罵的日子後依舊保存的委屈。而且,親切的麻油店依舊如故。油汙在香港也有上海你儂我儂的情意。

看《香港的白流蘇》,總不能淡然接受他——齊致銘。這個溫文爾雅的男人,總覺得是不合上海女人胃口的。他的表才適合他,各自走在各自的時光裡。這是於青的妙筆。

張愛玲是白玫瑰還是紅玫瑰,我終究不懂。所以好奇於青許是悟透了才動筆寫續作吧。面對這朵上海花,一般人拿筆的手會驚顫,她卻沒有,所以這份勇氣該添了一分她的好。我只是喜歡愛玲,所以尋了關於她的文字。不敢輕易評她,便說說和我一樣的追隨者吧。

江南同上海是渭涇不分的,所以濡溼了愛玲的上海便同江南濡溼了我一般,帶著繁雜的思緒,纏繞,分不開。這也是身不由己的。

那一爐沉香屑,也該燃盡了。

相關焦點

  • 範柳原為什麼愛上白流蘇
    範柳原為什麼愛上白流蘇 ——張愛玲《傾城之戀》人物賞析          文/章秀平(特約作者)不過,那晚回來之後,通過白公館裡嫂子侄女和七小姐的神情對話中可以想像,那是尷尬的場景。擅長跳舞的範柳原對精心打扮矜持端莊的七小姐沒什麼興趣,卻對坐在她身邊的白流蘇一再眷顧。本是配角的白流蘇陰差陽錯成了相親會上的女主,真不知是有心還是無意。那一晚,範柳原與白流蘇在一圈親眷眾目睽睽之下頻頻在舞池裡翩翩起舞。
  • 白流蘇:你也是有情誼的麼
    「有人善於說話,有人善於笑,有人善於管家,而你是善於低頭的」幾年前,我時常用我那蹩腳的早戀經歷琢磨,範柳原為什麼會喜歡上白流蘇這樣一個大齡離婚少婦呢?論年輕貌美,流蘇比不上未出閣的寶絡小姐;論風姿綽約,伊比不上交際花薩黑夷妮公主,如何憑几支舞就將這個歡場上尋花的班頭、問柳的能手範大侉子俘獲了呢。這是我那狹隘的未經事的小孩子心理所GET不到的。
  • 傾城之戀:白流蘇與範柳原,在感情博弈中驚出來的愛
    該小說主要講述了範柳原和白流蘇的愛情故事,是一篇探討愛情、婚姻和人性在戰亂及其前後,怎樣生存和掙扎的作品。香港的淪陷,意外成全了上海的女流之輩白流蘇與香港富商範柳原的姻緣,白流蘇的後半生也因此找到了著落,這一直就是她的所願所想,也是她最重要的人生目標。
  • 《傾城之戀》白流蘇和範柳原是張愛玲筆下的美滿結局?
    關於張愛玲,我簡單的說兩句,奇女子一位,有不同尋常的才情和風骨,早年家境優渥,是真正的上海富家,自小就見過了花園,使喚過了傭人,她筆下的香港或是上海等等地方的奢華景致,包括《傾城之戀》與她自身經歷過的有很大相關。
  • 張愛玲《傾城之戀》:說白了,白流蘇只想找一張「長期飯票」
    所以,白流蘇與範柳原的相遇,不是純粹的,兩個人對於彼此都有屬於自己的目的,範柳原一開始也不愛她,但是卻希望白流蘇能夠撲到自己的懷裡,也就是作為一個情人的身份。白流蘇呢,她經歷的苦難,讓她明白,自己想要一個安穩平和的日子,就必須要找到能夠保護自己,給自己經濟保障的男人。
  • 詩書中走出一個白流蘇
    張愛玲筆觸下的白流蘇是不完美的角色,雖散發著羅曼蒂克的浪漫與自由,但始終褪不去大宅深閨的庸俗之氣。故事前後均是為自己的生計精打算盤。陳數飾演的白流蘇無疑是完美的。她端莊、優雅、自信、聰慧且溫情。宛如蘭花般散發著清冽、典雅、高貴的香氣。「蘭生幽谷,不以無人而不芳」用以形容她,最恰當不過了。電視劇在張愛玲文本基礎上進行修改,更升華了白流蘇人物性格和品質。
  • 白流蘇的尷尬與硬氣
    喜歡舊上海,喜歡穿旗袍的女人,喜歡故事中那個處境尷尬卻十分硬氣的白流蘇!白府,雖是祖上曾盛極一時的前清翰林,卻連年衰敗,坐吃山空,家道中落到連日常生活都捉襟見肘。待字閨中的白流蘇雖然貴為白家六小姐,卻要時時受著兩房兄嫂的閒氣,成為家裡白吃白喝的多餘人。
  • 為何白流蘇能獲得海王的婚姻,而王漫妮不能?差距在哪?
    因為王漫妮與梁正賢的關係,與白流蘇和範柳原很相似,梁正賢和範柳原都是風度翩翩多金又花心的海王,白流蘇也面臨著和王漫妮相似的尷尬處境。   白流蘇是民國時期,上海沒落貴族白公館的六女兒,二十八歲,卻已經離婚好幾年,住在娘家,剛開始她有離婚的贍養費,
  • 《傾城之戀》範柳原為什麼喜歡離異女白流蘇而不是其未出閣的妹妹
    大約一星期後,媒人徐太太登門造訪,大致意思是範柳原急著去新加坡,這樁婚事需要擱一擱,其實真是意思就是範柳原沒有看上白流蘇的妹妹白寶絡。徐太太又說了會閒話,然後就說自己先生在香港生意還不錯,不久將舉家遷往香港,但是路途遙遠,自己身體不好,希望白流蘇與其同行,有個照應。
  • 二婚女嫁高富帥,《傾城之戀》白流蘇如何將一手爛牌打出王炸
    看完張愛玲的《傾城之戀》,對於白流蘇的斬男手段,我佩服得五體投地。28歲,離異多年,住在娘家,受盡兄嫂的冷言冷語,資產也幾乎被他們揮霍一盡。怎麼看,白流蘇都是婚戀市場上的弱勢群體。但她愣是憑藉著自己出色的交際能力,攀上了眾人眼中的金龜婿——華僑範柳原,在一場不相上下的感情博弈中,成為「浪子」範柳原名正言順的妻子。
  • 《傾城之戀》白流蘇的旗袍
    陳數演的《傾城之戀》裡白流蘇穿的旗袍才是生活裝,看得出這部電視劇的服裝老師很懂民國時期的衣著狀況,不同階層不同年齡,不同身份的女子是怎樣穿著的。以白流蘇為例,在未出嫁之前她穿一件淡色格子布旗袍,即符合她待字閨中的身份也符合她家當時的經濟條件。
  • 《傾城之戀》:離過婚快30的白流蘇,只憑一個動作,徵服範柳原
    白流蘇和範柳原的這場博弈,明明勝負已定,白流蘇不得已向命運妥協,做了範柳原的情婦,將承受娘家更激烈的嘲諷……香港卻突然遭遇了轟炸。在危難面前,範柳原竟主動放棄了原本的堅持,給了白流蘇一個妻的名分。峰迴路轉,白流蘇轉危為安。"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傳奇裡的傾國傾城的人大抵如此。"傾城之戀,指的就是這般傾城之下,白流蘇和範柳原的愛情。
  • 《傾城之戀》:是什麼讓白流蘇這樣的離婚女人怎樣走上逆襲之路
    《傾城之戀》講的是出身於舊式家庭的白家六小姐白流蘇婚後不滿丈夫的生活作風,不肯示弱,被丈夫家暴,白流蘇咽不下這口氣毅然決然的和丈夫離了婚,原本還算豐厚的嫁妝漸漸地被自己的哥哥及家人以各種名義騙去。七年的時間過去,白流蘇由被人哄著,尊著的日子,變成了受人白眼,冷嘲熱諷的日子,當最親的母親也無法依靠時,白流蘇漸漸明白過來,人還是要靠自己,她在遠房親戚的撮合下認識了留學回來,家世良好,財力雄厚,一表人才的範柳原。
  • 《傾城之戀》中的白流蘇與範柳原:「好嫁風」女怎樣釣到金龜婿?
    《傾城之戀》中範柳原與白流蘇在報上登出結婚啟事的時候,情形想必也是如此。 28歲的年紀,在今天青春尚好,當年已經離婚七八年了。 流蘇的娘家,頂著世家的光環和規矩,不過是落魄的滿清遺老。 白流蘇的第一次婚姻,只是一筆帶過,但情形可以大略推測。彼時白家底子還厚實,不曾落魄到不堪的地步;對方大約是與白家門第相當,夫婿與白老三、白老四人品相仿佛,吃喝賭嫖加家暴,讓年輕的白流蘇憤而離婚。
  • 喜寶和白流蘇一樣嗎?如何防止感情裡變成撈女
    白流蘇的愛情是一場博弈,她賭的是男人對求之不得的獵奇心理,表面上求愛,實則是在求生,白流蘇就像張愛玲本人一樣,是那個時代的異類,在命運裡掙扎,但不向命運低頭。「撈女」一詞,重在撈字,這是一個動詞,強調主觀動態和意願,無論是喜寶還是白流蘇,這個看似主觀的動作背後都是有著客觀的看不見的手在推動著她們。與其說是「撈」不如說只是「求生」的本能。
  • 《傾城之戀》範柳原不願娶白流蘇,可為什麼經歷戰火娶白流蘇為妻
    這本書的男主角範柳原,一個妥妥的富二代,而女主角白流蘇是大齡離異女。但兩人自從相遇就相互吸引,互相說著俏皮話,互相打趣,看似真切卻又不真切。為了更好的相處與談情說愛,範柳原先到香港,白流蘇則是範柳原託媒人騙到香港,表面看起來是媒人相邀到香港遊山玩水,其實則是範柳原想要跟白流蘇談戀愛。兩人在香港看起來是偶遇,背後卻是彼此算計。
  • 白流蘇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沒有什麼可以困住你,除了你自己
    -----《傾城之戀》白流蘇的故事 白流蘇,張愛玲《傾城之戀》的女主,她外表柔弱,內心堅強,在所有人以為她的人生陷入絕境的時候,她卻俘獲了風流浪子範柳原,讓所有人大跌眼鏡。
  • 離婚以後重讀《傾城之戀》,我終於理解了白流蘇的現實
    年輕時候讀張愛玲的小說,總覺得她描寫的人物有一種很高冷的感覺,而且普遍比較世俗,特別是這個小說裡面的女主人公白流蘇。她頭婚嫁給了一個有錢人家的公子哥,倆人剛開始感情還是不錯的。但日子過久了,男人的劣根性就暴露出來了。他不單單包養女人,抽鴉片,還毒打白流蘇,日子過不下去了,倆人就只好離婚。
  • 《傾城之戀》白流蘇先謀生再謀愛 大齡失婚女的自救逆襲
    當然,首先是得益於選角的精準,旗袍女神陳數的外形氣質與大上海名門淑女白流蘇形象的完美契合。不得不說《傾城之戀》是張愛玲作品裡,最溫情和圓滿的一部了,但它也絕不是愛情故事。它講述了一對互相算計的成熟男女,如何在愛情裡博弈,步步為營。最後,竟然是香港的淪陷成全了他們。原來戰爭之下,一座城的傾覆淪陷,生死交關之時才促成的戀情,也流露出故事蒼涼的底色。
  • 《傾城之戀》白流蘇離婚後為何嫁得更好?她有三個優點,值得借鑑
    白流蘇也是這樣的女子之一。 原著裏白流蘇的故事從離婚後開始,電視劇改編的從第一段婚姻開始。我覺得改得很成功,白流蘇是一個很聰慧很有自我意識的女子。 她的前夫病死了,她的哥哥為了錢竟然逼流蘇回唐家去守寡,領養一個孩子從此了卻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