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上映的首日,票房居然超過了3.5億,甚至超過了《戰狼2》和《哪吒》的首日票房,但是《姜子牙》未來的路卻不是那麼好走了,這部電影兩極分化嚴重。我看完了全片,我的感覺是「燃不起來啊!」
提到《姜子牙》就不得不提另外一部「封神宇宙」的電影《哪吒》,《姜子牙》高期待值離不開《哪吒》。在《哪吒》大火之後,同為光線傳媒出品的《姜子牙》迅速與之進行了一系列的宣發聯動。 「封神宇宙」打響後,光線傳媒的動漫產業也隨之更上了一層樓。個人好惡並不能代表一部影片的真實水平,但如果將這兩部電影進行比較,其實我們能夠更清晰地明白為何《姜子牙》不如《哪吒》更容易招人喜歡。這絕對不是「希望值越高失望值越高」這麼簡單。
電影《姜子牙》的故事背景設定在封神大戰之後,崑崙弟子姜子牙率領眾神戰勝狐妖,推翻了殘暴的商王朝,贏得封神大戰的勝利,即將受封為眾神之長。在巔峰時刻,他卻因一時之過被貶下凡間,失去神力,被世人唾棄,為重回崑崙,姜子牙踏上旅途,電影結局中,姜子牙在戰後的廢墟之上重新找到了自我,也發現了當年一切的真相。
就《哪吒》而言,它的故事框架並沒有完全脫離《封神演義》,故事的主線也沒有擺脫「哪吒鬧海」這一經典IP,只不過是將原著中的一些情節加以改編,通過合理想像,融入當下人的理解,例如靈珠子轉世、哪吒鬥敖丙等等。
《姜子牙》則不同。創作者放棄《封神演義》全書所講故事,這就意味著它不得不生造出一個故事來,並且完成一個嶄新的敘事。通常,這對於中國電影人來說是一種冒險,他們不得不考慮這個故事如何精彩,會有哪些符合邏輯的情節和細節,在這些細節與情節中如何塑造人物……更重要的是,它們如何讓已經熟悉《封神演義》的觀眾去接受一個完全背離《封神演義》的故事,在這個基礎上,還要接受完全背離原著或者歷史所積澱下來的姜子牙的形象。
如果僅僅從道理的深刻性上和主創的情懷來說,《姜子牙》顯然比《哪吒》更具有「遠大的志向」。坦率地說,這部影片拋卻故事和敘事,僅就視覺造型和部分橋段的臺詞來說,是非常耐人尋味的。但這種「形東實西」的藝術作品到底是給什麼樣的受眾看的呢?
理論上,它對觀眾是有門檻要求的。但這部已經被包裝為《哪吒》接力棒的院線動畫電影,註定它的主流觀眾是孩子和年輕人。他們未必能明白創作者的深刻;對於年輕人來說,他們能明白那些道理,但由於少了那些風雨,他們很難達到來自於親身經歷而形成的理解與共情。從這個角度說,這部更像是「寓言」的影片,其格局,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