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詳解:故事發生在封神大戰後,姜子牙率領眾神伐紂。贏得封神大戰勝利後,姜子牙奉天尊之命斬殺狐妖,以為這樣就可以換回世間安寧。但在斬殺之時卻發現,狐妖體內封存著一位少女。然後姜子牙被「貶」到了北海。隨著少女小九的出現,姜子牙隨她一同踏上尋父之旅。在旅途中卻發現封神大戰之下隱藏著更大的陰謀。很多人覺得,蹭《哪吒》熱度,導致口碑兩極分化,那麼《姜子牙》真的有那麼爛嗎?
姜子牙這部動畫電影沒有明確的故事線,也沒有明確的目標,強調的是角色心理的內在衝突。姜子牙奉行為被劇情推動,姜子牙時常「苦大仇深」的思考以及自我懷疑,都是通過視覺化的手段還原的。
但是,在某種程度也造成了觀感的斷裂。或許這是姜子牙最大的問題。姜子牙這部動畫電影的內核明明是一部嚴肅電影,探討的是那些高高在上的人,有沒有權利審判眾生這樣的問題。
但無論是《哪吒》的爆火,還是春節檔國慶檔這樣的國民檔期,或者是觀眾對這部電影「合家歡」的預期,種種的壓力讓製作團隊加入了很多自以為觀眾喜聞樂見的元素。比如化身萌寵的四不像,亦或是申公豹和姜子牙之間似有若無的感情。
回想一下我們為什麼喜歡《哪吒》,難道是因為哪吒和敖丙的CP嗎?好吧,確實是有這部分原因。但是這只是其中一個元素而已。《哪吒》的成功之處在於,它營造出了生活氣息,讓觀眾產生了共情。比如哪吒和敖丙、母親的踢毽子,哪吒在陳塘關和那些小孩子之間的嬉戲打鬧,都是對於哪吒和這些角色的人物塑造。
但是,在《姜子牙》中的姜子牙性格是模糊的,最濃重的刻畫是他的強迫症。片中大段的說教以及意味濃厚的臺詞,直接把「救一人還是救蒼生」這事兒扔到了觀眾臉上。
《姜子牙》和《哪吒》並不是「封神宇宙」系列裡的內容,它們幾乎是同時立項的。只不過《哪吒》做得比較快,上映的比較早。《姜子牙》沒有趕上春節檔上映,就被排在了後面。這就導致很多人疑惑,為什麼申公豹在《哪吒》中是陰險狡詐的模樣,而到了《姜子牙》裡卻是憨厚老實的樣子?說到底,它們從來都沒有想過做聯動。
如果沒有《哪吒》爆紅調動起來的觀影預期,如果《姜子牙》能夠在嚴肅故事線上再多走一步,而不是卡在中間。或許,《姜子牙》說不定能夠靠著慢慢發酵的口碑,實現有一個票房奇蹟。
如果大家能夠調整一下預期,說不定觀看的時候會給自己一個驚喜。如果你看了這篇文章,還在猶豫要不要去看,其實我們還是推薦大家去看的,只要你預期擺正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