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一個可換鏡頭相機系統來說,鏡頭群的多寡是判定其系統是否成熟的很重要的因素。其中人稱「大三元」的f/2.8恆定光圈變焦鏡頭又是鏡頭群中最具地位的象徵,可以說直接決定了系統的競爭力。
一個全新系統來說大三元鏡頭的面世也可以看作是其系統成熟度初具雛形的標誌,但佳能RF系統的情況有點特殊,首發序列裡的大光圈變焦是一支「超級大三元」——RF 28-70mm f/2L,雖然著實驚豔了大家一把但是在實用性和普及程度方面明顯擔當不起傳統大三元的定位,更多的是一款肌肉型產品。所以真正f/2.8光圈大三元的發布依然有必要——這次佳能就給我們帶來了真正的RF大三元鏡頭序列的兩款產品,RF 15-35mm f/2.8L IS USM和RF 24-70mm f/2.8L IS USM,今天我們先來看一下前者,佳能RF大三元序列裡的超廣角鏡頭。
15-35mm f/2.8這個規格還是第一次出現在超廣角大三元序列鏡頭上,之前大家「約定俗成」的規格就是14-24mm f/2.8或者16-35mm f/2.8。15mm起步的大光圈超廣角鏡頭倒是有(騰龍SP 15-30mm f/2.8),但第一它是燈泡頭,第二長焦端也只到30mm,所以RF 15-35mm f/2.8L也算是一次小小的規格突破,這一點值得讚賞。
鏡身採用磨砂設計,正面有標識焦距的「15-35」字樣。
目前EOS R系列的機身都沒有機身防抖,所以RF大三元系列全部標配了鏡頭防抖設計,側面有防抖功能的開關,以及幾乎所有鏡頭都會有的AF/MF切換開關。
搭配EOS R機身,整體造型還算協調,鏡頭偏細長(也是相對的,82mm口徑的鏡頭怎麼可能細到哪裡去)
正面,口徑82mm,鍍膜呈現紅色,光圈葉片使用反裝設計,小光圈光孔圓度還不錯。
標配蓮花形遮光罩,型號為EW-88F。
與EF卡口廣角大三元EF 16-35mm f/2.8L III的體積對比,不算轉接環長度的話兩者差不多,都用在RF機身上的話RF 15-35mm f/2.8L相當於是短了一個轉接環的長度。
鏡組結構
官方規格表
官方MTF
註:本測試採用了新版測試流程,和2017年及更早的測試流程相比有較大差別,數據不能進行直接對比。
測試說明:
之前傳統的鏡頭測試都是通過儘量關閉機身校正,甚至較為極端的脫離機身(例如Lensrentals的MTF掃描儀、最早我們採用的統一轉接)來獲得「鏡頭本身的畫質表現」。
然而隨著相機系統不斷的電子化,機身鏡頭結合提升畫質的方法越來越成為主流,再糾結於鏡頭的「原生畫質」,很多時候不得不說有些不合時宜。
所以從本次開始我們採用下面的測試方法:
1、都採用原生卡口機身,拍攝RAW文件
2、解析度測試的時候開啟ACR所帶配置文件或者RAW文件內置校正(針對畸變),打開色散校正(針對倍率色差)。如果兩個配置文件都不存在,則根據標板上的參考線手動校正畸變,根據目視結果手動校正倍率色差。
3、在考慮了畸變校正和倍率色差修正對於解析度的影響之後輸出最終的解析度測試結果。原始的倍率色散(關掉能關的校正之後)和畸變數值一併給出,僅供參考(防止色散實在太大在大光比環境下翻車的情況)。
4、軸向(焦外)色散測試保留。
從本期開始數據點評部分稍作改動,突出我們針對用途的半定量化測試(定量數據是手段,定性點評是目的)的特色,根據鏡頭的相關用途分成「整體素質」(看這支鏡頭整體的解析度水平位於同規格或者類似規格鏡頭列的什麼位置)、「解析度-焦距分布契合度」(這支鏡頭的高解析度焦段是否適合它最主要的拍攝題材)、「解析度-光圈分布契合度」(這支鏡頭的最佳光圈是否適合它最主要的拍攝題材)三部分點評。每段點評會給一個定性的段位(從低到高分別是「差」、「低」、「中」、「高」、「極致」五檔次),以供不是很會看數據的人從中獲取必要的信息。解析度數據信息點評:
針對鏡頭用途:超廣角大三元工作/風光攝影鏡頭
整體素質:高,跟以前的RF卡口鏡頭測試結果橫向對比的話實際解析度水平接近旗艦變焦鏡頭RF 28-70mm f/2L,跟16-35mm f/2.8L III橫向對比的話邊緣畫質差一些,但是整體畫質依然可以勝出——不過不得不說對於一支超廣角鏡頭而言,邊緣畫質不夠優秀,而且是收縮光圈改善不大的那種,無疑是一個比較明顯的缺點。
從實拍圖片當中也可以看出來其實整個畫面銳度都還不錯,但是到了最邊緣往外的位置畫面質量極速下跌,雖然這點面積在全畫面當中所佔比例不值一提但是畢竟這支鏡頭售價也不便宜,而且買這支鏡頭的人多少都會追求15mm比16mm廣的那一些視角——但是視角優勢是需要邊緣畫質做支撐的,極限邊緣畫質不夠美麗的話,更大視角的意義也就在於「有」了,對於追求極致畫質的愛好者來說,總是會感覺有那麼一點不舒服。
不過除了這種吹毛求疵的極限邊角畫質之外整支鏡頭的解析度水平都還不錯,考慮到極限邊角在畫面當中所佔的比例,這裡更多的是基於這支鏡頭高昂售價所做的「挑刺」,實際對拍攝的影響並不是很明顯。
解析度-焦距分布契合度:高,RF 15-35mm f/2.8的所有焦段解析度水平基本上都是一致的,但是相對而言35mm端還是略差一些,跟EF 16-35mm f/2.8L III的兩頭強分布不太一樣。考慮到35mm f/2.8端全開拍攝人像/靜物也是這種規格鏡頭的重要用途之一,我們只能給這支鏡頭「高」的評級。如果35端哪怕中心畫質做到跟15mm端基本一致的水平,那這就又是在我們的點評當中獲得單項「極致」的一支鏡頭了。
解析度-光圈分布契合度:中高,全開光圈素質就接近最佳,但是有個問題是所有焦段的最佳光圈都是f/4,這個特徵在風光攝影當中委實不太好用。這還只是在3000萬像素帶低通機身上的結果,如果傳說中的EOS Rs面世,或許這支鏡頭會變成全開即最佳?但這對於風光攝影玩家來說,確實不是個太好的消息。
不過一轉攻勢——上面這一段是基於數字趨勢做的評級,但是具體到數值上來看好在這支鏡頭f/5.6和f/8的中心畫質雖然不如f/4,然而衰減也不是很明顯,從f/2.8到f/8畫質表現都差別不算太大,換個角度來說就是這支鏡頭具有不錯的可用光圈範圍——從這方面來說,再配合解析度對焦距的分布,佳能給RF 15-35mm f/2.8L的定位,大概就是一支萬金油超廣角鏡頭吧。
15mm f/8.0
廣角端靠近邊緣位置的倍率色差略微明顯,在高反差的環境下可以很容易的看到,不過15μm在超廣角鏡頭這個範圍裡也算是及格水平,一點小小不足吧。隨著焦距的增加,倍率色散迅速降低,到18mm以後便開始逐漸不可見。
作為一支平面前組大光圈超廣角,這個特性就註定了RF 15-35mm f/2.8L的暗角得分不會太好看。最大光圈廣角端暗角接近3EV,長焦端好一些。
這支鏡頭的畸變特徵也非常有意思,廣角端是明顯的桶形畸變,但是除了15mm最廣角端之外剩下的都是差不多的枕形畸變,數值的絕對值方面都在1%~2%,可以比較輕鬆的通過後期軟體來做修正。
漂亮的星芒也算是佳能超廣角大三元一直以來的一個隱藏優勢了,從EF 16-35mm f/2.8L II時代開始就被人熟知。而RF 15-35mm f/2.8L在光圈收縮到f/5.6以後即可出現比較明顯的星芒,星芒呈18芒狀(9片光圈葉片),但是整體形狀個人感覺不如EF 16-35系列那幾支鏡頭好看。
RF 15-35mm f/2.8L的抗眩光性能優秀,各種角度的光源照射下都很難出現鬼影耀斑之類的圖像。
5秒曝光時間,15mm端,RF 15-35mm f/2.8L的邊緣星點還原如圖所示(但我個人感覺制約這支鏡頭拍星空最大的問題是暗角,邊角上幾乎都黑掉了,強行修正的話畫質直接爆炸,如果只是拍星空而不是日常廣角拍攝兼顧星空的話,建議還是使用那一堆燈泡前組的廣角鏡頭)
作為第一支實際上市的RF卡口序列普通大三元,RF 15-35mm f/2.8L不僅承載了人們對一個新系統的期望,並且它本身在規格方面也做出了突破,在保持平面前組方便裝濾鏡和使用普通鏡頭蓋的前提下把焦距從16mm擴展到了15mm,放在整個全畫幅相機序列裡也是獨一份。在素質方面這支鏡頭整體表現還不錯,最邊角方面有點跟不上整體素質但考慮到邊角在整個畫面當中的佔比,倒也無傷大雅。24mm f/2.8 1/30s ISO200
15mm f/2.8 1/2000s ISO100更多器材租賃選擇請點擊下方小程序:
大片目的地?
攝影小竅門?
最新器材體驗?
歡迎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