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義萍
今天,我將藉助一個親子互動的常見案例,提煉出在有效的、高效的親子溝通中,作為父母,我們需要具備的八項能力。這個親子互動的案例,我把它命名為《當「寫作業」遇上「看動畫片」三部曲》。
第一部曲,源於一位媽媽的諮詢。這位媽媽問我:「我家孩子已經15歲了,還非常喜歡看奧特曼動畫片,是否有問題?」這位媽媽的問題,帶給我一些思考。第一點思考是:爸爸媽媽們對動畫片以及孩子看動畫片,持有怎樣的認知和評判?可能有些人會忌諱奧特曼動畫片裡的怪獸和暴力,但是別忘了,裡面也有拯救地球的英雄們和正義感。任何一部動畫片都不可能盡善盡美,就像空氣裡的微生物,有病毒也有真菌。我們能夠把有害的病毒從孩子周圍的空氣中抽離出來嗎?
我的第二點思考是:15歲的孩子是否可以自主決定自己的喜好呢?
第三點思考:孩子的個人特質以及他的愛好是否能夠得到允許和尊重?父母們都愛自己的孩子,但是我們能否做到:「愛他如他所是」。我們是愛站在我眼前的這個真實的孩子,還是愛我們心目中希望看到的那個理想化的孩子?
再深入一點的思考是:孩子擁有自主權與孩子的獨立能力、責任心之間的是否有關係?
大家是否發現,我一般不會簡單地給出答案,而且,我有時候會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我認為,任何事情都沒有標準答案,重要的是:我們要學會思考,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和層次來思考,經歷一番複雜深入的思考之後,再回過頭來看這個問題,有沒有覺得它其實很簡單呢?15歲的孩子,喜歡看奧特曼動畫片,為什麼不可以呢?
現在,讓我繼續《當「寫作業」遇上「看動畫片」三部曲》之第二部:媽媽下班回到家,看到兒子躺在沙發上看奧特曼動畫片,問:「你家庭作業寫了嗎?」兒子不吭聲,於是,媽媽再問:「你家庭作業寫了嗎?我跟你說話呢,你聽見了沒有?」孩子慢悠悠地回答說:「沒有,等會再寫。」
那麼,接下來,如果你是這位媽媽,你可能會怎麼對孩子說話呢?你會組織一句或一段什麼樣的語言回應給孩子呢?你要怎樣和孩子溝通呢?另外,也請你預測一下,你的一句話出去後,可能會產生什麼效果?再請想一想,你對於「孩子放學後是應該先寫作業,還是先看動畫片」這個問題的看法。
第三部曲:媽媽和兒子正為「沒寫作業,就看電視」的事情爭吵、生氣著,孩子哭了,卻倔強地不去寫作業,媽媽則火冒三丈,卻束手無策,這時,爸爸下班回到家。
那麼,接下來,如果你是這位爸爸,你可能會怎麼說。並想像這次事件可能會怎麼收場,有幾種可能?再請想一想:爸爸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比較合適呢?爸爸發揮什麼樣的作用比較有利於事情的解決呢?
我們可以一起來想像一下:爸爸回到家,看到母子倆人因為寫作業和看動畫片的事情正在爭執,爸爸有可能會站在媽媽一邊,批評孩子,要求孩子立刻關上電視寫作業,這樣一來,孩子肯定更加不高興了;爸爸也有可能會勸媽媽,允許孩子看完動畫片再寫作業,這樣一來,媽媽又會不高興了,認為爸爸是縱容孩子,一場母子紛爭可能就要轉變成夫妻矛盾了;還有一種可能是,爸爸加入之後,惹得孩子和媽媽都不高興了,裡外不是人,母子衝突演變成了一場家庭大戰,每個人都不開心。當然,我們都期待還有第四種可能,爸爸能夠以一個高效能的角色加入進來,既能化解母子間的衝突,也能讓孩子高高興興地、安心投入地去寫作業。
那麼,一個高效能的家長需要具備哪些能力呢?這兩年來,我一邊學習,一邊給家長們講課,在這個教學相長的過程中,我總結出了八點,高效能的父母需要具備的八項能力:
1.判斷能力,要能夠判斷出解決事情的責任權歸屬於誰,比如,誰對寫作業的事情負有直接的、主要的責任?
2.觀察能力,高效能的父母需要具備一雙清澈的眼睛,要能夠看見孩子、看見事實真相,並看見彼此的關係。
3.聽的能力,高效能的父母需要有一雙靈性的耳朵,需要掌握一個技能叫「積極傾聽」。
4.說話的能力,高效能的父母絕對不嘮叨,有一張金貴的嘴巴,張口說話,孩子和家人願意聽,不反感,這就需要掌握一個技能,叫做:真誠的表達技術。
5.口耳協調的能力,每次溝通的時候,我們不光要張開說話,還需要隨時傾聽對方,所以高效能的父母需要能夠在傾聽技術和表達技術之間靈活轉換。
6.妥善解決人際衝突的能力。人際衝突無處不在,不可能杜絕,高效能的家長能夠化幹戈為玉帛,讓家庭內的衝突不再愈演愈烈、矛盾升級,而是把衝突轉化成增進情感交流的資源和機會。
7.自我覺察和自我成長的能力。在面對他人,面對衝突事件的時候,高效能的人能夠及時覺察自己的感受、情緒情感狀態、清楚地知道自己對待事情的認知系統和信念系統,並且願意調整自己的認知和信念系統,實現自我成長。
8.情緒涵容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人總是難免有情緒,高效能的人不會被情緒牽著鼻子走,高效能的父母不僅能夠涵容住自己的情緒,還能夠做孩子的情緒容器。
現在,回到《當「寫作業」遇上「看動畫片」三部曲》的案例:我們如何把這八項能力融入這個生活情境中來理解呢?
當媽媽看到孩子放學後沒有立刻寫作業,而是躺在沙發上看動畫片,就開始生氣了。
首先,媽媽需要覺察自己的情緒,並理解這個情緒因何而來。僅僅是因為看不慣孩子這個行為,還是因為下班前就累積了其他情緒,帶回來爆發了?
還要考慮,誰對寫作業這個事情的解決負有主要責任?是放手給孩子自主安排,還是要出面幹預孩子?
其次,當決定幹預孩子時,媽媽需要考慮以怎樣的方式出手,怎樣說話更容易讓孩子接受?更有利於事情的解決和親子關係的良性發展?
第三,母子雙方陷入僵局之後,媽媽是否能夠及時調整自己的情緒,調整自己的說話方式,靈活運用「積極傾聽」技術和真誠的表達技術,還有在聽與說之間靈活「換擋」的技術,以及妥善的解決衝突的技巧。
第四,爸爸回到家之後,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面對正處於情緒中的母子倆,爸爸是否會被激起情緒?爸爸能否覺察到自己的情緒並保持情緒穩定?爸爸如何開口說話,既不會激化矛盾,又能妥善化解僵局?爸爸是否會運用「傾聽」技術、和真誠的表達技術,等等?
第五,面對孩子和其他家庭成員的情緒,面對自己突然被勾起的情緒,你是否具有情緒涵容的能力?
第六,一般來說,這樣的局面會經常反覆性地出現在某些家庭,而較少出現在另外一些家庭,這是值得思考的。所以,技能之外,還有更多需要考慮的因素,比如:家庭成員間的互動模式;事件背後的深層誘因,夫妻關係、家庭關係,等等。
所以說,家庭教育、親子溝通,其實是很複雜的事情,不是你簡單地問一句「怎麼辦」,我就能回答你「一二三,這麼辦……」。即使我這樣列出了這些技能,我們也不可能立刻就熟練掌握它們,不可能立刻就運用自如了。
正因為如此,我們的親子溝通課程需要理論講解,結合案例分析,再加上技能練習。一點點學習技能,一次次到生活中去實踐,然後,再帶著實踐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回來討論……我們期待,通過這樣的理論學習、結合實踐輔導的方式,幫助父母們循序漸進地掌握一整套的育兒理念,逐步提高育兒技能,同時,也實現父母們的個人成長。
沒有任何成功可以替代孩子教育的失敗!
《NLP親子關係全面技巧》
大型公益課程
湖南長沙·虢海平導師
2016年1月16-17日
簡單、快速、有效,讓您成為孩子的親子專家!
諮詢:雷老師 18684662685(可加微信)
在線報名申請點擊下方的閱讀原文,我們會第一時間與您取得聯繫,敬請留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