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不對,網絡奇爛,已經寫完的3000多字文章刷新一下全沒了,連個草稿都找不到。
所以把文章裡面的觀點簡單複述吧。
《八佰》這片爭議很多,但同樣也贏得了廣泛好評,以至於讓人產生「這才是真正的歷史」這種錯覺。
那麼我們可以學習它的哪些特點呢?
一定要有優秀的特效+經得起推敲的道具
我們過去為什麼看不起抗日神劇?
因為它首先從特效上就輸了,道具方面更是胡扯八道。
你拿這個特效放在《復仇者聯盟》上,它也會變成抗滅霸神劇。
特效起來了,手撕鬼子也能給你撕出震撼力來。
人總歸是視覺動物嘛。
而本作品特效精良,道具合理,首先就讓觀眾有興趣看,被電影畫面吸引。
這就成功了一半,也是很多美國大片劇情混亂卻票房驚人的原因。
不要選大家都知道的素材,另闢蹊徑
過去很少有人了解過《八佰》的歷史背景,因此給了編劇足夠發揮空間。
不信你要是亂改百團大戰,立馬就讓人吐槽了。
而且這麼做還能形成先入為主的印象,大家第一次聽說這件事是通過《八佰》,那就跟第一次了解三國是因為《三國演義》那樣,誤以為諸葛亮要是續命成功,蜀國就還有救。
國外很多媒體抹黑中國,也是採用這種春秋筆法,給受眾先入為主印象,所以大家都在噴我們散布了新冠病毒,你再去解釋他們也會「我不聽我不聽」。
要激發觀眾共情,不要搞高大上的「造神運動」
《八佰》從主題而言特別悲壯,是那種教科書式的「英雄拯救人民」的故事。
但它同時還較為細膩地刻畫了人物細節,讓觀眾覺得這些角色很真實,不是純粹的「符號」。
所以當他們犧牲自己的時候,觀眾就很容易被打動了。
而不是看抗日神劇裡面的龍傲天吊打鬼子,毫無真實感可言。
說起來當年《亮劍》也是靠有血有肉的人物塑造,成為了一代經典,至今還在貢獻表情包。
而我們過去很多的影視劇也好,新聞宣傳也罷,總喜歡搞造神運動,生生地把宣傳對象同普通人拉開了一個次元的距離。
那當然就不會受歡迎了。
所以我們以後如果想讓作品走出國門,讓外國人願意接受我們的宣傳,就要更接地氣地創作能夠引發共鳴的內容。
而通過《八佰》的成功,希望也能給創作者和有關方面提供一些啟發,那麼它就不僅僅只是一部爭議作品,也能給出一些方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