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去電影院看《八佰》了嗎?
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這部講述「八百壯士」死守四行倉庫的電影上映的還挺應景。
但是,電影一經播出卻在網上引起了兩極分化的評價,一部分人認為這部電影充分體現了我中華男兒不屈不撓的抗戰精神,是一部愛國題材的院線大片,更有人預言票房很有可能超過《戰狼2》,成為今年的票房冠軍。而另一部分人則認為電影以偏概全,扭曲歷史事實,劇中抗日戰士居然以殺俘虜來練膽量,這讓很多人對於這部影片表示了抵制。
一部好端端抗戰的電影,為何引起如此大的分歧呢?要想了解其中原委,還是要先從這部電影的背景講起
記錄的英勇抗爭發生在1937年,這年的10月底,淞滬會戰已經爆發了70多天,在日軍的瘋狂攻勢下,上海大面積失守,中國軍隊節節敗退。為了掩護大部隊撤退,88師524團1營奉命駐守蘇州河左岸的四行倉庫,與日軍展開誓死抵抗。
從局面上來看這場戰役毫無勝算,後援斷絕,敵眾我寡,這支脫離大部隊的孤軍對外號稱「八佰壯士」,實際上只有452人,而對面的日本敵軍多達25萬。
奉命駐守四行倉庫的524團團副謝晉元對戰士們說:「本軍所奉的命令是要死守四行倉庫與最後陣地共存亡,所以這裡就是我們的400多人的墳墓,即使只剩最後一個人也要堅守陣地與敵人戰鬥到底」。
400多人心懷視死如歸的信念,死守四天四夜,利用四行倉庫天然的優勢多次擊退日軍的猛烈攻勢。
幾天之後,部隊奉命撤退,倖存的戰士撤出四行倉庫。從此「八佰壯士」的英勇事跡廣為流傳,成為了中國抗戰史上的豐碑。
雖然「八佰壯士」的壯舉永載史冊,但從軍事角度上來看這場戰役其實是難以理解的。留下400多人斷掉補給,直面精銳的敵軍,明知結果必輸為何還要打?
其實,小到四行倉庫戰役,大到整個淞滬會戰都是違背軍事常理的。當時的中國軍工嚴重落後,大量的武器依賴進口,新兵訓練連子彈都不捨得用,而日本軍工生產能力很強大,先進武器能夠源源不斷的製造出來,雙方的實力那是肉眼可見的懸殊。
但奇怪的是老蔣一上來就盡出老底,先後投入了75萬的精銳部隊,飛機、坦克、重炮整個隊伍的精華全部派上來了,更莫名其妙的是老蔣還把上海作為決戰之地。
作為當時中國最繁華的國際大都會,上海位於長江入海口,交通極為便利,毫無天險可守。在黃浦江畔,日軍海、陸、空三軍能夠輕易聯合,甚至還能調來軍艦重炮支援地面部隊。
除了這些,還有更不可思議的事情,淞滬會戰剛開始時,上海的駐守日軍不過3000人,國軍數量5萬人,初期時的人數、裝備相比日軍優勢巨大,但是老蔣總是打打停停,曾三次下令停止進攻,讓原來難以招架的日軍得到了喘息增援的機會,日本的援兵越來越多,終於發展到讓老蔣難以承受,他最終下令撤退。
就這樣,激戰三個月日軍傷亡4萬人,而國軍傷亡高達30多萬。如今看來這邊戰役疑點重重,為什麼國軍要投入這麼多的精銳部隊在最繁華的上海發動這場必輸之戰,而且還邊打邊停呢?
其實當你了解了老蔣的戰略意圖,這些疑問也就迎刃而解了,因為他的目的從來不是為了打仗,而是為了在國際社會面前演戲,以換來歐美列強的調停。
李宗仁曾經在回憶錄裡這樣寫到,「在蔣先生看來,上海是個國際大都會,歐美人在此投下大量資金,還有租界,如在上海和敵人全力血戰一番,不但可以轉變西方人一向輕華之心,而且還有可能引起歐美國家居間調停,甚至是武裝幹涉」。
而發動淞滬會戰之時剛好是列強九國會議前夕,地點就在上海。可能在老蔣的心中戰爭時間越久,規模越大就越能引來洋大人的調停,至於戰爭結果如何並不是他關心的事,包括大部隊撤退時,在租界旁邊的四行倉庫留下400多人負隅抵抗。
這不過是吸引國際社會的目光,徵求同情支援的手段罷了,捨身奮戰的400多位英雄其實早就淪為了政治手段的犧牲品!
總之,四行倉庫之戰,不過是在淞滬會戰慘敗之後,由一支被蔣介石放棄的部隊,在租界裡打了一場給歐美列強賣慘的「表演戰」而已。
雖然「死守」四行倉庫的400多位壯士值得尊敬,但這場戰役的內核其實是政治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