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8日,第41屆多倫多國際電影節拉開帷幕。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在這次為期11天的娛樂盛宴上,奈及利亞瑙萊塢電影吸引了各方關注,因為今年電影節的「城市到城市」展映單元選中了奈及利亞經濟首都拉各斯,因此,電影節上會展映8部瑙萊塢電影。
「城市到城市」展映單元每年選擇一個城市為主題,介紹當地受到矚目的本土電影。瑙萊塢電影之前只在奈及利亞等非洲國家、至多在旅居歐美的非洲僑民中大紅大紫,這次能於多倫多國際電影節這種國際性平臺上得到展映,對其發展意義不言而喻。
造就10億美元票房收入
1992年,奈及利亞製作發行的電視劇《生存枷鎖》大受歡迎,奈及利亞影視業就此迅速成長,被稱為「瑙萊塢」(Nollywood),與美國電影「好萊塢」、印度電影「寶萊塢」三足鼎立。
聯合國2013年發布過一份報告,報告顯示2011年美國電影的年產量是819部,而瑙萊塢當年的電影產量則達997部。如今瑙萊塢的電影年產量更是達到約2000部,超過好萊塢和寶萊塢,穩居世界首位。
瑙萊塢每年可以獲得10億美元的票房收入。需要指出的是,這裡的「票房」跟國人通常理解的有點不一樣。奈及利亞國內電影院並不普及,瑙萊塢電影拍攝製作完成後,通常被拷貝製作成錄像帶、VCD或DVD,直接送往商場、街邊小攤甚至農貿市場上銷售。這大大降低了電影的營銷成本,也更容易為大眾所接受,形成了奈及利亞「家庭影院」的特殊觀影模式。
作為全球重要產油國之一的奈及利亞,近年來因為受到世界油價持續低迷的拖累,國民經濟遭受沉重打擊。今年第二季度,其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率為-2.06%,電影等非石油產業於是更被看做拯救奈及利亞低迷經濟的希望。
低成本拍攝猶如「過家家」
然而,在奈及利亞乃至非洲擁有如此重大影響力的瑙萊塢,拍攝過程卻遠不像好萊塢那樣震撼:請來大牌明星,運用各種高科技特效,可能還要進行為期數年的打磨。相當一部分瑙萊塢電影在域外觀眾看來簡直粗製濫造,其凌亂而又雷人的畫風,絕對能提供一種前所未有的視聽體驗。
瑙萊塢電影主要反映非洲人日常生活,取材具有鮮明的本土特點,拍攝手段也具有濃厚的草根氣息。瑙萊塢電影雖然也有特效,但其特效頗給人一種「雖然我錢不多,但我盡力了」的感覺:比如,沒有威亞讓蜘蛛女俠飛起來,就原地跳一下加個剪輯,營造「天外飛仙」的感覺。
不加特效的鏡頭裡,瑙萊塢電影同樣
雷人:放個玩具直升機,就能拍眾人上直升機營救的大場面———是不是有網絡搞笑劇《萬萬沒想到》第一集裡王大錘拿著把玩具劍拍低成本武俠劇的既視感?
奈及利亞也沒有專門的影視基地和專業團隊,剛起步的電影人可能把導演家就當成了片場。稍微有點追求的,租個酒店、辦公室,或者借個酋長兒子的別墅也行。正常情況下,一部電影的製作周期不過十天半個月,成本也極其低廉。如導演烏瓦格拜的作品《黑色剪影》,拍攝用時10天,成本僅區區一萬美元。
但低成本卻往往能帶來高回報,作為擁有1.79億人口的非洲第一人口大國,奈及利亞龐大的國內市場保證了瑙萊塢電影的發行收入。奈及利亞觀眾對這些「雷劇」的樂此不疲讓瑙萊塢電影成了穩賺不賠的生意,拍部電影可以賺回五六萬美元甚至更多。這種驚人的投資回報率,讓西方的電影製作人羨慕得眼紅。
剛果民主共和國盧本巴希大學教授卡祖瓦·恩格洛馬曾在就瑙萊塢電影發表的論文中寫道:「歐美人或許無法欣賞瑙萊塢電影,但非洲人無論貧窮富裕,卻能從這些電影中看到自己的影子。」西方電影裡的非洲形象,往往被貼上「貧窮落後」的標籤。瑙萊塢電影雖然製作簡單,劇情雷人,但講述的都是原汁原味的非洲故事,反映著非洲人引以為豪的文化,比起西方電影,自然更能受到非洲觀眾的青睞。而且,這些電影的結局幾乎都是大團圓。觀眾從中也找到了希翼和安慰。可以說,取材於人們日常生活與歷史故事的瑙萊塢電影展示了非洲人的「非洲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