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開背經31:阿難因塵疑礙,如來顯性無礙,教轉物自在
要背誦的這段經文如下:
阿難白佛言:世尊!若此見性,必我非餘。我與如來,觀四天王勝藏寶殿,居日月宮,此見周圓,遍娑婆國 。退歸精舍,只見伽藍,清心戶堂,但瞻簷廡。世尊!此見如是,其體本來周遍一界,今在室中,唯滿一室 。為復此見,縮大為小?為當牆宇,夾令斷絕?我今不知斯義所在,願垂弘慈,為我敷演。
佛告阿難:一切世間,大小內外,諸所事業,各屬前塵;不應說言,見有舒縮。譬如方器,中見方空。吾復問汝 !此方器中,所見方空,為復定方?為不定方?若定方者,別安圓器,空應不圓。若不定者,在方器中,應無方空 。汝言不知斯義所在,義性如是,云何為在?阿難!若復欲令入無方圓,但除器方,空體無方;不應說言,更除虛空 ,方相所在。若如汝問,入室之時,縮見令小。仰觀日時,汝豈挽見,齊於日面?若築牆宇,能夾見斷;穿為小竇,寧無續跡?是義不然。一切眾生 ,從無始來,迷己為物,失於本心,為物所轉;故於是中,觀大觀小。若能轉物,則同如來。身心圓明,不動道場 ,於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國土。
注音:勝藏zàng寶殿,遍娑suō婆國,只見伽qié藍,但瞻zhān簷yán廡wǔ,為我敷fū演,譬pì如方器,汝豈挽wǎn見,穿為小竇dòu。
今天真是太難受了,心口特別悶,忍的時間長了,仿佛大腦的知覺和這種心裡悶的感覺分離開了,似乎一個人的感情被抹殺了,感覺自己很麻木。種種境界都成了障礙,感覺心裡很累,繼續打坐堅持了一會兒,好像平淡點了。我知道會有各種各樣的業障,這些境界都是不對的,若有執心,則為魔障。但還是面無表情地擠出好幾滴眼淚,這個色身啊,四大所成,畢竟夢幻泡影。何止這些是虛妄,我現在寫的這些記錄,如果能堅持到最後,回過來看,我猜也不過就是戲論罷了。
上午翻了翻月溪禪師語錄,下午又在手機上看了幾篇唯識的文章,又翻看了幾篇唐密的介紹。窗外的雲彩十分奇特,我每天都在家打坐面對著窗戶,感覺今天一整天都是祥雲幻現頻頻變化,和以往的天氣不太一樣,不懂氣象知識,不禁讓我聯想到明天是立秋,後天是觀世音菩薩成道日。還是不要打妄想,老老實實背誦經文吧,計劃上午完成的任務,又一次拖延到了晚上。雲彩再漂亮也是天空的,而我住在屋子裡,種種經文再瑰麗我也還是沒明了,「如人說食,終不能飽」,自修自得,不修不得。若真自性流露,豈是如今這般模樣?脫離業障纏身便已慶之大吉了。
這段經文中,一句「若能轉物,則同如來」,可謂直截了當,何不自問一句「汝能轉否?」講義中解釋如下。
轉物之功,須憑妙智,悟圓理,破法執,悟明心外無法,法法唯心,轉萬物為自己,則知天地與我同根,萬物皆吾一體,此由事法界,而悟入理法界也。繼起圓修,亡塵入性,以性融塵,則同如來。以妙明不生不滅之自性,合如來藏,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理不礙事,事不礙理,一為無量,無量為一,而證入理事無礙法界也。則同如來者,法身如來也。法身以理為身,圓融無礙,隨舉一法,體即法身。由理事無礙,然後身界無分,塵毛相即,小中現大,大中現小,而證入事事無礙法界,即同如來,稱性作用,一切自在矣!
昔僧問谷隱聰禪師:『若能轉物,即同如來。萬象是物,如何轉得?』聰曰:『吃了飯,無些子意智。』若有意智,為物轉也。又僧問韶國師:『如何是轉物,即同如來?』韶曰:『汝喚甚麼作物?』曰:『恁麼則即同如來也?』韶曰:『莫作野幹鳴,擬同如來,即千裡萬裡。』又此兩節文,若按相宗解釋,一切眾生,從無始一念妄動以來,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成阿賴識。此識有見、相二分,不知見、相二分,本來不離一心,以能見之見分,取所見之相分,如下文云:『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此為迷己為物,既迷為物,則失本心(將心認作物,不了是心,則非失似失矣)。由是心、物兩分,見分恆被相分所轉,逐物意移,故於相分中觀大觀小。若能轉物,即同如來者:見、相二分,如蝸牛二角,出則成雙,收則歸一,現要轉物,相分即是物,必由見分去轉他,如何轉法?但要見分不取相分,不取無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則無物可轉矣!如性宗金剛經云:『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則同如來矣。相既叵得,礙從何來?
最後附上一段月溪禪師的開示:
問:請法師奠嫌麻煩,將小乘、中乘、大乘、最上乘,慈悲慢慢的說說。
答:照佛法說只有一乘,小乘中乘乃是方便引導的,經云:「十方佛土中,惟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說佛智慧故,諸佛出於世,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小乘中乘是化城,大乘是寶所,佛說方便法門,以化城引入寶所。小乘的修法,苦集滅道叫做四諦,是小乘佛教所修的法,修行的人叫聲聞,苦是受報的苦,集是招果的因,滅是寂滅的樂,道是修持的法,就是知苦、斷集、慕滅、修道的意思,諦是審實不錯的意思,修的方法,將六根斷倒,澄心靜慮,清清靜靜的,靜到只有一點淨念,這就是小乘所達的境界,就是老子清淨無為的道理,就是方才所問的如明鏡現前無一點灰塵、以妄除妄、舍妄取真、歷歷孤明、非空非有、亦空亦有、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的境界;中乘的修法,十二因緣就是中乘所修的修法,修行的人叫緣覺,修的方法,將一念無明斷倒,連剛才所講的那一點清淨的思想都不要,打掃得乾乾淨淨,至到一點無所有、空空洞洞的地方,這就是前念巳滅,後念未起、空無所有、真空妙有、妙有真空、先天道無極之說、惺惺寂寂、寂寂惺惺的境界,所謂十二因緣,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今一念不起,則十二緣當下已斷也。小乘中乘皆是暫時權乘,方才所言,一念無明本不可斷,言斷,不過一時權巧方便之乘也。大乘的修法,乃菩薩以菩提心為體而自度,以大悲心為用而度他。至於小乘與大乘用功的分別,小乘斷六根,中乘斷一念無明,大乘斷無始無明,但六根及一念無明本為不可斷的,故古人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屬假名,亦是中道義。」中道者,乃將一念斷了,蓋中因邊有,因緣所生,故二乘之法乃為方便設,此乘為暫修之法;假如將一念妄念斷了,更有何可修的?一念分為二種,用功修行是正念,不用功修行是不正念,正念不正念皆一念也;大乘的用功,用六根的隨便的哪一根,但我們南贍部洲的人(即是這個地球)以眼耳意三根為敏利,如用眼根,眼就不向外看,而向內看,看到清清淨淨的,向見聞覺知裡面來看,看來看去,看到山窮水盡時間,達到黑黑暗暗、一無所有的無明窠臼境界,這時不可停止,再向前看,看得多,囫的一聲,無明窠臼就會打破,無明一破,豁然貫通,柳暗花明又一村,徹天徹地的看見本來面目佛性了,古人云:佛性從內求,千萬無從外求;或者我們沒有時間來內照,眼由他看,耳由他聽,意由他想,但是於其中要執持一個念頭下疑情,我們的佛性究竟在什麼地方?被無始無明遮障,向無始無明還本來佛性,不論何時何地,片刻不忘,好似失去寶珠,必定要將他獲著一樣,如是觀照,機緣一到,囫的一聲,也可以見佛性;如能照此修行,豁然貫通,見本來佛性後,遇明眼人就將所證拿來印證,假如不遇明眼人,將指月錄、五燈會元、傳燈錄隨一部,皆可看看祖師公案亦可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