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十番顯見之七:顯見無礙,若能轉物,則同如來

2020-12-23 東開學經

東開背經31:阿難因塵疑礙,如來顯性無礙,教轉物自在

要背誦的這段經文如下:

阿難白佛言:世尊!若此見性,必我非餘。我與如來,觀四天王勝藏寶殿,居日月宮,此見周圓,遍娑婆國 。退歸精舍,只見伽藍,清心戶堂,但瞻簷廡。世尊!此見如是,其體本來周遍一界,今在室中,唯滿一室 。為復此見,縮大為小?為當牆宇,夾令斷絕?我今不知斯義所在,願垂弘慈,為我敷演。

佛告阿難:一切世間,大小內外,諸所事業,各屬前塵;不應說言,見有舒縮。譬如方器,中見方空。吾復問汝 !此方器中,所見方空,為復定方?為不定方?若定方者,別安圓器,空應不圓。若不定者,在方器中,應無方空 。汝言不知斯義所在,義性如是,云何為在?阿難!若復欲令入無方圓,但除器方,空體無方;不應說言,更除虛空 ,方相所在。若如汝問,入室之時,縮見令小。仰觀日時,汝豈挽見,齊於日面?若築牆宇,能夾見斷;穿為小竇,寧無續跡?是義不然。一切眾生 ,從無始來,迷己為物,失於本心,為物所轉;故於是中,觀大觀小。若能轉物,則同如來。身心圓明,不動道場 ,於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國土。

注音:勝藏zàng寶殿,遍娑suō婆國,只見伽qié藍,但瞻zhān簷yán廡wǔ,為我敷fū演,譬pì如方器,汝豈挽wǎn見,穿為小竇dòu。

今天真是太難受了,心口特別悶,忍的時間長了,仿佛大腦的知覺和這種心裡悶的感覺分離開了,似乎一個人的感情被抹殺了,感覺自己很麻木。種種境界都成了障礙,感覺心裡很累,繼續打坐堅持了一會兒,好像平淡點了。我知道會有各種各樣的業障,這些境界都是不對的,若有執心,則為魔障。但還是面無表情地擠出好幾滴眼淚,這個色身啊,四大所成,畢竟夢幻泡影。何止這些是虛妄,我現在寫的這些記錄,如果能堅持到最後,回過來看,我猜也不過就是戲論罷了。

上午翻了翻月溪禪師語錄,下午又在手機上看了幾篇唯識的文章,又翻看了幾篇唐密的介紹。窗外的雲彩十分奇特,我每天都在家打坐面對著窗戶,感覺今天一整天都是祥雲幻現頻頻變化,和以往的天氣不太一樣,不懂氣象知識,不禁讓我聯想到明天是立秋,後天是觀世音菩薩成道日。還是不要打妄想,老老實實背誦經文吧,計劃上午完成的任務,又一次拖延到了晚上。雲彩再漂亮也是天空的,而我住在屋子裡,種種經文再瑰麗我也還是沒明了,「如人說食,終不能飽」,自修自得,不修不得。若真自性流露,豈是如今這般模樣?脫離業障纏身便已慶之大吉了。

這段經文中,一句「若能轉物,則同如來」,可謂直截了當,何不自問一句「汝能轉否?」講義中解釋如下。

轉物之功,須憑妙智,悟圓理,破法執,悟明心外無法,法法唯心,轉萬物為自己,則知天地與我同根,萬物皆吾一體,此由事法界,而悟入理法界也。繼起圓修,亡塵入性,以性融塵,則同如來。以妙明不生不滅之自性,合如來藏,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理不礙事,事不礙理,一為無量,無量為一,而證入理事無礙法界也。則同如來者,法身如來也。法身以理為身,圓融無礙,隨舉一法,體即法身。由理事無礙,然後身界無分,塵毛相即,小中現大,大中現小,而證入事事無礙法界,即同如來,稱性作用,一切自在矣!

昔僧問谷隱聰禪師:『若能轉物,即同如來。萬象是物,如何轉得?』聰曰:『吃了飯,無些子意智。』若有意智,為物轉也。又僧問韶國師:『如何是轉物,即同如來?』韶曰:『汝喚甚麼作物?』曰:『恁麼則即同如來也?』韶曰:『莫作野幹鳴,擬同如來,即千裡萬裡。』又此兩節文,若按相宗解釋,一切眾生,從無始一念妄動以來,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成阿賴識。此識有見、相二分,不知見、相二分,本來不離一心,以能見之見分,取所見之相分,如下文云:『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此為迷己為物,既迷為物,則失本心(將心認作物,不了是心,則非失似失矣)。由是心、物兩分,見分恆被相分所轉,逐物意移,故於相分中觀大觀小。若能轉物,即同如來者:見、相二分,如蝸牛二角,出則成雙,收則歸一,現要轉物,相分即是物,必由見分去轉他,如何轉法?但要見分不取相分,不取無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則無物可轉矣!如性宗金剛經云:『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則同如來矣。相既叵得,礙從何來?

最後附上一段月溪禪師的開示:

問:請法師奠嫌麻煩,將小乘、中乘、大乘、最上乘,慈悲慢慢的說說。

答:照佛法說只有一乘,小乘中乘乃是方便引導的,經云:「十方佛土中,惟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說佛智慧故,諸佛出於世,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小乘中乘是化城,大乘是寶所,佛說方便法門,以化城引入寶所。小乘的修法,苦集滅道叫做四諦,是小乘佛教所修的法,修行的人叫聲聞,苦是受報的苦,集是招果的因,滅是寂滅的樂,道是修持的法,就是知苦、斷集、慕滅、修道的意思,諦是審實不錯的意思,修的方法,將六根斷倒,澄心靜慮,清清靜靜的,靜到只有一點淨念,這就是小乘所達的境界,就是老子清淨無為的道理,就是方才所問的如明鏡現前無一點灰塵、以妄除妄、舍妄取真、歷歷孤明、非空非有、亦空亦有、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的境界;中乘的修法,十二因緣就是中乘所修的修法,修行的人叫緣覺,修的方法,將一念無明斷倒,連剛才所講的那一點清淨的思想都不要,打掃得乾乾淨淨,至到一點無所有、空空洞洞的地方,這就是前念巳滅,後念未起、空無所有、真空妙有、妙有真空、先天道無極之說、惺惺寂寂、寂寂惺惺的境界,所謂十二因緣,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今一念不起,則十二緣當下已斷也。小乘中乘皆是暫時權乘,方才所言,一念無明本不可斷,言斷,不過一時權巧方便之乘也。大乘的修法,乃菩薩以菩提心為體而自度,以大悲心為用而度他。至於小乘與大乘用功的分別,小乘斷六根,中乘斷一念無明,大乘斷無始無明,但六根及一念無明本為不可斷的,故古人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屬假名,亦是中道義。」中道者,乃將一念斷了,蓋中因邊有,因緣所生,故二乘之法乃為方便設,此乘為暫修之法;假如將一念妄念斷了,更有何可修的?一念分為二種,用功修行是正念,不用功修行是不正念,正念不正念皆一念也;大乘的用功,用六根的隨便的哪一根,但我們南贍部洲的人(即是這個地球)以眼耳意三根為敏利,如用眼根,眼就不向外看,而向內看,看到清清淨淨的,向見聞覺知裡面來看,看來看去,看到山窮水盡時間,達到黑黑暗暗、一無所有的無明窠臼境界,這時不可停止,再向前看,看得多,囫的一聲,無明窠臼就會打破,無明一破,豁然貫通,柳暗花明又一村,徹天徹地的看見本來面目佛性了,古人云:佛性從內求,千萬無從外求;或者我們沒有時間來內照,眼由他看,耳由他聽,意由他想,但是於其中要執持一個念頭下疑情,我們的佛性究竟在什麼地方?被無始無明遮障,向無始無明還本來佛性,不論何時何地,片刻不忘,好似失去寶珠,必定要將他獲著一樣,如是觀照,機緣一到,囫的一聲,也可以見佛性;如能照此修行,豁然貫通,見本來佛性後,遇明眼人就將所證拿來印證,假如不遇明眼人,將指月錄、五燈會元、傳燈錄隨一部,皆可看看祖師公案亦可印證。

相關焦點

  • 佛法楞嚴|定慧師兄和你一起學習;十番顯見之七:顯見無礙
    阿難尊者內心產生這疑問,所以,就稟白佛陀「世尊,若此見性,必我非餘...若此見性,必我非餘是說如果見性一定是我的,不是他人的。在「若此見性」之下,應該要加上「本來周徧」這幾個字,意思才會完整。(出自圓瑛法師《楞嚴經講義》)就是說見性本來周遍,是我的而不是他人的。這樣的話,就一定要無礙才對啊!可是,事實上並不是如此。
  • 佛法楞嚴|色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色陰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本如來藏」是說五陰本來就是如來藏性。因為五陰的相雖然是虛妄,但它的性本來是真的。「如來藏」是真心的別名。如來藏的意義是,「如」是真心不變的理體;「來」是真心隨緣的妙用;真心的體雖然是不變,但用卻能隨緣,雖然用能隨緣,但是它的體是不變的,所以叫做「如來藏」。
  • 佛法楞嚴|客塵、不住搖動!《楞嚴經》十番顯見之二:顯見不動
    第六「顯見不雜」、第七「顯見無礙」、第八「顯見不分」,是妙明的意義。第九「顯見超情」,是妙,第十「顯見離見」,是常和妙二種意義。佛對阿難說:「你看見我的手在眾中一開一合,到底是我的手有開有合,還是你的能見之性有開有合呢?」阿難說:「世尊的寶手在眾中一開一合,我看見如來的手自己開合,不是我的能見之性有開有合。」
  • 佛法楞嚴|耳入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耳入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在《楞嚴經指掌疏》中,對於「兼耳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這三句話,有所說明,認為這三句話有兩種意義:一、比例信真:以這比例來讓我們相信能聽聞的耳入與所聽聞的一切聲音,都是本於真性菩提的。耳根中的聞性,本來就是真性菩提,一般人或許容易相信;可是,把耳朵塞住所發出的聲音,也是真性菩提,一般人就不容易體會,所以說「同是菩提」。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70)| 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
    十方如來因此咒心,得成無上正遍知覺;十方如來執此咒心,降伏諸魔制諸外道;十方如來乘此咒心,坐寶蓮華應微塵國;十方如來含此咒心,於微塵國轉大法輪;十方如來持此咒心,能於十方摩頂授記,自果未成亦於十方蒙佛授記;十方如來依此咒心,能於十方拔濟群苦,所謂地獄、餓鬼、畜生、盲聾瘖瘂、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大小諸橫同時解脫,賊難、兵難、王難、獄難、風水火難、饑渴貧窮,應念銷散;十方如來隨此咒心
  • 佛法楞嚴|意法識界即是空,《楞嚴經》之會意法識界即是如來藏性
    佛法楞嚴|身觸識界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身觸識界即是如來藏性佛法楞嚴|舌味識界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舌味識界即是如來藏性佛法楞嚴|鼻香識界即是空,《楞嚴經》之會鼻香識界即是如來藏性佛法楞嚴|耳聲識界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耳聲識界即是如來藏性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87)| 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
    是故如來與汝發明,五陰本因同是妄想。  「汝體先因父母想生,汝心非想,則不能來想中傳命,如我先言心想醋味,口中涎生,心想登高,足心酸起,懸崖不有,醋物未來,汝體必非虛妄通倫,口水如何因談醋出?是故當知,汝現色身,名為堅固第一妄想。  即此所說臨高想心,能令汝形真受酸澀,由因受生,能動色體,汝今現前順益違損,二現驅馳,名為虛明第二妄想。
  • 《楞嚴經》七處徵心、十番顯見 !
    《楞嚴經》裡講,佛祖開示阿難,有七處徵心的典故。我執何來,身心也。什麼是我,有的人認為身體是我,有的人認為心是我。 1、心在身內 倘若如果心在身內,那麼心新看到的應該是人的內部,諸如五臟六腑,為何心不見五臟而見外物呢? 2、心在身外 如果心在身外,那麼身心分離是不相知的,但事實上身心是有相通的。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90)|太虛大師:楞嚴大意
    經云:「一切眾生,從無始來迷己為物,失於本心,為物所轉;故於是中觀大觀小,若能轉物,則同如來身心圓明,不動道場,於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國土」。因心迷故,佛與眾生平等不二之真性迷失,業果相續,起種種顛倒煩惱,造種種業。心迷業系,則成各類眾生世界。心悟則所有一切世界眾生業果限量,當下超脫;一切眾生,同於諸佛法身。現前眾生世界,即是諸佛淨土。宇宙變現,大致如此。
  • 楞嚴經·卷一|阿難以能推究者為真心,是這樣嗎?
    真心本性,原本就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方能悟得的。如果把《楞嚴經》當作是講心性的理論經典,肯定會被阿難攪得得稀裡糊塗的。但如果把它當成是一部關於心性的故事書,那就完全不一樣了。這個故事從阿難遭摩登伽女之難開始,在佛陀與阿難等眾弟子的一問一答中逐漸展開。
  • 楞嚴經賞析:楞嚴經義貫全文
    師兄在修行楞嚴經的過程中,是要用心的去體會經文中的內容是什麼,這樣師兄的修行功效才會更加的好,而且師兄也會知道楞嚴經全文講什麼,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簡單的了解楞嚴經義貫全文吧!【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注釋】「大佛頂」:「大」為形容詞,修飾「佛頂」,用以表示如來所證之功德。如何才能真正稱之「大」呢?
  • 常讀楞嚴經,隨身善知識,阿難作同參
    楞嚴一經,由阿難發起,作我們的模範。經中著重說「淫」字,由這「淫」字,說出很多文章來。以我的愚見,最好能專讀一部楞嚴經,只要熟讀正文,不必看註解,讀到能背,便能以前文解後文,以後文解前文。此經由凡夫直到成佛,由無情到有情,山河大地,四聖六凡,修證迷悟,理事因果戒律,都詳詳細細的說盡了,所以熟讀楞嚴經很有利益。現在是末法時代,你到那裡訪善知識呢?不如熟讀一部楞嚴經,修行就有把握,就能保綏哀救,消息邪緣,令其身心。入佛知見,從此成就,不遭歧路!又全經前後所說,著重在一個「淫」字,說:「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
  • 佛教電影《首楞嚴演義》(佛教百科全書」《楞嚴經》)
    使人轉物同如來,彈指超無學者,無尚楞嚴矣」!天如惟則禪師撰《大佛頂經序》,《卍續藏》。或《卍續藏》。明●蓮池袾宏大師(蓮社宗第八代祖師)畢生讀之不易,人稱之曰「安楞嚴」。希望同參們,無論老少,常讀楞嚴。此經是你隨身善知識,時聞世尊說法,就和阿難作同參!《虛雲老和尚年譜法匯增定本》「以我的愚見,最好能專讀一部《楞嚴經》,只要熟讀正文,不必看批註,讀到能背,便能以前文解後文,以後文解前文。
  • 夢參法師講《楞嚴經》097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為度化一切有情,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夢參老和尚講楞嚴經:第二卷   【受陰當知,亦復如是。】若空來者,既能觸掌,何不觸身?不應虛空選擇來觸!】  佛問阿難,如果是這個觸空中來的,觸來觸掌,為什麼不觸身呢?不應虛空選擇來觸,是不是虛空還選擇一下子,我觸你的手,不觸你的身。是這樣子的嗎?佛這種推破的意思,往前推就是除你此身之外,外頭都是空的。那這觸從空中來的嗎?那觸要從空中來的,這個空來的觸能觸你手掌,也觸動你全身,是這樣子嗎?不是這樣子,空沒有知覺的。
  • 楞嚴咒咒心:十方如來因此咒心,得成無上正遍知覺!
    《楞嚴經》云:十方如來,因此咒心,得成無上正遍知覺。十方如來,執此咒心,降伏諸魔,制諸外道。十方如來,乘此咒心,坐寶蓮華,應微塵國。十方如來,含此咒心,於微塵國轉大法輪。十方如來,持此咒心,能於十方摩頂授記。自果未成,亦於十方蒙佛授記。十方如來,依此咒心,能於十方拔濟群苦。所謂地獄餓鬼畜生,盲聾喑啞,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大小諸橫同時解脫。
  • 佛法楞嚴|不生不滅的是什麼?《楞嚴經》十番顯見之三:顯見不滅
    於是合掌禮拜釋迦牟尼佛,祈願如來為眾人顯示身心的真實與虛妄,明確指出現前生生滅滅與不生不滅的兩種體性。所謂「二」是身心兩者;「發明」是一一發揮證明;「性」是生滅無常性以及不生滅常住性。「二發明性」因為不動的見性真心,是離不開動搖四大色身的。
  • 心理學秘籍:楞嚴經隱藏大秘密,證悟萬法清淨,將體驗解脫大自在
    心理學秘籍:楞嚴經佛「棄」因緣和合開示實相,萬法歸一又名:楞嚴經隱藏大秘密,證悟萬法清淨,將體驗到大解脫大自在學佛修行者大都知道,若能證悟不生不滅的真心自性,那麼此心不論在任何處境下,皆能隨處而安,哪怕身毀在即,當下也能自在入定,思想出入全然無礙。
  • 佛法楞嚴|有生滅則有來去?十番顯見之五:顯見無還
    世尊為了要對阿難尊者開示無還的道理,先說明見性已經切近於真心,就是顯示能見的作用,已經接近真心本體,因此暫且以阿難尊者日用能見的作用,來分明指示。在這一段經文中,世尊主要在說明見精是第二月,非是月影,是要阿難尊者以及諸弟子們,捨棄虛妄意識心,採取見精作為本修因。在《楞嚴經講義》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問答,把它提出來。
  • 《楞嚴經義貫》25.十番顯示見性之【⒈顯示見性是心非眼】
    「阿難言:由」於「佛」的「全」身「體」皆如「閻浮檀金」一樣,其所放出的光皆赤「赩」閃耀有「如」一座「寶山」,而此全身金身及其金光,乃由「清淨」之善法功德「所生」,非是欲愛所生,「故」如來之拳能「有光明」,是故如來拳之光明,為因此而有的;「我實」在是以「眼」來「觀」見如來的光明拳的;因如來的「五」只千幅「輪」之「指端屈握」以「示人,故有拳相」產生。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76)| 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
    內分即是眾生分內,因諸愛染,發起妄情,情積不休,能生愛水。是故眾生心憶珍羞,口中水出。心憶前人,或憐或恨,目中淚盈。貪求財寶,心發愛涎,舉體光潤。心著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阿難!諸愛雖別,流結是同,潤溼不升,自然從墜,此名內分。  「阿難!外分即是眾生分外,因諸渴仰,發明虛想,想積不休,能生勝氣。是故眾生心持禁戒,舉身輕清,心持咒印,顧眄雄毅。心欲生天,夢想飛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