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阿難因見不定而有疑
(一)躡上疑端
這一段文,是因為阿難尊者聽說見性是我的,也是周遍的,因此又生起了懷疑,認為見性既然是周遍,就應該沒有種種的障礙與阻斷,為什麼會被這些物質所障礙呢?阿難尊者內心產生這疑問,所以,就稟白佛陀「世尊,若此見性,必我非餘...
若此見性,必我非餘是說如果見性一定是我的,不是他人的。在「若此見性」之下,應該要加上「本來周徧」這幾個字,意思才會完整。(出自圓瑛法師《楞嚴經講義》)就是說見性本來周遍,是我的而不是他人的。這樣的話,就一定要無礙才對啊!可是,事實上並不是如此。
(二)雙舉兩見
這一段是認為見性大小不定。既然見性是周遍,為什麼會大小不定?阿難尊者沒有辦法了解,才講出這一段話。
我與如來一起觀四天王的勝藏寶殿,隨後又到日月宮及七金山等處,由上而下,從近而遠,看見一切的物相,見性周遍圓滿,能看遍整個娑婆世界,退回到祗桓精舍,就只能看到伽藍講堂,在清淨的講堂之內,又只能看到屋簷和簷下的走廊。因此,阿難尊者就提出疑問了。
(三)陳疑以請
世尊!這見性之體本來是周遍圓滿於整個世界,為什麼現在在一室之內,就只能充滿這一個室內的空間,到底是見性縮大為小了呢?還是房屋的牆壁夾斷了這個見性?我實在不知道這個道理在哪裡,惟願佛陀垂大慈悲,為我們開敷演說。
阿難尊者的意思是說,既然見性是周遍,就一定要周遍、自在無礙才對,為什麼卻是大小不定呢?從這個地方,就可以看出來,阿難尊者是把見性當做是物質,所以認為能夠看到娑婆國,一四天下,南瞻部洲,這樣見性就很廣大,就遍在一個世界了。可是,退歸講堂的時候,只能看到講堂的境像,見性只有充滿這一間講堂而已,這樣見性就變小了。
二、如來顯性無礙
(一)總示大略
佛對阿難說:「一切世間大小、內外,種種不同性質的事物,都屬於眼前的境界現象,你不應當說,見性能夠伸縮!」
這一段是世尊要顯示見性無礙,所以就先把大意說出來。世尊告訴阿難尊者,在世間上,所看到的一切大小、內外。如前面所說,看到四天王宮殿以及日月宮,是「大」的境界,在講堂裡面所看到的景象,是「小」的範圍;在講堂裡面的塵境,叫做「內」,講堂外面的塵境,叫做「外」。「前塵」是前面的塵境。
諸所事業,各屬前塵是說所有的事相業用,各自屬於眼前所見的塵境。因為有眼前的塵境,才會有障礙,這是和見性無關的。
見性是不變的,不會因為外面的環境大小而有放大、縮小或斷續的現象。見性因為外面塵境的障礙,看起來好像有伸縮、斷續的現象,事實上是沒有大小、斷縮的;因為眾生有妄見,才會看到大小的分別。
(二)明不定由塵
「譬如一個方形的器具之中,可以見到方形的空間,我現在再問你,這個方形的器具之中所見到的方形空間,是一定是四方的呢?還是不一定的是四方的?假若一定是四方的,在這個方形的空間當中,另外再放一個圓形的器具進去,虛空應該不會隨著圓的器具而出現圓的形狀?如果不一定是方形的,那在方形器具當中,就應該沒有四方的空相。」
在這一段經文中,是把見性譬喻為虛空,把塵相譬喻為器具。器具有方的、圓的、長的、短的等種種不同形體,但是虛空沒有固定之相。
「義」是見性大小之義;「性」是定不定之性;你剛才說不知道見性大小、縮斷的道理所在,而見性大小之義和定不定之性,就和虛空的道理一樣,是隨著器具而現方圓之相,怎麼會有一定的所在呢?
(三)教亡塵自遍
阿難!假若你要令人明白空的形相沒有方圓,只要除去方圓的器具即可,虛空的自體,本來就無所謂一定的方,或一定的圓,所以你更不應該說:還要再去掉虛空方圓的形相。
「教亡塵自徧」,是世尊教導阿難尊者,把外面的塵境去除,見性自然就普遍了,也就是說,不去分別外面的塵境,就沒有大小之相了;沒有大小之相的話,見性自然就周遍於法界了。教亡塵自徧,是以器具與虛空的譬喻做說明。
(四)以反難顯謬
「假若如你剛才所問的那樣,我們退到室內以後,能見的性能是縮小了,那麼當你仰面看到太陽的時候,難道是你把能見的性能拉長到太陽的表面了嗎?假若認為所築的牆壁把能見的性能夾斷了,那麼再把牆壁打開一個洞,是不是有一個重新接續的痕跡呢?事實上是沒有這種道理的。」
「以反難顯謬」是用反問的方法,來顯示阿難尊者的妄計是錯誤的。這是世尊要阿難尊者想一想,要知道自己的想法是錯誤的。
(五)出成礙之由
「一切含有靈性的眾生,從無始久遠以來,迷昧的認為自己就是物質的,忘失了自己本有的真心,因此被外物所左右,所以在萬物當中,就會有見大見小的不同觀念。」
「出成礙之由」是世尊提出為什麼會有障礙的原由。它的原因是什麼呢?就是因為有法執。「法執」是執著外面所看到的一切境界是實在的東西。認為一切境界都是離心而別有,於是分為能、所而成為障礙。只要去除法執,自然能夠跟佛陀一樣,唯有妙覺明性,能夠圓融照了,既然無有少法可得,哪裡還有障礙呢?
(六)教轉物自在
如果不被萬物現象所迷惑,能夠轉變萬物,那就和如來一樣,身心能夠圓滿周遍、靈明洞徹無動無搖、無有生滅,而成為寂然不動的道場。哪怕是在一根毛髮的末端,也能夠包含攝受所有十方的國土。
禪宗公案
過去有位出家人問谷隱聰禪師:「若能轉物,即同如來。萬象是物,如何轉得?」意思是說在《楞嚴經》裡面,有「若能轉物,即同如來」這兩句話,世間種種差別現象叫做物,而這些物要怎麼去轉它呢?
谷隱聰禪師說:「吃了飯,無些子意智。若有意智,為物轉也。」「意智」是分別心;吃飽了飯,沒有分別心,是說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沒有分別心,就是轉物了;如果有分別心,就是為物所轉。
谷隱聰禪師說得很清楚了,如果能夠對外面的環境不起分別,就不會被物所轉,就能轉物了,若能轉物,就是達到如來無動搖、無生滅的稱性妙用,自然就能解脫自在了。
又有一位出家人問德韶國師:「如何是轉物,即同如來?」德韶國師說:「汝喚什麼作物?」意思是你把什麼當做是物呢?那位出家人又問德韶國師:「恁麼則即同如來也?」意思是說怎麼樣能夠即同如來呢?
德韶國師說:「莫作野幹鳴,擬同如來,即千裡萬裡。」「野幹」是比狐狸更小的獸類,牠晚上會叫;德韶國師的意思是說,你不要把野幹叫,當做就是如來,這樣的話,就相差千裡萬裡了。也就是說,因為你在那裡起分別心,說來說去,這都是與如來的境界相差太遠了。
佛法楞嚴|定慧師兄和你一起學習;十番顯見之六:顯見不雜
佛法楞嚴|生死輪迴與成佛涅槃的秘密:佛說迷悟兩種根本
佛法楞嚴|定慧師兄和你一起學習;七處破妄之六:破執心在中間
佛法楞嚴|《楞嚴經》七處破妄之三:破執心潛眼根
佛法楞嚴|心在身內為何不對?七處破妄之一:破執心在身內
感恩您的閱讀和評論,如有受益敬請點讚、收藏並分享給更多有緣之人,也期待您的關注、一路同行。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