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楞嚴|定慧師兄和你一起學習:《楞嚴經》之佛斥妄識非心

2021-01-13 i信解行證

一、如來重徵直呵

這一段文的意思是世尊對阿難尊者說:如果你甘願受生死輪迴,那就不必談了,因為你想要了知奢摩他路,所以現在才要問你。為什麼要問?就是要令阿難尊者知道真妄兩種根本,進而要舍妄依真,才不會錯亂修習。

在《楞嚴經講義》中,引了一段《正脈疏》的話,說明對於奢摩他路,阿難尊者所問與世尊所答的意思是不一樣的。阿難尊者認為如果世尊告訴他心在哪裡,就是幫他開奢摩他路;而世尊卻是以要了知妄識無體、無處,並找出真心來,才是奢摩他路,所以,阿難尊者所問和世尊所答的是兩回事!

世尊在前面問阿難尊者:「你的心在哪裡?」阿難尊者說來說去,共說了七個地方,都被佛陀破除。因此,阿難尊者以為佛陀如果能夠指示他一個心的所在,就有一條奢摩他路可走,修行就有路了。而世尊知道阿難尊者仍是執著妄識,所以就破妄識是無處無體,亦讓他知道還有一個真心在,這就是指示他的奢摩他路。因為阿難尊者請求奢摩他路,所以世尊就為他說兩種根本,讓他知道真和妄之別,希望他能夠舍妄求真,圓滿悟到真心,以為修習禪定的最初方便。

這一段文是世尊要對阿難尊者勘驗一番,要試試看阿難尊者是怎麼體會的。世尊首先徵問阿難尊者「能見者是誰」,然後再對阿難尊者「破除妄心」,這就是在對阿難尊者開奢摩他路了。

這一段文是世尊雙管齊下,一方面用行動啟示,一方面用語言問阿難尊者。

佛陀先以無言說法,舉起他的拳頭來勘驗阿難尊者的見性,接著再以語言來問他。因為世尊的身體是金黃色,所以手臂當然也是金黃色的,所以叫做「金色臂」。「屈五輪指」是把五個手指頭屈握在一起,變成拳頭。因為佛陀的五個手指頭都有千輻輪相,所以叫做「五輪指」。

世尊把手指屈握起來變成拳頭後,就向上一舉來勘問阿難尊者,於是就對阿難尊者說:「汝今見不?」就是問阿難尊者有沒有看到?阿難尊者回答世尊說:「看到了。」世尊問阿難尊者是否看到了,是要阿難尊者看到本性;如來把拳頭舉起來的時候,阿難尊者如果能夠當下迴光返照,照了本心,認識本性,以禪宗來講,就是能夠明心見性,這樣的話,就是機教相扣。

阿難尊者的心與佛的心相應,就不辜負世尊的一番苦心,但因為阿難尊者根機較鈍,不能體會世尊高舉拳頭的用意,所以世尊只好對阿難尊者說「汝今見不」?那個時候,阿難尊者說:「看到了。」到底是看到什麼呢?所看到的是對還是不對呢?看到外面的塵境,也是看到;看見自己的見性,也是看到,到底阿難尊者是看到外面的塵境,還是自己的見性呢?因為是非未定,所以世尊就再進一步的追問他。

佛言:汝何所見?阿難言:我見如來舉臂屈指,為光明拳,耀我心目世尊因為要勘問阿難尊者看到什麼,所以就問阿難尊者:「你看到什麼?」阿難尊者回答說:「我看到如來把手舉起來,指頭屈握成光明拳,照耀我的心目。」

「耀我心目」是說在眼前放光照耀。從這裡就可以知道,阿難尊者所看到的是外面的塵境,真的使世尊非常失望!假使在這個地方,阿難尊者能夠迴光返照,向內看自己的見性,這樣就能夠捨棄外面的塵境,契合心性。阿難尊者所看到的既然是外面的塵境,就迷失了自己的見性,這正是虛妄的根本。

佛言:汝將誰見?阿難言:我與大眾,同將眼見 世尊已經知道阿難尊者是見塵不是見性,(只看到外面的塵境,不是看到本性)但世尊還是慈悲心切不放棄教化他,希望他能夠了悟,所以就再追問他,可見佛陀是一片的婆心,但阿難尊者卻無法領會。

佛陀問阿難尊者:「你看到我的光明拳,是誰在看?」阿難尊者如果在這個時候能夠迴光返照,也還來得及,可是阿難尊者還是迷途不知返,沒有辦法迴光返照,可以說:「世尊重重開示,阿難尊者卻頭頭錯過」。阿難尊者回答世尊說:「我與大眾都是用眼睛看的!」阿難尊者很老實的回答,但是他的境界到現在還是停留在凡俗的地方,令世尊非常失望。

前面阿難尊者說「見是其眼」,早被世尊破除了,但他到這個時候,依然不能了悟,還是說他和大眾都是用眼睛來看,這實在是太辜負了世尊的一番悲心。世尊把拳頭舉起來,是要阿難尊者向眼根中去了悟能見之性,做為奢摩他出生死入涅槃的正途,可惜阿難尊者只知道順塵,不知道要返本,所以才要世尊饒舌,開示這一部《楞嚴經》的道理。

在這個地方,世尊再進一步逼問阿難尊者,看看阿難尊者能不能當下領悟,如果能夠了悟,就一了百了,就是心心相印。

世尊把手舉起來,是要以無言的說法,接引阿難尊者,讓他在見色聞聲之處,能夠親見自己本來的面目,可是阿難尊者卻沒有辦法體會,所以世尊只好再把手指屈握成拳,重新再審。世尊問阿難尊者:「阿難,汝何所見?」這是第一番的審問;世尊又問:「汝將誰見?「這是第二番的審問。世尊很慈悲,不厭其煩的問他,可是阿難尊者仍是處處膠著,沒有辦法認見為心,反而認為能看的是眼睛,世尊看他始終不悟,只好再問他:「汝目可見,以何為心,當我拳耀?」這是第三次的審問。

前面世尊問過阿難尊者:「吾今問汝,唯心與目,今何所在?」在這個地方,世尊又對阿難尊者說:「汝目可見,以何為心,當我拳耀?」依照經文看來,只有這兩段是在徵心,有的註解說,《楞嚴經》共有七處徵心、八還辨見,但圓瑛法師的講法不同,認為只有兩次徵心,因為前面七處是破妄識無處,是破妄而不是徵心;在破妄識無處的地方,還不能把阿難尊者的妄識破除,所以在後面世尊又再開示,使阿難尊者能夠辨別真見與妄見,這就是在後面破妄顯真的道理。

在前面的經文中,世尊可以說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提示阿難尊者,這完全是禪宗的作略,可惜阿難尊者仍然沒有辦法領會,才會回答世尊說:「如來你現在徵問我的心之所在,我用心去推窮尋求,我以為能推的,就是我心。」

「推」是推究、推尋;「窮」是窮究、深究;「推窮」就是用心深深的推究、尋找。阿難尊者把那個能思考、推究的,當做是心,事實上,這是攀緣心,是妄本,阿難尊者塵相未除,依舊認妄為真。由此可知,阿難尊者在第二次徵心之後,還是把妄心當做是真心,沒有辦法體會到真心本體。

這個時候,世尊就像臨濟祖師一樣,用棒喝的方法,對阿難尊者喝一聲:「咄!阿難,這不是你的心!」

佛言:咄!阿難,此非汝心! 世尊看到阿難尊者迷情深固,如果沒有大力的喝他一聲,就沒有辦法叫醒他,於是奮起了踞地獅子之威,直接喝一聲說:「咄!此非汝心!」喝了一聲之後,正像是金剛王寶劍,向他命根不能斷處,一劍大力的斬下去。

世尊把手高舉握起拳頭,是要阿難尊者向眼根見性迴光返照,去認取真心,但是阿難尊者只知道合塵,而不知道要合覺,因此世尊只好換一個方法。因為阿難尊者習慣用他的耳朵來聽聞佛法,所以世尊就大聲一喝,要阿難尊者向耳根的地方,去體會能聞的聞性。假若阿難尊者被世尊這一喝,不去分別世尊怎麼這樣大聲訶斥我,而能夠迴光返照,去找是誰在聽世尊大聲一喝?如果能夠從聞性了悟,這樣妄心就能夠去除,能夠使法身顯現出來了,但是阿難尊者不但妄心不死,還在下面的文中,和世尊爭辯不休,可以說辜負了佛陀的一片婆心。

「如來重徵直呵」這個地方,世尊對阿難尊者的開示,就是禪宗祖師教化學人的方法,所以我們要研究這一部《楞嚴經》,對於禪宗的道理也必須要涉入,反過來說,如果能夠了解這部《楞嚴經》的道理的話,同樣的能夠體會禪宗的參究,乃至教化的方法。

二、阿難驚索名目

阿難尊者被世尊喝了一聲說「這不是你的心」之後,非常的驚懼惶恐,因為阿難尊者一向把它當做是心,而世尊當面跟他說這不是你的心,他當然非常的驚懼。因此,阿難尊者就離開座位起立合掌,站起來稟白佛陀:「此非我心,當名何等?」是說這不是我的心,那麼應該要叫做什麼呢?阿難尊者本來以為能推窮尋逐者就是我的心,卻被世尊說這不是心,既然能推的不是我的心,那要叫做什麼呢?就好像阿難尊者一向都把石頭當做是寶玉,緊緊的握住不肯放去,現在世尊跟他講這不是玉,這一下糟了!本來他以為是最好的寶貝,卻被點破說不是,難怪他會覺得驚懼不安,於是向世尊請問:這不是我的心,是什麼呢?

三、如來指名出過

這個時候,世尊就對阿難尊者開示了。說這不是你的心,是前塵的虛妄相想。

此 是能推的心,就是意識妄想。

前塵虛妄相想 就是你在眼前塵境虛妄相上面,所起的分別想心,這乃是在妙明心中虛妄顯現的。虛妄相就是外面的塵境,它是我們眾生本具妙明心中虛妄顯現的,就好像空中的花,夢中的境一樣,虛而不實、妄而不真,所以叫做「虛妄相」。本來是屬於虛妄相,而眾生把它當做是真的,在那裡起分別執著,這就是在虛妄相的上面所起的分別妄想,也就是妄上加妄。妄想,是外面的塵境有就有,外面的塵境沒有就沒有,是隨著外面的塵境生滅的。雖然是虛妄相想,可是作用卻很大,為什麼作用很大呢?因為它會惑亂眾生的真性。惑亂真性是說會迷惑、擾亂真性。

由汝無始,至於今生,認賊為子,失汝元常,故受輪轉 是說由於你從無始以來,到這一生,都把賊當做是自己的兒子,把虛妄相想當做是真心,所以才會失汝元常,而受輪迴。把賊當做是兒子,換一句話說,就是把親生的兒子丟棄而認小偷為自己的兒子,既然認妄,當然是遺真了,所以是「失汝元常」。「元」是本的意思;「常」是常住;因為認妄為真,就失去了本來的常住真心。「故受輪轉」因為這個原因,所以才在六道中受輪迴。迷了真心,雖非失去也似失去,因為眾生不知道有真心,都是妄想用事,依著妄想心起惑造業,感受果報,受六道輪迴、流轉生死的痛苦。前面說過「不知常住真心,用諸妄想,故有輪轉」,就是這個道理。

在這部《楞嚴經》中,雖然當機者是阿難尊者,是他受世尊的責備,但這也等於是在責備我們,因為我們也是一樣,都把意識妄想當做是自己的心,我們也是以為離開了這意識妄想,就沒有心了!我們一天到晚想東想西,會想的這個心,就是阿難尊者所說「我在那裡推窮尋逐的心」,我們同樣是這種迷執,都把前塵虛妄相想,當做是自己的真心,都是意識妄想心用事,所以對於世尊在這裡所開示的道理,我們必須要好好深入體會才行。

佛法楞嚴|生死輪迴與成佛涅槃的秘密:佛說迷悟兩種根本

佛法楞嚴|定慧師兄和你一起學習;七處破妄之七:破執心乃無著

佛法楞嚴|定慧師兄和你一起學習;七處破妄之六:破執心在中間

佛法楞嚴|《楞嚴經》七處破妄之三:破執心潛眼根

佛法楞嚴|心在身內為何不對?七處破妄之一:破執心在身內

感恩您的閱讀和評論,如有受益敬請點讚、收藏並分享給更多有緣之人,也期待您的關注、一路同行。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相關焦點

  • 佛法楞嚴|定慧師兄和你一起學習:《楞嚴經》之佛推妄識無體
    阿難尊者心中對世尊說的「這不是你的心」這一句話不認同,認為世尊所說是錯誤的。縱令謗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往壞的方面說,縱使我毀謗佛法,永遠退失善根,也是因為這個心。「縱令」是假設之詞,假設心存不善,毀謗大乘經,斷學般若,成為一闡提的眾生,永遠退失善根,也是因為這個心的緣故。
  • 佛法楞嚴|定慧師兄和你一起學習;七處破妄之七:破執心乃無著
    一、阿難以不著一切為心阿難對佛說:「世尊!我從前看見您與大目犍連、須菩提、富樓那、舍利弗四位大弟子一起宣講佛法時,常常說:能夠覺知分別事物的心性,既不在體內,也不在體外,更不在中間,不在一切地方。一切都不執著,就叫做心。
  • 佛法楞嚴|定慧師兄和你一起學習;十番顯見之七:顯見無礙
    器具有方的、圓的、長的、短的等種種不同形體,但是虛空沒有固定之相。「義」是見性大小之義;「性」是定不定之性;你剛才說不知道見性大小、縮斷的道理所在,而見性大小之義和定不定之性,就和虛空的道理一樣,是隨著器具而現方圓之相,怎麼會有一定的所在呢?
  • 佛法楞嚴|《楞嚴經》七處破妄之三:破執心潛眼根
    就向您所說的那樣,由於不能見到身體內部的緣故,所以心不在身體裡面;又由於身心相知,不是分離的,可見心並不在身體外邊,我現在再仔細考慮,已經知道心在一個地方了。」「我今思維,知在一處」,有兩點錯誤,第一是思惟;第二是處。「思惟」是心在想,這就是第六意識妄想心的分別作用。這部《楞嚴經》最重要的地方,就是舍識用根,必須把意識妄想分別心捨去,而阿難尊者還用意識心在那裡思惟,這是錯誤的。
  • 楞嚴經賞析:楞嚴經義貫全文
    師兄在修行楞嚴經的過程中,是要用心的去體會經文中的內容是什麼,這樣師兄的修行功效才會更加的好,而且師兄也會知道楞嚴經全文講什麼,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簡單的了解楞嚴經義貫全文吧!【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注釋】「大佛頂」:「大」為形容詞,修飾「佛頂」,用以表示如來所證之功德。如何才能真正稱之「大」呢?
  • 佛法楞嚴|不生不滅的是什麼?《楞嚴經》十番顯見之三:顯見不滅
    一、會眾領悟更請這時阿難尊者和在座的大眾,聽見佛的開示與教誨,身心安泰,舒暢無比。前面他們聽到佛陀呵斥阿難尊者說:「這不是你的心。」而阿難尊者和大眾,一向都把第六意識妄想心當做是自己的心,聽到佛陀呵斥不是你的心,必然的心生驚怖,後來又聽到世尊說明意識妄想心是離塵無體,他們就默然自失,身心都不自在。現在聽到佛陀的開示,盲人能夠看到黑暗,而知道見性就是心;又世尊訓誨客塵主空,來顯示見性不動的道理。到這裡阿難尊者和大眾,已經能夠知道見性不屬於眼,見性原來是不動搖的,不像虛妄意識的無體。
  • 佛法楞嚴|客塵、不住搖動!《楞嚴經》十番顯見之二:顯見不動
    佛問阿難:「今天你的頭為什麼搖動啊?」阿難說:「如來放出寶光在我的左右,我左右觀看,所以頭就跟著左右搖動。」佛又問阿難:「你看寶光,左右搖頭的時候,是你的頭在動,還是你的見性在動呢?」阿難說:「是我的頭在動,我的見性尚且不存在有靜止的說法,又哪裡會有搖動呢?」
  • 佛教電影《首楞嚴演義》(佛教百科全書」《楞嚴經》)
    百多年後,金兵入侵時打開了大師的靈塔,發現大師容顏如生地端坐缸中,指甲和頭髮長得和身體一樣長。「《大佛頂密因了義首楞嚴經》者,乃竺幹之洪範,法苑之寶典也。昔能仁以出震五天,獨尊三界,假金輪而啟物,現玉毫而應世,觀四生之受苦也,惠濟庶物,愍群機之未悟也……則斯經也,可以辯識諸魔破滅七趣,謂止及觀,修圓教妙明之心,發真歸源,證上乘至極之說」。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90)|太虛大師:楞嚴大意
    在此世界應化現身,為開示眾生故,方便說三藏十二部法,謂之佛法。《楞嚴經》亦是佛隨順眾生應機說法所開示的一部經典。佛即現身人間說法,人類為眾生之一,今即以人類來代表一切眾生。 眾生的根本動力,即是意欲。意欲是一種傾向和願望的精神作用。人類或其他一切眾生相續不斷生長發展的原因,即由意欲所發動。法華經云:「三界所生,貪慾為根」。阿含經云:「三界有情,皆依食住」。
  • 佛法楞嚴|色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色陰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復有一切,狂亂非相」,是說還有一切狂華亂相。前面「則於虛空,別見狂華」,是阿賴耶識中的微細相;這裡所說的「復有一切,狂亂非相」,是粗相,就是粗色,指的是虛妄的身體和境界,就是內外四大之色,正是《起信論》所說的「境界為緣長六粗」。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76)| 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
    【注三】 十二類眾生微細妄想,非佛不能知,非佛不能說,故為微細。  【注四】 眾生顛倒妄想,自己不能知,自己不能覺,故為沉惑。  【注五】 聞佛開示後,喜聖位之可修,知生死之不系,所以身心快然。  【注六】 因名思義,奉持可憑,故得大饒益。  【正文】 世尊!
  • 修佛之人必讀《楞嚴經》,讀得越多,開悟越快
    由於以上特點可知,《楞嚴經》涵蓋了禪、淨、律、密諸多法門,歷來性、相各宗各門均將其奉為最上寶典。可以說,《楞嚴經》乃是了如來一代時教的教、理、行、果之精髓所在。實是菩薩修行的要門,轉凡成聖的階梯,成佛的真因。因此我們欲想了解佛法,明白真理,固然要研究《楞嚴經》;欲想真修實證,圓成佛道,也必須學習《楞嚴經》。明朝憨山大師曾經說過:「不讀法華,不知如來救世之苦心。
  • 佛法楞嚴|有生滅則有來去?十番顯見之五:顯見無還
    法處的滅塵境界,已經離開了六塵的粗相,因為沒有六塵的粗相,所以是「非色」;雖然是沒有六塵的粗相,可是還有一片寂靜的細境,所以是「非空」。《楞嚴經講義》中提到,參禪的人到了這種境界,難免被它所誤。因為它是寂靜的境界,容易把它當做得到禪定的功夫。
  • 佛法楞嚴|耳入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耳入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在《楞嚴經指掌疏》中,對於「兼耳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這三句話,有所說明,認為這三句話有兩種意義:一、比例信真:以這比例來讓我們相信能聽聞的耳入與所聽聞的一切聲音,都是本於真性菩提的。耳根中的聞性,本來就是真性菩提,一般人或許容易相信;可是,把耳朵塞住所發出的聲音,也是真性菩提,一般人就不容易體會,所以說「同是菩提」。
  • 佛法楞嚴|意法識界即是空,《楞嚴經》之會意法識界即是如來藏性
    佛法楞嚴|身觸識界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身觸識界即是如來藏性佛法楞嚴|舌味識界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舌味識界即是如來藏性佛法楞嚴|鼻香識界即是空,《楞嚴經》之會鼻香識界即是如來藏性佛法楞嚴|耳聲識界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耳聲識界即是如來藏性
  • 天地靈文楞嚴咒---《楞嚴咒注音版》
    誦持楞嚴咒有金剛藏菩薩常隨著你左右護持你,這是真的,不過在誦咒時不要亂打妄想。持楞嚴咒最要緊的是嚴持戒律,若不持戒律,怎麼誦持也不靈,若能持戒律,無嫉妒障礙,無貪嗔痴,那麼誦持楞嚴咒便有大感應,大利益。告訴你誦持楞嚴咒比買賣黃金更賺得多,誦楞嚴咒一遍就等於幾萬萬盎斯的黃金那麼有價值,不過不能用貪心來誦持。
  • 《楞嚴經》是佛的真身、佛的舍利,有《楞嚴經》就有正法【華嚴經淺釋】(宣化上人)
    罪從心生,罪從心滅,所以將心懺。用真心來懺悔所造的業,心裡把所造的過錯忘掉,罪業也沒有了。所謂「過能改歸於無」。如果有過不改,把它藏起來,不叫人知道,那才是罪上加罪。古時大英雄、大豪傑,勇於改過。古人云:「君子之過,如日月蝕,人皆見之。即時更正,人皆仰之。」君子有了過錯,好像日蝕和月蝕一樣,人人皆能看見。若能及時改之,人人皆敬仰而羨慕。聰明人,有過必改;愚痴人,有過不改。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87)| 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
    隨念所使,種種取像,心生形取,與念相應,寤即想心,寐為諸夢,則汝想念搖動妄情,名為融通第三妄想。  【譯文】 由於你的念慮,支使你的色身,身體與念慮並不同類,何以你的身體,隨念變動,種種取像,心念一生,隨念取像,生起眼識緣色,耳識緣聲等,心既生已,根亦隨之趣境,故此色身,時時與念慮相應,又此念慮,寤時即為想像之心,寐時即為夢中之念。
  • 楞嚴經講記 第1集
    《楞嚴經》的批註,我們不要說今人的注子,古人的注子將近一百種之多,我曉得的差不多就將近有九十種,還有我不知道的。我所看到的大概有三、四十種,都是古註裡面代表的注子、最好的注子。現在也有幾種注子在臺灣最近幾年翻印流通,便於學習,流通得最普遍的要算是圓瑛法師的《講義》。圓瑛法師是近代人,這位老法師一生的功力都在《楞嚴》上。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70)| 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
    【譯文】 十方如來,傳此咒心,可以在佛滅度後,以此咒護持佛法,常住世間。以此咒心,護持戒律,可使戒律清淨,正法長存。  【正文】 若我說是佛頂光聚般怛囉咒,從旦至暮,音聲相聯,字句中間,亦不重疊,經恆沙劫,終不能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