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楞嚴|《楞嚴經》七處破妄之三:破執心潛眼根

2021-01-13 i信解行證

阿難尊者又稟白佛陀說:「世尊!就向您所說的那樣,由於不能見到身體內部的緣故,所以心不在身體裡面;又由於身心相知,不是分離的,可見心並不在身體外邊,我現在再仔細考慮,已經知道心在一個地方了。」

「我今思維,知在一處」,有兩點錯誤,第一是思惟;第二是處。「思惟」是心在想,這就是第六意識妄想心的分別作用。這部《楞嚴經》最重要的地方,就是舍識用根,必須把意識妄想分別心捨去,而阿難尊者還用意識心在那裡思惟,這是錯誤的。

「我今思惟,知在一處」這句話,無論與真心、妄心都不相應。若約真心來說,真心是用無分別的智慧契合真理,是不落思維的,不是用意識分別想的,而且真心是無在而無所不在,是遍一切處的。如果把真心固定在一個地方,真心就不普遍,就不符合真心無在無所不在的道理,所以約真心來說,是不可以說是在一處的。約妄心來說,妄心本是虛妄,既是虛而不實,就是沒有實體,怎麼能說有一個處所呢?所以,無論是真心或妄心,都不可以說是有一個處所。在「我今思惟,知在一處」的這句話中,阿難尊者已經犯了如上所說的兩種錯誤,阿難尊者所說的「知在一處」,是「內」「外」之外的另一個地方。

世尊問阿難尊者:「你說心另外有一個處所,其處所在什麼地方?」因為阿難尊者所說的「知在一處」,是虛妄心的計度、分別,所以世尊就隨即追問:「處今何在?」

阿難說:「這個能知能覺的心,既然不能知道身體的內部,卻能看見身體外面的景物,就象我考慮的那樣,這個心一定潛伏在眼根裡面。

如我思忖是依照我所想。「思忖」是思惟忖度,就是用第六意識妄想心去分別,「思忖」和前面「思惟」都是意識分別。潛伏根裡是說潛伏在眼根裡面。「潛」是藏,就像魚藏在深水的地方一樣。「伏」是處,就像鳥蹲處在鳥巢的地方一樣。「根裡」是說心是藏在眼根裡面。雖然藏在眼根裡面,因為有眼根隔住,所以看不到身體裡面的五臟六腑。因為外面有眼睛,就像窗子一樣,所以能夠看到外面的景物,這就是阿難尊者的想法。阿難尊者恐怕世尊會破除他這種主張,所以就自己先提出譬喻來說明。

如同一個人拿琉璃碗(琉璃是透明的淺綠色寶石)蓋在眼睛上一樣,雖然蓋住了雙眼,然而並不會阻礙眼睛看的作用,眼睛隨便看見什麼,心隨即就能辨別是什麼。

阿難尊者為了超脫前面心在內與心在外的兩種過失,就提出理由來合前面的譬喻,作為「心潛在眼根」的依據。阿難尊者說:我的心不能夠看到身體裡面的心、肝、脾、胃,是因為心潛藏在眼根的緣故。也就是說,心不是在身體裡面,而是在眼根裡面,因為有眼根隔住,所以不能看到身體裡面的臟腑。這種理由是為了要脫離執心在內不能看到五臟六腑的過失;又能夠分分明明地看到外面的境界,而沒有障礙,也是因為心是潛藏在眼根裡面的緣故,就像瑠璃碗不會妨礙到眼睛的視覺一樣。這種理由是為了要脫離第二執心在外的過失。

這段經文,是世尊以法喻不齊,(比喻與現實情況不相符)來破除阿難尊者執心潛根裡的錯誤。

佛對阿難說:「如你所說,心潛伏在眼睛裡,就象琉璃碗蓋著眼睛一樣,但當這個人用琉璃碗蓋住眼睛時,應當能見到山河大地,那麼他能不能看見琉璃碗呢?」

阿難尊者誠實地回答說:「是的,世尊!這個人當他拿琉璃碗蓋住眼睛時,實際上他是能見著琉璃碗的。」

世尊開示阿難尊者:「你的心若同瑠璃合兩眼,當你看見山河的時候,怎麼沒有看到自己的眼睛呢?」世尊的立意是當籠罩著瑠璃看外面的山河大地時,能夠看到瑠璃。同樣的道理,心被眼根合著,眼根是在心的前面,當看外面山河的時候,應該會看到自己的眼睛才對。我們看外面景物的時候,是不可能先看到自己的眼睛,然後才看到外面的境界。由此可知阿難尊者的譬喻和道理,是不符合的。

「雙開兩破」是說不管心有沒有看到眼睛,都是非量,都是錯誤,都不能成立「心藏眼根裡面」的謬計。

若見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隨

這三句話是世尊對阿難尊者開示,假若心看到山河的時候,能夠看到眼睛,真是這樣的話,眼睛就同於所對的境界,就不是能對之根,就不能夠說隨見而隨著起分別。「同境」是同於外面山河大地的境界。「不得成隨」是不能隨見隨即生起分別。在前面的經文中,阿難尊者說:「彼根隨見,隨即分別。」可是,眼根如果成了外境,就與心分開,既然是這樣,眼就沒有分別的作用了。

若不能見,云何說言,此了知心,潛在根內,如瑠璃合。

如果你的心不能看到你的眼睛,就不能說心是藏在裡面。「云何說言」是怎麼可以這麼說,怎麼可以說這個覺了能知之心,是藏在眼根裡面,就像瑠璃合兩眼呢?當我們的眼睛掛上眼鏡,眼睛看出去,是能夠看到眼鏡的,可是心看外境時,並不能看到眼睛,所以不能用瑠璃碗合眼的譬喻,說心是潛藏在眼根裡面。

是因為當心看到山河,不能看到眼睛的緣故,因此你應當知道,你所說的能覺知的心潛伏在眼根裡,就像琉璃碗蓋住眼睛一樣,這個說法是不對的。

這一段經文是對於心能夠看到眼睛,或是不能看到眼睛,都是不對的道理,做個結論而破斥。這是世尊正式破除阿難尊者「執心潛眼根裡」的錯誤。在本經中,對心在哪裡的問題,也就是世尊破除阿難尊者執心在七處的每一段經文,都含有很深的意義,尤其是世尊一一斥破的巧妙方式,讓我們體會到佛法的奧妙,以及世尊高深的智慧。

佛法楞嚴|心在身內為何不對?七處破妄之一:破執心在身內

佛法楞嚴|《楞嚴經》七處破妄之二:破執心在身外

佛法精華|定慧師兄和你分享:開悟見道時究竟是什麼樣的智慧?

佛法菁華|緣起有深義,定慧師兄同你一起學習

感恩您的閱讀和評論,如有受益敬請點讚、收藏並分享給更多有緣之人,也期待您的關注、一路同行。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相關焦點

  • 佛法楞嚴|定慧師兄和你一起學習;七處破妄之七:破執心乃無著
    「覺知分別心性,既不在內,亦不在外,不在中間,俱無所在,一切無著,名之為心。」這本來是在說明意識妄想心是空無所有的,但是阿難尊者聽了之後,不了解其中的意義,反而用自己的意識妄想心去解釋,把「俱無所在,一切無著,名之為心」,認為是沒有所在,一切都不著,就名之為心。雖然阿難尊者這樣認為,但又不敢決斷,所以才會請問世尊:「則我無著,名為心不?」
  • 佛法楞嚴|定慧師兄和你一起學習:《楞嚴經》之佛斥妄識非心
    阿難尊者說來說去,共說了七個地方,都被佛陀破除。因此,阿難尊者以為佛陀如果能夠指示他一個心的所在,就有一條奢摩他路可走,修行就有路了。而世尊知道阿難尊者仍是執著妄識,所以就破妄識是無處無體,亦讓他知道還有一個真心在,這就是指示他的奢摩他路。因為阿難尊者請求奢摩他路,所以世尊就為他說兩種根本,讓他知道真和妄之別,希望他能夠舍妄求真,圓滿悟到真心,以為修習禪定的最初方便。
  • 佛法楞嚴|定慧師兄和你一起學習:《楞嚴經》之佛推妄識無體
    自從定判以後,如來就備破三迷:破妄識無處、妄識非心、妄識無體。到了這個地方,世尊對阿難尊者開示,便歸納起來,判定執著妄心的錯誤。佛法楞嚴|定慧師兄和你一起學習;七處破妄之六:破執心在中間佛法楞嚴|《楞嚴經》七處破妄之三:破執心潛眼根
  • 佛法楞嚴|客塵、不住搖動!《楞嚴經》十番顯見之二:顯見不動
    把身體當做實在的我,對於外境執為我所,就是我執,執著這個身體和外境,是離開心以外實有的,這就是不了解萬法唯心的道理,而成為法執了。「念念生滅」,是妄心在念念之中,隨著我執、法執在生滅。這樣豈不是自誤誤人嗎?遺失真性,顛倒行事,性心失真,認物為己,輪迴是中,自取流轉 這一段的道理是從上面接下來的,既然是認妄,就一定會遺真。
  • 佛法楞嚴|不生不滅的是什麼?《楞嚴經》十番顯見之三:顯見不滅
    《楞嚴經》十番顯見之二:顯見不動佛法楞嚴|定慧師兄和你一起學習;七處破妄之六:破執心在中間佛法楞嚴|《楞嚴經》七處破妄之三:破執心潛眼根佛法楞嚴|心在身內為何不對?七處破妄之一:破執心在身內感恩您的閱讀和評論,如有受益敬請點讚、收藏並分享給更多有緣之人,也期待您的關注、一路同行。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 佛法楞嚴|定慧師兄和你一起學習;十番顯見之七:顯見無礙
    意思是說在《楞嚴經》裡面,有「若能轉物,即同如來」這兩句話,世間種種差別現象叫做物,而這些物要怎麼去轉它呢?谷隱聰禪師說:「吃了飯,無些子意智。若有意智,為物轉也。」「意智」是分別心;吃飽了飯,沒有分別心,是說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沒有分別心,就是轉物了;如果有分別心,就是為物所轉。
  • 佛法楞嚴|有生滅則有來去?十番顯見之五:顯見無還
    在《楞嚴經講義》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問答,把它提出來。問:「阿難尊者本來是要求索真心,就是向世尊請求開示真心在哪裡?佛陀為什麼不為他直接指示純真無妄之心,而指示帶妄的見精呢?」答:「純真的心,唯有佛陀一個人獨證,縱然是等覺菩薩,還是有一分的生相無明未破,還沒有達到純真的地步,何況是在凡夫小乘位的人呢?
  • 佛法楞嚴|意法識界即是空,《楞嚴經》之會意法識界即是如來藏性
    「意法識界」下面分為四科,第一科是「標舉三界」,第二科是「雙以徵起」,第三科是「分文各破」,第四科是「結妄歸真」。「標舉三界」是把意根、法塵以及意識三個界限標出來。佛法楞嚴|身觸識界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身觸識界即是如來藏性
  • 佛法楞嚴|耳入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耳入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在《楞嚴經指掌疏》中,對於「兼耳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這三句話,有所說明,認為這三句話有兩種意義:一、比例信真:以這比例來讓我們相信能聽聞的耳入與所聽聞的一切聲音,都是本於真性菩提的。耳根中的聞性,本來就是真性菩提,一般人或許容易相信;可是,把耳朵塞住所發出的聲音,也是真性菩提,一般人就不容易體會,所以說「同是菩提」。
  • 楞嚴經講解395:一切法不受就破受陰,一切覺受都知道是妄的
    我執沒有了,就見性;法執沒有了,就見性。在究竟義裡面來講,我執、法執、空執都沒有了,就見真如自性,這連妄想本身都沒有,哪有妄想生起之因緣?或者是說:妄想本身既無,則其因緣性豈非妄上加妄,依妄起妄?「何況不知,推自然者」:謂連內教權小的因緣都不離妄想,更何況外道連因緣法都不能了知,而妄推一切法因無因,自然而生者?「五陰本因同是妄想」:五陰生起的根本之因,同是妄想;此是總相。
  • 佛教電影《首楞嚴演義》(佛教百科全書」《楞嚴經》)
    出家後,在成都講解《楞嚴經》。當他聽說當時禪門宗匠圓悟克勤禪師住在昭覺寺,便前往拜訪,剛好聽到圓悟克勤禪師拈舉國師三喚侍者因緣的公案,心中頓起大疑,於是入室向圓悟克勤禪師請問。圓悟克勤憚師問:「座主講何經?」大師說:「《楞嚴》。」圓悟克勤撣師說:「《楞嚴經》有七處徵心,八還辨見,畢竟心在什麼處?」大師多方呈解,都得不到肯許。
  • 不讀楞嚴,不知修心迷悟之關鍵
    其實,種種外在誘惑的根源,是心的迷失。  佛陀的智慧就是讓我們回歸心的本性,不讓蒙塵的心支配我們的人生。《楞嚴經》被稱為「經中之王」「佛法百科的經書」,它是一部指導人們從佛法入門到實修的系統必備手冊。  憨山大師曾經說過這樣的兩句話:「不讀楞嚴,不知修心迷悟之關鍵。」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76)| 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
    思惑煩惱又有三,一是欲界思,二是色界思,三是無色界思。欲界思有九品,前六品在二果時斷,後三品在三果時斷。上二界思八地各有九品,共七十二品,在四果時斷。阿難現在初果,因心慮虛凝,故已至二果,斷除欲界前六品思惑。  【注七】 見惑分別名粗,思惑任運為細。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87)| 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
    【解】 此經自阿難請談七趣以來,至此說法,復為一周,名破障銷礙周』。總前三部分,為一首楞嚴王。按首楞嚴王三宇,譯為究竟堅固,以不動不壞為義,今此經精研七趣,唯是自業所招。詳辨五魔,都緣邪思所致。重明五陰,總以妄想為根。自業所招,七趣成而密因壞。邪思所致,五魔起而了義亡。妄想為根,五陰覆而萬行頹。密因壞則正信不堅,了義亡則正解不固,萬行頹而真修必墜,是始終不堅而究竟必壞。
  • 《楞嚴經》是佛的真身、佛的舍利,有《楞嚴經》就有正法【華嚴經淺釋】(宣化上人)
    可是眾生心生,業也生出來;眾生心滅,業也滅亡了。所謂「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我為什麼在往昔的時候,造了很多的惡業?仔細地分析,皆因為在無始劫以來,由貪瞋痴三毒所生出來。從身生出殺盜淫的業,從口生出妄言、綺語、惡口、兩舌的業,從意生出貪瞋痴的業。所有的業,我現在都要懺悔。
  • 佛法楞嚴|色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色陰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從後文的意義來說,這裡的「依真起妄」,還是方便說,又叫做截流之說,不是真實之教,在這裡預作點明。所謂「瞪以發勞」,是眼睛不動,向前一直看,是比喻業識妄為明覺。什麼叫做妄為明覺?眾生本具有靈覺之性,可是卻在這靈覺之性上面,要再加一個「明」,這是頭上安頭,就妄為明覺。
  • 楞嚴經賞析:楞嚴經義貫全文
    「一切事」,簡言之即自利化他二事,亦即福德、智慧二事,或自受用、他受用(法身與應化身);詳言之即是: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等三十七道品(蕅(ǒu)益大師在《佛說阿彌陀經要解》(簡稱《彌陀要解》)雲:「所謂『四念處\』,一身念處,二受念處,三心念處,四法念處;『四正勤\』,一已生惡法令斷,二未生惡法不令生,三未生善法令生,四已生善法令增長;『四如意足\』,一欲如意足,二精進如意足
  • 《楞嚴經》七處徵心、十番顯見 !
    《楞嚴經》裡講,佛祖開示阿難,有七處徵心的典故。我執何來,身心也。什麼是我,有的人認為身體是我,有的人認為心是我。身體乃因緣和合,那麼心呢?佛祖開示,人有兩心,一個是妄心,一個是妙明真心。妄心根本沒有可以依止的地方,而妙明真心則是無處不在的。了解什麼是妄心,什麼是妙明真心,則更加明白無我無相。 註:七處徵心是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詳細解說分辨了心的所在。從這裡我們細細揣摩心到底在什麼地方。禪宗五祖有云:不識本心,學法無益。可見明了心在何處是多麼的重要。 佛祖發問,「心在哪裡」。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70)| 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
    【注三】 八大惡星為金木水火士羅侯計都和彗星。  【注四】 由旬有三,大由旬八十裡,中由旬六十裡,小由旬四十裡。  【解】 依照萬有引力之說,天體一切星球的變動,都會影響地球上人事的變化。如太陽黑子可以影響世界上經濟不景氣,就是最明顯的例子,又史記天官書上說:熒惑捨命國為饑饉刀兵,七宿黃,兵大起一星亡則兵喪。消災經說「或被五星陵逼之時,作諸災難。
  • 楞嚴經16 五十陰魔 01
    講三法印,大小乘都講三法印。講一實相印,那麼就是大乘比較特色,八大宗派,一實相印都有互相的牽連,每一本經典都有這樣子,一實相印的互相一個理論。現在這一本《楞嚴經》的裡面的五十種陰魔,大藏經打開,沒有任何一部經典講五十種陰魔,完全沒有相通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