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楞嚴經》和電影《超體》,來看西遊中滅除「六賊」的佛法真意

2020-12-24 智者西行

悟空終於脫去五行山之難,重新開始他的修行之路,滄海桑田,人間卻已倏忽五百年過去了。曾經上天入地自由自在的齊天大聖,變成了需要腳踏實地一心向西的「孫行者」。而唐僧得到了悟空,跨過了天人之界的兩界山,這一去就是開始真正的修真之路,再也不像大唐境內那麼太平,修行路上有多少關卡,前面就會有多少劫難。

師徒倆在陳老莊院中休整後上路,轉眼已行到初冬時分,不料卻遇到了六個剪徑毛賊。名曰:「眼看喜,耳聽怒,鼻嗅愛,舌嘗思,意見欲,身本憂。」

原來「心猿」才歸正,就遇到了「六賊」來犯。從這六個毛賊的名字就能看出,其實是說的「眼耳鼻舌身意」這佛門中的「六根六塵六識」。簡單的理解,就是普通人都具有的「色相、聲音、氣味、味道、觸覺、意識」這六種感官。

悟空除六賊在西遊中很不起眼,實際卻是佛法中極其重要的一個道理,可以說如果不解其理,你就不明白真正的佛法。

為啥這麼說呢?

在佛門浩如煙海的三藏十二部經中,有一部經典很特殊、很全面、很重要,甚至連文字都特別優美——就是《楞嚴經》。假設說人一生只能選擇一部佛經來修習的話,我可能會推薦你選擇《楞嚴經》。因為它相對來說最全面,基本概括了全部的佛法精要,特別是在「見性明心」、「修行次第」、「消除魔障」這三方面,講得最為透徹易懂。因此,傳說到了末法之世的時候,此《楞嚴經》會最先從世上消失,因為最為諸魔所不容

在《楞嚴經》中,針對「六根」,就明確地提出了一個震撼人心的觀點:原來讓眾生沉淪生死輪迴苦海的;和讓眾生成佛成道,超凡入聖的,同樣都是因為這個「六根六賊」,再沒有其它的原因了。換句話說,生也是因為它,死也是因為它,聖也是因為它,佛也是因為它

我們先來看看經典原文是怎麼說的:

於是阿難及諸大眾,俱聞十方微塵如來,異口同音告阿難言:善哉!阿難。汝欲識知俱生無明,使汝輪轉生死結根,惟汝六根,更無他物;汝復欲知無上菩提,令汝速登安樂解脫,寂靜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阿難雖聞如是法音,心猶未明,稽首白佛:云何令我生死輪迴,安樂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佛告阿難:根塵同源,縛脫無二;識性虛妄,猶如空花。阿難,由塵發知,因根有相,相見無性,同於交蘆。是故,汝今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阿難聽到十方諸佛,異口同聲地告訴他這個道理:輪迴和解脫的根源同是六根!阿難表示這太簡單了,也太不可思議了,無法相信也不明白啥意思,他整個懵了。

佛就耐心告訴他,六根給人帶來的一切感知都是虛妄不實的,猶如虛空中生出花朵的幻相,可是一切的虛妄感知,正是無明的根本、生死輪迴的根本!而覺察到這個感知是本來沒有的虛妄,這個一念的覺察,就是無漏清淨的菩提涅槃啊!在這其中,再也沒有別的原因了,再也沒有別的道理了。就是這麼不可思議的簡單!

所以,為啥要把「六根」又叫作「六賊」?因為這「眼耳鼻舌身意」確實就是六個打劫人性命的強盜賊子!讓你享樂幸福的是它,苦痛煩惱的也是因為它,讓你一生沉淪在這六種感官中以假作真,不能自拔;糊塗的生,糊塗的死,最後也不明白為什麼活著,又為什麼要死?

生死輪迴都不能作主,所以,普通人的一生都是在認賊為子啊!

那啥是真主人呢?西遊中的悟空看得明白,他昂首挺胸地說地說出了真相:

悟空笑道:「原來是六個毛賊!你卻不認得我這齣家人是你的主人公,你倒來擋路。把那打劫的珍寶拿出來,我與你作七分兒均分,饒了你罷!」那賊聞言,喜的喜,怒的怒,愛的愛,思的思,欲的欲,憂的憂,一齊上前亂嚷道:「這和尚無禮!你的東西全然沒有,轉來和我等要分東西!」他輪槍舞劍,一擁前來,照行者劈頭亂砍,乒桌球乓,砍有七八十下。悟空停立中間,只當不知。

何為出家人?知道六根虛妄,能夠做到六根清淨就是出家之人,並不是做不做和尚那種表相。出家人所出的家,是三界不安的火宅之家。否則縱然身在佛殿,口誦經文,卻被六根所迷,貪戀不安的火宅之家,就不是真正的出家人。特別是在當今的社會,借佛道騙財惑眾,真修行的人實在很少。

六根能清淨不迷,真正的主人公自然顯現,就是明心見性。就算六根一擁而上,「喜怒愛思欲憂」紛紛湧上心頭,我自巍然不動,不被其所迷惑。就像西遊中所暗示的:「悟空停立中間,只當不知」

不為所動,只當不知,正是解脫六根的要旨!西遊中這句尋常的話,恐怕大多數人都會輕易看過去了。

勿聽、勿說、勿念、勿看

在《楞嚴經》中強調了,這一知最重要,是否沉淪與超脫關鍵就在這一知!你知,就是無明!知而不知,就是真清淨,就是無心之心,就是真心!宋朝有位上方遇安禪師,始終無法悟道,就是讀到楞嚴中的這句話:「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從而大徹大悟,時人稱為「安楞嚴」。

六賊之功無用,真主人掏出了金箍棒兒,這根純陽鐵棒,就是明心後的真心妙用,反掌之間,就剿滅了六賊,復還六根清淨。

那為啥悟空要剝了他們衣服,奪了他們盤纏呢?這衣服,就是寓意六根偽裝迷惑人的表相;這盤纏,就是暗示本來是被六賊搶了真主人的財寶。人本來可以清淨安樂,自在享受的無窮財寶(暗示人的無限潛能),都被「眼耳鼻舌身意」這六賊偷去了,就是西遊真正的寓意。

可惜,唐僧只是凡夫俗子,並未見性明心,空有婦人之仁,卻不明六賊之惡。生死皆因六根,所以這六個毛賊說要留下行李馬匹,就放你性命過去——原來是真的性命修行的險關。可是唐僧不認得,認賊為子,一通絮叨埋怨悟空殺生。曾經大鬧天宮,從不曾這樣受過人氣的悟空,一怒之下,使性子就撂攤兒走人了。

從電影《超體》來看佛法「六根」的修行真意

說到六根的寓意,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一部歐美電影《超體》。雖然科學和西方的哲學另是一家,但是也不無借鑑印證之處。佛法中所說的有些道理,在今天科學對宇宙的探索中也得到了一步步的印證。

電影中,變成「超體」的露西,大腦開發正一步步向100%接近,擁有了超人的「神通」和智慧。她首先去報復了曾經害她的毒梟頭子,把兩把匕首插在毒梟雙手上,毒梟又驚又怒,兩隻手痛不欲生。露西卻緩緩告訴他,因為大腦開發而慢慢無所不知的智慧:

「現在我改觀了,世間的一切聲音都變成了美妙的音樂。曾經我的人生很迷惘,只想著我是誰,要成為什麼樣的人。而現在的我可以去探索大腦的深處,一切事情都變得透徹,才發現人類的一切感官都太原始,反而成為了最大的阻礙。你現在正在感受著痛苦,只感到痛苦,而這痛苦正在妨礙你真正的理解。」

仔細讀下這段臺詞,你會發現和佛法對六根的描述如出一轍。當你不再被六根的感官所迷惑阻礙的時候,人本來就有的真正潛能就會被慢慢開發出來,也就是佛法中所說的「五眼六通」這些大神通,這個時候,天地宇宙真正的大奧秘就會逐一展現在你的心中,無一不明,無一不曉。

好了,更多的西遊修行密意,下次繼續分享。

喜歡請關注、評論,讚賞多謝!!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往期精選

凡人修行要怎樣才能開始由凡入聖?來看唐僧取經路上的關鍵節點

西遊中人道和天道的修行,善惡之關—雙叉嶺、天人之界—兩界關

唐王遊地府與悟空銷死籍有何不同?生死如夢,只在能否「放下」

相關焦點

  • 佛法楞嚴|不生不滅的是什麼?《楞嚴經》十番顯見之三:顯見不滅
    世尊引用身體遷謝之相,就是要讓波斯匿王和與會大眾,都能夠了解虛妄生滅的無常性,也就是身體是生滅無常的。指見無生滅佛告訴大王:你看見這個變化現象,遷改不停,領悟到身體一定會滅亡,但在滅亡的時候,你知不知道在你身體中,有不滅亡的東西呢?
  • 佛法楞嚴|定慧師兄和你一起學習:《楞嚴經》之佛斥妄識非心
    在《楞嚴經講義》中,引了一段《正脈疏》的話,說明對於奢摩他路,阿難尊者所問與世尊所答的意思是不一樣的。阿難尊者認為如果世尊告訴他心在哪裡,就是幫他開奢摩他路;而世尊卻是以要了知妄識無體、無處,並找出真心來,才是奢摩他路,所以,阿難尊者所問和世尊所答的是兩回事!世尊在前面問阿難尊者:「你的心在哪裡?」阿難尊者說來說去,共說了七個地方,都被佛陀破除。
  • 佛法楞嚴|定慧師兄和你一起學習:《楞嚴經》之佛推妄識無體
    縱令謗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往壞的方面說,縱使我毀謗佛法,永遠退失善根,也是因為這個心。「縱令」是假設之詞,假設心存不善,毀謗大乘經,斷學般若,成為一闡提的眾生,永遠退失善根,也是因為這個心的緣故。這麼說起來,心是一切善惡的司令,是一身之主。
  • 三家相見結嬰兒,真土調和五行全:西遊中收服沙僧的真意
    《西遊記》這本奇書很有意思的一個筆法,就是相連的兩個情節之間往往大有聯繫和深意。比如金池熊精和悟空八戒,黃風怪和沙僧,乃至六賊和白龍馬,都是以假引真,全是在寓意修行中要先破假而後才可歸真。在以前的文章中都解讀過了,感興趣的朋友不妨翻出來看一下。
  • 楞嚴經對「開悟」的定義——簡單地說就是「知道賊在哪裡」
    當然是有的,如果沒有那他們為什麼要去學習佛法呢?既然初學者都有開悟的訴求,那麼他們就一定會試著去了解「開悟」的境界、理解「開悟」的含義。要是初學者把「開悟」理解為「語言難以描述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他們就會試圖從其他的跡象中找尋「開悟」的痕跡。於是就有了「開悟的徵兆」、「開悟的特徵」之說。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90)|太虛大師:楞嚴大意
    在此世界應化現身,為開示眾生故,方便說三藏十二部法,謂之佛法。《楞嚴經》亦是佛隨順眾生應機說法所開示的一部經典。佛即現身人間說法,人類為眾生之一,今即以人類來代表一切眾生。 眾生的根本動力,即是意欲。意欲是一種傾向和願望的精神作用。人類或其他一切眾生相續不斷生長發展的原因,即由意欲所發動。法華經云:「三界所生,貪慾為根」。阿含經云:「三界有情,皆依食住」。
  • 佛法楞嚴|有生滅則有來去?十番顯見之五:顯見無還
    《楞嚴經講義》中提到,參禪的人到了這種境界,難免被它所誤。因為它是寂靜的境界,容易把它當做得到禪定的功夫。「非色非空」又有另一種解說:因為是不同於色界四禪天的禪定境界,所以是「非色」;又因為不同於空無邊處天的禪定境界,所以是「非空」;這是在說明四禪八定後面的三定和這裡所緣的境界相似。不但是隨塵起滅的緣慮心不起作用,就是嗅嘗覺知的分別心,也不起作用。
  • 佛教電影《首楞嚴演義》(佛教百科全書」《楞嚴經》)
    《首楞嚴演義》,中國首部佛陀經教電影, 以真人演繹的方式將佛教經典拍成電影,帶領觀眾回歸佛陀往事的古印度,飽含浪漫的宗教文化情懷。本片講述的是楞嚴經傳入中國的艱辛歷程和楞嚴經第一卷的經文演義。 該片由福建寧德瑞跡寺十方楞嚴學苑出品,深圳本煥學院張迪執導,著名梵唄音樂人桑吉平措、演員王千予 .鄭羅茜等鼎力加盟,性龍法師,果來法師等均有參演。
  • 佛法楞嚴|耳入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耳入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在《楞嚴經指掌疏》中,對於「兼耳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這三句話,有所說明,認為這三句話有兩種意義:一、比例信真:以這比例來讓我們相信能聽聞的耳入與所聽聞的一切聲音,都是本於真性菩提的。耳根中的聞性,本來就是真性菩提,一般人或許容易相信;可是,把耳朵塞住所發出的聲音,也是真性菩提,一般人就不容易體會,所以說「同是菩提」。
  • 佛法楞嚴|客塵、不住搖動!《楞嚴經》十番顯見之二:顯見不動
    見性的不動搖,和我們意識心的動搖,有所不同,這一科「顯見不動」,就是要解釋這個道理。「顯見不動」這一科,具有寂和常兩種意義;第三「顯見不滅」、第四「顯見不失」、第五「顯見無還」,都是常的意義。第六「顯見不雜」、第七「顯見無礙」、第八「顯見不分」,是妙明的意義。第九「顯見超情」,是妙,第十「顯見離見」,是常和妙二種意義。
  • 佛法楞嚴|意法識界即是空,《楞嚴經》之會意法識界即是如來藏性
    佛法楞嚴|身觸識界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身觸識界即是如來藏性佛法楞嚴|舌味識界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舌味識界即是如來藏性佛法楞嚴|鼻香識界即是空,《楞嚴經》之會鼻香識界即是如來藏性佛法楞嚴|耳聲識界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耳聲識界即是如來藏性
  • 學佛人需要讀楞嚴經,可以讓我們開悟,並獲得智慧和功德
    楞嚴經全稱,又叫大佛頂首楞嚴經,我們可以從名字上就可以看出此部經書的重要性,尤其對於學佛人來講,可以悟道開悟,獲得智慧,還有殊勝功德。首先學佛必然是要信佛,信佛不是迷信佛,許多人把佛法當成是一種精神的治療或者是在運氣很差的時候,相信一下佛法,改變一下運氣。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70)| 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
    ,恆沙如來會中推為大法王子;十方如來行此咒心,能於十方攝受親因,令諸小乘聞秘密藏不生驚怖;十方如來誦此咒心,成無上覺,坐菩提樹,入大涅槃;十方如來傳此咒心,於滅度後付佛法事,究竟住持,嚴淨戒律,悉得清淨。
  • 電影:《首楞嚴演義》一部完整
    本片講述的是楞嚴經傳入中國的艱辛歷程和楞嚴經第一卷的經文演義。該片由福建寧德瑞跡寺十方楞嚴學院苑出品,深圳本煥學院張迪執導,著名梵唄音樂人桑吉平措、演員鄭羅茜等鼎力加盟,眾多善心人士參與拍攝,終圓性龍法師大願,堪稱佛教界的一大創舉和盛事,是佛教文化藝術發展的裡程碑!繼 2017年5月在瑞跡寺首映後,該片經大德和善心人士恭請在全國多地展映,現正籌拍第二部!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76)| 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
    【正文】 說是語已,即時阿難及諸大眾,得蒙如來開示,密印般怛羅義,兼聞此經了義名目,頓悟禪那修進聖位,增上妙理,心慮虛凝,斷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細煩惱。  【譯文】 說完這番話後,即時阿難與及大眾,得蒙如來的開示,密印〈注一〉般怛羅的意義〈注二〉,同時得聞此經了義的名目〈注三〉,頓然悟知禪那修進聖位的增上妙理〈注四〉,於是心慮虛凝〈注五〉,斷除三界修心的六品〈注六〉微細煩惱〈注七〉。  【注一】 密印即是圓通妙性,得此可以成佛故為印,眾生不知故為密。也就是前文第一題中所稱的無上寶印。
  • 佛法楞嚴|色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色陰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前面「則於虛空,別見狂華」,是阿賴耶識中的微細相;這裡所說的「復有一切,狂亂非相」,是粗相,就是粗色,指的是虛妄的身體和境界,就是內外四大之色,正是《起信論》所說的「境界為緣長六粗」。由於一念不覺,生起了三細相,再依境界為緣,不斷地起分別,煩惱就愈來愈粗,隨著煩惱的轉粗,相分境也是愈來愈粗,所以說是「境界為緣長六粗」。
  • 楞嚴經賞析:楞嚴經義貫全文
    師兄在修行楞嚴經的過程中,是要用心的去體會經文中的內容是什麼,這樣師兄的修行功效才會更加的好,而且師兄也會知道楞嚴經全文講什麼,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簡單的了解楞嚴經義貫全文吧!【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注釋】「大佛頂」:「大」為形容詞,修飾「佛頂」,用以表示如來所證之功德。如何才能真正稱之「大」呢?
  • 楞嚴經16 五十陰魔 01
    命欲盡時,見中陰相,]產生中陰相,就是生滅相,[便生邪見,]涅槃本來就沒有生滅法了,為什麼我見到中陰相呢?[謗無涅槃,]佛騙我們的。[羅漢有生。]有生的意思:又復有生,又復,就接著還是有生了,並沒有全部是寂滅,又產生了一個生,有生就一定有滅。[以是因緣,即墮泥犁獄中。]泥犁就是地獄。[蓋經論一事,而詳略異耳。二詳標微細魔事竟。]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87)| 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
    【譯文】 阿難即從自己座起,聽完佛的開示和教誨後,頂禮並欽奉如來法旨,現在憶念執持,將來無忘無失,願以此度世。於大眾中,重複言於佛,如佛所說,五隱相中,五種虛妄〈注一〉為本想心,我們平時,沒有聽過如來的微細開示,又此五陰,究竟是一齊銷除呢?還是次第銷盡。如是五重,到何處為界〈注二〉?
  • 佛法楞嚴|定慧師兄和你一起學習;十番顯見之七:顯見無礙
    在這一段經文中,是把見性譬喻為虛空,把塵相譬喻為器具。器具有方的、圓的、長的、短的等種種不同形體,但是虛空沒有固定之相。「義」是見性大小之義;「性」是定不定之性;你剛才說不知道見性大小、縮斷的道理所在,而見性大小之義和定不定之性,就和虛空的道理一樣,是隨著器具而現方圓之相,怎麼會有一定的所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