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宋朝以前,九龍城是個名叫官富場的鹽場。鴉片戰爭後,港島被割讓,清政府為抵抗英軍入侵,在鹽場築起了巖石城牆,是為「九龍城寨」。後來1898年新界被割讓,《北京條約》使得這裡成為了香港殖民時期唯一的中國領土。
#一八九八年的九龍城寨#
清政府退位後,1941至1945年的「日佔」期間,荒廢的九龍城寨城牆被拆除。新中國成立後,地理位置原因中央並未派兵至九龍城寨,而英國政府和港英政府更是無權管轄九龍城寨,九龍城就成了三不管地帶。
#20世紀30年代的九龍城#
1949年前後,內地難民湧進香港九龍城寨,成了罪惡聚集的天堂。1993年,九龍城寨被拆除,在原來的城寨之上,建立了九龍城寨公園,一段江湖傳說也就此完結。
#一九五五年的九龍城#
香港的啟德機場就建在九龍城寨的旁邊,八十年代,泰國亦是另一個為香港提供外傭的重要國家。因為交通便利,大部分泰國人都選擇了以九龍城為定居地。
那時候正是最多泰國人來港的時期,久而久之,這裡有各種泰國美食、商品和旅居香港的泰國人,城南道、打鼓嶺道、衙前圍道幾條街區形成著名的「小泰國」。
在九龍城,開了廿幾年的曼谷隆姐,江湖地位非常之高,除了有大批遠道而來的Local捧場,還是食神蔡瀾最常去的100間餐廳之一。隆姐餐館的服務員都是泰國人,講著「泰味」的粵語,親切而熱情。
#橫街一側相鄰兩間鋪面,對面街道亦有一間鋪面#
見我們在拍照,很nice地對我們說:「月底這裡要「收樓」啦,這間店以後就見不到咯!你們可以多拍一些!」
幸而只是搬去了對面大樓的鋪面,不然這麼家常地道的美味以後就無法嘗到了。
#老闆娘隆姐#廣州版蔡瀾mix廣州版胡慧衝#至型合照
店面裝修陳設簡單,綠白色相間的卡座餐椅,透出一股濃濃地八十年代港味,渾然一體的舊時餐室風貌。
店外及櫃檯擺放著充滿泰式元素的裝飾物,進門右側的開放式小廚房、正對大門的烹飪區,一覽無餘。
隆姐出品屬於正宗的泰南風味,很多菜餚和甜品廣泛使用椰子、椰奶用來中和辣湯、咖喱、油炸的熱度,而果肉則用來當作佐料。
近年為了方便食客,推出了套餐餐制,對香港的物價來說,性價比還是ok的。
√ 泰式冬陰功湯
作為泰國「國湯」,檢驗一家泰餐館出品「正唔正」,首選冬陰功。
泰國特有的檸檬葉、香茅、南姜等香料,和辣椒醬、咖喱、椰漿和魚露各種調料一起,加上大蝦和草菇熬煮。
湯汁酸辣鮮香,並且酸辣口感平衡得很好,微酸之餘帶點不至於過火的辣度,是開胃解膩必備良品。
√ 泰式青咖喱煮雞肉
青咖喱因其獨特的複合香料帶來的濃鬱香氣,和香醇的口感而受到大眾追捧。正宗青咖喱主料是箭葉橙的外皮,又稱泰國檸檬,外皮長滿疙瘩其獨特的香氣聞後非常讓人難忘,被稱為東南亞的味道。
芫西籽、白胡椒粉、豆蔻粉、孜然粒、香菜根、高良姜、香茅、青辣椒與蝦膏醬,攪打混合成最後的青咖喱。
隆姐的青咖喱煮雞肉,醬汁偏濃鬱,稍微勾芡的做法帶上了泰國家常菜的味道。雞肉煮的恰到好處,口感嫩而味香
青咖喱順滑而微鹹的多重口感,搭配蒜蓉烤麵包,簡直一流!
√ 泰式蠔仔煎蛋
潮汕人生活在南嶺餘脈的丘陵地帶,人口容量有限,自古以來便有大批移民到東南亞尋求發展;清雍正時期,泰國吞武裡王朝始祖達信大帝鄭信,就是汕頭澄海人鄭鏞的兒子。
而在泰語中,「Hoi」是蠔的意思,也就是蚵仔,「Thod」是煎的意思,這道菜屬於潮式蠔烙的變體,在臺灣地區叫做蚵仔煎,做法上也有些許差別。
新鮮珍珠蠔、豬油增香的油底,澆上隆姐家的秘制粉漿,和成蛋漿液,煎至金黃;內裡裹著汁水充盈的蠔仔,入口飽滿鮮香。
若想更惹味些,不妨蘸些許辣醬,包管你發出滿足的喟嘆,當然,鋪底的豆芽就顯得不那麼亮眼了,只是,瑕不掩瑜,還是私心給滿分。
√ 泰式生菜碎肉包
這道菜的香料食材有青檸、香菜、青檸葉、九層塔、香茅、紅辣椒、辣椒粉,主料有泰式香米、豬肉糜、生菜。
傳統做法上,泰式香米磨成粉,是泰式肉碎生菜包裡最重要的一個食材,有了米粉的味道,才能還原出真正的泰國味道。
隆姐家的生菜包少了些許講究的香料,屬於非常家常的簡單炒制,口味上的調味更偏重於泰北,南姜、香茅的味道非常突出。
洋蔥碎增添了一絲清新的辛辣,滋味稍微重口的肉沫包裹在爽口生菜葉裡,是夏天的生活味道。
√ 酸辣無骨雞爪
由於特殊的氣候條件,造成了泰國人民對酸味和辣味的依賴,所以泰國菜偏酸辣。
酸辣無骨雞爪可以說是懶人黨最愛,飯前啃一啃,非常地開胃。
√ 泰式飛天炒通菜
初見這道菜名氣勢不凡,細詢之下得知,飛天炒通菜不是「飛天醬」,也無特別意味,只是一道成名於曼谷著名的大排檔菜式,已有數百年歷史。初時名不經傳,鮮為人知,也不是凌空翻炒,只是一道普通家常炒通菜。
店家是否用心做菜,單就一味便可觀察得到。Aeriuns曾在廣州一家廿十幾年老字號餐館吃過同樣的菜式,葉老莖粗且難嚼。
Ps:想知道是哪一家?文末給我留言,幫你拔草!
隆姐家的炒空心菜都擇取非常細嫩的部分,莖細葉綠,爽滑而不老,微辣而不重味,水準很好。
六七十年代移民潮遺留下來的「泰國原住民」們,在九龍城紮根勞作,許多家常泰味餐館經由時間的和老饕的篩選,積澱下來。
街知巷聞九龍城最出名的泰國餐廳是「黃珍珍」。如今的「黃珍珍」店鋪和招牌都賣了,已經不是當年的味道;而隆姐,屬於與黃珍珍同年代的那一批人,是為數不多地,還堅守著餐飲本味的正宗泰菜老店。
老食肆,早就躋身成為香港地標性的建築,在這裡不管享用什麼餐食,不分國界地域,不分種族語言和口音,都是那種香港市井生活的細碎與蘊藉,這樣的人情味感慨本土生活也不過如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