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今天(11月17日)上午,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和嫦娥五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垂直轉運至發射區,計劃於11月下旬擇機實施發射。經過此前發射任務的磨合,長徵五號進行了改進和完善。在前期總裝、測試等系列工作完成後,目前長徵五號已經為即將執行的嫦娥五號任務做好了準備。
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垂直轉運至發射區
總臺央視記者 李廈:這裡是文昌航天發射場,在我身後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在活動發射平臺的託舉之下緩緩駛向發射塔架,在火箭頂部的整流罩裡包裹著的就是嫦娥五號探測器。垂直轉運標誌著長徵五號火箭和嫦娥五號探測器完成了前期總裝、測試等一系列工作,即將進入最後的發射階段。
經過約2小時平穩行駛,活動發射平臺將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安全轉運至發射場一號發射工位。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於9月下旬由遠望運輸船隊通過海運的方式,運抵海南文昌。此後,火箭陸續完成了總裝、測試等工作。
嫦娥五號任務發射場區指揮部副指揮長 毛萬標:垂直轉運標誌著火箭星、箭、地所有的系統都處於一個良好的狀態了,到了發射區,應該說就是一個加注發射準備為主的一個階段。我們要做一些簡單的加電測試,最核心的就是把儲箱轉入加注狀態,最後對火箭實施煤油、液氫、液氧的加注。
長徵五號是我國新一代大型運載火箭,代表著我國運載火箭技術創新的最高水平,除了承擔嫦娥五號任務外,未來還將完成空間站發射任務。
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徵五號火箭總體副主任設計師 李平岐:(長徵五號)遙五火箭是將嫦娥五號探測器送入到近地點高度200公裡,遠地點高度約40萬公裡的直接地月轉移軌道,入軌速度超過了10公裡每秒。我們在此次任務採用了窄窗口多軌道的發射方案,將發射窗口寬度由原來的10分鐘拓寬到了50分鐘,提高了發射的可靠性。
嫦娥五號計劃實現月面自動採樣返回,助力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歷史等科學研究,是我國航天領域迄今最複雜、難度最大的任務之一。
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探月工程三期副總設計師 裴照宇:探月工程規劃了「繞、落、回」三步走,嫦娥五號任務是第三步「回」的主任務,它是首次進行採樣返回。我們希望這次任務的成功,能夠為整個「繞、落、回」的規劃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驗證發射軌道 已做好嫦娥五號發射準備
長徵五號作為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家族中的佼佼者,從研製之初就採用了大量新的技術,承擔了大量試驗性工作。經過前幾次任務的磨合,長徵五號進行了改進和完善,目前已經進入到正式的應用性任務階段,為即將執行的嫦娥五號任務做好了準備。
長徵五號是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火箭全長近57米,起飛重量約870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能夠達到14噸,是目前我國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
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徵五號火箭總體主任設計師 黃兵:本次是我們長徵五號基本型第五次發射,擔負的是我們探月三期工程的嫦娥五號的探測器的發射。尤其我們在遙三遙四取得勝利之後,我們大量的技術也得到了成功驗證。所以我們這次過來也是帶著要奪取成功的目標而來的。
這一次長徵五號火箭要將嫦娥五號探測器直接送入地月轉移軌道,但由於地球和月球的位置關係一直在變化,嫦娥5號任務的窗口只有3天,所以必須抓住有限的時間執行發射任務。為此,研製團隊採用了「窄窗口多軌道」的發射方案。
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徵五號火箭總體副主任設計師 李平岐:這次任務為了拓展發射窗口,儘量確保我們整個的一個工程任務的實施。每一條彈道可以覆蓋10分鐘的一個窗口,這樣的話我就通過這5條彈道可以實現50分鐘的一個發射窗口。
儘管軌道設計難度較以往的探月任務更為複雜,但是有了火星探測任務的成功經驗,也為本次嫦娥五號任務打下了堅實基礎。
長徵五號:經過數次大考 更穩定成熟
自2016年11月首飛成功以來,長徵五號火箭已經執行了4次發射任務。4年的時間裡,每一次執行任務就像面對一場大考,而經過了多次歷練之後,長徵五號火箭也變得更加穩定和成熟。
本次任務是長徵五號運載火箭承擔的第五次發射任務。在此之前,長徵五號在2016年11月成功完成了首飛;並在2017年7月執行了第二次發射任務,但由於發動機出現故障而導致任務失敗。隨後在2019年12月,經過900多天的蟄伏,長徵五號火箭成功復飛,將實踐20號衛星送入預定軌道。今年7月,長徵五號成功完成了首次應用性飛行任務,將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成功送入預定軌道。
這一路經過成功的喜悅和失敗的磨礪,長徵五號逐漸走向成熟。面對即將到來的嫦娥五號任務,研製團隊對火箭進行了全面檢測和調試,確保火箭達到最佳狀態。
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徵五號火箭總體主任設計師 黃兵:在我們火箭逐漸走向成熟的過程中,實際上我們對它的技術狀態變化也是嚴控的。那麼在我們的技術的應用、方案應用上也是經過了前期的一個大量考核的,所以說我們這次遙五火箭不管從各方面來講都準備得非常充分。
此外長徵五號系列的另一型火箭,長徵五號B火箭也在今年5月份完成了首飛。未來,長徵五號系列火箭將成為中國航天的主力運載工具,承擔探月工程、空間站建設以及深空探測等多個重大工程的發射任務。
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徵五號火箭總體主任設計師 黃兵:運載火箭的能力有多大,我們中國航天的舞臺就有多大。尤其是長徵五號本身運載能力提升之後,能夠運載更多的、更大重量的這種探測器去到我們的星際,包括我們的月球去探測。那麼它一定在後面能夠發揮(承擔)更大、更重要的一些責任和一些任務。
長徵五號:「嫦娥五號」的專屬座駕
長徵五號和嫦娥五號,都有個數字「5」,其實這並不只是巧合。在長徵五號研製之初,這個胖胖的傢伙就被定為「嫦娥五號」的專屬座駕。可以說,嫦娥五號就是長徵五號的「初心」。
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徵五號火箭總體主任設計師 黃兵:其實最初的時候,也就是我們長五火箭研究的目標,或者要它的初心,就是瞄著我們的嫦娥五號來開展相關的一些設計的。
不同於之前的探測器,這一次要完成月面採樣的嫦娥五號探測器體格最大,而為了將這個大傢伙平安順利地送入預定軌道,就必須有一個能力更強的運輸工具。為此,長徵五號火箭在最初的設計方案基礎上,特意對整流罩進行了調整。
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徵五號火箭總體主任設計師 黃兵:現在的長徵五號的這個基本型的這個整流罩,長度是12.267(米),長五早期的整流罩的長度是18.5米的,差了6米,我們長五就完全是按照這個嫦娥五號的,它的一些大的一個尺寸,就對我們的整個整流罩的結構和形式進行了一個適應性的一個調整。
截至目前,長徵五號火箭已經執行了4次發射任務,並成功完成了首次應用性飛行任務。這也標誌著這型火箭已經獲得了全面的驗證,可以正式上崗,承擔更多的發射任務。
(編輯 周學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