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消魔論

2021-03-04 天真文化

洞真太上說智慧消魔真經

節注第一章

陽真道人

2013/11/23

  前言:

  言於立基十二事必有魔試於後,言於魔試則有消魔之策,這是漸道之要。雖敝人從學而知之但未見總列一章而述之,故覽經藏節而注之。

  立基於前煉法於後,本當毫無磨難可言,然而人身有限無能耗日費時,再者明師歲暮亦無耗用能數十年教後學於立基。有言百日築基可成,但是此非天縱道資者 不能成之。故如我等天資一般之後學,一者修正俗心於內一者煉道法濟世於外,內外雙修以求道功達一世登真之效。道法為何?符道之法要而以利眾生,不是專指某 些玄法而言之。百工十行皆有其道皆可營生養命利益眾生。

  然而此法雖速但歷代成者稀矣,皆因磨難無能突破而起退道之心所致。消魔者消磨也,先聖達人以經藏訣流諸於後,欲後學知其磨而解其難所,不欲後學見其有難而退之。

  真藥玄英高靈品

  通玄測極向空尤難,然後知道妙靈觀,有累千之塗矣。

  註:冥意寂心而同道於虛空之中,同於道者則萬法通心,故可以元神觀之至道而知妙化之所在,千年之先此論述早已立之。

  足生齊全玄心壁往,然後知求心之定,足生之幸矣。是故宗之者眾,極之者寡矣。

  註:營生養命安家有成爾後心起清靜脫俗之念,為此而求定心之法,此乃人身之大福也。但也因如此歷代學道者眾,成道者幾希矣。

  然正用無堅之心,以上向玉真之感,又須無難之往。以上求至生之固,亦必獲玉映以齊照,終成帝皇之延容也。蕩則萬萬而不冀,專則有冀而萬來矣。

  註:然而初心學道之人恰巧立基不足心志未堅,以此不足之功索求清靜道力之感召,又相望在學道之中不遇瓶頸與困難。殊不知,欲求解脫永生之業必受至道元始之力所籠罩,若形身散亂則萬萬無望,若抱一處靜而習之,則萬萬可成。

  諸有外情之徒欲棲生之夫,聞道而膝行道寂則俱亡。向山而兩足酸寒,涉川而三血波戰。五體交攻於未墜之谷,一身驚劇於死生之岸者。適足盡天年之勞苦,為聲名之外規耳。要皆由心散不一情蕩不固,漸競日滋渾不自覺,壞正喪志迷夢道林故矣,安可以告至道哉。

  註:由古至今修真學道之人中多是欲保全其身而不修其心,急急尋師聽道,師言道一畢又如馬耳東風不去在意。何以此言? 令之斷無必要之外緣,則貪索於外不欲斷之。令之收心守一,則欲馬不馭念猿不擒。長期勞於俗務酒色而自傷臟腑,氣血日虧體形敗壞投醫問疾時有常之。長處於此 時日過之而不自覺,心中正氣消散志節無存,以此無正無志之心而求至道玄學,無異於痴人說夢。對此等之人言之清靜本無用之,人世無常諸多磨難自取而已。

  六淳發榮,玄光八角,風實雲子,帝坦玉闥,金敷莢英,廣天黃木,昌城玉蘂,夜山火玉,逮乃鳳林鳴酢,西瑤瓊酒,中華紫蜜,北陵綠阜, 絳津金髓,月精日壽,朱河琅子,蓬山文丑,濯水七莖,崩嶽電柳,北採玄郭之綺蔥,仰漱雲水之朱蜜,夜牛伏骨,神吾黃漆,空同靈瓜,四劫一實,冥城麟膽,炎 山夜日,東掇扶桑之丹椹,俯採長淵之立藻,上和九轉之飛玉,下咽青玄之霞寶,太虛結鐶,素女懷抱,紫虯童子,九色鳳腦,太極隱芝,絳樹日道,太上虹李,天 漢大草,南宮巨珠,西鄉扶老,三梁龍華,靈妃所討,有得食之,後天而老。此玉清之所服,太上之所寶,可以上飛景霄,分晨億道,守鎮皇精,朝注九腦也。然斯 道至大,妙靈映邈,非血食肉人所得備悉,但聞玄音以散濁,聽風氣而逐穢矣。上可浮絕泰素,下可以禳妖豁疾,自非德響根神,孰能並流於靈逸哉。故上消魔,以 理炁於萬通,故上真藥名,以育神而奔邪,信哉斯言。

  註:太上道法一炁自真。理炁於至道之中,至道虛無中有深力,假名「一炁」,是以常清而識其道炁之化,常靜而觀其道炁 之妙。得觀其道攝炁養神,神足慧斂者雙美無極,本當如此無磨可說無難可言。是言上藥真名「育神奔邪」。經中所述太虛幻境仙方寶藥瓊酒靈芝本不可言喻,勤者 自得達者自知。

  夫陰丹內御房中之術,黃道赤炁交接之益,七九朝精吐納之要,六一回丹雌雄之法,雖獲仙名而上清不以比德,雖均致化而太上不以為貴,此 穢仙濁真固不得闚乎玉闥矣。且嶮巇履冰多見倒車之敗,縱有全者臭亂之地仙耳,想訪擬高範不足絓意。而注營乎近不及導引服炁之法胎息閉心存念之術。

  註:陰丹御女之房中術,此為人道採栽之法,行之有礙倫理,揚之有害社會。當知夫物芸芸各有其數,數盡而不滅非自然 也,非自然者逆道也妖也,常言妖道者即指熱衷此逆法的好色之徒。雖能此逆法者俗眾稱羨以仙譽之,然而至道清靜之上真不以此為良德,雖熟此逆方可至純青者, 然而不受太上道君所重視。此等心懷淫念清靜分無之人自不取玄門清靜之要,何能洞觀至道之爽朗與逍遙。且多見行此逆道邪法者,無守其精而不盡天年早早夭亡 之,縱然有熟煉此逆道而得壽長者,此僅為周身腥臭滿心淫亂得地法之俗人而已,此等逆道敗德之人皆以沽名釣譽為能事冒仙名真為樂之,至道後學之人有見於此切 不可掛記於心,掛心則自取病之,此等之徒淫病甚深自甘疾苦終生不救,令其死生自去何須勞心掛意。再者玄門正法與其邪法相較之下,其邪法之功效遠遠不及導引 服炁之法胎息閉心存念之術。

  幽神、中篇、金匱、隱旨、黃庭內外、太清守記,凡如此道數千餘事皆流傳俗間兆所知聞,自中世以來軒轅之後,以此諸道而登度者人以嶽積不可勝數。

  註:《九幽長夜起屍度亡玄章》、《九真中經》、《金匱玉鏡修真指玄妙經 》、《太上八素真經》、《黃庭經內景經》、《黃庭經外景經》、《元道真經》此些經文,此中玄妙道法數千餘例皆流傳於世周所皆知,由古至今經由此諸道法登真得度者不計其數。

  此勤心至矣,守精篤矣,秉操堅矣,志向定矣,行此四德,餘將為兆破魔升仙也。

  註:至勤心,篤守精,堅秉操,定志向,修真學道之士行此四德,太上道君親保後學一路無磨此生道業可成。

  至於不固之人有為之者,或彌年曆紀不得其益。何也?

  註:至於許多人學道不堅中途退道,或耗費數十年而不得道力之所資益,這些磨難所起何因?

  或服引呼吸不得其理,或為他物所惑將成而敗,或暫得其益遇疾則止,或師將告之而不知別,或心不能專精神紛錯,或積罪作咎以犯天忌,或 虛增經方以意損益,凡如此者往往相尋,此皆浮華之人傲穢之士,為有虛言不可教也。故使大道不匝於天下,真仙希遊於世間,皆人之深責非吾黨之咎累矣。

  註:或為吐納引導不得其理,或為外物所惑功敗垂成,或為初學得益遇病則信心盡失,或為承師授法而不知擇優棄劣,或為 收心不力精神紛亂,或為有損暗室陰德盡積以犯道紀,或為恣寫偽經捏造方要以迷損後人,此等多為恃才傲物不力實功或內藏禍心而釣虛名之徒,無實作故內見不明 邀虛名故燦言以惑世,於此者不可言道妙真訣也。也因如此清靜至道之法難以周揚於天下,達人賢者不言道妙於世間,此皆俗人承負之過,非修真向道之士護道不力 也。

  夫訣在平淡無營內視八道,數神垂魂不苟不保,灰塵九魂抱一遊冥,五藏莫放液炁玄凝,臨死生而不畏對奇怪而不傾,縱天形於空同斂神和而守精。於是大試於何而起妖罔從何而生,金石不能比其大質八流不能敵其淵停。

  註:學道無難之真諦在於,淡泊其志無營無求而靜觀內視八荒之道化,景內諸神不制不放,和光同塵抱魂守一而入冥寂,無 縱口食之欲臟腑清爽而入玄寂以凝一炁而養神。形身脫落以生入死不可畏之,幻化無常諸景競現不可著之。寂守於太虛之中斂神慧故元精可守。依此而行天魔大試無 從可起,神妖魍魅不得可生。能得如此清靜有成理炁有功,魂魄湛然堪比金玉之姿,神炁寂然八方洪流入其身而不起波瀾。

  澄正之才實由天生,亦可學而速獲,亦可不求而成矣。

  註:能有澄心正意的修真之士本是天資實為少有,但一般之人亦可經由學道而速得,亦可守一而不求而得道成。

  格而言之,仙非強可求,真非幹可營。自無玄籍自不得聞智慧之經,自無玉書終不見吾神金虎章,自非勤慕飛仙不得知太極上清。

  註:格而言之,仙宗道妙不可強而求之但順自然,上真庇佑非堅討而能得之但看品行,不與天盟誓寂心入玄門者智慧之經聽之而不聞,此身不得泰定入玄境不見金符神章,自非慕仙而勤行不能知太極與上清之天德。

  揔而言之,分也,志也,精也,勤也,行陰德也,救災厄也,慧窮困也,立仁功也。

  註:總而言之,守分、堅志、精誠、勤行,此四項為行陰德。以自身之能救災度厄、以清靜之慧化窮解困,此二項為立仁功也。以上為修真學道之士最為冀求功德之理。未知者、迷惑者但見之銘刻於心。

  都而統之,慈心以對萬物,勿行兇心以向萬生,道要之門戶矣,獲道之曲室也。

  註:都而統之,慈心以對萬物,勿行兇心以向萬生,此是入道之門,得道之捷徑。

  後記:陰德者為之淺顯不與多注之,仁功者尚須多注一二。以自身能救災度厄所言何者?災者由天厄者由人本有定數,常言道救人水火功德無量,雖言如此還須量力而為,若自不量力無能施之,付之一炬共赴波濤何有功可言?以清靜之慧化窮解困所言何者?窮困者乏也,以財化之可解一時之急困,此舉雖美但不究竟為之小功,能以智慧之語說其理使其擇善避兇離之窮困潦倒,此乃大功一事。

洞真太上說智慧消魔真經

節注第二章

陽真道人

2013/12/28

  守一品

  凡夫勇猛能從科戒制伏心形,積功累德永成大聖,要由守一。

  註:一位凡常之人發勇猛之心志,依從戒律而制伏此身內外妄動之心穢濁之行,又漸行道功累積陰德日久而成長生之業,這些看似艱鉅之事本由最簡易之地做起,首起之事者「寂守一念」。此念為何?「一念而清靜」如此而已。

  一本無形而能感應,感至須形隨因見果。一有一無無窮無極,無勞無損,無減無增,無咎無累,無死無生。無生常生,常生無死,無死之生,生生一切。

  註:太一至虛本來無形而可藉由寂守入冥而感之應之,能感應而入微者即能洞了一切事物之來龍去脈。太一者正如埏埴以為其器用,本當其土而無所定形,煅燒 成形而有器之用,故聚者為器散者為風,起於本初故無窮極之數,能識此者即知太一本是無勞損,無減增,無咎累,無死生。無增者即是無生而不洩,以之不洩故可 得長生不滅,太一者以此不滅之姿而恆存著,故可知宇宙萬象藉此而生化。何為太一?真師言:「炁中炁、罡中罡,萬化之元即是太一。」

  一切稟生資此無死,無死能生生成無數,守之者智慧,棄之者愚痴,愚痴致死而智慧保生。

  註:一切之生靈能糧此太一之道資則得不滅,既得不死且能化生無限。得聞太一而寶之守之乃得道智玄慧,置若罔聞者乃愚痴之徒也,愚痴之徒不明生根,智慧之士得保長生。

  生生可貴一切所欣,欣生惡死含炁所共,而求生者不生,畏死者促死,死生不得其道,是以乖於所期。

  註:得長生不滅本是一切生靈之所欣羨,雖萬靈身中皆含有此太一之真炁,但卻有長生者與速死者之分別。求長生者未得長生,懼死者更速赴其死地,何以避死求生不得其法,此乃在於是否違背了太一不滅之準則。

  不乖所期,決在智慧,智慧先起,起知有一,一者生炁,炁生相生,不得忘遺,不得壅遏,遏炁求生,生炁斷絕,絕即為死,死未由生。

  註:若欲不違太一不滅之則,此全仗道智玄慧度量之。寂守清靜一念而得道智玄慧,道慧起方可識太一,太一無形聚者為炁,一炁相生此身中渺微之炁同龍漢元 始無量真炁。閉目冥心寂守日久自然感,知知之不可忘獲之不可遺,識之不可逆塞巡炁之道,若欲逆塞真炁而求長生,必然生炁斷絕自入死滅之地,炁滅死絕無可重 生。此乃點重中之重學道之人不可不,知雖言元始一炁不增不滅此本乃順應自然而得不滅,若逆塞其炁必然炁滅,無炁相生必入死絕,靈若無炁必然滅末無存魂飛魄 散不可重生。

  冥冥長苦,識者悟之,悟之不早,是名無知。無知陷愚下,愚下難化,化而不知。

  註:流浪生死痛苦滿足,知此苦趣者自能悟之。然能悟者而不能疾起奮進,此與無知者何有二致。無知清靜之妙用必自陷愚腐下作之流,愚下之流最難開化,縱然太上法身親來開化依然不知有道存焉。

  知而不勤,勤而不能久,久而不能精,精而漏洩,是名無斷。無斷墮痴,痴劇不改,非智慧也。智慧者,改迷入道舍邪還正。

  註:知道而不勤持,勤持而不能久保,久保而不能精純,精純而有所漏洩,此名無斷。無斷何者?無斷者慧用而不知止,慧不知止必墮愚痴之流,不之改必然登 真無望,縱精熟於守一之道,喜于慧用而漏洩真炁,故無靈光披身以養形而至早夭,此非得道智玄慧之士之所行也。道智玄慧所用者,僅止於改迷入道舍邪還正。 《坐忘》有言:「慧是心用,用多則心勞,初得少慧悅而多辯,神氣漏洩無靈潤身光,遂致早終,道故難備,經雲屍解此之謂也。」又言「息亂而不滅照,守靜而不 著空,行之有常自得真見,如有時事或法要有疑者且任思量,令事得濟所疑復悟此亦生慧正根,悟已則止必莫有思,思則以智害恬為子傷本,雖騁一時之俊,終虧萬 代之業,若煩邪亂想,隨覺則除。」以上乃是道慧之正用與其危害之地的詳解。

  守其生炁,炁生相生,生炁變化,離合成三。一曰始元也,二曰元洞也,三曰玄空也。

  註:一炁寂守日久必生,一炁變成一乃生三,一炁化三清即是此義,上炁者名始元,次炁者名元洞,三炁者名玄空。

  下曰玄炁,玄炁主空,救疾消災,乘空可也。

  註:先天三炁最易得者乃「玄炁」也,玄炁本質虛空,卻疾病度災厄,以玄空之炁為用之。

  中曰元炁,元炁主洞,延年不死,除礙可也。

  註:先天三炁次易得者乃「元炁」也,元炁本質洞觀,除滅萬障至法身不死,以元洞之炁為用之。

  上曰始炁,始炁主元,相生不絕,妙有可也。

  註:先天三炁最難得者乃「始炁」也,始炁本質為之玄牝,空中妙有相生不絕,以始元之炁為用之。

  妙有兼三,元洞空也,有未能兼,習空習洞。

  註:上乘之法三炁兼得歸之而一,名元空洞,或名一炁、先天一炁、元始一炁,然初學者難為此法之煉,初學者當獨習玄空或元洞之炁。

  習洞者修德,益筭延年,獨則抑想偶則不施,存身為本接物為末,本末一名為慧也。

  註:習洞者當修四德,修於此可延年益壽,玄門四德者「至勤心,篤守精,堅秉操,定志向」,於內者可抑制雜想於外者可不著於物,內於雜想接物不著,內外清靜道慧自生,道慧者元洞之炁之所化也。

  習空者立功,教化救贍,偶則施人獨則篤己,濟物為前成身在後,後前尚二,名為智耳。

  註:習空者立仁功,仁功者「救災厄,慧窮困。」,立此功者可教化眾迷以自身之誡行為後學之範,於內可趨吉避兇安身立命,於外以道法救災解厄度化後生,度世為顯揚道為隱此乃道智之用也,道智者玄空之炁之所化也。

  習元者修德立功,一動一靜物我兼濟,一後一先隨時不失,一凝一施生己生子,生身生人人神通暢,名智慧也。

  註:欲練先天元始一炁者須先建四德力仁功有成。內靜修德外動立功當此即是內外兼修,修德處世而不傷立功於道則可步虛,此乃不遙不拘時辰之遷無受歲運之 變。建德內修則可凝炁自在,仁功所立全仗道法施行。修德可成則可寂心於道而炁養法身,立功有成則可炁披於形而怯病延年。能驗此者乃為得證道智玄慧之人也。

  智慧之炁,炁極道源,源本無名強號曰始,始炁之先以生為急,急生者生物而我常生,生生者不絕為道種,疾愈災消加笇無極,恩被無窮。

  註:智慧之炁者本元於至道所發啟,原本無名假名為「始」,始炁最首重者為之生炁,此炁本於空中而化妙有得此則可法身不滅,生生不息即世至道之本質。能熟得此者於外可消災愈病於內可滋養法身,始炁之妙妙用無窮。

  故一炁最妙,學者不知非智慧也。知此一者即是始一能兼三事,故稱元一次曰玄一總謂三一。三一之中三事各異,異而行之功德有深淺。混而同,會名號,極宗源。源一之妙不增不減不死不生而生生無極,故最高最尊獨立不改。

  註:總言之此一炁最為妙用,學道而不知此者即是無立功德而不得道慧玄智之人也。能煉攝此元始一炁者必能兼備長生、建功、立德此三要事。始一、元一、玄 一總稱為三一,三一分屬長生、修德、立功此三大道業,而此三道業最大之差異者在於個人所行功德之深淺如何。此三炁交則化為一,名號統稱元始一炁,本由太一 而生。太一之妙不增、不減、不死、不生,生炁不絕故可自保長生,本為罡氣之元故至高無上惟一之存。

  而生生之人,須陰陽配對,一炁諦識相生,兩半成一,一生三焉孜孜相傳,無窮已焉謂之志,志此一源,不得相滯。

  註:然而色身之人須體內氣血勻均調和,元始一炁在人身體內妙化之真締在於相識與相生,閉其目冥其心氣血和而太一自明,始一化三繁衍無斷,此無窮之數為至道之志也,學道之人當志心於太一之妙化,不可阻滯,阻滯者氣絕而早夭。

  耽色逞情,棄醜逐妍,浮華失素,嫉妬諍奪,非智慧也。智慧者少私寡慾,欲淨而不著,欲為而不諍。

  註:若耽於情色、著於形象、奢華無樸、羨富惡貧,此等之人必不得道智玄慧者,得道智玄慧者,少私慾,清靜而欲之,故有欲而不著,欲之而不受其役。

  若欲專而略他,欲此而忌彼,欲共而爭先,欲先而重望,欲己有而願他無,欲己妍而願他醜,己得欲速許他欲遲,會泥不悛,離憶不遣,思念我狂,違經破法不顧人神之責,不計罪苦之來,來不知改,非智慧也。

  註:若憑一己之欲而棄他人不顧,眾人共合成事而己爭先領頭,己引領為先又奢望虛名,欲己富而令他人貧,欲己高尚而令他人低俗,欲己騰達而他人落魄,深 陷慾念之迷障而不知悔改,時事已遠卻又留念不斷,思念不斷而入心使己行為狂亂,違經破法不顧人法神靈之責罰,慾念深重不計罪厄苦業之來,厄業來之怨天尤人 憤世忌俗不知悔改,有此種種行為之人必然無道慧可言。

  存憶三一,積久見之,見之神通,成智惠也。

  註:冥寂入虛得識三一真象,識之爾後存之憶之不可遺忘,冥心寂守日久自然相見,泰定日久見之真元必然神合於道通,能至此者受清靜道智所嘉惠也。

  學智惠者,存一未精,一未降現,神未周通,猶有災厄,事有未明,雖得其法未保其生。而自知自可鄙笑他人,他人所能愚人所解,謂為無奇而不留意。意既不存遂不能解,解雖非要要亦用之,用之和光愚難智易,棄絕不為為而不是,不足同塵不能有濟,非智惠也。

  註:欲學受道智所嘉惠者,然而存守太一之法未至精純,俗心未降太一未現,此身無定元神未能同合於道,故此天災人禍不知迴避,營生處世未能了明真義,雖 得其太一之法猶未能護身養命。又自以為知其法而自視甚高以鄙笑他人,對他人清靜之能力與其對至道之所解,皆嗤之以鼻一屑不顧。殊不知不存守其意遇難百思不 得解,或有要事與非必要之事皆強用道慧解之而不以簡事,雖想普遍用之卻有愚智難易之分,處世逢礙故棄道慧而不用或用之而不符,此者非為合光同塵之舉不能濟 事度世,此等種種必然不受清靜道智所嘉惠也。

  凡數術、工巧、博弈、倡娛、男女、鬼神、妍醜、雜方、身口、心事、聲色、觸幹,動靜、隱顯、變幻、浮沉、有無權實,或正或邪,強弱兇言,一切云為有一不通,非智惠也。

  註:一切萬象皆有其因皆有其理,清靜而泰定之即可洞觀其真貌,知其原理不受其惑,故經言:「然其所然,而不其所然也。」不能洞觀通達者不受清靜道智所嘉惠也。

  學智惠者抱一勿離,離一失乎智惠皆由三彭所為。上彭役乎魂魄貪淫致老;中彭役乎識神所以嗔恚致病;下彭役乎精志所以愚痴致死。死歸鬼伍號之曰屍,屍鬼之苦三彭是為故號三彭,彭敦縱橫難制伏也。不能制之身神煩惱,傷裂毀壞幽淪風刀,荼毒痛楚長夜可悲,塵劫無已可不畏哉。

  註:欲學受道智所嘉惠者當守一勿離,為何守一不成此皆身中「三彭」所為(三彭諸經稱以三屍),上彭著於魂魄使人貪好淫逸老化促死,中彭著於識神使人憤 恨滿心以至病生,下彭著於精神志向使人愚心痴迷於物而至死不改。有此三者死入鬼籍其名為「屍」,人墮屍鬼之苦皆由三彭而起故稱三彭,三彭於身若不加留心必 然難以制伏,不能制伏則形體精神疲勞煩惱,無能制伏者者終究身敗名裂死後入之酆都受之刑責,刑責自取荼毒己受,魔帝所屬酆都雷牢出期潦潦重生難望,學道之 人豈可不戒慎恐懼之。

  智慧之人先治三鬼,禁止貪淫不得滯諍,抑忍嗔恚不至訟鬥,鬥止諍息罪不及死。死者由滯滯者為痴,諍鬥相觸極心逞力,不知止退至死嬰殃,殃考酷毒悔無所追。

  註:欲得道至玄慧之人先治三屍鬼趣,禁止貪淫不得猶豫停緩,抑制一時之憤恨故無訴訟鬥毆,無訴訟鬥毆何有厄運死劫臨身之理。不禁斷貪淫好逸而至死此為 愚痴之人,竭盡心力訴訟鬥毆而不知退讓者,逞一時之快而與他人結怨甚深者日後必然禍延家人,若用機詐陰毒之手段行事死後必然自墮酆都。

  一,知一不守,守之不堅,堅不能久,非智慧也。

  註:學知太一之道而不存守,存守卻無恆心,此等之人無得道智玄慧也。

  二,知三不治,治之不嚴,嚴不能永,非智慧也。

  註:知三屍而不制伏,制之而不嚴,此等之人無得道智玄慧也。

  三,知兇不避,避不能密,密不能常,非智慧也。

  註:知其兇險而不迴避,迴避而不謹慎周密,謹慎周密而不時常防範,此等之人無得道智玄慧也。

  四,知言不親,親不能獎,獎不能成,非智慧也。

  註:言其道而無親於道,親其道而無所收穫,有所收穫但無能通達,此等之人無得道智玄慧也。

  五,知俗可治,治不能定,定不能興,非智慧也。

  註:雖知己身知俗鄙之為可治,治其俗鄙而不能有所定改,定改爾後而不能有所受益,此等之人無得道智玄慧也。

  六,知道可行,行不能明,明不能盛,非智慧也。

  註:學知清靜道法可行,行道卻不明其道之理,明其道理卻無能通行,此等之人無得道智玄慧也。

  七,知無知有,有不能精,精不能審,非智慧也。

  註:得知虛無與一炁妙有之化變,有得卻不能精純煉之,精熟卻無能分辨來源何方,此等之人無得道智玄慧也。

  智惠行六,能超三界度九幽苦故名六度。

  註:受清靜道智所嘉惠者所須行則有六種,能超三界外度九幽酆都之苦,此稱「六度」。

  一曰能勤,行善不懈也。二曰能信,篤道無忘也。三曰能雌,守一用柔也。四曰能終,如始無敗也。五曰能諫諍,止惡不忤,物我俱全也。六曰能棄酒色。

  註:行道有六則「行善不懈、篤道無忘、守一用柔、如始無敗、止惡不忤、能棄酒色」

  酒為水谷之精,善能宣通氣液,節之者接靈益性,縱之者乖神損生耽湎致死,非智惠也。

  註:酒為水谷之精華,善炮製藥酒而飲者通氣益血可卻病保命,節制飲用者身心通暢調養性情,貪杯濫飲者耗神損命,飲酒成性者死期不遠,此等不受清靜道智所嘉惠也。

  二炁失和,或陰陰相結,或陽陽相纏,或男多聚女,或女饒集男,貴賤混雜,道俗紛紜,妬忌忿懟,隔絕為高,致斷種滅胤,墮落不毛求還未期,悔所無及。

  註:同性相戀,一夫多妻、一妻多夫、清濁不分、俗道無別、憤恨忌妒、不婚不嫁單身孤死而至滅種斷嗣,此者死後必墮酆都求出而無門。

  或男耽美女,女戀華男,交非妻妾合非婿夫,奸邪亂正生殺乖真,不能改悟非智慧也。

  註:或男者貪戀美女姿色,女者眷戀俊男英挺,合枕非妻入閨非夫,恣亂倫常大兇常起,不知此禍甚深者不為學道之人也。

  智慧清明,不邪不亂,故登三清玉京紫極,極道之源由清所詣也。

  註:道智玄慧本質清明,無有邪思亂想,功德漸行日久見真境,汪真君曰:「凡求仙慕道之士,。。不積功行難達玄境。」至道初始之地本由清靜所啟發也。

  一切含炁無能無欲,欲有深淺事有重輕,輕者相觸不止則重。

  註:一切萬象皆含一炁本應無所多能無可貪慾,而於形色人身者必有慾念,慾念之深淺有如事物之輕重緩急,口腹之慾生身之大事此乃為重,宴會遊逸則可有可無此乃為輕,若常處輕事而不斷必然著深欲於此無能學道。

  若尊卑內外有相犯觸,和顏悅色譬喻解說,流泣悲酸呵罵脅嚇,種種方便趣令得止。思惟權實一引一抑,勿致憤激小更成大。遂不止者宿命惡深,聖所未知慈念勿責,密愧不能止之慎莫出口,敞靈智惠有所無奈何,正是此等,又不得過自恥恨。

  註:若有來幹犯者,以和顏悅色來解說,以流泣悲酸呵罵來嚇阻,善巧方便適可而止,用詞須雅勿令其憤恨多事。若勸之不止者其人自有定數難逃,定數者天機也聖人難知其貌,智慧通達定數可知,妄言定數太上所忌,此等之事縱有無限智慧者亦無可奈何,遇之此事盡心即可無要自責。

  智惠者守靜存神忘形定炁,炁通無諍諍可止也。忘形神存諫多從也,若忘神存形利我割彼,彼不信從反加憾恨,久後成殃非智慧也。

  註:道智所惠益者守靜存神忘形定炁,一炁通達之事本無所爭議,若起爭議則不所多言。忘形神存本來聞者自來不有損傷,若忘形存神之言人聞之而不信,多言無益反受其禍。

洞真太上說智慧消魔真經

節注第三章

陽真道人

2013/12/23

  證聖品

  富貴而夭貧賤而壽,無家宅宇而有師君,有宮第舍而無資待,或多財寶不事衣冠,或豐飾味不營屋室,乃至樹下草庵名聞高顯,或華堂麗苑以振芳風。又有瓊臺無道石戶有德,參差億緒勝負萬端。上有下事下有上業,因緣不同修行各異,不得相非,非則傷識。

  註:有人生而富貴而早夭貧賤而長壽,有人一身貧寒居無定所卻有名師聖君授道,有人居有華廈豪宇而聞道則興趣缺缺,有人財富滿屋卻喜衣著寒磣不堪,有人 喜耗鉅資食之珍饈卻不置房產,有人寒棲山林者修為清峻而名聲顯陽,有人在廟堂學府雄振玄風。又有玄壇位重卻此身無道,亦有居家獨修道德豐盈,此中差別無以 數記。何以上流者行為下作,卑微者得步清虛,此乃起心動念而得緣法不同故此修行之途可登之境完全相異。學道之人有見於此不可起是非之心,起是非之心則傷神 識無益學道修真。

  凡有錢財而無才解,宜行布施不生悋心,輕財貴道才解日新。

  註:若有財富之人而苦無明師,當行布施而不生堅吝之心,輕財貴道明師自來。

  若有宅宇而無康寧,宜納賢聖舍住真仙,心無悔惜憂患自消。

  註:若有華廈豪宅而家中多事家人多病,當廳奉至道仙帝宜多招待有學道實作之士,不欺暗室尊德而行家中憂患自然退之。

  若有衣食而無長年,宜減身割口供養明師,尋求奇方修習妙術,心不懈怠必保延生。

  註:若有衣食豐足而無得長壽,當樸衣簡食而求明師,乃可尋扶正之方習得道妙之術,明師難尋心不懈怠終究可獲故壽可長延。

  若有才智而無居糧,宜藏明內觀密化後生開導一切不名其功,謙退晦跡心不懷疑,神明所護人鬼所崇,自得廣宇天宮福堂,衣食靈異侍衛鮮華。

  註:若學道有成道慧開敞然而受居食緊迫者,此宜合光同塵斂智顯愚雅文共嘻而密化後學之人,於有心之後學不計名利不私藏訣要,言行淡泊風雅令後學之人學道而不疑,道行於此自然人神共護,自得天宮妙境靈芝妙丹,太上記名故得三界侍衛玉女列迎。

  我舍無損,彼得有益,是名為道,智慧人也。

  註:自身舍之而無損於己,他人受之亦無損又可得其益,此乃授道傳法之真諦,此乃身擁道智玄慧者行道之為。

  施與多方,宜與不宜,得宜者是智慧,失宜者是愚痴,痴在雖施,乖智慧也。

  註:不分貴賤而道法施行,此中宜與不宜差別甚鉅,得宜者是道慧之行,失宜者即是愚痴之行,雖起仁心而舍於他人,而無用道慧行婦人之仁與鄉愿之愚無所二至。

  又物來求我,詳量實虛,虛者試我也,實者憑我也,憑者有善惡,試者有精麄,麄試者破而摧之,精試者辭而謝之,謝之者聖師。

  註:有物來求須詳較虛實,虛者間接測試,實者直接侵襲,直接侵襲有善惡之分,間接測試有精粗之別,粗試者以道法符術破而摧之,精試者以頌禱之辭而謝之,所謝何者,聖師即是。

  善神以事試我,我無妙德,德未備充,致試今來精識意趣,已知已了無復惑心。以此辭之,是為智慧。

  註:「善神以事試我,我無妙德,德未備充,致試今來精、識、意、趣,已知已了無復惑心。」以此頌禱之辭而謝之,方是道慧之人所行。

  摧之者五魔三毒,變化試之,未明吾術,未信吾威,於是治之,誅責制伏,使之歸降,能勝魔怨,是名智慧。

  註:直接侵襲者五魔三毒,五魔者鬼魔、神魔、陰魔、病魔、妖魔,三毒者三屍也。學法於道清靜術成,即可寂心召將法符隨應,將吏者祖門盟約來應,法符者 太上道君之令。三毒起於身當起勇力誅滅不留,五魔者寂心召將以法符制之,服者受魔帝統制護道佑民,不服者請將吏押送北司雷部審理(白祖言:送至酆都恐有遺 患)。能以如此方為道慧之行。

  被試驚怖章徨迷惑,是為不度非智慧人。

  註:若受太極真人以事試之,遇試而不明心起驚慌、恐懼、惶然、迷惑,此即遇試不過不入玄籍,此即非道智玄慧之人也。

  欲不能寡,衰不能攘,嗔不能遣,病不能差,愚不能移,死不能免,空稱學道皆虛妄也。虛妄之徒終陷魔黨致使世境有詐稱假名,或號太上或名聖真矯託神仙,亂惑一切自非實學孰能正之。

  註:寡慾無能,衰弱不止、嗔心不遣、疾病時有、痴愚不改、死禍不避,此等之人自稱學道者皆是虛妄之言。虛妄之徒必然深陷魔群之中而不自知,自稱神通或言通靈或說上真轉世或言神仙附身,此等之人自迷而欺世,若非自身能清靜守一而洞觀真假一般之人何能明瞭。

  化邪保正守一明三行五備六,六通之人無有假偽,動靜皆真雖有權化,終用真道。

  註:能化邪氛而保我玄門正氣之人,當守一而明三炁之化,行有五德而備六通智慧《洞真太上太霄琅書》卷十:「六通智慧者,洞觀、洞聽、洞彼此生死去來劫 數,洞微十方有無,洞經戒道俗教化,洞自然人身。」,六通智慧之人有有虛假之為,洞靜之間雖有雖有權宜之舉,終歸真理妙化之用。

洞真太上說智慧消魔真經

節注第四章

陽真道人

2013/12/28

  變化品

  是以為惡者道雖救之,劇迷者不回,不回遂墮惡,非智慧所可如何也。

  註:自甘世道之惡趣而所樂者,雖學道之人以道妙之法而助之向善,然而沉迷甚深者自難回改,不改者必墮無限悔究之中,此非道智玄慧可以令其人自新而改之,學道之人有心行善當知有所進退。

  無上之人,體此妙智而明守一,施用不盈淵湛宗主,跡應有分隨得多少,故有巨細智慧焉。何者?

  註:仙帝元君等等此些自然高真之靈,自能體會此清靜妙道所凝之智,其高真之道智即如《道德》言「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道智有多少自然應跡隨有幾分,故高真之不同道慧自有鉅細之別。而這是所為何所別呢?所別者,清靜一念而寂守太一之工夫深淺所致。

  智慧建德立功,遵方用術謹密精嚴,存道依經從師取驗,久而無徵更增篤勵,練習無休自然有成。

  註:學道之人建德立功全仗清靜道慧而立,各種道學所衍生之方法與技術之使用須以「謹慎、精密、嚴格」之心態去施行,存清靜之道於心而從之必然無過,若 有不明之事當閱讀書籍經典,若欲至道速成當依明師之經驗。雖學道日久而道功收穫甚少者,此時須更加自勵而行,玄學方術不斷的煉習日久自然有得。

  方術雖多要在少許耳。第一存道守一,一道一心,心無二想淨行無洿,服符勑咒數炁躡步,所修能專無不克驗。驗成不久皆由未精,精又精之其中有信,信決如左,慎勿妄宣也。

  註:玄學方術雖然眾多,但玄門學法之人只貴於專,真師言:「一道通萬法靈」,觸類旁通即是此義。而事於道法玄學者之第一要務即是「存清靜之道於心而寂 守太一」,當銘記僅此一道不有左道,僅有清靜一心不有旁心,自然心無妄想行為潔淨而無犯道過。服符、勑咒、數炁、躡步等等諸多玄法,擇一而專修必能有所驗 證。然而雖可驗證但成效無法持久,此乃所學不精而致。精益求精必然太上道君有所證信,信訣如下圖,勤者自知達者自明,明知者不可言,言之犯道過仙籍除名。

相關焦點

  • 不智慧的智慧書
    看到這裡想起來跳票很久的《智慧書》中一段話,「思如精英,口隨大眾」。很多時候生活的痛苦在於知道和做到的差距,我們看過很多書,聽過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回頭看了看幾年前看過的智慧書,很多內容已經忘了,記住的部分做到的又很少,今天梳理一下,重溫幾百年前的智慧。智慧書的作者西班牙傳奇哲學家格拉西安幾百年前的作品,我想他應該是一個以結果為導向的人。「凡事應有完美結局,只要結果是好的,所有的手段都是好的」。
  • 建設智慧城市提升「城市智慧」
    智慧城市是城市管理和服務發展到網際網路時代提出的如何實現智城市慧生活的一種嶄新的方式。    從智慧城市到新型智慧城市    在最初幾年的智慧城市的建設過程中,發現智慧城市建設主要是政府、運營商和大企業在努力,而且還是在面向具體的行業和具體的應用,導致數據不能共享、信息煙囪和信息孤島依然存在,市民對智慧城市沒有體驗感。
  • 探營禾城「智慧家族」 智慧體驗為智慧嘉興「加點料」
    智慧體驗點亮智慧生活,嘉興已經喝到「頭口水」。無人超市、無人餐廳……去年以來,多種形式的智慧體驗陸續登陸禾城,悄然改變市民日常生活的「打開方式」。  記者從市智慧辦獲悉,2018年是嘉興新型智慧城市標杆市建設的關鍵之年,為切實提升嘉興在全國新型智慧城市建設領域的影響力,「市民體驗有亮點」已被列為年度目標任務之一,明確要著力打造一批提升體驗感的智慧應用,推廣無人超市、無人餐廳、無人圖書館等項目。  禾城「智慧家族」的「現有成員」有哪些看點?它們給市民帶來了怎樣的智慧體驗?它們的「身影」還將出現在哪裡?
  • 《生活在開悟的智慧中》你是天生智慧的
    你是智慧的要擺脫對死亡的恐懼,也就是對失去自我的恐懼,我們需要意識到
  • 玉溪江川:「智慧廁所」「智慧洗手臺」上線
    近日,雲南省玉溪市江川區首個「智慧廁所」和「智慧洗手臺」正式投入使用。在位於古滇國城商業區的「智慧公廁」,公廁入口上方的一塊電子大屏格外醒目,屏幕上顯示著如廁人數、廁位使用情況以及溫度、溼度等數據指標。
  • 形容智慧的成語大全_智慧的成語有哪些
    美麗的容貌,長遠的智慧。6) 矜智負能:矜:誇耀。誇耀智慧和才能。7) 材高知深:材:通「才」。知:通「智」。才能出眾,智慧高超。8) 飾智矜愚:裝作有智慧而在無知者面前誇耀。9) 聰明睿達:聰明:聰敏有智慧。形容洞察力強,見識卓越。10) 私智小慧:私:個人的;慧:智慧。個人的智慧和小聰明。指帶有片面性而又自以為是的聰明。
  • 智慧齒
    智齒在智齒的一般資料:智慧齒一般在17至25歲長出,是恆齒的第三大臼齒。天生缺少一顆或多顆智慧齒的情況很普遍;此外,有些人的智慧齒能正常長出,但也有人的智慧齒不能順利長出而形成阻生的情況,有的智齒甚至長到一半就不再生長,這種情況稱為智齒阻生 智慧齒阻生的原因現代人的頜骨較短,智慧齒一般都沒足夠空間長出,以致智慧齒斜生或橫生或甚至完全給埋藏在頜骨內。 動畫所見是智慧齒正常的長出情況。
  • 智慧電氣安全監控_溫州市智慧用電怎麼做
    那麼,生產智慧用電安全管理系統廠家眾多,市場上智慧用電安全管理系統廠家哪家好呢? 智慧電氣安全監控_溫州市智慧用電怎麼做,用戶選擇高質量的智慧用電安全管理系統,應該選擇可信賴的生產廠家,才能滿足使用需求。不過市場上的智慧用電安全管理系統廠家眾多,不同廠家生產的系統質量、性能有所不同。面對複雜的市場,用戶該如何選擇呢?
  • 智慧女神雅典娜與智慧之城雅典
    智慧女神雅典娜與智慧之城雅典吳白白雅典娜是希臘神話中奧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三大處女神中的一位。她是智慧女神、戰爭女神,也是工藝女神,傳授給人們各種知識和技藝。她還是城邦和文明的保護神,此外還掌管法庭和秩序,創立了人類的第一座法庭。作為正義、智慧和工藝的化身,雅典娜與阿波羅一起,象徵著文明對於野蠻的勝利。
  • 中醫要提升素養,需要智慧。智慧從哪裡來?
    二、中醫裡有智慧中醫裡有許多智慧,這個智慧可分為兩層意思。第一層是有智慧的理念。比如,「天人合一」、取類比象、形神兼顧、守中……這些都是關於生命與健康的大智慧。我的理解是:天地運行的規律即是道,這個道即是智慧。學習天地之道,既可以養生,可以治病。「道不遠人,遠人非道也」。道本來就在那裡,需要我們去體悟。我們能體悟天地之道,這即是有智慧。道是需要去實踐的。不實踐就沒有道。中醫的實踐就是臨床。沒有臨床就沒有道,沒有臨床也就沒有智慧。
  • 智慧社區建設方案丨智慧小區解決方案
    智慧平安社區平臺、商圈/O2O平臺、綜治大數據平臺、一臉通智能身份識別系統、智慧公租房/長租公寓平臺系統、智慧社區業主APP、智慧社區物管APP。 1、智慧社區安全性 將各周界報警設備,視頻監控以及各種傳感器共同加入智慧社區平臺後,各設備可以互相聯動
  • 佛的智慧
    所以,唯有從修心開始,才能悟得佛的智慧。"佛"是什麼?在很多人的意識裡,"佛"與燒香、拜菩薩、念經聲"阿彌陀佛"是相等的。其實,這是對佛的一種誤解,"佛"是從梵語"buddha"翻譯而來,原意是"覺者",即"覺悟了的人"也就是說。佛是對大智慧之人的一種尊稱。
  • 鄭州「智慧燈杆」上崗 成為智慧城市的「服務平臺」
    日前,位於創新大道的鄭州高新區智慧城市實驗場周邊出現了多個能給手機充電的智慧燈杆。這些燈杆不僅擁有傳統燈杆在夜晚照明的功能,還能進行廣告宣傳、公眾廣播、一鍵報警、WiFi共享等,進一步「點亮」高新區居民生活。
  • 漢威科技:目前在智慧安全、智慧環保、智慧水務等領域進行了多個...
    泰瑞數創是數字孿生行業的領軍企業,通過研發和深度融合不同維度的空間數位化技術,形成了貫穿數據採集、處理和應用的全產業鏈支持能力,為智慧城市、工業網際網路和智能駕駛行業客戶提供全產業鏈數字孿生解決方案,以人工智慧和大數據為手段結合了空間地理信息技術和物聯網技術自主研發出了一系列的產品和服務。
  • 智慧神:人的智慧能量正在大力被補充!
    工作體:智慧神,很開心與您產生連接。在下想要向您請教,關於地球上對智慧能量進行調節和整改的情況是什麼呢?智慧神:您好,這位工作體,很開心和您取得聯繫。關於智慧能量在地球空間和人類肉身層面的狀態,我這樣與您回答。
  • 「智慧醫院最佳實踐十」智慧醫院建設之智慧教學科研
    智慧教學科研是醫院通過數位化升級,構建臨床科研一體化平臺,使醫療產生的臨床數據運用於科研、教學,促進 臨床科研成果轉化。醫院智慧教學科研的建立,包括醫院手術示教系統、智慧醫療研究中心。7.2智慧醫療研究中心是通過整合大數據、人工智慧、雲計算等技術,將醫療產生的臨床數據進行結構化的儲存、利用, 將海量醫療數據應用於疾病診療研究和新藥的研發。
  • 智慧教室:大學流行升級「智慧教室」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利用暑假對部分教室進行了智慧化升級改造,共建設了33間智慧教室、兩間互聯互通智慧教室,在這裡,智能黑板取代了多媒體投影儀和幕布,實現實時編輯標註和保存功能,使傳統教學模式向信息化模式轉變。
  • 佛教所說的「智慧」是什麼?怎樣才能獲取智慧?
    淨化心靈的目的就是要到達「彼岸」,這個彼岸就是菩提、就是智慧。在這個過程中不斷重複薰習,使自己的智慧不斷明了,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的智慧,佛性具足,智慧具足,本性純淨,這也是我們的最終目標。
  • 認識你真好:智慧 VS 智慧的主
    英文聖經當中,將「靈巧」一詞翻譯成「智慧。」我想,處在任何的環境當中,基督徒都要有智慧,方能成事。而所謂的忍氣吞聲,並非解決問題之道。當然,武斷莽撞,更不是明智之舉。因此,神說我們要智慧如蛇,溫柔像鴿。後者,似乎對很多的基督徒而言,並無難處。但難的是前者,或者說,前後兩者的平衡。
  • 思想中的智慧
    思想中蘊含著智慧,是不言而喻、毋庸置疑的。從思想這方面看,其深刻把握對象、引領實踐發展、彰顯公道精神的基本功能,已然將思想的智慧特徵顯現出來。思想中若沒有了智慧,不能尋覓到智慧的蹤跡和影子,也就難以稱得上是真正的思想;而沒有或缺少智慧的思想,還能為人所需要嗎?還能給人以啟迪和指導嗎?很難設定沒有智慧涵納其中的思想是必要的,是有存在價值的。從智慧這方面看,智慧的寓所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