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由2015年的同名港劇改編,通過閃報、囧報兩個報社爭點擊,將一件塵封已久的案件翻了出來,從而促進香港法案中不能「一罪兩審」的律文修改。
和韓國的《熔爐》相比,去除了一些血腥暴力的場面,降低了觀影可能帶來的不適,同時也將關注點移到新聞從業者身上,花邊新聞、記者被殺、職業道德與社會道德的衝突等等都被一一攤開來給人看。
(業內比較低調的囧報也有花邊新聞)
囧報因為一部分人認真做社會新聞,沒有噱頭、不搏出位,點擊率逐年下滑,還有記者被報復殺害,但他們依舊堅持,「不計較得失,寫自己認為值得寫的故事」、「有人說普通人看到希望才會堅持,而瘋子們則認為堅持了才會有希望」,記者麥曉欣在片頭的幾句雞湯,恰恰對應的是他們採訪受挫的畫面,理想的溫暖凸顯現實的蒼涼殘酷,而他們奉行的新聞專業主義也並不被群眾看好,拼命得來的採訪抵不上明星的家長裡短。
主編方凝不刻意追求點擊率,直到被下最後通牒——如果點擊率沒有趕超對手閃報,囧報就將解散,從堅守底線,到訓斥手下輝爺稱點擊率就是一切、親自去深圳採訪好色官員,最後使用新媒體,將報導進行表達融合,為譚銳智博得最後一絲生機。好友逝去她會崩潰流淚,有突發事件她能披掛上陣,為受害人爭取最大的補救,作為新聞人,她從來就不是冷冰冰的旁觀者。
(方凝套話後扇了官員一個耳光:有蚊子)
閃報的總編蘇韻玲堅信數字至上,沒有點擊率就沒有話語權。
她和囧報的前總編「皇阿瑪」一樣,新聞職業道德高於社會道德,且重名利,「皇阿瑪」阿為了自己在業內出名,實名報導自己朋友的負面新聞,間接成為害死朋友的兇手。
一方面,蘇韻玲為了將事件炒大,指使下屬偷拍綁架犯譚銳智(平安夜姦殺案受害人的父親)妻子的遺體,並發到網上,刺激老譚。另一方面,遇到實習記者們束手無策的採訪狀況,她奪過相機,踩著高跟鞋站到轎車上,將記者擁堵的樣子拍下,另闢蹊徑。
這部劇裡的新聞人沒有絕對的善,也沒有絕對的惡,他們的矛盾,究其根本在於新聞職業道德與社會道德的衡量上。
(閃報總編蘇韻玲)
達叔在這部劇裡扮演獨女被害、獨自伸冤多年卻不斷遭受報復的老人譚銳智,心灰意冷的他選擇了極端的方式,綁架了電視臺的工作人員以及當天受訪的高健仁,點燃了影片的「導火線」。
兩報記者對譚的採訪方式也截然不同,閃報通過故意扭曲事實來刺激譚,從而引導他傷害人質,將事情鬧大,這雖然違背社會道德,但記者頂多受到輿論譴責,並不違法。
聯繫一下「彭宇案」,當事人彭宇確實因趕車而撞倒了老人,但因彭宇本人鑽法庭的判決漏洞及個別媒體的有意引導和歪曲事實,致使老人被冤枉成訛人,彭宇案也成為社會道德淪陷的一個轉折點,訛人碰瓷的多了,真正需要幫助的人也很難被信任。
除此之外,影片的很多細節都影射了新聞業的現狀和利弊,從劇情上看有些虎頭蛇尾,受眾太易於被媒體引導,進而改變輿論方向,但瑕不掩瑜,《導火新聞線》仍不失為一部優秀的新聞電影。
2017複試/2018備考 請添加主頁君個人微信:kaopress16
複試小群/備考研友在等著你加入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