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中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指為何?如何斷滅

2021-01-14 寒冰借火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金剛經》

《金剛經》處處提出四相,作為《金剛經》中極為重要的概念,四相究竟所指為何?下面,我們一一來加以說明。

一、我相

我相——度眾生時,見有能度的我,則有我相;不見有能度眾生的我,則無我相。

我相不是本來有,取我則有我相,不取則無我相。何為取我而有我相?例如,你有錢財,若執自己有財便有我相,不執自己有財便無我相。我相,是從執著而有。

菩薩有我相,煩惱因而生起,亦因此增長,因為有「我」而生起無量煩惱。云何:「我」度煩惱?煩惱反會增加,為什麼呢?若見有眾生滅度,見有滅便有生,不見有滅,無滅則無生,那時才可稱為實實在在度眾生,而不見有眾生滅度。有些人埋怨煩惱破不盡,皆因見有煩惱可滅,見有滅則見有生,不久,煩惱又生起來,因為有能滅的我相在。

二、人相

人相——人相也是取則有,不取則無。例如,我修善,執自己是修善之人,他不修善,執別人不是修善之人,看輕他人,這便是人相。經云:布施即非布施、持戒即非持戒,則無布施持戒之人相;忍辱,無辱可忍,則無忍辱之人相。

人相,也是我相的一種,執「我」行善,我是善人,八識田中,便有善人的相,有相即遮蔽佛性,迷失佛性,迷性即有生滅,有眾生生,亦有眾生滅;或者著我是修行人,著了修行人的相,著了人相,心內便有一物,亦遮蔽佛性,迷性則煩惱起。

三、眾生相

眾生相—眾生即妄想,去掉妄想,哪裡有眾生?妄想的確是眾緣而生。妄想有無量之多,比恆河沙還多,的確是眾生。我們一天打多少個妄想?日間為想,晚上發夢也是妄想,是為眾生相。

眾生相的範圍很廣,好吃懶做,是眾生相;惡事向他人,好事歸自己,俄而作小人,俄而為君子,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都是眾生相。

菩薩度眾生,自已不能有眾生相,自己有一個眾生相,則度不了眾生。

我貪,是一個眾生相,我貪,又如何度別人不貪;我瞋,又是一個眾生相,我既有一個「瞋」的眾生,又如何度別人的瞋;自己不布施,別人更不布施,自己不持戒,別人更不持戒。菩薩度眾生,自己萬不能有眾生相。若無眾生相,一切眾生,一時度盡。

有了眾生相便迷失佛性,迷佛性則心有生滅——有眾生生,有眾生滅,故有眾生得滅度者——滅去眾生相,是為離相見性,見佛性則無生滅,是故無眾生得滅度者。

四、壽者相

壽者相—遇境逢緣,取捨分別,經過很長久的時間,仍堅持取捨分別,是為壽者相。例如某甲開罪了某乙,某乙三年也不跟他說話,瞋恨心還在,這便是壽者相。

壽者相,是指煩惱命的壽者相,是惑命,不是慧命。煩惱由今生帶到下一生,前世瞋,今世亦瞋;前世愛,今世亦愛;前世痴,今生亦一樣愚痴,是為煩惱的壽者相。文殊菩薩偈云:「眾生學平等,心隨萬境轉,百骸俱舍盡,其如憎愛何?」

對境取捨憎愛,分別取捨憎愛的心相續無間斷,便是壽者相;對境若不取捨憎愛,便無壽者相。壽者相是比較微細,取捨憎愛是第七識,分別是第六識,經過很長久的時間,也不容易放下解脫的,名為壽者相。

菩薩無我相,即如大海無東風,海水無波浪;菩薩無人相,即如大海無南風,海水亦無波浪;菩薩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即如大海無西風,亦無北風,海水無波浪。若大海無四邊風起,則波浪止息,還歸大海。

總結

金剛經講四相的確有道理,所有煩惱都是因四相而有,若無我相,何來有貪瞋痴的煩惱?著我是善人的人相,便有驕慢心,看人不起;眾生就是生滅心,所謂眾生相者,是指眾生的八萬四千塵勞煩惱,眾生相空,八萬四千塵勞煩惱亦空;我相、人相、眾生相,相續不斷,名壽者相;四相中,但有一相都不得了,有一相則招無量煩惱,即如大海,但有一邊風起,大海波濤便不能止息。菩薩無四相之無明風涅槃性海現在眼前——清淨、不生不滅四相空,菩提心現前,菩提是覺,覺即無生,覺一眾生無生,是為不滅度而滅度一切眾生,亦為實無眾生得滅度者。若想見佛性,一定要離四相,四相,是煩惱的根本。

世尊先答降心,狂心不降,如何能住於菩提?狂心就是生死,生死就是眾生,眾生有

無量無邊,狂心亦無量無邊,狂心頓歇,歇即菩提,狂心不外是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行者迴光返照,見有色則度,見無色亦度,見有想無想亦度,如是滅度無量無邊眾生。終有一天,豁然悟到眾生本來空,不見有一眾生得滅度,所度的眾生既無,能度的我相亦無,能所兩亡,自性真實,自性清淨,菩提心現前,從性起修,修六度萬行,直至成佛。

以上見解源自邵士梅居士。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金剛經》: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直譯--「為什麼呢?如果執取空無一切法的非法相,就是執著有真實的我、真實的人、真實的眾生、真實的壽者。」解釋--「何以故?若取非法相」--五蘊、十二入、十八界等一切法雖然是虛幻不實、無常不堅,如夢幻泡影一般;可是它們畢竟還是存在,並不是沒有。
  • 《金剛經》:發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從《金剛經》開篇至此,佛祖一路教人破迷開悟,破除眾生心中內外的一切法、相,到第二十七品無斷無滅分,又怕眾生落入斷滅空見的執著之中不得出離,所以如抽絲剝繭般,層層為眾生開示說空又要超越於空,對空也不能生起執著之心的智慧,不能說諸法斷滅這種將空絕對化的話。
  • 《金剛經》大意:離相無住
    禪宗六祖惠能聽了《金剛經》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偈就開悟了,這句話就是《金剛經》的眼睛。六祖的著名偈子:「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說明了宇宙的真相。這「本來無一物」就是《金剛經》的思想。《金剛經》主要就是說明了「離相無住」的道理。
  • 經中說:於法不說斷滅相
    這個題目是源自《金剛經》裡的一句,原句是:「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這裡有個斷滅的詞語。南師的開示中說過這個「斷」,斷的是見、思二惑。見惑和思惑。五種錯誤的見解是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比如見地不清楚,有了偏差,就落於偏見。這五見都會障礙修道。
  • 金剛智慧,學佛一定要知道,什麼是斷滅相
    在金剛經裡面,佛告訴須菩提說,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不能說斷滅相。佛為什麼要特意提醒須菩提這件事呢?因為在之前,佛告訴須菩提,不能憑藉佛具足的色相來見到如來,因為如果具足了色相就是如來的話,那麼轉輪法王就是如來。
  • 為何《金剛經》快收尾時,佛要特意告誡須菩提,於法不說斷滅相?
    《金剛經》第二十七品,佛告誡須菩提,發無上正等正覺心的人,於法不說斷滅相。為什麼在講經快要收尾時,佛陀特意提到斷滅相這個問題。這至少應該有兩個方面的考慮。首先,我們說明一下什麼是相相,是一個佛教裡經常提到的一個名詞。
  • 佛理智慧:《圓覺經》之『云何我相、人相、眾生相、壽命相』
    善男子,求道者用心去了別知道,乃至證到諸佛境界,畢竟了知清淨涅槃,此所證取,都是我相。善男子,云何人相?謂諸眾生,心證悟者。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復認我,所悟非我,悟復如是。悟已超過一切證者,悉為人相。其心乃至圓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備殫證理,皆名人相。善男子,什麼是人相?
  • 《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到底是什麼意思?
    《金剛經》中有這麼一句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很多人覺得,這裡的意思是說,只要看到所有的相都是假的,就能看到如來。那麼,這種理解對不對呢?這裡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慧律法師講解金剛經: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至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如果以三十二相,能夠見到我們清淨自性,那麼轉輪王也是三十二相,他也是很莊嚴啊!能不能這樣見到如來呢?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就我了解佛所說的畢竟空,不應該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轉輪聖王。即是如來者。佛以近事質之。】佛用現在的、最接近的,【令其自解。】你自己審察看看,你令自己審察看看。【又雲。未達我人眾生壽者四相。】不了解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當體即空的話,【即是心有生滅。】
  • 鮮為人知的金剛經心咒及金剛經修持心要
    《金剛經》,象徵如金剛般能斷除一切愚痴迷惘的智慧,自古以來因持誦此經而開啟智慧、考試得中的效驗,時可見聞,是中國流傳非常普遍且重要的經典。《金剛經》對中國佛教徒來說,是一部耳熟能詳的經典,而且這部經對中國佛教的修行人產生了很深遠的影響,尤其在六祖惠能大師之後。六祖惠能便是因此經之經文而開悟,於是本經成就為禪宗傳承中最重要的一部經典。
  • 南懷瑾先生:一般人學佛都想健康長壽,佛卻教導我們無壽者相
    一般人學佛,都想身體健康地活長一點,為什麼《金剛經》上教我們: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不要認為學了佛以後,壽命就無量無邊,永遠活下去,這個觀念先要拿掉。事實上我們念《金剛經》,念是念,絕對相信;念到「無壽者相」的時候啊,老實講,我們嘴裡是念,心理不甘啊,還是要壽者相,多活一點。——《南禪七日》我們自己學佛是求戒定慧的究竟,可是大家在修持方面,或者在靜坐方面,都是在著相。
  • 《金剛經》一合相 和 真正的禪
    《金剛經》說:【「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
  • 《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相,就是一切現象,一切形象,一切存在。變化不固定,也就談不上長存,可以說有,也可以說沒有,比如說秦始皇,當年,秦滅六國,六王畢四海一,何等威風,無論是秦始皇本人,還是受奴役的百姓,都是真實的,但是現在呢?——什麼都沒有。你想想這些人,這些事兒,感覺真實嗎,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 放下有相,回歸自性
    一切有相,皆是虛妄,要放下有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因為前世的造作不同,現的業報身也不同。放下業報身,執著假的業報身,不能脫離六道輪迴苦海。所有有緣無形眾生都要放下貪嗔痴。嗔恨心不能脫離地獄。不要報仇討命了,嗔恨心當下,又造了回地獄的因。
  • 佛教:阿耨觀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在佛教中,很多人可能會奇怪大慈大悲的觀音菩薩普度眾生,但世間受苦難者如此眾多,菩薩又是怎樣一一感應的呢?其實,觀音在佛教歷史文化中具有三十三應身像,且每一尊皆有不同寓意,今天就為大家分享其中之一的阿耨觀音:佛經中稱阿耨觀音「或漂流巨海,龍魚諸鬼難,念彼觀音力,波浪不能沒。」〝阿耨〞是梵文,代表最高成就者。
  • 黃警官講故事:如何做到《金剛經》的行一切善 離一切相之一
    黃柏霖警官:如何做到《金剛經》的行一切善 離一切相之一那接下來我們就來了解說,竇燕山的行善態度跟心念,我在這邊為什麼要特別引用《無量壽經》的批註呢,因為我們看過很多人在行善,可是為什麼竇燕山做得到,為什麼我們有些人做不到呢
  • 佛學:金剛經的不住相布施,領悟並奉行才有大福報
    ,進入像佛一樣的無餘涅槃的境界,其實並沒有眾生得滅度,因為眾生的本質是實相,所有眾生皆為自度而進入這無餘涅槃。須菩提,菩薩行布施時不受世間無常變化所影響,保持這無所住的真心實相去行布施,這樣布施所得來功德,就像這宇宙十方虛空一樣不可估量。須菩提,菩薩按照我所說的方法去行布施,就能不生妄心貪念,常住這無上正等正覺心。
  • 《天道》:淺處說是導人向善的教義,善惡本有人相,我相,眾生相
    很多人留言說沒有看明白,什麼是悟道以心施行,覺者由心生律。作為一個《天道》迷,我想大家應該不會忘記劉冰曾經問丁元英一句話,那扶貧算什麼?丁元英回答劉冰說,不是算,就是你想幹的一件事。在《心經》中有這樣一句話,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且苦厄。
  • 蔣勳:《金剛經》
    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溼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金剛經 第四品 妙行無住分「複次,須菩提!
  • 《金剛經》:如來有威儀之相嗎?
    有些修行之人,以為佛祖所示現的各種來去坐臥之相便是真正的實相,所以便拼命的去琢磨佛祖的那些各種各樣的相有什麼含義,坐相站相臥相涅槃相……等等,欲想要從這種種的來去之相中探尋到佛法的無上奧義,求得佛祖所說的無上菩提智慧,圓滿自己的修行,那麼這些人能夠獲得自己所找尋的答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