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金剛經》開篇至此,佛祖一路教人破迷開悟,破除眾生心中內外的一切法、相,到第二十七品無斷無滅分,又怕眾生落入斷滅空見的執著之中不得出離,所以如抽絲剝繭般,層層為眾生開示說空又要超越於空,對空也不能生起執著之心的智慧,不能說諸法斷滅這種將空絕對化的話。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什麼意思呢?發無上菩提之心的人,還是應該從修一切善法做起,依法修行,只是修行之人不能執著於法,要離法而行,於法不著法相,也不著斷滅相,是為於法不說斷滅相,因為般若法無斷無休、不生不滅,不能用斷常之見思量,也不用生滅之法來議論。
所說的斷滅,斷滅即是斷見,與之相對者為常見,佛祖說諸法緣生緣滅,一切都是因緣法,所以不是常,但是幻相雖然生滅不已,因果相續,可是他們的真如實相自性卻是「畢竟性空」的,並不是撥無因果的斷滅,就像眾生如果以為佛祖因不以具足相而得到無上正等正覺,那麼便難免會說諸法斷滅一樣,會陷入偏執之中。
佛祖在此反覆叮囑眾生,於一切諸法都不應生斷滅見,更不能為眾生演說斷滅法,意在開示眾生,佛祖所說的真如空性,有不住有方名妙有,空不滯空才是真空,既超空有,又離斷常,才是真正的中道第一義諦之實相。
生佛平等之法性,並不是外道修行者的除有入空之空,也不是二乘獨覺之人所證得的偏空之空,所以,真正發心修行菩薩行的眾生,要眼不逐色,心不著六塵,以離相無住之心,去廣行六度四攝萬行,以普利群生、利樂有情。
佛祖所說的智慧,乃是希求一切有求有相之眾,能夠出離於執有滯空之道而入於般若波羅蜜多的無上菩提法中,從而可以體會到「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的真如平等法性,能夠悟解平等法,返觀內照,不輕一切眾生,徹底的清淨五蘊假相和六塵染巧,從而深解般若義趣,息除內外妄念,那麼便不再會被幻相所牽引了。
眾生習氣剛強,貪愛執著,佛祖為令眾生入佛知見,才談空說有,以三乘十地賢聖的方便法門,遣諸攀緣,希望眾生狂心止盡,不再認假作真,顛倒無明,從而可以獲得通達無上菩提之道,最終達到寂滅歡喜的徹悟之境。
諸法如夢,諸聖同說,佛祖以無上菩提智慧,了知妄念本寂,塵境本空,空寂之心,靈知不昧,這個空寂之心才是眾生本來具足的真如實性,不論迷悟,心本自知,不藉緣生,不因境起,只是眾生妄執五蘊假合之身以為有我,從而生起貪愛執著,知之一字,眾妙之門,如果能夠獲得善知識者的指引,那麼便可以頓悟空寂之智。
了知諸相皆空,心中自然不再生心起念,念起即覺,覺之即無,不怕念起,就怕覺遲,無念無相,又哪裡還有什麼我人四相呢?知道了這個道理,那麼便知道了修行的無上妙門,所以眾生發菩提心者,雖然六度萬行廣修,卻最終都需要以無念為宗,知此者,又哪裡還需要去說斷滅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