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發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2021-01-17 梅山易學

從《金剛經》開篇至此,佛祖一路教人破迷開悟,破除眾生心中內外的一切法、相,到第二十七品無斷無滅分,又怕眾生落入斷滅空見的執著之中不得出離,所以如抽絲剝繭般,層層為眾生開示說空又要超越於空,對空也不能生起執著之心的智慧,不能說諸法斷滅這種將空絕對化的話。

網圖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什麼意思呢?發無上菩提之心的人,還是應該從修一切善法做起,依法修行,只是修行之人不能執著於法,要離法而行,於法不著法相,也不著斷滅相,是為於法不說斷滅相,因為般若法無斷無休、不生不滅,不能用斷常之見思量,也不用生滅之法來議論。

所說的斷滅,斷滅即是斷見,與之相對者為常見,佛祖說諸法緣生緣滅,一切都是因緣法,所以不是常,但是幻相雖然生滅不已,因果相續,可是他們的真如實相自性卻是「畢竟性空」的,並不是撥無因果的斷滅,就像眾生如果以為佛祖因不以具足相而得到無上正等正覺,那麼便難免會說諸法斷滅一樣,會陷入偏執之中。

網圖

佛祖在此反覆叮囑眾生,於一切諸法都不應生斷滅見,更不能為眾生演說斷滅法,意在開示眾生,佛祖所說的真如空性,有不住有方名妙有,空不滯空才是真空,既超空有,又離斷常,才是真正的中道第一義諦之實相。

生佛平等之法性,並不是外道修行者的除有入空之空,也不是二乘獨覺之人所證得的偏空之空,所以,真正發心修行菩薩行的眾生,要眼不逐色,心不著六塵,以離相無住之心,去廣行六度四攝萬行,以普利群生、利樂有情。

佛祖所說的智慧,乃是希求一切有求有相之眾,能夠出離於執有滯空之道而入於般若波羅蜜多的無上菩提法中,從而可以體會到「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的真如平等法性,能夠悟解平等法,返觀內照,不輕一切眾生,徹底的清淨五蘊假相和六塵染巧,從而深解般若義趣,息除內外妄念,那麼便不再會被幻相所牽引了。

網圖

眾生習氣剛強,貪愛執著,佛祖為令眾生入佛知見,才談空說有,以三乘十地賢聖的方便法門,遣諸攀緣,希望眾生狂心止盡,不再認假作真,顛倒無明,從而可以獲得通達無上菩提之道,最終達到寂滅歡喜的徹悟之境。

諸法如夢,諸聖同說,佛祖以無上菩提智慧,了知妄念本寂,塵境本空,空寂之心,靈知不昧,這個空寂之心才是眾生本來具足的真如實性,不論迷悟,心本自知,不藉緣生,不因境起,只是眾生妄執五蘊假合之身以為有我,從而生起貪愛執著,知之一字,眾妙之門,如果能夠獲得善知識者的指引,那麼便可以頓悟空寂之智。

網圖

了知諸相皆空,心中自然不再生心起念,念起即覺,覺之即無,不怕念起,就怕覺遲,無念無相,又哪裡還有什麼我人四相呢?知道了這個道理,那麼便知道了修行的無上妙門,所以眾生發菩提心者,雖然六度萬行廣修,卻最終都需要以無念為宗,知此者,又哪裡還需要去說斷滅相呢?

相關焦點

  • 佛教:阿耨觀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阿耨〞是梵文,代表最高成就者。此偈示意人的心性貪,猶如大海無邊際,人性邪思,妄念比龍魚,諸鬼等更可怕。相傳因阿耨觀音有拯救海難、消除災難之功德,而將觀世音,視為水源女神之一,如福建和臺灣所崇拜的「媽祖」,也為世人視同海上的保護女神一般而有此形象。
  • 經中說:於法不說斷滅相
    這個題目是源自《金剛經》裡的一句,原句是:「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這裡有個斷滅的詞語。南師的開示中說過這個「斷」,斷的是見、思二惑。見惑和思惑。五種錯誤的見解是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比如見地不清楚,有了偏差,就落於偏見。這五見都會障礙修道。
  • 為何《金剛經》快收尾時,佛要特意告誡須菩提,於法不說斷滅相?
    《金剛經》第二十七品,佛告誡須菩提,發無上正等正覺心的人,於法不說斷滅相。為什麼在講經快要收尾時,佛陀特意提到斷滅相這個問題。這至少應該有兩個方面的考慮。首先,我們說明一下什麼是相相,是一個佛教裡經常提到的一個名詞。
  • 《金剛經》中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指為何?如何斷滅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金剛經》《金剛經》處處提出四相,作為《金剛經》中極為重要的概念,四相究竟所指為何?下面,我們一一來加以說明。一、我相我相——度眾生時,見有能度的我,則有我相;不見有能度眾生的我,則無我相。我相不是本來有,取我則有我相,不取則無我相。何為取我而有我相?
  • 《金剛經》:這1點沒有正確理解,即是行邪道,難見智光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金剛經》之二十七品之前,多處提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也就是闡明「外離諸相」的道理。「外離諸相」是建立在緣起性空的基礎之上,意為諸外相無有自性,處於不斷的遷流變化之中。
  • 鮮為人知的金剛經心咒及金剛經修持心要
    ⊙《金剛經》的修持心要六祖惠能大師在其《金剛經口訣》序裡說:「《金剛經》者,以無相為宗、無住為體、妙有為用。」正說明了《金剛經》所宣說的,就是一個無相的法門。無相即明一切相,所以整個《金剛經》在宗要上、見地上,根本就建立在一個無相上面。在體性上的修證,它是以無住為體。此外,《金剛經》也是一部妙有很徹底,而且完全通透的經典。
  • 《金剛經》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譯文】佛陀說:「須菩提,你若是有這樣的想法:如來不以具足三十二相的緣故,才能證得無上正等正覺。須菩提,你不要有這樣的想法。
  • 金剛智慧,學佛一定要知道,什麼是斷滅相
    在金剛經裡面,佛告訴須菩提說,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不能說斷滅相。佛為什麼要特意提醒須菩提這件事呢?因為在之前,佛告訴須菩提,不能憑藉佛具足的色相來見到如來,因為如果具足了色相就是如來的話,那麼轉輪法王就是如來。
  • 蔣勳:《金剛經》
    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金剛經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溼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 蔣勳念誦金剛經(梵鍾版)
    我今發宏願,持此金剛經。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金剛經》蔣勳蔣勳勳蔣勳蔣勳蔣金剛經 第一品 法會因由分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
  • 蔣勳念誦、講解金剛經全集(共7集)
    我今發宏願,持此金剛經。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金剛經》蔣勳蔣勳勳蔣勳蔣勳蔣金剛經 第一品 法會因由分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
  • 《金剛經》:「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世尊每每在盛會當中,一場法會說完,就有多少眾生得法眼淨,多少人遠塵離垢,有多少人悟無生忍,有多少人證無生法忍,有多少人發菩提心,有多少人信不退轉。佛世尊雖有如此威德力,卻也要眾生有一定的福德善根,否則一切眾生早已被佛度盡了。
  • 《金剛經》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注釋*須菩提,你如果有這樣的念頭,如來是因為不駐足於三十二種相,才能證得無上正等正覺。須菩提你不要有這種念頭,認為如來就是因為不駐足三十二種相,才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 傳奇歌手刀郎重出江湖,唱誦《金剛經》
    金剛經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溼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金剛經 第四品 妙行無住分「複次,須菩提!
  • 傳奇歌手刀郎重出江湖唱誦《金剛經》
    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金剛經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溼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
  • 厚積薄發: 刀郎二十年「心願」之作《金剛經》耀世發布!
    金剛經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溼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金剛經 第四品 妙行無住分「複次,須菩提!
  • 厚積薄發:刀郎二十年「心願」之作《金剛經》耀世發布!
    金剛經 第十七品 究竟無我分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 刀郎用數十分鐘長歌唱出整部金剛經!
    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      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
  • 佛學:金剛經的菩提心,是一切正願的開始,菩提之根本
    針對《金剛經》這一特點,也通過兩種方式進行了解讀,第一是佛陀以日常生活中行、住、坐、臥來告訴世人,他同我們一樣是人不是神。第二是結合馬祖道一禪師的「平常心是道」的理念,經文開篇用記錄佛陀的日常生活,呈現了佛陀的真心實相,強調了佛陀的道行高深。
  • 刀郎用數十分鐘長歌唱出整部《金剛經》!(附視頻、音頻)
    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      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